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三(末)
關燈
小
中
大
經。
大迦葉波(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有三。
此總陳道屈也。
迦葉偏濟貧苦。
不能等施慈。
諸相猶存。
不能事事無相。
因斯被屈。
故答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而循乞食。
贊曰。
下文第二别顯理窮。
初征後顯。
顯中複二。
初陳已事。
後顯他詞。
此征及陳己事也。
遊貧陋巷而順乞者。
貧苦不修。
所以亦貧。
恐當更貧。
故勸之。
富既不然。
故不從乞。
富多盈溢。
乞乃順已而豐饒。
貧事皆無。
随乞乖情而儉得。
本以資身利濟。
不希益已繁握。
故遊貧巷。
蓋乃有由。
次第行乞。
故名修也。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陳至軌。
後正陳詞。
此初文也。
經。
唯大迦葉(至)從于貧乞。
贊曰。
初牒事非。
次陳正理。
後總結勸之。
此初文也。
從貧乞時。
令當富樂。
慈也。
拔其貧苦。
悲也。
此唯濟貧。
舍于豪貴富豪。
故言不普。
經。
尊者迦葉(至)應次行乞。
贊曰。
下陳正理。
文複有二。
一陳乞者。
二陳施者。
陳乞者中。
文複有三。
初破六相。
次防六根。
後明證理修因。
初破六相者。
一破偏行。
二陳食想。
三遣村坊相。
四壞城色相。
五趣佛家相。
六破著相。
此破偏行也。
唯從貧乞。
貧當可富。
不從富乞。
富當可貧。
故住平等。
應行乞食。
舊經無六。
唯四。
阙入城邑及趣佛家。
經。
為不食故(至)應行乞食。
贊曰。
下除食相。
迦葉見有食相。
唯以資身為濟貧。
故次行乞。
今以三義而教行乞。
非但為資身等。
一為至佛位。
得菩提時。
尚不須食故。
而行乞食。
資法身也。
二為壞昔來生死食執。
而應乞食。
破生死也。
故經說雲。
食段食時。
如曠野子肉等。
三為受他施。
令他檀度得修滿故。
而行乞食。
此三因中。
初自六度因。
次除生死縛。
後他六度滿。
為此三義故行乞食。
舊文第二為壞和合相。
除食執也。
食是三塵和合相故。
第三為不受故應受彼食。
今在空聚相文後。
舊經與新次第不同。
脫無此中第三句。
經。
以空聚相(至)入諸城邑。
贊曰。
此中有二。
一遣村坊相。
二壞城邑相。
入諸村坊聚落之所。
想如空聚。
勿見村坊。
由他見我思念三寶。
息惡務善。
有十利益。
故入城邑。
利此衆生。
非為餘故。
經。
趣佛家想(至)應受彼食。
贊曰。
中有二。
一佛家相。
二破著相。
佛家者。
佛法界入施主家。
作入真理無相無為之家想也。
為破執著故受彼食。
為不受者。
為不著也。
又三輪淨。
三事體空。
名為不受。
能受所受。
皆名受故。
上破六相。
下防六根。
舊經錯此。
于上已說。
經。
所見(至)如智證。
贊曰。
下第二文。
防塞六根。
此防五根。
見色如盲。
不見好惡。
甯生愛恚。
聞聲如響。
不是實聲。
誰贊毀者。
嗅香如風。
無所臧否。
誰可增惡。
所食味不分别其苦酢甘辛。
誰為可玩。
誰為可棄。
受諸觸境。
如智證理。
不可談說。
分别其相。
誰為滑澀。
故防五根。
令過不起。
經。
知諸法如幻相(至)無有寂滅。
贊曰。
此防意根。
識達緣起。
由此便成苦樂一味。
知諸有為如幻之相。
都不是真。
假因緣起。
無自作用。
不從自生故。
無有自性。
無他作用。
不從他生。
無有他性。
不從共生。
無自他性。
雖無此三。
作用因緣。
而有功能。
緣可得故。
由此說無實熾然生死。
亦無寂滅涅槃。
二皆一味。
故俱平等。
何得意識種種分别。
古經雲。
本自不然。
元無生死。
今即無滅。
亦無涅槃。
義意同也。
經。
尊者迦葉(至)然得可食。
贊曰。
自下第三。
明證理修因。
于中有二。
初明平等。
後結可食。
此初文也。
初中複二。
初理均。
二事均。
八邪者。
外道凡夫所起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念邪定邪精進。
八解脫者。
佛法聖人所起。
一有色觀諸色。
二内無色觀外色。
三淨解脫身作證。
四空處。
五識處。
六無所有處。
七非想非非想處。
八滅盡解脫。
此八解脫。
如前已說。
不舍八耶者。
随順外道而亦起之。
為折伏故。
入八解脫。
正順真道。
又邪正理均。
以邪平等諸法。
入正平等法性。
平等法。
性即真如也。
此上并是應理之義。
空理義雲。
境本空故。
所見色與盲。
緣起非有。
故如幻相。
諸法無二。
生死涅槃。
二俱平等。
邪正不殊。
故以邪平等。
能入正平等。
此皆真谛。
一切無相。
皆性空故。
上明邪正理均。
下明供養事均。
以一抟食。
奉施十方佛及賢聖。
以修心因平等行故。
此行雖少。
得果無邊。
經。
如是食者(至)爾乃可食。
贊曰。
此結可食。
不住染淨。
不住定散。
不住升沉。
名不住道。
有障名雜染。
無漏名離染。
無漏已圓故。
非有雜染。
現起有漏故。
非離雜染。
舊雲煩惱。
非也。
外行利他事。
非入靜定。
常心不亂。
非出靜定。
大智成滿。
已得涅槃。
非住生死。
大悲已滿。
常利樂故。
非住涅槃。
得此不住。
爾乃可食。
此應理義。
空理義雲。
以真谛中無相可相。
故非有雜染。
不棄世谛。
利衆生事。
非離雜染。
乃至生死涅槃二俱不住。
住此真谛。
不舍俗谛。
爾乃可食。
經。
諸有施于尊者(至)不趣聲聞。
贊曰。
上陳乞者。
上陳施者。
不著自體。
不著果報。
不著報恩。
名為施度。
故無當來人天二乘小果菩薩如來大果。
不起邪見謗無因果不信心施。
名無損減不起虛妄執著我法。
名無增益。
趣佛趣者。
涅槃真如。
由三事空。
而行施時。
趣此佛趣。
大般涅槃。
真如佛性。
不趣聲聞。
經。
尊者迦葉(至)他所施食。
贊曰。
此下第三結勸之也。
依上所說。
破六相。
防六根。
入平等因。
嚴叙大故。
為不空食。
可為福田。
自他鹹利。
若有六相。
不防六根。
不入平等。
因行既局。
乃為空食。
非真福田。
自他俱損。
經。
時我世尊(至)深起敬心。
贊曰。
此第三大。
結答詞由。
卑身請退。
有五。
一明聞勝法乃得未曾。
二顯于菩薩敬心深起。
三歎其智辨。
四顯已進益。
五總結答。
此初二文。
經。
甚奇世尊(至)三菩提心。
贊曰。
此歎智辨也。
歎其居俗有家業之士乃能至此。
若出家人。
不可驚歎。
容豫進修。
是已分故。
誰有智者。
聞斯妙法。
不發大心。
經。
我從是來(至)詣彼問疾。
贊曰。
此顯已進益。
及總結答。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下第四段初命問也。
梵雲摩诃蘇補底。
此雲大善現。
應之佛世。
善能現生。
或宿發大願。
善能現前。
了達空義。
或舍衛城中。
有大長者。
名曰拘留。
祈天而得。
初生現時。
其室空寂。
相師占之。
名為善現。
現者生也。
生時室中一切空寂。
表其長大善解空義。
故名善現。
經。
時大善現(至)詣彼問疾。
贊曰。
此總陳道屈。
善現雖事平等修行乞食。
未證空法。
理猶未等。
雖事無诤入裡乞食。
證理無诤。
尚猶未圓。
所以被诃。
故答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次入其舍。
贊曰。
下别顯理窮。
初征後顯。
顯中有二。
初陳已事。
後顯他詞。
此征及顯已事也。
經。
時無垢稱(至)而謂我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明至執。
後正陳詞。
此初文也。
經。
尊者善現(至)乃可取食。
贊曰。
下正陳詞。
于中有六。
一陳等理。
二顯自迷。
三明他慰。
四彰已答。
五述他教。
六成利益。
初文複四。
一顯法佛平等。
二顯縛解平等。
三顯邪正平等。
四顯善惡平等。
此初文也。
食有四種。
如前已說。
空理義雲。
此平等性。
即勝義空。
以食是因緣之本故。
寄食以為言。
以食空理。
入一切法空。
食為别法。
餘為總法。
二俱空故。
以一切法空理。
入佛空理。
離此空外。
無别佛空。
達解此空。
心無滞著。
事平行等。
及與無淨。
乃可取食。
善現未證此空。
心有滞著。
不等有淨。
如何取食。
應理義雲。
此平等性。
即真如理。
解食真如。
即諸法真如。
解一切法真如。
即佛真如。
從微至著。
達解平等性。
證理智生。
心無執著。
為利益故。
外行平等及與無淨。
乃可取食。
不爾雲何虛食所食。
舊經以食與法二平等性。
展轉相等。
而無佛平等性。
阙理違文。
經。
尊者善現(至)入一趣道。
贊曰。
此下第二縛解平等。
凡有九對。
此中有二。
一善不善相對。
二我無我見對。
空理義雲。
心有分别。
縛解為二。
證真谛故。
心言分别縛解無二。
皆理空故。
應理義雲。
不斷不善根示現現行有大利故。
如滿足王示現教等。
實不令與俱。
薩迦邪見。
此名僞身見。
我見也。
不壞我見者。
示現起故。
求大菩提。
度有情類。
皆為我故。
然入無我一趣之道。
無我之理。
名為一趣。
三乘行者。
共所歸故。
道者能緣。
即無我見。
不斷我見。
證無我見。
入者悟義。
舊雲。
不壞于身者。
身見也。
随一相者。
無我見也。
無我見中。
更無二故。
經。
不滅無明(至)及以解脫。
贊曰。
此中一對。
雜染得淨。
對無明發業因。
有者三有。
愛謂愛取。
有愛。
正為潤生之緣。
此為生死縛根本故。
順諸衆生。
不舍生死。
故雲不滅。
雖不滅無明。
而起無漏智明。
雖不滅有愛。
而起解脫。
解脫者。
雖潤生緣。
證無為理。
勝解數也。
所證真理。
名解脫故。
即是涅槃。
經。
能以無間(至)
大迦葉波(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有三。
此總陳道屈也。
迦葉偏濟貧苦。
不能等施慈。
諸相猶存。
不能事事無相。
因斯被屈。
故答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而循乞食。
贊曰。
下文第二别顯理窮。
初征後顯。
顯中複二。
初陳已事。
後顯他詞。
此征及陳己事也。
遊貧陋巷而順乞者。
貧苦不修。
所以亦貧。
恐當更貧。
故勸之。
富既不然。
故不從乞。
富多盈溢。
乞乃順已而豐饒。
貧事皆無。
随乞乖情而儉得。
本以資身利濟。
不希益已繁握。
故遊貧巷。
蓋乃有由。
次第行乞。
故名修也。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陳至軌。
後正陳詞。
此初文也。
經。
唯大迦葉(至)從于貧乞。
贊曰。
初牒事非。
次陳正理。
後總結勸之。
此初文也。
從貧乞時。
令當富樂。
慈也。
拔其貧苦。
悲也。
此唯濟貧。
舍于豪貴富豪。
故言不普。
經。
尊者迦葉(至)應次行乞。
贊曰。
下陳正理。
文複有二。
一陳乞者。
二陳施者。
陳乞者中。
文複有三。
初破六相。
次防六根。
後明證理修因。
初破六相者。
一破偏行。
二陳食想。
三遣村坊相。
四壞城色相。
五趣佛家相。
六破著相。
此破偏行也。
唯從貧乞。
貧當可富。
不從富乞。
富當可貧。
故住平等。
應行乞食。
舊經無六。
唯四。
阙入城邑及趣佛家。
經。
為不食故(至)應行乞食。
贊曰。
下除食相。
迦葉見有食相。
唯以資身為濟貧。
故次行乞。
今以三義而教行乞。
非但為資身等。
一為至佛位。
得菩提時。
尚不須食故。
而行乞食。
資法身也。
二為壞昔來生死食執。
而應乞食。
破生死也。
故經說雲。
食段食時。
如曠野子肉等。
三為受他施。
令他檀度得修滿故。
而行乞食。
此三因中。
初自六度因。
次除生死縛。
後他六度滿。
為此三義故行乞食。
舊文第二為壞和合相。
除食執也。
食是三塵和合相故。
第三為不受故應受彼食。
今在空聚相文後。
舊經與新次第不同。
脫無此中第三句。
經。
以空聚相(至)入諸城邑。
贊曰。
此中有二。
一遣村坊相。
二壞城邑相。
入諸村坊聚落之所。
想如空聚。
勿見村坊。
由他見我思念三寶。
息惡務善。
有十利益。
故入城邑。
利此衆生。
非為餘故。
經。
趣佛家想(至)應受彼食。
贊曰。
中有二。
一佛家相。
二破著相。
佛家者。
佛法界入施主家。
作入真理無相無為之家想也。
為破執著故受彼食。
為不受者。
為不著也。
又三輪淨。
三事體空。
名為不受。
能受所受。
皆名受故。
上破六相。
下防六根。
舊經錯此。
于上已說。
經。
所見(至)如智證。
贊曰。
下第二文。
防塞六根。
此防五根。
見色如盲。
不見好惡。
甯生愛恚。
聞聲如響。
不是實聲。
誰贊毀者。
嗅香如風。
無所臧否。
誰可增惡。
所食味不分别其苦酢甘辛。
誰為可玩。
誰為可棄。
受諸觸境。
如智證理。
不可談說。
分别其相。
誰為滑澀。
故防五根。
令過不起。
經。
知諸法如幻相(至)無有寂滅。
贊曰。
此防意根。
識達緣起。
由此便成苦樂一味。
知諸有為如幻之相。
都不是真。
假因緣起。
無自作用。
不從自生故。
無有自性。
無他作用。
不從他生。
無有他性。
不從共生。
無自他性。
雖無此三。
作用因緣。
而有功能。
緣可得故。
由此說無實熾然生死。
亦無寂滅涅槃。
二皆一味。
故俱平等。
何得意識種種分别。
古經雲。
本自不然。
元無生死。
今即無滅。
亦無涅槃。
義意同也。
經。
尊者迦葉(至)然得可食。
贊曰。
自下第三。
明證理修因。
于中有二。
初明平等。
後結可食。
此初文也。
初中複二。
初理均。
二事均。
八邪者。
外道凡夫所起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念邪定邪精進。
八解脫者。
佛法聖人所起。
一有色觀諸色。
二内無色觀外色。
三淨解脫身作證。
四空處。
五識處。
六無所有處。
七非想非非想處。
八滅盡解脫。
此八解脫。
如前已說。
不舍八耶者。
随順外道而亦起之。
為折伏故。
入八解脫。
正順真道。
又邪正理均。
以邪平等諸法。
入正平等法性。
平等法。
性即真如也。
此上并是應理之義。
空理義雲。
境本空故。
所見色與盲。
緣起非有。
故如幻相。
諸法無二。
生死涅槃。
二俱平等。
邪正不殊。
故以邪平等。
能入正平等。
此皆真谛。
一切無相。
皆性空故。
上明邪正理均。
下明供養事均。
以一抟食。
奉施十方佛及賢聖。
以修心因平等行故。
此行雖少。
得果無邊。
經。
如是食者(至)爾乃可食。
贊曰。
此結可食。
不住染淨。
不住定散。
不住升沉。
名不住道。
有障名雜染。
無漏名離染。
無漏已圓故。
非有雜染。
現起有漏故。
非離雜染。
舊雲煩惱。
非也。
外行利他事。
非入靜定。
常心不亂。
非出靜定。
大智成滿。
已得涅槃。
非住生死。
大悲已滿。
常利樂故。
非住涅槃。
得此不住。
爾乃可食。
此應理義。
空理義雲。
以真谛中無相可相。
故非有雜染。
不棄世谛。
利衆生事。
非離雜染。
乃至生死涅槃二俱不住。
住此真谛。
不舍俗谛。
爾乃可食。
經。
諸有施于尊者(至)不趣聲聞。
贊曰。
上陳乞者。
上陳施者。
不著自體。
不著果報。
不著報恩。
名為施度。
故無當來人天二乘小果菩薩如來大果。
不起邪見謗無因果不信心施。
名無損減不起虛妄執著我法。
名無增益。
趣佛趣者。
涅槃真如。
由三事空。
而行施時。
趣此佛趣。
大般涅槃。
真如佛性。
不趣聲聞。
經。
尊者迦葉(至)他所施食。
贊曰。
此下第三結勸之也。
依上所說。
破六相。
防六根。
入平等因。
嚴叙大故。
為不空食。
可為福田。
自他鹹利。
若有六相。
不防六根。
不入平等。
因行既局。
乃為空食。
非真福田。
自他俱損。
經。
時我世尊(至)深起敬心。
贊曰。
此第三大。
結答詞由。
卑身請退。
有五。
一明聞勝法乃得未曾。
二顯于菩薩敬心深起。
三歎其智辨。
四顯已進益。
五總結答。
此初二文。
經。
甚奇世尊(至)三菩提心。
贊曰。
此歎智辨也。
歎其居俗有家業之士乃能至此。
若出家人。
不可驚歎。
容豫進修。
是已分故。
誰有智者。
聞斯妙法。
不發大心。
經。
我從是來(至)詣彼問疾。
贊曰。
此顯已進益。
及總結答。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下第四段初命問也。
梵雲摩诃蘇補底。
此雲大善現。
應之佛世。
善能現生。
或宿發大願。
善能現前。
了達空義。
或舍衛城中。
有大長者。
名曰拘留。
祈天而得。
初生現時。
其室空寂。
相師占之。
名為善現。
現者生也。
生時室中一切空寂。
表其長大善解空義。
故名善現。
經。
時大善現(至)詣彼問疾。
贊曰。
此總陳道屈。
善現雖事平等修行乞食。
未證空法。
理猶未等。
雖事無诤入裡乞食。
證理無诤。
尚猶未圓。
所以被诃。
故答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次入其舍。
贊曰。
下别顯理窮。
初征後顯。
顯中有二。
初陳已事。
後顯他詞。
此征及顯已事也。
經。
時無垢稱(至)而謂我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明至執。
後正陳詞。
此初文也。
經。
尊者善現(至)乃可取食。
贊曰。
下正陳詞。
于中有六。
一陳等理。
二顯自迷。
三明他慰。
四彰已答。
五述他教。
六成利益。
初文複四。
一顯法佛平等。
二顯縛解平等。
三顯邪正平等。
四顯善惡平等。
此初文也。
食有四種。
如前已說。
空理義雲。
此平等性。
即勝義空。
以食是因緣之本故。
寄食以為言。
以食空理。
入一切法空。
食為别法。
餘為總法。
二俱空故。
以一切法空理。
入佛空理。
離此空外。
無别佛空。
達解此空。
心無滞著。
事平行等。
及與無淨。
乃可取食。
善現未證此空。
心有滞著。
不等有淨。
如何取食。
應理義雲。
此平等性。
即真如理。
解食真如。
即諸法真如。
解一切法真如。
即佛真如。
從微至著。
達解平等性。
證理智生。
心無執著。
為利益故。
外行平等及與無淨。
乃可取食。
不爾雲何虛食所食。
舊經以食與法二平等性。
展轉相等。
而無佛平等性。
阙理違文。
經。
尊者善現(至)入一趣道。
贊曰。
此下第二縛解平等。
凡有九對。
此中有二。
一善不善相對。
二我無我見對。
空理義雲。
心有分别。
縛解為二。
證真谛故。
心言分别縛解無二。
皆理空故。
應理義雲。
不斷不善根示現現行有大利故。
如滿足王示現教等。
實不令與俱。
薩迦邪見。
此名僞身見。
我見也。
不壞我見者。
示現起故。
求大菩提。
度有情類。
皆為我故。
然入無我一趣之道。
無我之理。
名為一趣。
三乘行者。
共所歸故。
道者能緣。
即無我見。
不斷我見。
證無我見。
入者悟義。
舊雲。
不壞于身者。
身見也。
随一相者。
無我見也。
無我見中。
更無二故。
經。
不滅無明(至)及以解脫。
贊曰。
此中一對。
雜染得淨。
對無明發業因。
有者三有。
愛謂愛取。
有愛。
正為潤生之緣。
此為生死縛根本故。
順諸衆生。
不舍生死。
故雲不滅。
雖不滅無明。
而起無漏智明。
雖不滅有愛。
而起解脫。
解脫者。
雖潤生緣。
證無為理。
勝解數也。
所證真理。
名解脫故。
即是涅槃。
經。
能以無間(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