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本)

關燈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經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自下第九命羅怙羅。

    初命。

    後辭。

    此初命也。

    羅怙羅。

    此雲執日。

    本是執日阿修羅名。

    法華經雲羅睺阿修羅王。

    是也。

    此是非天前軍。

    非天将與帝釋鬥時。

    此為前軍。

    見日月天子放光遠射非天之眼。

    非天此乃以手執日。

    障蔽其光。

    今此佛子。

    取喻為名。

    亦複如是。

    佛法如日。

    由有此子。

    障我佛法智日之光。

    如彼非天。

    故以為名。

    古名宮生。

    耶輸被謗。

    設誓自明。

    實在宮生。

    非外他子。

    故名宮生。

    此子因緣。

    如經廣說。

    以昔為王。

    沙門求見。

    六日不睹。

    或塞鼠穴六日。

    障他母子絕食。

    故處胎中。

    經六年住。

    後佛至迦維羅國。

    七日化千比丘皆形似佛。

    使之選佛。

    果至佛所。

    以明佛子。

    遂令舍利目連度之。

    時年小矣。

    恐繁不述。

     經。

    時羅怙羅(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有三。

    此總陳道屈。

    昔贊出家。

    有為有相。

    彼陳出家者為無為有相。

    以真诘俗。

    道屈辭窮。

    故不堪也。

     經。

    所以者何(至)功德勝利。

     贊曰。

    下顯理窮。

    初征後顯。

    顯中複有二。

    初陳已事。

    後顯他詞。

    已事有二。

    初顯他問。

    後顯已答。

    此征及顯他問也。

    此諸童子。

    婆羅門種。

    姓離呫毗。

    佛為輪王。

    羅怙羅繼嗣。

    故今贊歎亦言輪王。

    輪王有四。

    鐵銅銀金。

    各能王彼一二三四天下人庶。

    如常分别。

    既脫屣輪帝之寶。

    而為出家。

    學出家功德有何利也。

     經。

    我即如法(至)功德勝利。

     贊曰。

    此顯已答。

    出家寬曠。

    猶若虛空。

    在家迫進。

    譬諸牢獄。

    故經言孔雀雖有色嚴身。

    不如鴻鶴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

    不如出家功德勝。

    功德者善生。

    勝利者惡滅。

    功德者福。

    勝利名智。

    勝利者。

    能出世間。

    功德者。

    福惠二嚴。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陳至軌。

    後正陳詞。

    此初文也。

     經。

    唯羅怙羅(至)功德勝利。

     贊曰。

    下正陳詞有五。

    初正陳理诘。

    二勸彼出家。

    三童子請問。

    四無垢教示。

    五童子獲益。

    初中有三。

    初總非。

    次别诘。

    後結正。

    此初文也。

     經。

    所以者何(至)是為出家。

     贊曰。

    下别诘中有二。

    初票。

    後顯。

    此初票也。

    空理義雲。

    前贊出家世俗有相。

    今以勝義無相為征。

    故言無勝利無功德。

    應理義雲。

    世俗事為末。

    勝義理為本。

    前贊出家。

    贊俗事末。

    今以理本為正。

    故言無利德名真出家。

     經。

    唯羅怙羅(至)功德勝利。

     贊曰。

    下顯有三。

    初明有為有相出家。

    次明無為無相出家。

    後明大乘出家德利。

    此初文也。

    前為他說有功德勝利體相者。

    有為有相。

    非勝義谛也。

     經。

    夫出家者(至)功德勝利。

     贊曰。

    此明無為無相出家。

    空理義雲。

    夫出家者。

    本欲滅除世俗有相。

    希趣勝義無為性空。

    性空之中。

    何有德利。

    應理義雲。

    一切聖人皆無為而有差别。

    無為即是涅槃解脫。

    真如理滅。

    涅槃解脫生死縛故。

    真如湛寂。

    離妄倒故。

    擇滅性離二勝障故。

    為求此故。

    而作出家。

    諸德本故。

    不為有為。

    非德本故。

    故于無為無德無利。

    無為本中。

    無有差别。

    性相功德。

    亦無差别。

    作用勝利。

    非無凝然功德勝利。

    又出家者。

    離分别執。

    有德有利。

    是有分别。

    非真出家。

    故真出家。

    破分别執。

    無德無利。

     經。

    唯羅怙羅(至)無色非色。

     贊曰。

    下明大乘出家德利。

    有二十四句。

    舊有二十二句。

    全阙新中無色非色及無諸取。

    仍止觀雙修中阙修觀。

    斷惡修善中無修善。

    此中三句。

    空理義雲。

    勝義谛中。

    無他彼。

    無自此。

    亦無中間。

    遠諸見。

    亦無色與無色别。

    應理義雲。

    此三句中。

    一無彼此中間。

    出家之人。

    物我俱遣。

    身外無他彼。

    攝他同己。

    常行濟拔。

    他外無自此。

    他得樂時。

    如我得故。

    亦非物我外而有中間。

    二遠諸見。

    五見皆斷。

    舊雲六十二見。

    唯是邊見邪見所攝。

    相極狹也。

    三無色非色。

    色謂修飾儀容。

    非色謂識達了解。

    都不持此。

    名之為無。

    或外道妄見。

    執我為色。

    執色蘊為我故。

    執我為非色。

    執四蘊命根為實我故。

    如六十二見中。

    之我者色。

    死後有想。

    執我無色。

    死後有想等。

    此等皆為無為出家。

    故離諸非而順諸見。

    下皆準知。

     經。

    是涅槃路(至)聖所攝受。

     贊曰。

    此有三句。

    空理義雲。

    無此彼中間者。

    能到涅槃。

    故名為路。

    達諸見故。

    智者稱贊。

    無色非色故。

    聖所攝受。

    應理義雲。

    其為無為而出家者。

    一到涅槃故。

    二聖所稱贊。

    三聖行攝受。

    諸聖常時攝而領之。

    以為勝故。

    舊雲。

    處于涅槃。

    由此為路。

    能處涅槃。

    又雲。

    聖所行處。

    即聖所稱贊。

    契聖心故。

     經。

    降伏衆魔(至)離諸惡法。

     贊曰。

    此有七句。

    空理義雲。

    分别執有。

    故是衆魔。

    便入五趣。

    不得五眼。

    無五根力。

    乃損衆生。

    自惡不息。

    若為達空而出家者。

    衆魔自降。

    乃至廣說。

    自惡便息。

    應理義雲。

    為無為法而出家者。

    一降四魔。

    二超五趣。

    三得五眼。

    四立五根。

    五獲五力。

    六不損惱彼一切衆生。

    七自諸惡一切能離。

    五眼者。

    一肉眼。

    非修定生。

    四大所造淨色為性。

    二天眼。

    因修所生大造淨色。

    三法眼。

    緣教有慧。

    四慧眼。

    緣理空智。

    五佛眼。

    覺察自他之妙智也。

    所餘四魔五趣根力。

    皆如前說。

     經。

    摧衆外道(至)離我我所。

     贊曰。

    此有六句。

    空理義雲。

    若為有為有相出家。

    不能摧外道超假名。

    乃至不能離我我所。

    若為無為無相出家。

    便摧外道。

    離我我所。

    應理義雲。

    為無為法而出家者。

    一正見故摧外道。

    二法體亡言故超假名。

    三得大涅槃。

    出貪欲泥。

    四無耽著故無系屬。

    五無物我故無所攝受。

    舊經倒此雲無所受故離我我所。

     經。

    無有諸取(至)善護他心。

     贊曰。

    此有三句。

    空理義雲。

    取者分别執取之義。

    擾者煩擾。

    亂者惱亂。

    調者制伏。

    護者随護。

    為無為空而出家者。

    無執取。

    離煩惱。

    伏自心。

    滅護他意。

    為有為相而出家者。

    不能如是。

    應理義雲。

    一離諸取。

    取者貪著執取之義。

    體即四取。

    一欲取。

    緣五境貪。

    二見取。

    取諸見。

    三戒取。

    取諸戒。

    四我語取。

    取别實我。

    無我體。

    唯有名。

    名我語取。

    後三體慧如名。

    各以自見為性。

    此無諸取是折伏道。

    斷諸取斷惑道。

    二無擾亂。

    擾亂擾者散義。

    亂謂[跳-兆+參]義。

    即體散亂。

    心馳境中。

    [跳-兆+參]擾不定。

    故名擾亂。

    或六散亂。

    一自性。

    二相。

    三粗重。

    四内。

    五外。

    六作意。

    三調自心。

    護他心。

    自心煩惱善能調伏。

    将護他心。

    勿令生惱。

    而成就之。

     經。

    随順寂止(至)修一切善。

     贊曰。

    此有二句。

    一順定修慧。

    寂止者定。

    勝觀者慧。

    止觀二門。

    攝諸功德。

    二離惡修善。

    名真出家。

    空理義雲。

    觀達性空。

    心常住此。

    故名止觀。

    知俗證真。

    故名斷修。

     經。

    若能如是名真出家。

     贊曰。

    此結正也。

     經。

    時無垢稱(至)宜共出家。

     贊曰。

    此下第二。

    勸修出家。

    初總票勸。

    後顯勸由。

    此初文也。

    佛法契真。

    故名善說。

    毗奈耶者。

    此名調伏。

    即廣律本。

    出家乃是佛法調伏之所攝持。

    勸可依律而出家也。

    此乃大乘毗奈耶耳。

     經。

    所以者何(至)第一最難。

     贊曰。

    此顯勸由。

    有四難故。

    一佛出世難。

    二離八無暇難。

    三得人身難。

    四具有暇難。

    今得有暇。

    可謂功德。

    汝可出家。

    舊無後三。

     經。

    諸童子言(至)不得出家。

     贊曰。

    第三童子請問諸遮難中。

    父母不許。

    不得出家。

    非我本心不樂出家。

     經。

    無垢稱言(至)成苾刍性。

     贊曰。

    第四無垢教示出家中。

    有二。

    一身出家。

    被服落絲。

    二心出家。

    發心修行。

    發心修行。

    是真出家。

    得持禁戒。

    成苾刍性。

    被服落絲。

    成苾刍相。

    今勸出家。

    依真出家故。

     經。

    時三十二(至)誓修正行。

     贊曰。

    第五童子獲益。

     經。

    時我默然(至)詣彼問疾。

     贊曰。

    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自下第十命阿難陀。

    初命。

    後辭。

    此命也。

    阿難陀者。

    此雲慶喜。

    釋迦成道。

    人天慶喜。

    當此夜生。

    因以為稱。

    後年二十。

    方始出家。

    佛法皆聞。

    為佛侍者。

    親而且待。

    故今命之。

     經。

    時阿難陀(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有三。

    此總陳道屈。

    謂佛實疾。

    我方乞乳。

    彼說化身。

    真佛無疾。

    道屈故辭。

     經。

    所以者何(至)當用牛乳。

     贊曰。

    下顯理窮。

    初征。

    後顯。

    顯中有二。

    初陳已事。

    後顯他詞。

    已事有二。

    初以疾須乳。

    後我方乞之。

    此征及佛疾當用乳也。

    現小疾者。

    佛患背痛。

    時亦有之。

    乳和畢缽。

    可以為療。

     經。

    我于晨朝(至)從乞牛乳。

     贊曰。

    我方乞之食。

    不非時故。

    晨朝将入聚落故。

    整服如鳥翼故。

    持衣缽乞。

    必有處依。

    城中規以供侍。

    從乞牛乳。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辭有二。

    初明至軌。

    後顯他詞。

    此初文也。

     經。

    唯阿難陀(至)持缽在此。

     贊曰。

    下顯他辭有五。

    一彼問。

    二已答。

    三理诘。

    四生慚。

    五空告。

    此初也。

    方申理诘。

    初示不知。

    故為此問。

     經。

    我言居士(至)故來至此。

     贊曰。

    此已答。

     經。

    時無垢稱(至)诽謗如來。

     贊曰。

    下理诘有二。

    初責其謗佛有疾。

    後顯佛實無疾惱。

    或初顯報身無疾。

    後顯法身無疾。

    初中複二。

    初總責。

    後别責。

    此初文也。

    嫌言不當是甚重言止止。

    诽毀者。

    謗黩之異名。

    佛實無疾。

    謂佛有疾。

    名虛謗也。

     經。

    所以者何(至)當有何惱。

     贊曰。

    下别責有四。

    一惡法久亡。

    二責為粗語。

    三善根已滿。

    四即受限此。

    此為二對。

    惡法盡故。

    有疾言粗。

    善法圓故。

    有疾可恥。

    故分為四。

    此初文也。

    佛體無漏。

    金剛合成。

    生死因果。

    現種惡法。

    及微細習氣。

    皆已永斷。

    諸善皆圓。

    當有何疾。

    疾者由惡因生故。

    四大乖違名疾。

    由此疾故苦惱遂生。

    佛善皆圓。

    有何苦惱。

    善因不招苦惱果故。

     經。

    唯阿難陀(至)得聞斯語。

     贊曰。

    二責為粗語。

    令禁聲歸寺。

    名默還所止。

    言佛有疾。

    有餘。

    故名粗語。

    莫使異人聞粗語者。

    總也。

    已下别顯。

    何謂異人。

    大威天者。

    欲色二界有大神通道德天也。

    餘處菩薩。

    皆見報身。

    曾不聞疾。

    今聞。

    佛疾。

    甚可驚疑。

    故名粗語。

     經。

    唯阿難陀(至)無有是處。

     贊曰。

    三善根已滿。

    轉輪聖王。

    具少善根。

    修十善因之所感得。

    名成少善尚得無病。

    況佛多劫無量善因福智二嚴。

    而當有疾。

    必無是理。

     經。

    唯阿難陀(至)受斯鄙恥。

     贊曰。

    四恐受隈羞。

    有三。

    初總責。

    次别責。

    後驅。

    此初也。

    可急竊歸。

    勿令我等受此鄙愧可恥之語。

     經。

    若諸外道(至)諸有疾乎。

     贊曰。

    此别責也。

    外道邪見。

    多生诽謗。

    若聞粗言。

    惡念必起。

    自疾不救。

    何以救人。

     經。

    可密速去勿使人聞。

     贊曰。

    此驅逐也。

    禁聲急急逐去。

    勿使外人聞。

     經。

    又阿難陀(至)世法不染。

     贊曰。

    自下顯佛實無疾惱。

    亦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