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三(末)
關燈
小
中
大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自下第五。
命滿慈子。
初命。
後詞。
此初命也。
滿者名也。
慈是母姓。
此滿尊者慈所生故。
名之為子。
梵雲梅呾利耶。
此雲慈。
其母是婆羅門種。
上古有仙。
每習慈行。
因承彼後。
以慈為姓。
母之無子。
所在求娠。
後夢寶器盛滿珍玉置其腹邊。
欻然入腹。
後向夫說。
雲必天與。
為大寶器。
果而有娠。
便生此子。
後相師占。
因名為滿。
長大能誦毗伽羅論。
慈行亦圓滿具足之寶器故。
後得出家。
成阿羅漢。
論議辨才最為第一。
故佛命之。
經。
時滿慈子(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有三。
此總陳道屈。
滿慈說法。
利諸新學。
說小非大。
不識心機。
既被昔诃。
所以詞退。
經。
所以者何(至)苾刍說法。
贊曰。
下顯理窮。
初征。
後顯。
顯中複二。
初陳己事。
後顯他詞。
此征及陳己事也。
新學初機。
由來智隔。
故脫小法。
令漸随之。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明至軌。
後正陳詞。
此初文也。
經。
唯滿慈子(至)置于寶器。
贊曰。
下正陳詞有二。
初責彼不當。
後令其進益。
時無垢稱便以如是勝三摩地下是。
初中複二。
初責不識今。
後責不識昔。
尊者滿慈是諸苾刍皆于往昔下是。
初責不識今中。
有三。
初責不識心。
次責不識意樂。
後贊不識根。
三輪化中。
第二記心輪。
已入法者。
以他心智。
先觀其心。
後為化說。
觀心是總。
十力智中。
亦種種勝解智力。
故先責不識心。
即為說法。
前目連中。
已言應知根性差别贊說大乘故。
言滿慈先自入定。
觀彼之心。
彼心行大。
猶如寶器。
為說小乘。
如置穢食。
經。
應先了知(至)賤水精疏。
贊曰。
此勸知意樂。
意樂信解大乘法故。
大乘意樂。
如琉璃寶。
小乘意樂。
如水精珠。
今将大機。
謂是小器。
故以琉璃同水精也。
前以小法投大心故。
如以穢食置于寶器。
今以大心同于小心。
故以琉璃同水精珠。
舊言心念。
即意樂也。
經。
尊者滿慈(至)根所受。
贊曰。
下責不識根有三。
初責不識根。
次顯責所以。
後顯大小二乘由來懸别。
此初文也。
勿者莫也。
莫不觀根而授小乘。
小乘是彼少分根性所受之法。
自利非他。
小行非大故。
舊文稍殊。
義亦無别。
經。
彼自無瘡(至)莫爾小徑。
贊曰。
此顯責所以。
所以有二。
一發小乘心。
如瘡如疣。
敗壞喪名不濟他難。
他無此意。
授小乘故。
彼無瘡勿傷之也。
二彼根利大。
求行大乘之道。
故莫示以小乘之經。
令其錯學。
一損他。
二誤他。
由此二共。
責不知根。
經。
無以日光(至)同野幹鳴。
贊曰。
此顯大小由來懸别。
此有四喻。
古有二喻。
大乘如日遍照群生。
小乘如螢自照不足。
大乘法如海深廣無邊。
小根如牛迹[土*幻]塘淺小。
大乘如山王巍巍迥出。
小根如芥子褊促卑物。
大乘如師子吼決定無畏。
小乘如野幹鳴為人驚怪。
一喻益大。
二喻深廣。
三喻高顯故。
四喻無畏故。
為四也。
或初及第四。
喻大勝小。
有大機者。
勿授小法。
第二第三。
喻大勝小。
有小機者。
勿授大法。
應契其機而授法也。
經。
尊者滿慈(至)聲聞乘法。
贊曰。
下責不識昔有二。
初明所不識。
後明能不識。
此初文也。
祈有求也。
此新學者。
往趣大乘心求大菩提。
未至不退位。
中忘是意。
如何今者示以小乘。
故上經言。
勿以穢食置于寶器。
經。
我觀聲聞(至)過于生盲。
贊曰。
下明能不識。
初明所有。
後明所無。
此明有也。
聲聞智淺。
過于生盲。
問曰。
勝鬘經曰。
凡夫如生盲。
不見衆色。
聲聞如七日嬰兒。
不見日輪。
如何今說聲聞過生盲也。
若見谛理。
凡夫不能。
故彼經說猶如生盲。
聲聞分得。
故彼說如七日嬰兒不見日輪。
今說聲聞不識根性。
故過生盲。
聲聞于事不能了達。
過生盲故。
非谛理也。
經。
無有大乘根之利鈍。
贊曰。
下明所無。
大乘之士。
能有觀于根性妙智。
故能分别前根利鈍。
聲聞無此觀根妙智。
故不知根利之與鈍。
如舍利弗教二弟子。
金師之子。
教以白骨。
浣衣之子。
教以數息。
亦如觀于最下乞兒。
八萬劫前所修善根都不識故。
舊文但有不識之言。
無大乘智。
經。
時無垢稱(至)宿住著别。
贊曰。
下令進益有三。
初令憶往事。
次教發大心。
後令得勝位。
初中複二。
初總明憶。
後别明憶。
此初文也。
三摩地者。
此雲等持。
即禅定也。
以禅定者。
顯是神通。
宿住智力。
令諸苾刍随憶住劫。
亦有解雲。
宿世之中。
雖通成壞空住四劫。
空劫無事。
成壞乃是住之初後。
唯有住劫。
善惡事明。
故偏舉之。
但名宿住。
以攝成壞。
今實義者。
住非住劫。
住于往有宿世之事。
故名宿住。
成壞住劫。
皆在其中。
不須釋妨。
舊雲。
時維摩诘即入三昧。
何嘗不入。
今始入也。
示相今入。
二亦無妨難。
經。
曾于過去(至)正等覺心。
贊曰。
下别明憶有四。
一值良緣。
五百佛所。
二發大因。
種諸善根。
三修大行。
積習勝德。
四希求大果。
回向菩提。
舊文但三。
合第二第三為一故。
經。
随憶如是(至)彼大士足。
贊曰。
此第二文。
教發大心。
說諸前事。
今踵前心。
故能發大。
心初入佛法。
不解軌儀。
創聞妙理。
回惶失錯。
故舍出家之正軌。
而禮大士之卑足。
經。
時無垢稱(至)不複退轉。
贊曰。
自下第三。
令得勝位。
不退轉者。
令至十住第七住中位不退也。
永更不退作二乘故。
五戒優婆塞戒經。
舍利子。
修大乘道。
六十劫已。
因施眼故。
退作二乘。
所以法華經名化退菩提心聲聞令至不退。
故知至于第七住也。
非信不退。
久已信故。
亦非證行二種不退。
名初學故。
經。
時我世尊(至)為他說法。
贊曰。
下顯詞由卑躬請退。
于中有三。
初彰智弱。
次釋所由。
後總結之。
此初文也。
一切聲聞。
不識根性。
若不白佛。
不應說佛。
錯逗根機。
無利益故。
經。
所以者何(至)如佛世尊。
贊曰。
此釋所由。
諸聲聞人。
非常在定如佛世尊。
故不能識諸根勝劣。
顯佛恒在定故能識根。
識根要由他心智故。
他心智起。
必由定故。
經。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贊曰。
此總結也。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自下第六命大剪剃男。
初命。
後詞。
此命也。
摩诃大也。
迦多衍者。
此雲剪剃。
婆羅門法。
諱為剃剪。
時為不淨。
以顯垢膩污淨行故。
昔有多仙。
久居山野。
發鬓繁長。
無人為剪。
時有一仙。
舊有二子。
俱未睹父。
大者恥污。
不肯為剪。
小者慈孝。
為父剪發須。
而乃為法仙剃之。
多仙因此還得剪剃。
為剪剃者。
諸仙護念。
初大富貴。
後亦成仙。
因以為姓。
今是彼種。
故言剪剃。
具足威神。
簡餘小者。
故立大名。
那者男聲。
其父及身。
俱是彼種。
以男聲诠。
簡别雲也。
西方亦有取母姓故。
如滿慈子母婆羅門姓彌勒故。
随其父母好性便取。
經。
迦多衍那(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詞有三。
此總陳道屈。
其随佛後。
說安立谛不契非安立谛。
便被彼诃。
智辨既卑。
故詞道屈。
經。
所以何(至)便入靜住。
贊曰。
下顯理窮。
初征。
後顯。
顯中複二。
初陳已事。
後顯他詞。
陳已事中。
初顯所随。
後顯他随。
此征及顯所随也。
便入靜住者。
凡住有三。
一聖住。
謂三解脫門及滅定。
佛住空及滅定。
二天住。
謂四靜慮。
佛多住第四靜慮。
三梵住。
謂慈悲喜舍。
佛多住大悲。
今言靜住。
謂住空或滅定。
依第四定而住。
故言靜住。
經。
我即于後(至)寂滅義。
贊曰。
此顯能随。
能随佛後說妙法故。
今說安立谛理之中。
初四苦谛理。
後一滅谛理。
欲令厭苦欣于滅故。
決擇者。
決了簡擇。
解釋之義。
五蘊生滅。
名無常事。
生滅之理。
名無常義。
義是義理。
下皆準知。
蘊性逼迫。
名為苦事。
逼迫之理。
名為苦義。
蘊非實有。
名為空事。
非實有理名為空義。
蘊中無我。
名無我事。
無我之理。
名無義義。
諸行寂無所顯之滅。
名滅谛事。
此寂滅理。
名寂滅義。
此等五相。
皆随于心之所變作。
名為安立。
勝鬘經說有作四谛也。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明至軌。
後正陳詞。
此初文也。
經。
唯大尊者(至)說實相法。
贊曰。
下正陳詞有三。
初總非。
次别非。
後明益。
此初文也。
空理義雲。
此五實義。
本性皆無。
性離言诠。
非常非無常。
非苦非不苦。
非空非不空。
非我非無我。
非寂非不寂。
為遮執常等故。
說無常等。
非真勝義中有實無常等。
故聖教言。
諸佛或說我。
或時說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今者定說有無常義。
故今诃以。
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應理義雲。
此五實義。
性即真如。
緣此之心。
無分别智。
緣不生不滅真如為境。
今以緣生滅有作谛理。
分别心行。
說于實相真如之法。
甚不契當。
故言無以。
經。
所以者何(至)是無常義。
贊曰。
下别非之五非為五此非無常。
空理義雲。
俗谛有相。
有過去故。
有已生已滅。
有現在故。
有今生今滅。
有未來也故。
有當生當滅。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自下第五。
命滿慈子。
初命。
後詞。
此初命也。
滿者名也。
慈是母姓。
此滿尊者慈所生故。
名之為子。
梵雲梅呾利耶。
此雲慈。
其母是婆羅門種。
上古有仙。
每習慈行。
因承彼後。
以慈為姓。
母之無子。
所在求娠。
後夢寶器盛滿珍玉置其腹邊。
欻然入腹。
後向夫說。
雲必天與。
為大寶器。
果而有娠。
便生此子。
後相師占。
因名為滿。
長大能誦毗伽羅論。
慈行亦圓滿具足之寶器故。
後得出家。
成阿羅漢。
論議辨才最為第一。
故佛命之。
經。
時滿慈子(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有三。
此總陳道屈。
滿慈說法。
利諸新學。
說小非大。
不識心機。
既被昔诃。
所以詞退。
經。
所以者何(至)苾刍說法。
贊曰。
下顯理窮。
初征。
後顯。
顯中複二。
初陳己事。
後顯他詞。
此征及陳己事也。
新學初機。
由來智隔。
故脫小法。
令漸随之。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明至軌。
後正陳詞。
此初文也。
經。
唯滿慈子(至)置于寶器。
贊曰。
下正陳詞有二。
初責彼不當。
後令其進益。
時無垢稱便以如是勝三摩地下是。
初中複二。
初責不識今。
後責不識昔。
尊者滿慈是諸苾刍皆于往昔下是。
初責不識今中。
有三。
初責不識心。
次責不識意樂。
後贊不識根。
三輪化中。
第二記心輪。
已入法者。
以他心智。
先觀其心。
後為化說。
觀心是總。
十力智中。
亦種種勝解智力。
故先責不識心。
即為說法。
前目連中。
已言應知根性差别贊說大乘故。
言滿慈先自入定。
觀彼之心。
彼心行大。
猶如寶器。
為說小乘。
如置穢食。
經。
應先了知(至)賤水精疏。
贊曰。
此勸知意樂。
意樂信解大乘法故。
大乘意樂。
如琉璃寶。
小乘意樂。
如水精珠。
今将大機。
謂是小器。
故以琉璃同水精也。
前以小法投大心故。
如以穢食置于寶器。
今以大心同于小心。
故以琉璃同水精珠。
舊言心念。
即意樂也。
經。
尊者滿慈(至)根所受。
贊曰。
下責不識根有三。
初責不識根。
次顯責所以。
後顯大小二乘由來懸别。
此初文也。
勿者莫也。
莫不觀根而授小乘。
小乘是彼少分根性所受之法。
自利非他。
小行非大故。
舊文稍殊。
義亦無别。
經。
彼自無瘡(至)莫爾小徑。
贊曰。
此顯責所以。
所以有二。
一發小乘心。
如瘡如疣。
敗壞喪名不濟他難。
他無此意。
授小乘故。
彼無瘡勿傷之也。
二彼根利大。
求行大乘之道。
故莫示以小乘之經。
令其錯學。
一損他。
二誤他。
由此二共。
責不知根。
經。
無以日光(至)同野幹鳴。
贊曰。
此顯大小由來懸别。
此有四喻。
古有二喻。
大乘如日遍照群生。
小乘如螢自照不足。
大乘法如海深廣無邊。
小根如牛迹[土*幻]塘淺小。
大乘如山王巍巍迥出。
小根如芥子褊促卑物。
大乘如師子吼決定無畏。
小乘如野幹鳴為人驚怪。
一喻益大。
二喻深廣。
三喻高顯故。
四喻無畏故。
為四也。
或初及第四。
喻大勝小。
有大機者。
勿授小法。
第二第三。
喻大勝小。
有小機者。
勿授大法。
應契其機而授法也。
經。
尊者滿慈(至)聲聞乘法。
贊曰。
下責不識昔有二。
初明所不識。
後明能不識。
此初文也。
祈有求也。
此新學者。
往趣大乘心求大菩提。
未至不退位。
中忘是意。
如何今者示以小乘。
故上經言。
勿以穢食置于寶器。
經。
我觀聲聞(至)過于生盲。
贊曰。
下明能不識。
初明所有。
後明所無。
此明有也。
聲聞智淺。
過于生盲。
問曰。
勝鬘經曰。
凡夫如生盲。
不見衆色。
聲聞如七日嬰兒。
不見日輪。
如何今說聲聞過生盲也。
若見谛理。
凡夫不能。
故彼經說猶如生盲。
聲聞分得。
故彼說如七日嬰兒不見日輪。
今說聲聞不識根性。
故過生盲。
聲聞于事不能了達。
過生盲故。
非谛理也。
經。
無有大乘根之利鈍。
贊曰。
下明所無。
大乘之士。
能有觀于根性妙智。
故能分别前根利鈍。
聲聞無此觀根妙智。
故不知根利之與鈍。
如舍利弗教二弟子。
金師之子。
教以白骨。
浣衣之子。
教以數息。
亦如觀于最下乞兒。
八萬劫前所修善根都不識故。
舊文但有不識之言。
無大乘智。
經。
時無垢稱(至)宿住著别。
贊曰。
下令進益有三。
初令憶往事。
次教發大心。
後令得勝位。
初中複二。
初總明憶。
後别明憶。
此初文也。
三摩地者。
此雲等持。
即禅定也。
以禅定者。
顯是神通。
宿住智力。
令諸苾刍随憶住劫。
亦有解雲。
宿世之中。
雖通成壞空住四劫。
空劫無事。
成壞乃是住之初後。
唯有住劫。
善惡事明。
故偏舉之。
但名宿住。
以攝成壞。
今實義者。
住非住劫。
住于往有宿世之事。
故名宿住。
成壞住劫。
皆在其中。
不須釋妨。
舊雲。
時維摩诘即入三昧。
何嘗不入。
今始入也。
示相今入。
二亦無妨難。
經。
曾于過去(至)正等覺心。
贊曰。
下别明憶有四。
一值良緣。
五百佛所。
二發大因。
種諸善根。
三修大行。
積習勝德。
四希求大果。
回向菩提。
舊文但三。
合第二第三為一故。
經。
随憶如是(至)彼大士足。
贊曰。
此第二文。
教發大心。
說諸前事。
今踵前心。
故能發大。
心初入佛法。
不解軌儀。
創聞妙理。
回惶失錯。
故舍出家之正軌。
而禮大士之卑足。
經。
時無垢稱(至)不複退轉。
贊曰。
自下第三。
令得勝位。
不退轉者。
令至十住第七住中位不退也。
永更不退作二乘故。
五戒優婆塞戒經。
舍利子。
修大乘道。
六十劫已。
因施眼故。
退作二乘。
所以法華經名化退菩提心聲聞令至不退。
故知至于第七住也。
非信不退。
久已信故。
亦非證行二種不退。
名初學故。
經。
時我世尊(至)為他說法。
贊曰。
下顯詞由卑躬請退。
于中有三。
初彰智弱。
次釋所由。
後總結之。
此初文也。
一切聲聞。
不識根性。
若不白佛。
不應說佛。
錯逗根機。
無利益故。
經。
所以者何(至)如佛世尊。
贊曰。
此釋所由。
諸聲聞人。
非常在定如佛世尊。
故不能識諸根勝劣。
顯佛恒在定故能識根。
識根要由他心智故。
他心智起。
必由定故。
經。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贊曰。
此總結也。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自下第六命大剪剃男。
初命。
後詞。
此命也。
摩诃大也。
迦多衍者。
此雲剪剃。
婆羅門法。
諱為剃剪。
時為不淨。
以顯垢膩污淨行故。
昔有多仙。
久居山野。
發鬓繁長。
無人為剪。
時有一仙。
舊有二子。
俱未睹父。
大者恥污。
不肯為剪。
小者慈孝。
為父剪發須。
而乃為法仙剃之。
多仙因此還得剪剃。
為剪剃者。
諸仙護念。
初大富貴。
後亦成仙。
因以為姓。
今是彼種。
故言剪剃。
具足威神。
簡餘小者。
故立大名。
那者男聲。
其父及身。
俱是彼種。
以男聲诠。
簡别雲也。
西方亦有取母姓故。
如滿慈子母婆羅門姓彌勒故。
随其父母好性便取。
經。
迦多衍那(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詞有三。
此總陳道屈。
其随佛後。
說安立谛不契非安立谛。
便被彼诃。
智辨既卑。
故詞道屈。
經。
所以何(至)便入靜住。
贊曰。
下顯理窮。
初征。
後顯。
顯中複二。
初陳已事。
後顯他詞。
陳已事中。
初顯所随。
後顯他随。
此征及顯所随也。
便入靜住者。
凡住有三。
一聖住。
謂三解脫門及滅定。
佛住空及滅定。
二天住。
謂四靜慮。
佛多住第四靜慮。
三梵住。
謂慈悲喜舍。
佛多住大悲。
今言靜住。
謂住空或滅定。
依第四定而住。
故言靜住。
經。
我即于後(至)寂滅義。
贊曰。
此顯能随。
能随佛後說妙法故。
今說安立谛理之中。
初四苦谛理。
後一滅谛理。
欲令厭苦欣于滅故。
決擇者。
決了簡擇。
解釋之義。
五蘊生滅。
名無常事。
生滅之理。
名無常義。
義是義理。
下皆準知。
蘊性逼迫。
名為苦事。
逼迫之理。
名為苦義。
蘊非實有。
名為空事。
非實有理名為空義。
蘊中無我。
名無我事。
無我之理。
名無義義。
諸行寂無所顯之滅。
名滅谛事。
此寂滅理。
名寂滅義。
此等五相。
皆随于心之所變作。
名為安立。
勝鬘經說有作四谛也。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明至軌。
後正陳詞。
此初文也。
經。
唯大尊者(至)說實相法。
贊曰。
下正陳詞有三。
初總非。
次别非。
後明益。
此初文也。
空理義雲。
此五實義。
本性皆無。
性離言诠。
非常非無常。
非苦非不苦。
非空非不空。
非我非無我。
非寂非不寂。
為遮執常等故。
說無常等。
非真勝義中有實無常等。
故聖教言。
諸佛或說我。
或時說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今者定說有無常義。
故今诃以。
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應理義雲。
此五實義。
性即真如。
緣此之心。
無分别智。
緣不生不滅真如為境。
今以緣生滅有作谛理。
分别心行。
說于實相真如之法。
甚不契當。
故言無以。
經。
所以者何(至)是無常義。
贊曰。
下别非之五非為五此非無常。
空理義雲。
俗谛有相。
有過去故。
有已生已滅。
有現在故。
有今生今滅。
有未來也故。
有當生當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