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三(末)

關燈
輕制。

    然出罪時。

    但是作法。

    道理應爾。

    非是依業道滅罪彼之法。

    如其律法。

    解說道理。

    令除憂悔。

    得清肅其所犯之過。

     經。

    示現勸道贊勵慶慰。

     贊曰。

    顯如法相。

    一示現。

    二勸導。

    三贊勵。

    四慶慰。

    餘經說亦加令離欲。

    瑜伽八十一雲。

    令離欲者。

    诃責六種黑品諸行。

    示其過患。

    令離愛染。

    即是所說。

    令除憂悔。

    示現者。

    為令受學白品行故。

    示其四種真實道理。

    勸導者。

    謂已示現得信解者。

    安置學處。

    令正受行。

    由已于彼得自在故。

    彼便請言。

    我于今者。

    當何所作。

    唯願教。

    因告之曰。

    汝等今者于如如是事。

    應作應學。

    贊勵者。

    謂彼若于所知所行所得之中。

    心生退屈。

    爾時稱贊。

    策勵其心。

    令于彼事堪有勢力。

    慶慰者。

    謂若于法及随法中。

    勇猛正行。

    即應如實贊說慶悅。

    令其歡喜。

    更有一釋。

    并如彼論。

    此中即是令離罪染。

    示其白品。

    勸其正行。

    贊令勿退。

    慶其所作。

    令生歡喜。

    名如法說。

    舊經阙此。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明至軌。

    後正陳詞。

    此初文也。

     經。

    唯優婆離(至)勿擾其心。

     贊曰。

    陳詞有五。

    初除正理。

    二顯贊揚。

    三明已告。

    四彰罪滅。

    五述發願。

    陳理複三。

    初總非。

    次顯正。

    後結正。

    此初文也。

    空理義雲。

    二人犯罪。

    由懷有相。

    今請悔除。

    還教起有。

    以有加有。

    故名增罪。

    當直除滅彼心憂悔。

    應說無相罪性本空。

    為彼除之。

    勿以有罪亂其心也。

    擾者亂也。

    應理義雲。

    二人犯罪。

    罪為業道。

    當須證理體達虛幻。

    方拔罪根。

    但依作法。

    用事而滅。

    口是心非。

    滅而不滅。

    罪業更生。

    名為重增。

    當說真理。

    令彼證之。

    當說俗幻。

    令其了達。

    名直除滅。

    拔罪種子。

    勿以事相擾亂其心而現罪滅。

     經。

    所以者何(至)不在兩同。

     贊曰。

    下顯正中有二。

    初明真理。

    令證罪根。

    後明俗事。

    令知罪僞。

    唯優波離一切法性生滅不住下是。

    罪相無實。

    易可息除。

    罪根種子本真。

    證之罪滅。

    罪滅者。

    拔除煩惱惡業苦果諸種子也。

    斷種子故。

    一滅不生。

    名身語忏悔。

    但名制伏。

    益力損能。

    非真滅罪。

    後還生故。

    初中複三。

    初陳正理。

    次問令解。

    後明染淨之相。

    陳理有三。

    初明罪性。

    次明罪依。

    後明罪體。

    此初文也。

    空理義雲。

    罪性者真空理。

    罪性若有。

    可住内根。

    由外六境。

    成在兩間。

    罪性本空。

    都何所住。

    世俗谛中。

    罪住六根。

    六塵為緣而起罪故。

    亦名在外。

    内因外緣。

    可住兩間。

    六識等内。

    罪性既空。

    故都無住。

    證罪性空。

    當有何罪。

    應理義雲。

    罪性者真如理。

    此理不依内根外境及住兩間。

    由逆此理。

    展轉罪生。

    證達此理。

    罪當永盡。

     經。

    如佛所說(至)有情清淨。

     贊曰。

    此明罪依有二。

    初明假者依心而成。

    後明罪體依心方起。

    罪必依心方得起。

    此初文也。

    罪謂所作惡身業。

    體即不善思之現種也。

    心為所依。

    思能依故。

    可毀可厭。

    故名為罪。

    故初明罪依。

    令其了達。

    後方明罪體。

    将明罪依。

    先引佛語。

    空理義雲。

    此引俗谛教。

    心謂六識。

    不說有八。

    心若實有。

    有實罪者。

    即有情雜染。

    心性本空。

    罪者非有。

    故有情淨。

    應理義雲。

    成唯識說。

    心謂第八識。

    有情謂五蘊假者。

    此依彼心。

    而假建立。

    第八之心。

    若是有漏雜染所攝。

    能依假者。

    亦是雜染。

    所依第八心若是無漏清淨所攝。

    能依假者。

    亦是清淨。

    今此通依八識。

    建立假者有情。

    心是本故。

    故罪及罪者。

    離心亦非有。

     經。

    如是心者(至)不在兩間。

     贊曰。

    下明罪體依心方起。

    空理義雲。

    如是心者。

    勝義谛中。

    亦不住内外。

    不在兩間。

    性本空故。

    能起罪體。

    由此非真。

    應理義雲。

    此八識心不同二乘所說六識。

    六識住在六根。

    亦不實在外及兩間。

    唯依真如淨法界住。

    由此罪垢亦無住處。

     經。

    如其心然(至)不出于如。

     贊曰。

    此明罪體。

    空理義雲。

    如其所依心本空寂。

    都無所住。

    能依罪垢。

    勝義谛中。

    亦無自性。

    無所依止。

    罪垢既爾。

    諸法亦然。

    誰為罪緣。

    誰為出者。

    以心罪法三不出于如。

    如空無故。

    應理義雲。

    如其本心。

    不住内外。

    唯依真如。

    能依罪垢。

    亦複依如。

    不依内外。

    如罪垢然。

    犯罪之緣。

    及出罪者。

    一切諸法。

    亦不出如。

    不依内外。

    都無實罪。

    一切皆是真如理故。

    由迷心故。

    諸過非起。

    可毀可責。

    名之為罪。

    由心悟故。

    罪滅善生。

    可贊可欣。

    名之為福。

    故說罪從心生還從心滅。

     經。

    唯優婆離(至)曾有染不。

     贊曰。

    下問令解有三。

    初問。

    次答。

    後顯令解。

    此問也。

    空理義雲。

    汝心本淨。

    性本空故。

    無染故淨。

    汝得阿羅漢涅槃解脫時。

    此空性心。

    曾有染不。

    凡聖雖殊。

    心實無别。

    故以為問。

    應理義雲。

    成唯識中。

    解心性淨。

    略有二義。

    一即真如法性之心。

    故勝鬘經。

    自性清淨心。

    而有染污。

    難可了知。

    二因緣心。

    瑜伽五十四說。

    依他性心。

    性非煩惱。

    名本性淨。

    今彼心非煩惱故。

    言本性淨。

    與染相應。

    名為染心。

    非心體染名為染心。

    此心非但未得解脫性本來淨。

    得解脫時。

    亦曾無染。

    今但問彼得解脫時本性淨心曾有染不。

    将顯未解脫比解脫心性本淨。

     經。

    我言不也。

     贊曰。

    此答也。

    得解脫時。

    心曾不染。

     經。

    無垢稱言(至)亦複如是。

     贊曰。

    此顯令解。

    空理義雲。

    得聖證真。

    知心本空。

    所以不染。

    故知有情心性本淨。

    曾無有染。

    亦複如是。

    心空同故。

    應理義雲。

    以凡因緣心。

    例聖因緣心。

    本來不染。

    亦複如是。

    俱心性故。

    由此故知。

    惡思是罪。

    如客暫有。

    染惱其心。

    證理智生。

    客罪便滅。

    故心斷惑已。

    名離相應縛。

    此不複緣境。

    名離所緣縛。

    由離二縛。

    名心解脫。

    證達理故。

    故達心理。

    名為罪滅。

     經。

    唯優波離(至)即性清淨。

     贊曰。

    下明染淨之相。

    略有三翻。

    此初翻也。

    心有總分别。

    有别異分别。

    即有煩惱。

    煩惱起故。

    罪業遂生。

    便招生死。

    若無總分别及别異分别。

    即無煩惱。

    煩惱無故。

    不起罪業。

    遂即清淨。

    便得涅槃。

    分别者。

    總分别。

    異分别者。

    種種計執。

    汝由此二。

    生煩惱故。

    應無分别便得清淨。

     經。

    若有颠倒(至)即性清淨。

     贊曰。

    此第二翻。

    颠倒者。

    執有真實常樂我淨。

    背真理故。

    名為颠倒。

    或七颠倒。

    此四更加想心見三。

    于彼四中。

    起妄想分别。

    名想倒。

    于此四中。

    忍可欲樂。

    建立執著。

    名見倒。

    心倒者。

    謂即于彼所執著中。

    貪等煩惱。

    此略有三。

    一愚癡為本。

    二薩迦耶見邊見一分見取戒禁取及貪為自性。

    三餘煩惱為等流。

    如瑜伽第八說。

    有此諸倒。

    即有煩惱。

    無此倒者。

    即成清淨。

    汝既煩惱。

    明有颠倒。

     經。

    若有取我(至)即性清淨。

     贊曰。

    此第三翻。

    取者執取。

    執我為本。

    雜染便生。

    若不取我。

    達解無我。

    即性清淨。

    汝既雜染。

    明有取我。

    顯彼二人有煩惱之所以也。

    上令知真罪垢自滅。

    下明知俗罪易息除。

    如知賊緣易可除破。

     經。

    唯優婆離(至)如電如雲。

     贊曰。

    下明俗事。

    令知罪僞。

    略有四重。

    此第一重。

    說俗生滅。

    略有四喻。

    如幻化電雲。

    皆非實有。

    皆悉不住。

    性自虛僞。

     經。

    一切法性(至)亦不暫住。

     贊曰。

    此第二重。

    說俗迅速。

    無所願待。

    不經念住。

    速即謝故。

     經。

    一切法性(至)如健達婆城。

     贊曰。

    此第三重。

    說俗體由虛妄所見。

    此有三喻。

    如夢所見。

    思想起故。

    如陽焰者。

    渴愛生故。

    執為實水。

    如健達縛城者。

    此雲尋香城。

    西方散樂名曰尋香。

    不作生業。

    唯尋食香。

    而便作樂。

    伺彼乞求。

    此幻化城。

    樓橹可愛。

    名尋香城。

    海中水氣。

    日光所臨。

    遙見雉堞。

    亦似幻城。

    水激為聲。

    微同作樂。

    似彼尋香城。

    故亦名尋香城。

    诳惑起故。

    今以為喻。

     經。

    一切法性(至)如鏡中像。

     贊曰。

    此第四重說俗心作。

    如水中月。

    水實無月。

    心妄謂有。

    不知以水為緣。

    還見本月。

    一切世俗。

    皆心所作。

    不知自心。

    謂有外境。

    鏡中之像。

    亦無實像。

    以鏡為緣。

    還見本面。

    心之所取。

    亦複如是。

    不知自心。

    謂離心有。

    鏡中之像。

    若實有者。

    見去何不去。

    觀來所不來。

    彼鏡既不真。

    諸俗皆如是。

     經。

    如是知者(至)名善調伏。

     贊曰。

    此結正也。

    律者儀或。

    證真如俗。

    善可軌故。

    調伏者。

    調伏三業。

    息諸惡故。

    善知罪性。

    能依罪根。

    善識罪相。

    易可顧拔。

    名善調伏。

     經。

    時二苾刍(至)而不能說。

     贊曰。

    二顯贊揚。

    初得未曾有。

    後正贊歎智慧辨才。

    是優婆離所不能及。

     經。

    我即告言(至)起居士想。

     贊曰。

    三明已告。

    初總後别。

    此總告也。

     經。

    所以者何(至)殊勝如是。

     贊曰。

    除佛無能制伏大士智慧辨才。

    其慧及辨才如是。

     經。

    時二苾刍(至)正等覺心。

     贊曰。

    四彰罪滅。

    雖未證真。

    拔罪種子。

    初聞妙理。

    應悔息除。

    不但罪滅無。

    上覺心亦發。

     經。

    便為作禮(至)殊勝慧辨。

     贊曰。

    五述發願。

    新學苾刍。

    已曾犯罪。

    乍見慧辨。

    誰不虔恭。

    故為作禮。

     經。

    時我默然(至)詣彼問疾。

     贊曰。

    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