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三(末)

關燈
平等法性。

     贊曰。

    此中一對。

    謂苦樂對。

    無間者無間地獄。

    舉一極苦之處。

    解脫者。

    涅槃極樂之處。

    以極苦真如。

    入極樂真如。

    體一味故。

    舊雲以五逆相而得解脫。

    應言五逆果之相。

    入解脫之相。

    即真如故。

     經。

    無脫無縛(至)離異生法。

     贊曰。

    此有三對。

    一解脫縛對。

    無漏名脫。

    有漏名縛。

    證得涅槃名無縛。

    不舍生死名無脫。

    二證不證對。

    實見谛名證。

    故言非不見。

    不見名不證。

    證理之時。

    無見相故。

    三果非果對。

    聖名得果。

    順住生死。

    不一向住果。

    故名非得果。

    非聖名異生。

    已證真道。

    非異生故。

    常教化此。

    樂起煩惱。

    故言非離異生法。

    得果異生。

    雖為一對。

    顯大悲者。

    順生死生死。

    于異生中。

    重言不離。

     經。

    非聖(至)乃可取食。

     贊曰。

    此中二對。

    一凡聖對。

    大悲順凡。

    名為非聖。

    已證出世。

    名非不聖。

    二證離對。

    證一切法故。

    名為成就。

    斷彼法想分别執故。

    名之為離。

    上說因緣法。

    故為此解。

    或此皆說遍計所執空無常等。

    或此但說圓成實性真理平等。

    理亦無達。

     經。

    若尊者善現(至)乃可取食。

     贊曰。

    此下第三邪正平等。

    空理義雲。

    世俗谛中。

    邪正有二。

    舍邪歸真。

    勝義谛中。

    邪正無二。

    何舍何歸。

    應理義言。

    般若經雲。

    以色見我。

    以聲尋我。

    彼履耶斷。

    不見如來。

    同體三寶。

    不可見聞。

    不可供事。

    舊經無僧。

    六師外道。

    佛得菩提勝方便緣。

    汝若同佛。

    以之為師。

    彼由邪見。

    實堕惡趣。

    汝愍彼故。

    亦堕惡趣。

    而行救濟。

    同如來者。

    乃可取食。

    以大善現舍彼六師。

    不能随學。

    愍衆生随堕惡趣。

    見有三寶。

    不證同體。

    故今何之。

    六師者。

    一滿迦葉波。

    迦葉波是性。

    滿是名也。

    古雲富蘭那迦葉。

    即斷見外道。

    亦雲空見外道。

    二末薩羯離瞿舍離子。

    末薩羯離。

    是其自名。

    瞿舍利者。

    是其母名。

    末薩羯離是瞿舍離之子。

    以母别之。

    古雲末伽梨拘賒梨子。

    即常見外道。

    三想吠多子。

    想是自名。

    吠多是母名。

    彼兒曰子。

    如舍利子。

    古雲删阇夜毗羅胝子。

    即苦行外道。

    彼說衆生所愛生死。

    皆因著樂。

    善修苦行。

    便得解脫。

    四無勝發褐。

    無勝名也。

    垂發被褐。

    故言發褐。

    古雲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即自然外道。

    說一切法皆自然生。

    五犎迦衍那迦衍那是姓。

    犎者是形。

    頂上有犎猶如牛頭。

    故以為名。

    古傳雲。

    迦羅鸠馱迦旃延。

    此是事大自在天之者。

    說大自在天能生諸法。

    大離系親子。

    此尼乾子也。

    執其本師修苦行。

    名為離系。

    是彼所生。

    故名親子。

    此是宿作因外道。

    說一切法皆是宿世已作其因。

    今不作因。

    便吐故業。

    即得解脫。

    古雲尼犍陀若提子。

    此之六師。

    有說是佛舍國出家。

    詢所投趣。

    教化于佛。

    行苦行師。

    故偏說之。

    然郁頭藍子。

    教佛得想定。

    阿藍迦藍。

    教佛得無所有處定。

    此等教佛修樂行師。

    非此所說。

    不全邪故。

     經。

    若尊者(至)離于清淨。

     贊曰。

    此下第四善惡平等。

    今有十一句。

    此中有三。

    空理義雲。

    心有拘滞。

    善惡有二。

    可有離惡務善差别。

    善惡不二。

    何離何務。

    總意如此。

    更重釋者。

    此十一句中。

    汝須菩提。

    若善惡平等。

    悟解空者。

    既無分别諸見可斷。

    何不堕諸見趣。

    而不至中邊二道。

    而今有斷諸見至于中耶。

    若無惡道可厭。

    何不堕諸八難。

    而得無難。

    若無雜染可斷。

    何不同雜染而離于淨。

    若無聖行可證。

    何不同得無诤非清淨田。

    若無善惡之因。

    何不施者堕諸惡道。

    若無邪正二師。

    何不共魔連手。

    若無煩惱惱亂。

    何不以彼為伴。

    若無善惡法别。

    何不煩惱性即尊者性。

    若無慈悲道異。

    何不于有情起怨害想。

    若無三寶良田。

    何不謗佛毀法不預僧數。

    若無生死涅槃差别。

    何不畢竟無涅槃時。

    汝既不然。

    未證平等諸法體空。

    雲何虛食。

    若能如是。

    乃可取食。

    應理義雲。

    諸見趣者五見。

    為化斯類。

    故常堕中。

    不同凡夫常斷邊執。

    不同二乘常道中。

    舊雲。

    入諸邪見。

    不說見趣。

    不到彼岸。

    不說中邊。

    中邊者。

    彼此岸義故。

    二入八無暇。

    處在八難。

    教濟衆生。

    區區終日不得有暇。

    三順化生死。

    同諸雜染。

    不住涅槃。

    同于清淨。

     經。

    若諸有情(至)清淨福田。

     贊曰。

    此中一句無诤有二。

    一理無诤。

    二事無诤。

    事無诤者。

    凡所舉意。

    皆類觀彼勿同見我煩惱暫生。

    須菩提得最第一。

    恒令衆生不起煩惱。

    理無诤者。

    無想真如。

    由證理無诤。

    事方無诤。

    此二無诤。

    一切有情及與尊者。

    若時皆得。

    仍俱不名清淨田。

    不見實有福田性故。

    三輪淨故。

    菩薩能如是。

    聲聞所不為。

     經。

    諸有布施(至)作其伴侶。

     贊曰。

    此中三句。

    一施食者。

    後得聖道。

    能堕惡趣。

    化苦衆生。

    非田施故。

    而成大罪。

    堕惡道也。

    二其施食者。

    而以尊者共魔連手。

    朝夕不離。

    能降伏之。

    舊雲。

    作諸勞侶。

    作諸生死劬勞伴侶。

    非出世友。

    三行住坐卧。

    恒斷煩惱。

    曾不舍離。

    故為伴侶。

    菩薩恒以分别而為煩惱。

    故當斷之。

    舊經無此。

     經。

    一切煩惱(至)起怨害想。

     贊曰。

    此中二句。

    一煩惱自性即是真如。

    同尊者性。

    如無異。

    二于有情起怨害想者。

    怨者對也。

    自修妙行利生為對。

    害者斷也殺也。

    斷諸衆生煩惱業果生死流轉。

    恒建是想。

    如攝大乘說十難行。

    謂諸菩薩。

    殺諸衆生生死流轉。

    衆生不與菩薩強攝。

    取名不與取等。

    此亦如是。

    舊經雲。

    汝與衆魔及諸塵勞。

    等無有異者。

    法性無異。

     經。

    謗千諸佛(至)乃可取食。

     贊曰。

    此中二句。

    一謗佛者。

    說色聲佛。

    非是真佛。

    說法身理。

    方是如來。

    二乘等說色聲形相以為真佛。

    故今謗之。

    名為謗佛二。

    毀諸法者。

    毀罵生死一切惡法。

    又說真如名為真法。

    四谛理法。

    名非真法。

    二乘說彼非真。

    說是究竟法故。

    名為毀法。

    不預僧者。

    剃發染衣乞食淨戒羯磨等。

    同名為僧數。

    常處生死。

    随類化生。

    不拘彼相。

    名不預數。

    二畢竟無有般涅槃時。

    菩薩發願度衆生盡。

    方入涅槃。

    以衆生界無盡期故。

    菩薩畢竟不入涅槃。

    二乘身盡即永無矣。

    或總為十句。

    此中二句。

    合為一故。

    若能具上諸所說義。

    是大菩薩。

    乃可取食。

    真福田故。

    不爾如何虛受人食。

    此說平等。

    皆是密語。

    如契經言覽不堅為堅善住于颠倒等。

    頌意無别。

    然上義門。

    依計所執。

    真如妙理。

    依他虛幻。

    唯識無想。

    真如法門。

    二俱平等。

    故作此說。

    前解且依因緣法門。

    故不違也。

     經。

    時我世尊(至)欲出其舍。

     贊曰。

    自下第二顯其自迷。

    譬如有人。

    在路而行。

    為極重暗之所拘礙。

    迷失諸方。

    我時無知。

    覆我心故。

    不識此是何之言。

    不知何答。

    便舍自缽。

    欲出其舍。

     經。

    時無垢稱(至)取缽勿懼。

     贊曰。

    下第三明他慰有二。

    初慰。

    後問。

    此慰也。

     經。

    于意雲何(至)甯有懼不。

     贊曰。

    此問彼也。

    若佛化作化人來問。

    甯恐懼不。

    我又法身如來所化。

    問斯何懼。

     經。

    我言不也。

     贊曰。

    四彰已答。

    化人有問。

    我曾不懼。

     經。

    無垢稱言(至)性相亦示。

     贊曰。

    五述他教。

    于中有二。

    初勸勿懼。

    後示正理。

    初中複二。

    初合前化相。

    後勸勿懼。

    此初文也。

    所诠諸法。

    皆如幻化。

    本非真故。

    能說衆生及诠言說亦爾非真。

     經。

    諸有智者(至)亦無怖畏。

     贊曰。

    此勸勿懼。

    文字如幻。

    智者不執以為真實。

    若聞文字。

    亦無怖畏。

    汝既智者。

    何所怖哉。

     經。

    所以者何(至)皆離相性。

     贊曰。

    下示正理有三。

    初言離相性。

    次文字亦離。

    後結成諸法。

    此初文也。

    征何所以不懼文字。

    空理義雲。

    勝義性相都空。

    言說妄起。

    故離空性。

    不稱理故。

    何所懼乎。

    應理義雲。

    勝義性相。

    體有離言。

    假立名言。

    非稱法性。

    故諸言說。

    皆離性相。

    既是虛假。

    何所怖也。

     經。

    何以故(至)是别解脫。

     贊曰。

    文字亦離也。

    空理義雲。

    不但所說法空無性。

    離文字名字語言亦離。

    應理義雲。

    不但所诠無有諸法相性離言。

    言亦離言。

    或此非唯言理離性。

    依之文字亦離性相。

    于一能诠音聲之上。

    極略相名字。

    中相名名。

    廣相名句。

    皆假施設。

    體都非真。

    法既非法非非法。

    言亦非言非非言。

    言既非言非非言。

    文亦非文非不文。

    遮定文字。

    故唯言非。

    一切法中。

    離言之事。

    即依他起。

    離言之理。

    即是解脫涅槃真如。

    空理義雲。

    一切法及文字空。

    即是涅槃解脫體也。

     經。

    解脫相者即一切法。

     贊曰。

    結成諸法也。

    空理義雲。

    解脫涅槃即一切法本空性故。

    應理義雲。

    一切法中離言之理即是解脫。

    解脫即是諸法本體。

    故名為即。

    舊經于此唯有言說性離。

    不言法性于文字也。

     經。

    世尊(至)得順法忍。

     贊曰。

    六成利益有二。

    初得小果。

    二萬天子。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證預流果。

    如論具釋。

    後得大位。

    五百天子。

    得順法忍者。

    有言初地。

    得順正教法之忍故。

    有言八地。

    舊經無之。

    法眼淨者。

    有言初地。

    此違論文。

    遠塵離垢。

    說小果故。

    今正義解。

    無生法忍得在初地。

    今得順彼忍。

    正在地前。

    善根忍位。

    有漏位忍。

    順慧忍故。

    或五忍中第三順忍。

    四五六地順為出世道故。

     經。

    時我默然(至)詣彼問疾。

     贊曰。

    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吾既神氣頓喪。

    今者何敢對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