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三(末)
關燈
小
中
大
以解無常勝義無相。
一切都空。
三世本無。
何有生等。
達解此理。
常見自己。
故是世俗無常勝義之真理也。
應理義雲。
諸佛畢竟勝義道理。
真如之中。
本無三世。
何處得有過去已生現在今生未來當生過去已滅現在今滅未來當滅。
故無生等是真無常之勝義理。
不同安立有生滅理以為無常義。
今以真如常理而為能诠诠生滅無常之所诠義。
故雲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真如體常。
遮常執故。
無常顯故。
名無常家義。
涅槃經雲。
有苦有谛有實。
苦謂苦事。
谛謂苦理。
實謂真如。
聲聞有苦谛。
而無有實。
不達真如非安立故。
唯達安立事與理故。
由此真如依诠所顯。
為無常義。
經。
洞達五蘊(至)是苦義。
贊曰。
空理義雲。
俗谛有苦。
以有相故。
勝義無相。
本性非有。
遮執樂故。
說之為苦。
故能洞達五蘊理空本無從起是真苦義。
應理義雲。
五蘊性空。
即是真如。
遍計所執空之性故。
性非空也。
洞達此理。
知此本真。
無所由起。
依诠顯實。
名苦之義。
苦之實故。
經。
諸法究竟(至)是空義。
贊曰。
空理義雲。
世俗谛有。
勝義谛空。
究竟道中。
都無所有。
此是空義。
空者無故。
應理義雲。
諸法之中。
究竟真如。
無如所執。
諸法有故。
因空所顯。
說為空義。
經。
知我無我(至)無我義。
贊曰。
空理義雲。
知勝義谛本相皆無。
我無我體。
由來不二。
為遮我倒。
故說無我。
是無我義。
應理義雲。
知于真如本離言說分别之相。
我與無我。
由來不二。
為遮我故。
因無我顯。
名無我義。
經。
無有自性(至)是寂滅義。
贊曰。
空理義雲。
其一切法。
勝義谛中。
無自作用。
故無自性。
無他作用。
故無他性。
因緣生法。
皆說空故。
由此說無熾燃生死。
生死既無。
亦無涅槃。
今時無息滅。
涅槃既無。
故無寂靜之體。
亦無煩惱。
畢竟寂靜所顯之滅既爾都無。
究竟寂靜之事故。
聖教雲。
設有一法過涅槃者。
我亦說為如幻如化故。
此空理是寂滅義。
無有實涅槃得。
由此中百論有破涅槃品。
應理義雲。
勝義谛中。
有為諸法。
不自生故。
無自實性。
不從他生故。
無他實性。
不從其生故。
無二實性。
雖無于此作用之緣。
唯有功能緣可得故。
由此故無熾然生死。
生死既無。
亦無實滅。
真理本滅。
非今始滅。
亦無有實寂靜自體。
煩惱畢竟寂靜之位。
能令行者究竟寂靜。
此方名為實滅義。
名大涅槃。
非如小乘假涅槃也。
經。
說是法時(至)心得解脫。
贊曰。
此明益也。
得阿羅漢。
義如前釋。
經。
時我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
此顯結詞由卑躬請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自下第七。
命大無滅。
初命。
後詞。
此初命也。
梵雲阿泥律陀。
此雲無滅。
相傳釋雲。
八萬劫前。
曾為供養一辟支佛。
所得善根。
于今不滅。
故名無滅。
又譬喻經雲。
毗婆屍佛入涅槃後。
阿泥律陀。
曾入佛堂。
以為劫賊。
見燈将滅。
遂抽一箭。
挑燈便明。
見佛威光。
面色毛豎。
念言他尚施物求福。
我雲何盜。
遂舍而去。
以此善根。
九十一劫。
常生善處。
今得值我。
得是天眼。
所獲福果。
曾無滅盡。
故言無滅。
是佛當弟。
又傳經雲。
世尊父叔。
總有四人。
一名淨飯王。
有二子。
大名薩縛曷剌他志陀。
此名一切義成。
即是佛也。
二者難陀。
二名斛飯王。
亦有二子。
大名天授。
即是提婆達多。
小名阿難陀。
三名白飯王。
亦有一子。
大名阿泥律陀。
小名摩诃。
果。
四名甘露飯王。
亦有二子。
大名拔提。
小名提沙。
此之八子。
皆悉出家。
彼阿泥律陀。
仙處聽法。
坐下睡眠。
如來呵責。
咄咄何為睡眠。
螺蚌之類。
無滅慚愧。
聞法悲淚。
多日不睡。
遂便喪眼。
後問耆婆。
耆婆問其初患因緣。
彼便具報。
耆婆答言。
眠是眼食。
多時不睡。
眼便餓死。
求差甚難。
遂修天眼。
得見大千。
人得天眼。
應成二眼。
人眼雖無。
天眼見物。
半見半無。
因有說言半頭天眼。
今命之也。
經。
時大無滅(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有三。
此總陳道屈。
其得天眼。
有漏無記。
有相非真。
既被雙征。
便不能報。
故初辭也。
經。
所以者何(至)一處經行。
贊曰。
下顯理窮。
初征。
後顯。
顯中複二。
初陳已事。
後顯他詞。
陳已事中。
有三。
初明已經行。
次梵天來問。
後申其正答。
此征及明已經行也。
西方地濕。
所食難消。
疊磚為道。
拟行消食。
來而複往。
如世經物。
故言經行。
因此亦得說法誦經。
諸學禅者。
亦修光明。
及舉等相。
經。
時有梵王(至)能見幾何。
贊曰。
下梵天來問。
天眼居禅。
梵王皆得。
見無滅之克證。
謂順已而來詢。
然地有上下。
修有弱強。
故得天眼能見幾何。
舊文颠倒。
經。
時我答言(至)阿摩洛果。
贊曰。
此申其正答。
一佛所化三千大千。
無滅聲聞。
故唯見此。
西方果味。
衆色不同。
阿摩洛果。
人多愛重。
故以為喻。
顯見分明。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明至軌。
後正陳詞。
此初文也。
經。
尊者無滅(至)為無行相。
贊曰。
下正陳詞有五。
初征诘。
二默然。
三梵問。
四彼答。
五利益。
初征複三。
初總征。
次别征诘。
後結難。
此初文也。
為有行相者。
空理義雲。
所得天眼。
為是體有差别行相。
為是體無差别行相。
初問世谛。
後問真谛。
應理義雲。
為有虛妄分别之行解相狀。
為無虛妄分别之行解相狀。
此中論者。
乍似浪。
無心緣境而無行相。
若無行相。
如何緣境。
如唯識說。
今問虛妄。
故無有失。
經。
若有行相(至)不應有見。
贊曰。
此别诘也。
空理義言。
若是體有之行相者。
即與外道五通無别。
雲何名内。
等者相似無别之義。
以執為有世俗谛故。
若體是無之行相者。
即是無為。
無為真谛。
性皆空故。
如何有見。
應理義雲。
若有虛妄分别之行相者。
即與外道五通無别。
彼從虛妄分别生故。
三界心心所。
皆虛妄分别故。
若無虛妄分别之行相者。
即是無為真如之類。
不應有見。
真如雖有。
無行相故。
不能有見。
觀其此問。
且問聲聞佛之天眼亦應雙問。
佛天眼通心心所故。
非無行相。
非是虛妄分别心故。
非有行相。
不同前問。
故無有失。
經。
雲何尊者(至)能有見耶。
贊曰。
此結難也。
此理皆非。
雲何有見。
經。
時世尊默無能對。
贊曰。
二默然也。
詞理無加。
故默無對。
經。
然彼諸梵(至)真大根者。
贊曰。
三梵問也。
孰者誰也。
梵聞希法。
便得未曾。
屈已尊人。
便問世間誰得最勝真天眼者。
經。
無垢稱言(至)及種種相。
贊曰。
四彼答也。
有佛釋迦。
久修善本。
得真天眼。
空理義雲。
釋迦真智。
内契真空。
不舍寂定。
不是有為。
外随世俗。
見諸佛國。
不是無為。
名真天眼。
不同外道見于二相及種種相。
二相者。
總有空相。
種種相者。
别有空相。
應理義雲。
無滅天眼。
用而不寂。
先入本定。
後起天眼。
天眼散心有漏無記。
名非真眼。
唯見大千。
如來天眼。
無分别智。
正觀真如。
不舍寂定。
後得智中。
起于無漏。
善性天眼。
見諸佛國。
廣盡十方。
能無二相及種種相。
二者有行無行。
總差别相共相之類。
種種相者。
别差别相自相之類。
此虛妄分别相也。
經。
時彼梵王(至)歘然不現。
贊曰。
五利益也。
聞希妙法。
便發勝心。
聽問既周。
歘然不現。
經。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贊曰。
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自下第八。
命優婆離。
初命。
後辭。
此命也。
梵雲優婆離。
此雲近執。
佛為太子。
彼為近臣。
執治故事。
故雲近執。
即守庫藏之官僚也。
諸釋出家。
留所著衣寶冠及象。
而皆與之。
後便思念。
釋子豪貴。
尚舍出家。
我何人也。
而猶安住。
以冠挂樹。
象系樹間。
願言取者我當奉施。
往釋子所。
具述來情。
釋子鹹喜。
便來白佛。
請先度之。
為我上座。
自舍慢心。
我當敬事。
佛便許之。
釋子緻敬。
禮拜波離。
大地震動。
空聲遙贊。
是諸王子。
我慢山崩。
屈己先尊。
今禮卑足。
為持律之上首故今命之。
經。
時優婆離(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有三。
初總陳道屈也。
我依律行。
教彼息愆。
彼說證真。
罪種方滅。
我謂由身語而得罪除。
彼說會心源而方垢盡。
理既堕矣。
詞亦負焉。
故總詞也。
經。
所以者何(至)不敢諸佛。
贊曰。
下顯理窮有二。
初陳己事。
後顯他詞。
己事有二。
初陳二人來請出罪。
後說己為如法息除。
初陳二人來請出罪中。
有三。
初明至由。
次明至軌。
後請出罪。
此初文也。
佛為法主。
威德特尊。
小事輕塵。
誠為不可。
故懷愧。
恥不敢詣佛。
經。
來至我所(至)而謂我言。
贊曰。
此明至軌也。
經。
唯優婆離(至)得免斯咎。
贊曰。
此請出罪。
微小罪中。
生大怖畏。
既違律行。
誠以為恥。
願為解除。
我心所憂。
我心所悔。
得免罪咎。
既罪可出。
明非初篇。
經。
我即為其(至)得請所化。
贊曰。
下說已為如法息除。
言如法者。
如其律法。
世尊輕事或重制。
重事或
一切都空。
三世本無。
何有生等。
達解此理。
常見自己。
故是世俗無常勝義之真理也。
應理義雲。
諸佛畢竟勝義道理。
真如之中。
本無三世。
何處得有過去已生現在今生未來當生過去已滅現在今滅未來當滅。
故無生等是真無常之勝義理。
不同安立有生滅理以為無常義。
今以真如常理而為能诠诠生滅無常之所诠義。
故雲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真如體常。
遮常執故。
無常顯故。
名無常家義。
涅槃經雲。
有苦有谛有實。
苦謂苦事。
谛謂苦理。
實謂真如。
聲聞有苦谛。
而無有實。
不達真如非安立故。
唯達安立事與理故。
由此真如依诠所顯。
為無常義。
經。
洞達五蘊(至)是苦義。
贊曰。
空理義雲。
俗谛有苦。
以有相故。
勝義無相。
本性非有。
遮執樂故。
說之為苦。
故能洞達五蘊理空本無從起是真苦義。
應理義雲。
五蘊性空。
即是真如。
遍計所執空之性故。
性非空也。
洞達此理。
知此本真。
無所由起。
依诠顯實。
名苦之義。
苦之實故。
經。
諸法究竟(至)是空義。
贊曰。
空理義雲。
世俗谛有。
勝義谛空。
究竟道中。
都無所有。
此是空義。
空者無故。
應理義雲。
諸法之中。
究竟真如。
無如所執。
諸法有故。
因空所顯。
說為空義。
經。
知我無我(至)無我義。
贊曰。
空理義雲。
知勝義谛本相皆無。
我無我體。
由來不二。
為遮我倒。
故說無我。
是無我義。
應理義雲。
知于真如本離言說分别之相。
我與無我。
由來不二。
為遮我故。
因無我顯。
名無我義。
經。
無有自性(至)是寂滅義。
贊曰。
空理義雲。
其一切法。
勝義谛中。
無自作用。
故無自性。
無他作用。
故無他性。
因緣生法。
皆說空故。
由此說無熾燃生死。
生死既無。
亦無涅槃。
今時無息滅。
涅槃既無。
故無寂靜之體。
亦無煩惱。
畢竟寂靜所顯之滅既爾都無。
究竟寂靜之事故。
聖教雲。
設有一法過涅槃者。
我亦說為如幻如化故。
此空理是寂滅義。
無有實涅槃得。
由此中百論有破涅槃品。
應理義雲。
勝義谛中。
有為諸法。
不自生故。
無自實性。
不從他生故。
無他實性。
不從其生故。
無二實性。
雖無于此作用之緣。
唯有功能緣可得故。
由此故無熾然生死。
生死既無。
亦無實滅。
真理本滅。
非今始滅。
亦無有實寂靜自體。
煩惱畢竟寂靜之位。
能令行者究竟寂靜。
此方名為實滅義。
名大涅槃。
非如小乘假涅槃也。
經。
說是法時(至)心得解脫。
贊曰。
此明益也。
得阿羅漢。
義如前釋。
經。
時我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
此顯結詞由卑躬請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自下第七。
命大無滅。
初命。
後詞。
此初命也。
梵雲阿泥律陀。
此雲無滅。
相傳釋雲。
八萬劫前。
曾為供養一辟支佛。
所得善根。
于今不滅。
故名無滅。
又譬喻經雲。
毗婆屍佛入涅槃後。
阿泥律陀。
曾入佛堂。
以為劫賊。
見燈将滅。
遂抽一箭。
挑燈便明。
見佛威光。
面色毛豎。
念言他尚施物求福。
我雲何盜。
遂舍而去。
以此善根。
九十一劫。
常生善處。
今得值我。
得是天眼。
所獲福果。
曾無滅盡。
故言無滅。
是佛當弟。
又傳經雲。
世尊父叔。
總有四人。
一名淨飯王。
有二子。
大名薩縛曷剌他志陀。
此名一切義成。
即是佛也。
二者難陀。
二名斛飯王。
亦有二子。
大名天授。
即是提婆達多。
小名阿難陀。
三名白飯王。
亦有一子。
大名阿泥律陀。
小名摩诃。
果。
四名甘露飯王。
亦有二子。
大名拔提。
小名提沙。
此之八子。
皆悉出家。
彼阿泥律陀。
仙處聽法。
坐下睡眠。
如來呵責。
咄咄何為睡眠。
螺蚌之類。
無滅慚愧。
聞法悲淚。
多日不睡。
遂便喪眼。
後問耆婆。
耆婆問其初患因緣。
彼便具報。
耆婆答言。
眠是眼食。
多時不睡。
眼便餓死。
求差甚難。
遂修天眼。
得見大千。
人得天眼。
應成二眼。
人眼雖無。
天眼見物。
半見半無。
因有說言半頭天眼。
今命之也。
經。
時大無滅(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有三。
此總陳道屈。
其得天眼。
有漏無記。
有相非真。
既被雙征。
便不能報。
故初辭也。
經。
所以者何(至)一處經行。
贊曰。
下顯理窮。
初征。
後顯。
顯中複二。
初陳已事。
後顯他詞。
陳已事中。
有三。
初明已經行。
次梵天來問。
後申其正答。
此征及明已經行也。
西方地濕。
所食難消。
疊磚為道。
拟行消食。
來而複往。
如世經物。
故言經行。
因此亦得說法誦經。
諸學禅者。
亦修光明。
及舉等相。
經。
時有梵王(至)能見幾何。
贊曰。
下梵天來問。
天眼居禅。
梵王皆得。
見無滅之克證。
謂順已而來詢。
然地有上下。
修有弱強。
故得天眼能見幾何。
舊文颠倒。
經。
時我答言(至)阿摩洛果。
贊曰。
此申其正答。
一佛所化三千大千。
無滅聲聞。
故唯見此。
西方果味。
衆色不同。
阿摩洛果。
人多愛重。
故以為喻。
顯見分明。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明至軌。
後正陳詞。
此初文也。
經。
尊者無滅(至)為無行相。
贊曰。
下正陳詞有五。
初征诘。
二默然。
三梵問。
四彼答。
五利益。
初征複三。
初總征。
次别征诘。
後結難。
此初文也。
為有行相者。
空理義雲。
所得天眼。
為是體有差别行相。
為是體無差别行相。
初問世谛。
後問真谛。
應理義雲。
為有虛妄分别之行解相狀。
為無虛妄分别之行解相狀。
此中論者。
乍似浪。
無心緣境而無行相。
若無行相。
如何緣境。
如唯識說。
今問虛妄。
故無有失。
經。
若有行相(至)不應有見。
贊曰。
此别诘也。
空理義言。
若是體有之行相者。
即與外道五通無别。
雲何名内。
等者相似無别之義。
以執為有世俗谛故。
若體是無之行相者。
即是無為。
無為真谛。
性皆空故。
如何有見。
應理義雲。
若有虛妄分别之行相者。
即與外道五通無别。
彼從虛妄分别生故。
三界心心所。
皆虛妄分别故。
若無虛妄分别之行相者。
即是無為真如之類。
不應有見。
真如雖有。
無行相故。
不能有見。
觀其此問。
且問聲聞佛之天眼亦應雙問。
佛天眼通心心所故。
非無行相。
非是虛妄分别心故。
非有行相。
不同前問。
故無有失。
經。
雲何尊者(至)能有見耶。
贊曰。
此結難也。
此理皆非。
雲何有見。
經。
時世尊默無能對。
贊曰。
二默然也。
詞理無加。
故默無對。
經。
然彼諸梵(至)真大根者。
贊曰。
三梵問也。
孰者誰也。
梵聞希法。
便得未曾。
屈已尊人。
便問世間誰得最勝真天眼者。
經。
無垢稱言(至)及種種相。
贊曰。
四彼答也。
有佛釋迦。
久修善本。
得真天眼。
空理義雲。
釋迦真智。
内契真空。
不舍寂定。
不是有為。
外随世俗。
見諸佛國。
不是無為。
名真天眼。
不同外道見于二相及種種相。
二相者。
總有空相。
種種相者。
别有空相。
應理義雲。
無滅天眼。
用而不寂。
先入本定。
後起天眼。
天眼散心有漏無記。
名非真眼。
唯見大千。
如來天眼。
無分别智。
正觀真如。
不舍寂定。
後得智中。
起于無漏。
善性天眼。
見諸佛國。
廣盡十方。
能無二相及種種相。
二者有行無行。
總差别相共相之類。
種種相者。
别差别相自相之類。
此虛妄分别相也。
經。
時彼梵王(至)歘然不現。
贊曰。
五利益也。
聞希妙法。
便發勝心。
聽問既周。
歘然不現。
經。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贊曰。
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自下第八。
命優婆離。
初命。
後辭。
此命也。
梵雲優婆離。
此雲近執。
佛為太子。
彼為近臣。
執治故事。
故雲近執。
即守庫藏之官僚也。
諸釋出家。
留所著衣寶冠及象。
而皆與之。
後便思念。
釋子豪貴。
尚舍出家。
我何人也。
而猶安住。
以冠挂樹。
象系樹間。
願言取者我當奉施。
往釋子所。
具述來情。
釋子鹹喜。
便來白佛。
請先度之。
為我上座。
自舍慢心。
我當敬事。
佛便許之。
釋子緻敬。
禮拜波離。
大地震動。
空聲遙贊。
是諸王子。
我慢山崩。
屈己先尊。
今禮卑足。
為持律之上首故今命之。
經。
時優婆離(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有三。
初總陳道屈也。
我依律行。
教彼息愆。
彼說證真。
罪種方滅。
我謂由身語而得罪除。
彼說會心源而方垢盡。
理既堕矣。
詞亦負焉。
故總詞也。
經。
所以者何(至)不敢諸佛。
贊曰。
下顯理窮有二。
初陳己事。
後顯他詞。
己事有二。
初陳二人來請出罪。
後說己為如法息除。
初陳二人來請出罪中。
有三。
初明至由。
次明至軌。
後請出罪。
此初文也。
佛為法主。
威德特尊。
小事輕塵。
誠為不可。
故懷愧。
恥不敢詣佛。
經。
來至我所(至)而謂我言。
贊曰。
此明至軌也。
經。
唯優婆離(至)得免斯咎。
贊曰。
此請出罪。
微小罪中。
生大怖畏。
既違律行。
誠以為恥。
願為解除。
我心所憂。
我心所悔。
得免罪咎。
既罪可出。
明非初篇。
經。
我即為其(至)得請所化。
贊曰。
下說已為如法息除。
言如法者。
如其律法。
世尊輕事或重制。
重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