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三(本)
關燈
小
中
大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第二
于中略以四門分别。
一科品次第。
二諸方便攝。
三釋品名。
四出品體。
科品次第者。
身下有十一品。
是第二正陳本宗分。
一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
二聲聞品。
三菩薩品。
四問疾品。
五不思議品。
六觀有情品。
七菩提分品。
八不二法門品。
九香台品。
十菩薩行品。
十一觀如來品。
菩薩地雲。
一切菩薩。
當雲何學。
謂有三種。
一所學處。
二如是學。
三能修學者。
瑜伽十七地。
攝論十殊勝。
皆略為三。
一境。
二行。
三果。
并同菩薩地。
謂先要知所學之處。
次應依彼如是而學。
然後方成能修學者。
若不識知苦樂善惡。
凡聖真妄一切境界。
不能發起厭苦欣樂。
修善斷惡。
舍凡就聖。
證真離妄種種勝行。
行既不修。
果何以獲。
故先知境。
次修妙行。
後得果成。
此經正宗。
明大乘理。
故從方便。
終至香台。
此九品。
是菩薩境。
次菩薩行一品。
是菩薩行。
後觀如來一品。
是菩薩果。
菩薩地中。
所學處有五。
一所化處。
此觀有情品是。
一切衆生為所化故。
二利行處。
方便品。
聲聞品。
菩薩品。
問疾品是。
利他行故。
三真實義處。
菩提分品不二法門品是。
盡所有性。
如所有情。
等道理故。
四威力處。
不思議品是。
神通威力等故。
五菩提處。
香台品是。
明佛所有殊勝德故。
菩薩地雲。
最先應達所化機宜。
方名發起利他勝行。
次知實義。
可斷可修。
于威力門。
修成自利。
次于果位無上菩提。
愛樂希求。
精勤修證。
今此不然。
九品境中。
菩薩所修。
他利為首。
故初五品明利他行。
威力門中通他利故。
神通威力唯他利故。
恐言他利有實衆生。
今破執真。
顯皆非實。
唯有情情。
以為所利。
故次一品明所化處。
他利既周。
應修自利。
故次二品明真實義處。
此二門中。
修自利。
故從于果德愛樂希求。
故次一品明菩提處。
他利五品中。
初四品。
明隐迹利他。
後之一品。
明顯迹利他。
四品隐迹利他中。
初一品總叙權。
後三品别叙權。
聲聞菩薩。
别叙昔權。
問疾一品。
别叙今權。
此方便品。
總叙權也。
又初九品。
所學境中。
分之為二。
初八品。
别明二利。
後香台一品。
總明二利行。
别明二利中。
初至觀有情六品。
明利他行。
後菩提分不二法門二品。
明自利行。
利他六品中。
初五品。
明能利。
後觀有情一品。
明所利。
能利五品中。
初四品。
明密權能利。
密為權迹。
行利他故。
後不思議一品。
明顯權能利。
顯為權迹。
利行他故。
密權四品中。
初一品。
總叙密權。
後之三品。
别叙密權。
聲聞菩薩。
叙昔密權。
問疾一品。
叙今密權。
今此方便。
總叙密權。
故為首唱。
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
諸方便攝者。
依菩薩地第三十五卷。
菩薩方便善巧。
有十二種。
依内修證一切佛法。
有其六種。
依外成熟一切有情。
亦有六種。
依内修證有六種者。
一于有情。
悲心俱行。
顧戀不舍。
二于諸行。
如實通知。
三于無上菩提妙智。
深心欣樂。
四顧戀有情不舍生死。
五知諸行故輪轉生死而心不染。
六欣佛智故熾然精進。
依外成熟有六種者。
一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
謂勸有情。
舍微劣物。
乃至最下唯二麨團示。
施鄙穢田。
乃至蠢動傍生之類。
回求無上正等菩提。
此施善根。
物田雖下。
由回向力。
感無量果二令有情以少功力引大善根。
若信耶齋戒。
為說八支聖齋戒法。
乃至為他宣示佛教。
令生淨信。
彼但由此一念善信。
尚能攝愛廣大善根。
況其相續。
能以供具及勸。
他以供具供。
養亦能遍喜十方一切諸供養事。
常修六念。
想歸禮十方一切佛法僧寶。
願以自身。
普代受苦。
有所違犯。
想對諸佛。
發露悔性。
如是自作。
亦觀他為。
又得菩薩勝神通者。
化作種種諸變化事。
往于十方佛僧所攝大福聚。
常修無量。
亦勸他為。
三于聖教憎背有情。
除其恚惱。
四處中住者。
令其趣入。
五已趣入者。
令其成熟。
六已成就者。
令得解脫。
為欲成辨後四種故。
複修六種方便善巧。
一随順會通。
二共立要契。
三異分意樂。
四逼迫所生。
五施恩報恩。
六究竟清淨。
随順會通。
為通經義。
共立要契。
勤行善事。
後以資什。
方施彼等。
彼若不能速疾修道。
後時于彼皆不施與。
唯為利彼。
非餘意樂。
有不施等。
若有家立。
應告家屬。
有不知恩犯戒者等。
當斷常賜衣服等物。
或當搖打。
由是彼怖所為治罰。
便勤斷惡。
勤修諸善。
彼雖不樂。
強逼令修。
若于有情随力施恩。
彼希報德。
勸令修善。
受報恩者。
語言世事。
非以相酬。
要當知父母恩。
乃至受持淨戒。
乃名大報我之恩德。
若住第一地。
生睹史多天。
令諸有情念其菩薩當得菩提。
願在所生。
常得值遇。
令諸有情起此樂故。
乃至廣說。
是名六種方便善巧。
今此即是後之六種。
依外成熟一切有情方便善巧。
上下文中。
随義皆有。
不能繁引。
又方便有四。
一進趣方便。
如七方便。
二施為方便。
即方便善巧波羅密多。
三集成方便。
諸法同體巧相集成。
如說真如具恒沙德智為門等攝一切法。
故十地雲總同成别異壞等。
四種巧方便。
實無此事。
應物施為。
謂三業化等。
此中即是第二第四方便。
又解有三。
一接下方便。
唯為下人。
二顯上方便。
唯顯勝妙。
三通彰方便。
遍在上下。
此乃接下名方便也。
現身疾等。
因說法故。
亦可顯上。
叙其德故。
贊歎如來功德勝故。
亦通第三通彰方便。
此意本是接下方便。
為大居士現身疾等。
因緣妙法。
令發心故。
又有二種。
一回向。
二拔濟。
此拔濟也。
釋品名者。
利樂儀軌曰方。
應時而濟曰便。
順理益生為善。
智用殊妙為巧。
然有方便。
下位可知。
今顯非彼言境超下位之情。
說名不思議。
今明此事。
故複名顯。
其不思議方便。
乃為所顯。
教為能顯。
舊經文阙。
如初已陳。
出品體者。
用後得智為體。
諸教雲。
十度之中。
後五皆以擇法為性。
品下亦言。
善于智度。
通達方便。
相以身語。
而為自體。
為大居士現身有疾。
是身方便。
因說妙法。
勸彼發心。
是語方便。
下文自顯。
故不引之。
發身語本。
即是方便。
意相難彰。
故經不說。
經。
爾時(至)名無垢稱。
贊曰。
此一品中。
大文有三。
初标能為善方便者。
次已曾供養下。
談其實德。
後為欲成熟諸有情故。
以善方便下。
彰其權迹。
此即初也。
于中有四。
一住處。
廣嚴城。
二行位。
大菩薩。
三種姓。
離咕毗。
四名字。
無垢稱。
舊經少者。
對尋可知。
非宗義處。
恐厭繁文。
更不對辨。
經。
已曾供養(至)深殖善根。
贊曰。
下談實德。
有二十句。
分之為二。
初十八句。
談内實德。
後之二句。
諸佛咨嗟等談外實德。
舊經雖複前後不同。
句義同此。
此中二德。
一久值良緣德。
供養諸佛。
二先修本行德。
深殖善根。
此二總攝四親近行。
經。
得妙辨才(至)遊戲神通。
贊曰。
此有四德。
一獲七種辨才德。
二成三無生忍德。
三得四總持德。
四縱任六通德。
如文次第。
理義可知。
七辨者。
一捷辨。
二退辨。
三應辨。
四疏謬辨。
五無斷盡辨。
六凡所演說豐義味辨。
七一切世間最上妙辨。
三無生忍等。
如前已說。
若準仁王經。
有五忍位。
一伏忍。
在地前。
二信忍。
初二三地。
三順忍。
四五六地。
四無生忍。
七八九地。
五寂滅忍。
十地及佛地。
彼約粗位。
今約成滿。
不相違也。
經。
護無所畏(至)通達方便。
贊曰。
此有四德。
一能摧外道德。
獲無畏故。
二近佛十力德。
摧魔怨故。
三内融真境德。
深入法故。
四巧濟群生德。
善于智度達方便故。
智度者。
第十智波羅密多。
成就有情智。
所以通達利益方便。
方便善巧波羅密也。
經。
大願成滿(至)諸根勝劣。
贊曰。
此有三德。
一欲解皆圓德。
大願成滿故。
菩薩地說。
初發心時。
唯發一願。
願得菩提。
利樂一切。
勝鬘一願。
攝受正法。
唯識二願。
求菩提願。
利樂他願。
勝鬘三願。
彌勒上生四弘正願。
初地十願。
又複菩薩恒沙别願。
有經說是金栗如來故願皆漏。
二善達機器德。
善知意樂。
意業也。
及行者。
身語也。
知其心願及其所行。
善逗益故。
三善逗機宜德。
知根勝劣。
說五乘故。
此第三德。
舊名心趣。
三業是所趣意。
亦圓也。
經。
智度成辦(至)決定修習。
贊曰。
此中二德。
一導利無帶德。
由智度說法成就故。
二所作無礙德。
于一切大乘教理行果決定作故。
然諸菩薩。
有四種修作。
一決定修作。
二委悉修作。
三恒常修作。
四無罪修作。
菩薩地中第四十九說。
具四修作故。
得三十二相。
今舉一修。
餘三影顯。
亦皆具矣。
舊經雲決定大乘。
義意難解。
經。
于所作業(至)入心慧海。
贊曰。
此有三德。
一三乘智先德。
三業所作。
由智前導。
首思量故。
二果業圓滿德。
住佛威儀故。
若牛王行如象王步等。
三妙證深廣德。
入心慧海故。
心謂真理。
勝鬘經說自性清淨心。
慧者菩提智。
此二深廣。
猶如大海。
善能證達。
名之為入。
舊曰心大如海。
便阙此義。
經。
諸佛咨嗟(至)常所禮敬。
贊曰。
上十八句。
别歎内德。
此之二句。
别歎外德。
外德有二。
一諸聖護贊德。
諸佛咨嗟稱揚說故。
欣其道遠。
所以咨嗟。
贊其利弘。
由斯稱說。
二衆凡歸仰德。
釋梵護世常禮敬故。
此中舉勝。
且說佛歎。
諸菩薩等亦稱揚故。
欲歎智者。
衆聖識故。
舉釋梵等。
類餘可知。
經。
為欲成熟(至)居廣嚴城。
贊曰。
自下第三彰其權迹。
于中有二。
初票權意。
後顯權事。
此初文也。
成就者利樂義。
故為有情。
以智善巧。
居廣嚴城。
機法相符。
故發揚此。
經。
具無盡财(至)暴嫉楚毒。
贊曰。
下顯權事。
文複有二。
初顯昔權。
未疾前之權迹故。
後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下。
顯其今權。
顯昔權中。
初别顯昔權。
後是無垢稱以如是等不思議下。
總結昔權。
别顯昔權中有三。
初以有攝無權。
次雖為白衣下。
同類益流權。
後若在長者下。
為尊誘下權。
初以自有六度妙行。
攝他六障無妙行者。
次為同類。
益彼時流。
後為尊大。
廣誘卑下。
此以三度攝無三者。
一切無财名貧窮。
無所歸趣名無依。
無父母等之類是也。
無勢可恃名無怙。
受戒而破曰犯。
不受為惡名越。
又破性戒名犯。
破遮戒名越。
暴者兇暴。
急性之流。
[女*剌]者嫉妒。
楚謂苦楚。
捶打之類。
毒謂毒害。
鸩毒之輩。
如其次第。
三度别攝。
經。
以大精進(至)妄見惡慧。
贊曰。
懈怠者。
心無所進。
懶堕者。
身語無進。
初善不進。
後惡唯增。
靜慮者。
色界四定。
正
一科品次第。
二諸方便攝。
三釋品名。
四出品體。
科品次第者。
身下有十一品。
是第二正陳本宗分。
一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
二聲聞品。
三菩薩品。
四問疾品。
五不思議品。
六觀有情品。
七菩提分品。
八不二法門品。
九香台品。
十菩薩行品。
十一觀如來品。
菩薩地雲。
一切菩薩。
當雲何學。
謂有三種。
一所學處。
二如是學。
三能修學者。
瑜伽十七地。
攝論十殊勝。
皆略為三。
一境。
二行。
三果。
并同菩薩地。
謂先要知所學之處。
次應依彼如是而學。
然後方成能修學者。
若不識知苦樂善惡。
凡聖真妄一切境界。
不能發起厭苦欣樂。
修善斷惡。
舍凡就聖。
證真離妄種種勝行。
行既不修。
果何以獲。
故先知境。
次修妙行。
後得果成。
此經正宗。
明大乘理。
故從方便。
終至香台。
此九品。
是菩薩境。
次菩薩行一品。
是菩薩行。
後觀如來一品。
是菩薩果。
菩薩地中。
所學處有五。
一所化處。
此觀有情品是。
一切衆生為所化故。
二利行處。
方便品。
聲聞品。
菩薩品。
問疾品是。
利他行故。
三真實義處。
菩提分品不二法門品是。
盡所有性。
如所有情。
等道理故。
四威力處。
不思議品是。
神通威力等故。
五菩提處。
香台品是。
明佛所有殊勝德故。
菩薩地雲。
最先應達所化機宜。
方名發起利他勝行。
次知實義。
可斷可修。
于威力門。
修成自利。
次于果位無上菩提。
愛樂希求。
精勤修證。
今此不然。
九品境中。
菩薩所修。
他利為首。
故初五品明利他行。
威力門中通他利故。
神通威力唯他利故。
恐言他利有實衆生。
今破執真。
顯皆非實。
唯有情情。
以為所利。
故次一品明所化處。
他利既周。
應修自利。
故次二品明真實義處。
此二門中。
修自利。
故從于果德愛樂希求。
故次一品明菩提處。
他利五品中。
初四品。
明隐迹利他。
後之一品。
明顯迹利他。
四品隐迹利他中。
初一品總叙權。
後三品别叙權。
聲聞菩薩。
别叙昔權。
問疾一品。
别叙今權。
此方便品。
總叙權也。
又初九品。
所學境中。
分之為二。
初八品。
别明二利。
後香台一品。
總明二利行。
别明二利中。
初至觀有情六品。
明利他行。
後菩提分不二法門二品。
明自利行。
利他六品中。
初五品。
明能利。
後觀有情一品。
明所利。
能利五品中。
初四品。
明密權能利。
密為權迹。
行利他故。
後不思議一品。
明顯權能利。
顯為權迹。
利行他故。
密權四品中。
初一品。
總叙密權。
後之三品。
别叙密權。
聲聞菩薩。
叙昔密權。
問疾一品。
叙今密權。
今此方便。
總叙密權。
故為首唱。
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
諸方便攝者。
依菩薩地第三十五卷。
菩薩方便善巧。
有十二種。
依内修證一切佛法。
有其六種。
依外成熟一切有情。
亦有六種。
依内修證有六種者。
一于有情。
悲心俱行。
顧戀不舍。
二于諸行。
如實通知。
三于無上菩提妙智。
深心欣樂。
四顧戀有情不舍生死。
五知諸行故輪轉生死而心不染。
六欣佛智故熾然精進。
依外成熟有六種者。
一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
謂勸有情。
舍微劣物。
乃至最下唯二麨團示。
施鄙穢田。
乃至蠢動傍生之類。
回求無上正等菩提。
此施善根。
物田雖下。
由回向力。
感無量果二令有情以少功力引大善根。
若信耶齋戒。
為說八支聖齋戒法。
乃至為他宣示佛教。
令生淨信。
彼但由此一念善信。
尚能攝愛廣大善根。
況其相續。
能以供具及勸。
他以供具供。
養亦能遍喜十方一切諸供養事。
常修六念。
想歸禮十方一切佛法僧寶。
願以自身。
普代受苦。
有所違犯。
想對諸佛。
發露悔性。
如是自作。
亦觀他為。
又得菩薩勝神通者。
化作種種諸變化事。
往于十方佛僧所攝大福聚。
常修無量。
亦勸他為。
三于聖教憎背有情。
除其恚惱。
四處中住者。
令其趣入。
五已趣入者。
令其成熟。
六已成就者。
令得解脫。
為欲成辨後四種故。
複修六種方便善巧。
一随順會通。
二共立要契。
三異分意樂。
四逼迫所生。
五施恩報恩。
六究竟清淨。
随順會通。
為通經義。
共立要契。
勤行善事。
後以資什。
方施彼等。
彼若不能速疾修道。
後時于彼皆不施與。
唯為利彼。
非餘意樂。
有不施等。
若有家立。
應告家屬。
有不知恩犯戒者等。
當斷常賜衣服等物。
或當搖打。
由是彼怖所為治罰。
便勤斷惡。
勤修諸善。
彼雖不樂。
強逼令修。
若于有情随力施恩。
彼希報德。
勸令修善。
受報恩者。
語言世事。
非以相酬。
要當知父母恩。
乃至受持淨戒。
乃名大報我之恩德。
若住第一地。
生睹史多天。
令諸有情念其菩薩當得菩提。
願在所生。
常得值遇。
令諸有情起此樂故。
乃至廣說。
是名六種方便善巧。
今此即是後之六種。
依外成熟一切有情方便善巧。
上下文中。
随義皆有。
不能繁引。
又方便有四。
一進趣方便。
如七方便。
二施為方便。
即方便善巧波羅密多。
三集成方便。
諸法同體巧相集成。
如說真如具恒沙德智為門等攝一切法。
故十地雲總同成别異壞等。
四種巧方便。
實無此事。
應物施為。
謂三業化等。
此中即是第二第四方便。
又解有三。
一接下方便。
唯為下人。
二顯上方便。
唯顯勝妙。
三通彰方便。
遍在上下。
此乃接下名方便也。
現身疾等。
因說法故。
亦可顯上。
叙其德故。
贊歎如來功德勝故。
亦通第三通彰方便。
此意本是接下方便。
為大居士現身疾等。
因緣妙法。
令發心故。
又有二種。
一回向。
二拔濟。
此拔濟也。
釋品名者。
利樂儀軌曰方。
應時而濟曰便。
順理益生為善。
智用殊妙為巧。
然有方便。
下位可知。
今顯非彼言境超下位之情。
說名不思議。
今明此事。
故複名顯。
其不思議方便。
乃為所顯。
教為能顯。
舊經文阙。
如初已陳。
出品體者。
用後得智為體。
諸教雲。
十度之中。
後五皆以擇法為性。
品下亦言。
善于智度。
通達方便。
相以身語。
而為自體。
為大居士現身有疾。
是身方便。
因說妙法。
勸彼發心。
是語方便。
下文自顯。
故不引之。
發身語本。
即是方便。
意相難彰。
故經不說。
經。
爾時(至)名無垢稱。
贊曰。
此一品中。
大文有三。
初标能為善方便者。
次已曾供養下。
談其實德。
後為欲成熟諸有情故。
以善方便下。
彰其權迹。
此即初也。
于中有四。
一住處。
廣嚴城。
二行位。
大菩薩。
三種姓。
離咕毗。
四名字。
無垢稱。
舊經少者。
對尋可知。
非宗義處。
恐厭繁文。
更不對辨。
經。
已曾供養(至)深殖善根。
贊曰。
下談實德。
有二十句。
分之為二。
初十八句。
談内實德。
後之二句。
諸佛咨嗟等談外實德。
舊經雖複前後不同。
句義同此。
此中二德。
一久值良緣德。
供養諸佛。
二先修本行德。
深殖善根。
此二總攝四親近行。
經。
得妙辨才(至)遊戲神通。
贊曰。
此有四德。
一獲七種辨才德。
二成三無生忍德。
三得四總持德。
四縱任六通德。
如文次第。
理義可知。
七辨者。
一捷辨。
二退辨。
三應辨。
四疏謬辨。
五無斷盡辨。
六凡所演說豐義味辨。
七一切世間最上妙辨。
三無生忍等。
如前已說。
若準仁王經。
有五忍位。
一伏忍。
在地前。
二信忍。
初二三地。
三順忍。
四五六地。
四無生忍。
七八九地。
五寂滅忍。
十地及佛地。
彼約粗位。
今約成滿。
不相違也。
經。
護無所畏(至)通達方便。
贊曰。
此有四德。
一能摧外道德。
獲無畏故。
二近佛十力德。
摧魔怨故。
三内融真境德。
深入法故。
四巧濟群生德。
善于智度達方便故。
智度者。
第十智波羅密多。
成就有情智。
所以通達利益方便。
方便善巧波羅密也。
經。
大願成滿(至)諸根勝劣。
贊曰。
此有三德。
一欲解皆圓德。
大願成滿故。
菩薩地說。
初發心時。
唯發一願。
願得菩提。
利樂一切。
勝鬘一願。
攝受正法。
唯識二願。
求菩提願。
利樂他願。
勝鬘三願。
彌勒上生四弘正願。
初地十願。
又複菩薩恒沙别願。
有經說是金栗如來故願皆漏。
二善達機器德。
善知意樂。
意業也。
及行者。
身語也。
知其心願及其所行。
善逗益故。
三善逗機宜德。
知根勝劣。
說五乘故。
此第三德。
舊名心趣。
三業是所趣意。
亦圓也。
經。
智度成辦(至)決定修習。
贊曰。
此中二德。
一導利無帶德。
由智度說法成就故。
二所作無礙德。
于一切大乘教理行果決定作故。
然諸菩薩。
有四種修作。
一決定修作。
二委悉修作。
三恒常修作。
四無罪修作。
菩薩地中第四十九說。
具四修作故。
得三十二相。
今舉一修。
餘三影顯。
亦皆具矣。
舊經雲決定大乘。
義意難解。
經。
于所作業(至)入心慧海。
贊曰。
此有三德。
一三乘智先德。
三業所作。
由智前導。
首思量故。
二果業圓滿德。
住佛威儀故。
若牛王行如象王步等。
三妙證深廣德。
入心慧海故。
心謂真理。
勝鬘經說自性清淨心。
慧者菩提智。
此二深廣。
猶如大海。
善能證達。
名之為入。
舊曰心大如海。
便阙此義。
經。
諸佛咨嗟(至)常所禮敬。
贊曰。
上十八句。
别歎内德。
此之二句。
别歎外德。
外德有二。
一諸聖護贊德。
諸佛咨嗟稱揚說故。
欣其道遠。
所以咨嗟。
贊其利弘。
由斯稱說。
二衆凡歸仰德。
釋梵護世常禮敬故。
此中舉勝。
且說佛歎。
諸菩薩等亦稱揚故。
欲歎智者。
衆聖識故。
舉釋梵等。
類餘可知。
經。
為欲成熟(至)居廣嚴城。
贊曰。
自下第三彰其權迹。
于中有二。
初票權意。
後顯權事。
此初文也。
成就者利樂義。
故為有情。
以智善巧。
居廣嚴城。
機法相符。
故發揚此。
經。
具無盡财(至)暴嫉楚毒。
贊曰。
下顯權事。
文複有二。
初顯昔權。
未疾前之權迹故。
後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下。
顯其今權。
顯昔權中。
初别顯昔權。
後是無垢稱以如是等不思議下。
總結昔權。
别顯昔權中有三。
初以有攝無權。
次雖為白衣下。
同類益流權。
後若在長者下。
為尊誘下權。
初以自有六度妙行。
攝他六障無妙行者。
次為同類。
益彼時流。
後為尊大。
廣誘卑下。
此以三度攝無三者。
一切無财名貧窮。
無所歸趣名無依。
無父母等之類是也。
無勢可恃名無怙。
受戒而破曰犯。
不受為惡名越。
又破性戒名犯。
破遮戒名越。
暴者兇暴。
急性之流。
[女*剌]者嫉妒。
楚謂苦楚。
捶打之類。
毒謂毒害。
鸩毒之輩。
如其次第。
三度别攝。
經。
以大精進(至)妄見惡慧。
贊曰。
懈怠者。
心無所進。
懶堕者。
身語無進。
初善不進。
後惡唯增。
靜慮者。
色界四定。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