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三(本)
關燈
小
中
大
念者。
七種念等。
如前已說。
親能引定。
故此合說。
解脫。
八解脫。
以十門分别。
一列名字。
二顯行相。
三出體。
四釋名。
五所緣境。
六凡聖得。
七離障别。
八依身起。
九二得巽。
十有無漏。
今辨初四門。
餘如章中說。
列名者。
依瑜伽第十二十五七十三。
攝事分第二。
對法十三。
顯揚第四第二及第二十。
菩薩藏經第四等說。
一有色觀諸色解脫。
二内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八想受滅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顯行相者。
俱舍第二十九說。
内有色想觀外色。
名初解脫。
内未伏除見者色想。
觀外諸色。
以為不淨。
名觀外色。
今則不然。
準對法文。
初修業者。
身在欲界。
已離欲界欲。
未依無色定。
伏除見者色想。
未離色界欲故。
若久習業。
已離色欲見者色想。
安立現前。
而觀欲界一切所有内外諸色。
作光明想。
由前三解脫。
引發勝處遍處等故。
即觀勝處所攝少多等色。
作光明想。
由除變化障故。
作光明想。
不除貪欲故。
不作淨想。
瑜伽唯雲未得無色定。
未離色界染。
觀外諸色。
是初解脫者。
唯依初業說故。
第三解脫。
俱舍論說。
内已伏除見者色想。
唯觀外境。
而為不淨。
名内無色想觀外諸色。
大乘不然。
準對法雲。
初習業者。
已依無色定。
伏除見者色想。
久習業者。
或見者無色想。
安立現前。
而觀外色。
作少多等想。
不同于初觀内外色皆作光明。
未自在故。
此唯觀彼已離欲色。
作少多等。
名觀外色。
已離除故。
立以外名。
觀心漸勝。
故稍略觀。
故瑜伽雲。
又不思惟彼相。
但于外色。
而作勝解。
即觀少多不作光明等。
若于是處。
已得離欲。
悅彼為外。
故唯觀彼已離染色。
名之為外。
又由初解脫觀色不言外其内有色不言内。
其所觀色。
亦不言外。
通緣内外根塵等諸色。
作光明想故。
今此第二内有色。
有根等色故。
其觀外色。
唯觀外塵。
作少多等。
不緣根等作少多等故。
瑜伽又雲。
無色界定不現在前者。
此說觀外色。
不依無色定。
無色定不能緣外色故。
上二解脫。
初作光明想。
後作少多等想。
初後寬狹。
兩觀有殊。
顯揚二十說。
此二解脫。
除變化障。
為于變化得自在故。
變化既通四靜慮有故。
初二解脫。
通依四靜慮。
但在根本。
非近分地。
彼欣趣修。
都無通果。
此容預修。
有通果故。
不同俱舍初二靜慮。
能除欲界。
初靜慮中。
顯色貪故。
作不淨觀。
第三靜慮。
俱舍論說。
清淨相轉作淨光鮮行相轉故。
唯第四靜慮離八災患。
心證淨故。
餘地雖有相似解脫。
而不建立。
非增上故。
今者大乘。
謂如有一已得舍念圓滿淨白。
以此為依。
修淨請聖行圓滿。
于内淨不淨諸色。
已得展轉相待想。
展轉相入想。
展轉一味想。
是第三解脫行相。
謂待諸淨色。
于餘色中。
謂為不淨。
非不相待。
若唯見一類。
淨與不淨。
二覺無故。
是名初想。
又于淨中不淨性所随入。
于不淨中淨性所随入。
由于薄皮所[雨/復]共謂為淨之中。
現有三十六種不淨物故。
是第二想。
如是展轉。
總一切色。
合為一味清淨想解。
是第三想。
乃名成就。
唯在第四靜慮地。
有舍念淨故。
論說超遇諸苦樂故。
一切動亂已寂靜故。
善磨瑩故。
餘地不然。
故唯第四。
此亦内無色想。
而觀外色。
由前已說。
故略不論。
而立異稱。
次四無色解脫。
俱舍論說。
以四無色定名為性。
非無記。
染非解脫故。
亦非散善。
性微劣故。
近分解脫道。
亦得解脫名。
無間不然。
所緣下故。
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脫故。
多說根本者。
近分非全故。
今者大乘。
皆已離自地欲。
依自根本地。
重觀自境。
思惟勝解。
令障更遠。
引生勝德。
謂如有一。
于彼空處已得離欲。
即于虛空。
思惟勝解。
是名空處解脫行相。
于彼識處。
已得離欲。
即于是識。
思惟勝解。
是名識處解脫行相。
于無所有處。
已得離欲。
于識無邊處。
思惟勝解。
是名無所有處解脫行相。
空識二名自地所緣行相為稱。
無所有處。
以識無有。
為自地名。
故于識處。
思惟勝解。
于有頂地。
已得離染。
更不于餘而作勝解。
乃至遍于想可生處。
即于是處應作勝解。
無所有處。
名想生處。
今緣此無所有心心所。
名非想非非想。
故遍于此思惟勝解。
至下當知。
上說離染。
依無學說。
故瑜伽言。
前七解脫。
于已解脫。
而生勝解身證者得。
若依唯識。
有二師說。
一雲伏初定已上染得滅定。
二雲伏第四定已上染得滅定。
無所有處已下染可有伏義。
令障轉遠。
引生勝德。
有頂一地。
定未能伏故。
瑜伽第十一。
空識二解脫。
有說離自地染。
言上之二地。
無說離自地染。
字有學無學影略說故。
雖在根本。
亦非近分。
滅盡解脫。
大小乘俱說。
即滅盡定。
而無行相。
棄想受故。
然将入時。
有二行相。
謂依非想非非想處想及無想界想。
初修久熟。
二入别故出體性者。
俱舍說論。
前三無貪性。
眷屬五蘊性。
次四無色定善為性。
第八滅定性。
大乘之中。
七十三卷。
解五法中雲。
世間出世間正智為體。
有漏者。
以分别中世間正智為體。
無漏者。
即無分别智及後得智。
唯慧為性。
緣色非色及真如境。
離諸定障。
引生勝德。
非餘能故。
若相應體。
初七以四蘊為性。
眷屬五蘊性故。
對法雲。
若定若慧。
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無色界中。
許有定道。
無表色。
第八解脫。
以二十二法厭心種子為體。
即不相應行蘊所攝。
釋名者。
初釋總名。
後釋别名。
總名者。
瑜伽雲。
前七解脫。
于已解脫。
而生勝解。
七所觀法。
多分要伏。
要斷彼地煩惱障染。
方始修作。
名已解脫。
既今觀已解脫境。
為除定障起神通功德。
而生勝解。
故名解脫。
其身證者。
于有頂染定未能離。
但除彼地所有定障。
起無诤等諸功德故。
故成解脫。
由此前言多分已離。
不爾多言便為無用。
第八解脫。
棄背想受。
故名解脫。
前無間道。
雖滅想受障。
至滅盡定位。
方得解脫名。
由入滅定時。
暫棄背想受障。
所求今滿足故。
立解脫名。
非時方始解脫定障。
先已離故。
亦解亦脫。
八者。
是數釋也。
次釋别名。
初有色觀諸色解脫者。
瑜伽雲。
由二因緣。
名為有色。
謂生欲界得色界定故。
又于有光明而生勝解故。
此觀欲界于勝處所制步多好惡劣勝等色。
作光明想故。
但名有色觀諸色。
不言内有色觀外色。
其有色非唯内故。
諸所觀非唯外故。
即外之色觀及有色之觀外色。
皆依主釋也。
内無色想觀外色者。
由二因緣。
名内無色想。
一者謂已證得無色等至。
亦自了知。
得此定故。
先依空處定。
已離色界染故。
顯揚雲。
内無色想者。
依無色定。
意解思惟故。
二者不思惟内光明想故。
名内無色。
此言意顯已得空處内離色染。
又自内心。
不作光明相。
名内無色。
此已離染色。
名之為外故。
瑜伽雲。
若于是色。
已得離欲。
說彼為外。
出于染故。
即觀此色。
作少多等解。
名觀外諸色故。
瑜伽雲。
又不思惟彼想明相。
但于外色而作勝解。
此說不作光明色觀。
但作少多好惡等解。
初四勝處。
有色無色。
各别觀色。
若少若多。
此總觀外少多好惡等故。
與勝處别。
外諸色之觀及内無色之觀外色。
亦皆依主。
内無色時。
必須得空處等定。
正觀外色。
作勝解時。
唯依色定。
不依無色。
無色不能觀于諸色少多等故。
故瑜伽雲。
無色界定不現在前。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者。
瑜伽雲。
已得舍念圓滿清白。
以此為依。
修習清白聖行圓滿。
名淨解脫。
此說第四靜慮中。
離尋伺喜樂三地障故。
舍念圓滿。
清白名淨故。
瑜伽雲。
謂已超過諸苦樂故。
一切亂動已寂靜故。
善摩瑩故。
離淨不淨變化障故。
名為解脫。
此亦内無色而觀外色。
作淨不淨相待相入一味淨想。
由前已說内無色言。
所以今略。
既略于内。
故亦略于觀外色等。
但言淨解脫。
顯揚論說。
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者。
随轉理門。
或依彼觀成滿之時。
展轉一味。
唯觀淨想。
故作是說。
身作證者。
于此住中。
一切賢聖。
多所住故。
身者意身。
作證者由于智斷得作證故。
諸根得境。
唯身根親。
今勝餘根故。
獨得證名。
故此亦如是。
前二解脫。
意解思惟。
尚疏遠故。
與其觀名。
今此解脫。
除障最勝。
聖意親取。
名身作證。
由此聖者多住于此。
及第八解脫。
此二勝故。
于二界中。
各在邊故。
世尊經中說。
身作證于色無色障斷無餘。
證得轉依勝餘六故。
具足住者。
第四靜慮根本圓滿。
第八亦爾。
九次第定。
得圓滿故。
空無邊處解脫者。
顯揚雲。
虛空者。
謂色對治所緣境界。
空其色故無邊者。
十方諸相不可分别。
名空無邊。
處者。
謂彼地中定等諸所依法能依行者。
所緣虛空所依之處。
名為處也。
欲色二界。
相狀易知。
彼界難了。
獨與處名。
空無邊是境。
處是能緣。
空無邊之處。
依主釋也。
下皆準知。
識無邊處者。
謂緣無邊虛空之識。
今緣此識。
而為境界。
十方諸想不可知故。
名識無邊。
處即能緣。
義如前說。
無所有處者。
謂于識上境界。
推求之時。
無少所得。
除無所有。
無别境界。
由唯見此境極寂靜故。
無所有此細超前觀。
以上境無少所有少亦無故。
餘義如前。
非想非非想處者。
非想者。
謂超過無所有想。
無所有處。
猶有粗想故。
非非想者。
謂于無所有處上境界。
推求之時。
唯得緣無所有極細心心所。
由唯見此極寂靜故。
前無處有處。
唯緣識處已上諸境少分亦無。
此有頂地。
唯緣無所有處能緣心心所。
不同彼地有粗想故。
名為非想。
仍由有唯無此極寂靜心在故。
名非非想。
非者無也。
非全無想故。
餘義同前。
想受滅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者。
由想受二強勝于餘之心行故。
厭患勞慮暫求止息。
止息此時。
要斷障得名為解脫。
為滅想受之解脫。
依主釋也。
上七解脫。
皆持業釋。
謂有色觀諸色即解脫。
解脫障故。
乃至非想非非想即解脫。
亦可以别簡通得依主釋。
謂有色觀諸色之解脫。
經等持者。
九等持。
平等持心至境名等持。
即定也。
此有九種。
如前說。
等至者。
九等至。
色四。
無色四。
及滅蓋等至。
由定前心折伏沉掉心不高下。
名等。
所以今至途中安和之位。
故名等至。
或由定心折伏沉掉。
至此平等安和之位。
故名等至。
此中等持等至二法。
攝一切盡。
更舉勝定。
顯皆安住。
故複說言靜慮念等。
正決擇者無漏慧也。
妄見者。
一切不正見。
惡慧者。
一切邪推求。
及不正知。
如其次第。
配後三度。
唯識等說六唯自利。
今利他者。
多分自利。
回即利他。
不相違也。
經。
雖為白衣(至)常樂遠離。
贊曰。
自下第二同類益流權。
具有十八句。
此中四句。
一處俗持真執。
二居家不染塵。
三妻拏無愛情。
四威裡除尋意。
七種念等。
如前已說。
親能引定。
故此合說。
解脫。
八解脫。
以十門分别。
一列名字。
二顯行相。
三出體。
四釋名。
五所緣境。
六凡聖得。
七離障别。
八依身起。
九二得巽。
十有無漏。
今辨初四門。
餘如章中說。
列名者。
依瑜伽第十二十五七十三。
攝事分第二。
對法十三。
顯揚第四第二及第二十。
菩薩藏經第四等說。
一有色觀諸色解脫。
二内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八想受滅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顯行相者。
俱舍第二十九說。
内有色想觀外色。
名初解脫。
内未伏除見者色想。
觀外諸色。
以為不淨。
名觀外色。
今則不然。
準對法文。
初修業者。
身在欲界。
已離欲界欲。
未依無色定。
伏除見者色想。
未離色界欲故。
若久習業。
已離色欲見者色想。
安立現前。
而觀欲界一切所有内外諸色。
作光明想。
由前三解脫。
引發勝處遍處等故。
即觀勝處所攝少多等色。
作光明想。
由除變化障故。
作光明想。
不除貪欲故。
不作淨想。
瑜伽唯雲未得無色定。
未離色界染。
觀外諸色。
是初解脫者。
唯依初業說故。
第三解脫。
俱舍論說。
内已伏除見者色想。
唯觀外境。
而為不淨。
名内無色想觀外諸色。
大乘不然。
準對法雲。
初習業者。
已依無色定。
伏除見者色想。
久習業者。
或見者無色想。
安立現前。
而觀外色。
作少多等想。
不同于初觀内外色皆作光明。
未自在故。
此唯觀彼已離欲色。
作少多等。
名觀外色。
已離除故。
立以外名。
觀心漸勝。
故稍略觀。
故瑜伽雲。
又不思惟彼相。
但于外色。
而作勝解。
即觀少多不作光明等。
若于是處。
已得離欲。
悅彼為外。
故唯觀彼已離染色。
名之為外。
又由初解脫觀色不言外其内有色不言内。
其所觀色。
亦不言外。
通緣内外根塵等諸色。
作光明想故。
今此第二内有色。
有根等色故。
其觀外色。
唯觀外塵。
作少多等。
不緣根等作少多等故。
瑜伽又雲。
無色界定不現在前者。
此說觀外色。
不依無色定。
無色定不能緣外色故。
上二解脫。
初作光明想。
後作少多等想。
初後寬狹。
兩觀有殊。
顯揚二十說。
此二解脫。
除變化障。
為于變化得自在故。
變化既通四靜慮有故。
初二解脫。
通依四靜慮。
但在根本。
非近分地。
彼欣趣修。
都無通果。
此容預修。
有通果故。
不同俱舍初二靜慮。
能除欲界。
初靜慮中。
顯色貪故。
作不淨觀。
第三靜慮。
俱舍論說。
清淨相轉作淨光鮮行相轉故。
唯第四靜慮離八災患。
心證淨故。
餘地雖有相似解脫。
而不建立。
非增上故。
今者大乘。
謂如有一已得舍念圓滿淨白。
以此為依。
修淨請聖行圓滿。
于内淨不淨諸色。
已得展轉相待想。
展轉相入想。
展轉一味想。
是第三解脫行相。
謂待諸淨色。
于餘色中。
謂為不淨。
非不相待。
若唯見一類。
淨與不淨。
二覺無故。
是名初想。
又于淨中不淨性所随入。
于不淨中淨性所随入。
由于薄皮所[雨/復]共謂為淨之中。
現有三十六種不淨物故。
是第二想。
如是展轉。
總一切色。
合為一味清淨想解。
是第三想。
乃名成就。
唯在第四靜慮地。
有舍念淨故。
論說超遇諸苦樂故。
一切動亂已寂靜故。
善磨瑩故。
餘地不然。
故唯第四。
此亦内無色想。
而觀外色。
由前已說。
故略不論。
而立異稱。
次四無色解脫。
俱舍論說。
以四無色定名為性。
非無記。
染非解脫故。
亦非散善。
性微劣故。
近分解脫道。
亦得解脫名。
無間不然。
所緣下故。
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脫故。
多說根本者。
近分非全故。
今者大乘。
皆已離自地欲。
依自根本地。
重觀自境。
思惟勝解。
令障更遠。
引生勝德。
謂如有一。
于彼空處已得離欲。
即于虛空。
思惟勝解。
是名空處解脫行相。
于彼識處。
已得離欲。
即于是識。
思惟勝解。
是名識處解脫行相。
于無所有處。
已得離欲。
于識無邊處。
思惟勝解。
是名無所有處解脫行相。
空識二名自地所緣行相為稱。
無所有處。
以識無有。
為自地名。
故于識處。
思惟勝解。
于有頂地。
已得離染。
更不于餘而作勝解。
乃至遍于想可生處。
即于是處應作勝解。
無所有處。
名想生處。
今緣此無所有心心所。
名非想非非想。
故遍于此思惟勝解。
至下當知。
上說離染。
依無學說。
故瑜伽言。
前七解脫。
于已解脫。
而生勝解身證者得。
若依唯識。
有二師說。
一雲伏初定已上染得滅定。
二雲伏第四定已上染得滅定。
無所有處已下染可有伏義。
令障轉遠。
引生勝德。
有頂一地。
定未能伏故。
瑜伽第十一。
空識二解脫。
有說離自地染。
言上之二地。
無說離自地染。
字有學無學影略說故。
雖在根本。
亦非近分。
滅盡解脫。
大小乘俱說。
即滅盡定。
而無行相。
棄想受故。
然将入時。
有二行相。
謂依非想非非想處想及無想界想。
初修久熟。
二入别故出體性者。
俱舍說論。
前三無貪性。
眷屬五蘊性。
次四無色定善為性。
第八滅定性。
大乘之中。
七十三卷。
解五法中雲。
世間出世間正智為體。
有漏者。
以分别中世間正智為體。
無漏者。
即無分别智及後得智。
唯慧為性。
緣色非色及真如境。
離諸定障。
引生勝德。
非餘能故。
若相應體。
初七以四蘊為性。
眷屬五蘊性故。
對法雲。
若定若慧。
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無色界中。
許有定道。
無表色。
第八解脫。
以二十二法厭心種子為體。
即不相應行蘊所攝。
釋名者。
初釋總名。
後釋别名。
總名者。
瑜伽雲。
前七解脫。
于已解脫。
而生勝解。
七所觀法。
多分要伏。
要斷彼地煩惱障染。
方始修作。
名已解脫。
既今觀已解脫境。
為除定障起神通功德。
而生勝解。
故名解脫。
其身證者。
于有頂染定未能離。
但除彼地所有定障。
起無诤等諸功德故。
故成解脫。
由此前言多分已離。
不爾多言便為無用。
第八解脫。
棄背想受。
故名解脫。
前無間道。
雖滅想受障。
至滅盡定位。
方得解脫名。
由入滅定時。
暫棄背想受障。
所求今滿足故。
立解脫名。
非時方始解脫定障。
先已離故。
亦解亦脫。
八者。
是數釋也。
次釋别名。
初有色觀諸色解脫者。
瑜伽雲。
由二因緣。
名為有色。
謂生欲界得色界定故。
又于有光明而生勝解故。
此觀欲界于勝處所制步多好惡劣勝等色。
作光明想故。
但名有色觀諸色。
不言内有色觀外色。
其有色非唯内故。
諸所觀非唯外故。
即外之色觀及有色之觀外色。
皆依主釋也。
内無色想觀外色者。
由二因緣。
名内無色想。
一者謂已證得無色等至。
亦自了知。
得此定故。
先依空處定。
已離色界染故。
顯揚雲。
内無色想者。
依無色定。
意解思惟故。
二者不思惟内光明想故。
名内無色。
此言意顯已得空處内離色染。
又自内心。
不作光明相。
名内無色。
此已離染色。
名之為外故。
瑜伽雲。
若于是色。
已得離欲。
說彼為外。
出于染故。
即觀此色。
作少多等解。
名觀外諸色故。
瑜伽雲。
又不思惟彼想明相。
但于外色而作勝解。
此說不作光明色觀。
但作少多好惡等解。
初四勝處。
有色無色。
各别觀色。
若少若多。
此總觀外少多好惡等故。
與勝處别。
外諸色之觀及内無色之觀外色。
亦皆依主。
内無色時。
必須得空處等定。
正觀外色。
作勝解時。
唯依色定。
不依無色。
無色不能觀于諸色少多等故。
故瑜伽雲。
無色界定不現在前。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者。
瑜伽雲。
已得舍念圓滿清白。
以此為依。
修習清白聖行圓滿。
名淨解脫。
此說第四靜慮中。
離尋伺喜樂三地障故。
舍念圓滿。
清白名淨故。
瑜伽雲。
謂已超過諸苦樂故。
一切亂動已寂靜故。
善摩瑩故。
離淨不淨變化障故。
名為解脫。
此亦内無色而觀外色。
作淨不淨相待相入一味淨想。
由前已說内無色言。
所以今略。
既略于内。
故亦略于觀外色等。
但言淨解脫。
顯揚論說。
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者。
随轉理門。
或依彼觀成滿之時。
展轉一味。
唯觀淨想。
故作是說。
身作證者。
于此住中。
一切賢聖。
多所住故。
身者意身。
作證者由于智斷得作證故。
諸根得境。
唯身根親。
今勝餘根故。
獨得證名。
故此亦如是。
前二解脫。
意解思惟。
尚疏遠故。
與其觀名。
今此解脫。
除障最勝。
聖意親取。
名身作證。
由此聖者多住于此。
及第八解脫。
此二勝故。
于二界中。
各在邊故。
世尊經中說。
身作證于色無色障斷無餘。
證得轉依勝餘六故。
具足住者。
第四靜慮根本圓滿。
第八亦爾。
九次第定。
得圓滿故。
空無邊處解脫者。
顯揚雲。
虛空者。
謂色對治所緣境界。
空其色故無邊者。
十方諸相不可分别。
名空無邊。
處者。
謂彼地中定等諸所依法能依行者。
所緣虛空所依之處。
名為處也。
欲色二界。
相狀易知。
彼界難了。
獨與處名。
空無邊是境。
處是能緣。
空無邊之處。
依主釋也。
下皆準知。
識無邊處者。
謂緣無邊虛空之識。
今緣此識。
而為境界。
十方諸想不可知故。
名識無邊。
處即能緣。
義如前說。
無所有處者。
謂于識上境界。
推求之時。
無少所得。
除無所有。
無别境界。
由唯見此境極寂靜故。
無所有此細超前觀。
以上境無少所有少亦無故。
餘義如前。
非想非非想處者。
非想者。
謂超過無所有想。
無所有處。
猶有粗想故。
非非想者。
謂于無所有處上境界。
推求之時。
唯得緣無所有極細心心所。
由唯見此極寂靜故。
前無處有處。
唯緣識處已上諸境少分亦無。
此有頂地。
唯緣無所有處能緣心心所。
不同彼地有粗想故。
名為非想。
仍由有唯無此極寂靜心在故。
名非非想。
非者無也。
非全無想故。
餘義同前。
想受滅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者。
由想受二強勝于餘之心行故。
厭患勞慮暫求止息。
止息此時。
要斷障得名為解脫。
為滅想受之解脫。
依主釋也。
上七解脫。
皆持業釋。
謂有色觀諸色即解脫。
解脫障故。
乃至非想非非想即解脫。
亦可以别簡通得依主釋。
謂有色觀諸色之解脫。
經等持者。
九等持。
平等持心至境名等持。
即定也。
此有九種。
如前說。
等至者。
九等至。
色四。
無色四。
及滅蓋等至。
由定前心折伏沉掉心不高下。
名等。
所以今至途中安和之位。
故名等至。
或由定心折伏沉掉。
至此平等安和之位。
故名等至。
此中等持等至二法。
攝一切盡。
更舉勝定。
顯皆安住。
故複說言靜慮念等。
正決擇者無漏慧也。
妄見者。
一切不正見。
惡慧者。
一切邪推求。
及不正知。
如其次第。
配後三度。
唯識等說六唯自利。
今利他者。
多分自利。
回即利他。
不相違也。
經。
雖為白衣(至)常樂遠離。
贊曰。
自下第二同類益流權。
具有十八句。
此中四句。
一處俗持真執。
二居家不染塵。
三妻拏無愛情。
四威裡除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