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三(本)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性戒。
通俗通持。
出家威儀。
俗多缺犯。
故今處俗真軌恒持。
諸在家者。
三界所縛。
彼雖居家。
離三界染。
三界者。
謂欲界。
色界。
無色界。
欲所屬界。
乃至無色所屬界。
故以為名。
如胡椒飲。
如金剛環。
界中有欲。
界唯有色。
界中無色故。
名為欲界等。
妻子化現。
梵行恒持。
無愛染故。
雖有眷屬。
而無親裡之尋。
離諸尋故。
經。
雖服寶飾(至)為味至等。
贊曰。
此中二句。
一二嚴恒自飾。
二兩食常為味。
同俗外嚴。
同真内飾。
所以雖資寶營。
而以相好嚴身。
濟物受食。
自利居禅。
二利齊修。
定散雙處。
凡食有四。
謂段觸思識。
靜慮等法。
破壞有故。
實非食體。
但取味證。
故不名食。
故佛地經雲。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與出世法為食。
不與世間法為食。
食者資長有漏識故。
如别章說。
經。
雖同樂著(至)意樂不壞。
贊曰。
此有二句。
一縱蕩利群生。
二形邪心重法。
博者六博。
樗蒱之流。
奕者棋奕。
象戲之屬。
而于彼類。
不诳不欺。
不誣不詐。
方便調化。
名熟有情。
形雖同于外道苦行禀彼軌儀。
而亦修作内心。
于佛法意樂不壞。
得不壞信故。
經。
雖明一切(至)說法上首。
贊曰。
此有二句。
一明外寶重内。
二處會為說首。
佛之正法名為内苑。
而于此法樂。
常寶贊玩好。
或真如理。
名為内苑。
初地以上。
得法苑樂。
故雖處鄉邑衆會之中。
證達即深。
說為上首。
舊雲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者。
由為說上首。
所以一切見敬。
皆供養之中為第一也。
經。
為随世教(至)示有所習。
贊曰。
此有二句。
一順世現禮儀。
二随俗求财利。
世間尊卑禮儀忠孝示無與乖。
舊雲。
執持正法。
攝諸長幼。
正法者。
世禮儀也。
示習俗利。
方便攝财。
濟諸貧乏。
舊曰。
一切治生諧偶獲利之時。
不生喜悅。
大意同也。
經。
為益含識(至)誘開童蒙。
贊曰。
此有四句。
一演靜能益。
二理斷功能平。
三法延訓大乘。
四席問教初學。
市演衢靜。
觸處濟生也。
西方斷事。
委在平直之人。
故為群生理諸王家之務。
恐有枉曲。
以損生故。
餘二可知。
經。
入諸淫舍(至)遊諸伎樂。
贊曰。
此有二句。
一處欲勸超染。
二遊偶令念知。
令彼正念正知不因伎樂業妄憶邪解故。
舊雲入諸酒肆。
能立其志。
酒肆多有弦歌。
立志令正知念也。
文雖有異。
意會可知。
經。
若在長者(至)斷其貪著。
贊曰。
自下第三。
為尊誘下權。
室富。
衆望權高。
稱為長者。
故說勝法勸厭欲塵。
齒下家貧。
懷道自逸。
名為居士。
财食既不足故。
能斷其貪著。
經。
若在刹帝利(至)除其我慢。
贊曰。
此有二句。
西域好種。
總有四類。
一婆羅門。
此雲淨行。
少持戒行。
以道自居。
二刹帝利。
此雲官族。
居位自怡。
化洽人庶。
三吠舍。
此雲坐收。
居賤貨貴。
以殉軀形。
四戒達羅。
此雲耕。
墾農治生。
以供職貢。
初二高勝。
所以偏影。
官族理務。
人衆輕彼。
多生嗔恚。
故教忍辱。
淨行持道。
自尊卑人。
故除其慢。
經。
若在大臣(至)示以忠孝。
贊曰。
此有二句。
大臣曲濁。
多枉無事。
故教正法。
王子憍奢。
鮮克遊禮。
故示忠孝。
經。
若在内官(至)殊勝意樂。
贊曰。
官女内嫔。
意多淫逸。
故能化正。
内官者。
掌内之官。
西方立此。
以治後宮。
如長秋監宮官之類也。
庶人修習三福業事。
謂施戒修。
名相似福。
似出世福。
名相似福。
殊勝意樂者。
及上勝信解也。
或相似福之勝意樂。
或福與意樂。
二種各别。
不能修勝出世之福。
唯修勝意。
舊本無此殊勝意樂。
經。
若在梵天(至)利益安樂。
贊曰。
此有三句。
明在天尊。
梵天居在初定。
謂天下而獨尊。
今示諸靜慮差别。
令知非獨尊故。
又在四禅。
各能為主。
未定差别。
舊雲誨以勝慧未諸定也。
帝釋在天。
多為常想。
示諸自在一切無常。
護世四王。
各領方域。
令護一切平等利樂。
經。
是無垢稱(至)饒益有情。
贊曰。
此即第二總結昔權。
此之善巧。
皆方便慧。
複名門者。
此能出生諸福慧故。
經。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
贊曰。
此下第二。
顯其今權。
于中複二。
一現身權。
身有疾故。
二現語權。
語說法故。
此身權也。
問。
欲現身權。
方便多種。
何故今現其身疾也。
答。
現疾之意。
略有十種。
一來問疾者因說化故。
二希望世尊令問疾故。
三顯無始來身皆疾故。
四明慈悲心随生疾故。
五為識凡聖病之因故。
六令有疾者調伏心故。
七令餘下位知非類故。
八妙詳高德方能對故。
九因與對揚為大利故。
十顯如來身威德大故。
如下經文。
不繁具顯。
經。
以其疾故(至)皆經因疾。
贊曰。
下顯語權。
于中有二。
初明所化。
後正明權。
此初文也。
諸問疾者。
皆所化故。
經。
時無垢稱(至)廣為說法。
贊曰。
下正明權。
有二。
初票。
後顯。
此票也。
經。
言諸仁者(至)不可保信。
贊曰。
此顯語權。
有三。
初教厭離。
次勸欣求。
下諸仁者于如來身應生厭離。
于如來身應起欣樂等是。
諸修行門不過二故。
後明利益。
是無垢稱為諸集會來問疾者如應說法下是。
初文有五。
教生五種厭壞觀故。
一觀生滅無常義。
二為苦所惱下。
觀逼迫。
是苦義。
三是身如聚沫下。
觀非實有。
是空義。
四是身無主下。
歎不自在。
是無我義。
五是身不淨下。
歎其可污。
是不淨義。
夫入觀法。
初觀無常。
無常故苦。
苦故空。
空故無我。
便入真谛。
今加不淨。
令深厭故。
此歎生滅無常者。
無彼常有。
常無相故。
總标無常。
亦别顯生為無常之根本。
故得無常名。
真如常有。
神我常無。
此有為身。
本無今有。
有非常有。
不同真如。
本有還無。
無非常無。
不同神我。
無二常相。
故言無常。
餘三别顯。
無強者老死相。
壞命力故。
此上總顯一期無常。
朽故速疾。
念念生滅。
刹那百二十是名呾刹那。
咀刹那六十名臘縛。
臘縛三十名一牟呼粟多牟呼粟多十八名一時。
時十二名一日。
三十日為一月。
十二月為一年。
如是一生。
乃為無量生滅。
或無常者是總句。
此無常。
無強盛之滅堅牢之勢剛健之力。
衰朽還故。
念念迅速。
诳惑人故。
不可保任信之為常住也。
又欲界身無強。
色界身無堅。
無色界身無力。
皆是朽故迅速。
不可保信之法。
經。
為苦所惱(至)變壞之法。
贊曰。
下觀逼迫。
文中有二。
初釋苦相。
後勸自恃。
此初文也。
苦乃八苦三苦之所惱故。
八苦者。
一生苦。
此有二種。
一衆苦所逼故。
二餘苦所依故。
于母胎中生熟藏間。
具受種種極不淨物所逼迫故。
正出胎時。
受支體逼切大苦。
自後複有老病死等衆苦随遂。
二老苦。
時分變壞苦故。
三病苦。
大種變易苦故。
四死苦。
壽命變壞苦故。
五怨憎會苦。
合會生苦故。
六愛别離苦。
别離生苦故。
七求不得苦。
所希不果生苦故。
如有頌言。
趣求諸欲人。
常起于希望。
諸欲若不随。
惱壞如箭中。
八略攝一切五取蘊苦。
粗重不安生苦故。
為此八苦之所惱亂。
與煩惱病為所依器。
多諸過患。
一百五苦所随逐故。
變壞之法。
不久停故。
無常故苦。
生分無常為緣故苦苦性可了知。
滅分無常為緣故壞苦性可了知。
俱分無常為緣故行苦性可了知。
故以變壞。
而釋苦義。
經。
諸仁者(至)所不為怙。
贊曰。
勸其不恃也。
勿恃惡身而生惑業。
諸有智人。
名聽慧者。
所不恃故。
俱恃皆是愚癡衆生。
經。
是身如聚法(至)徒颠倒起。
贊曰。
次下十句。
觀非實有。
所執實法。
五蘊為性。
非實故空。
此中五句。
身如聚法者。
瑜伽八十四雲。
速增滅故。
水界生故。
思飲食味水所生故。
不可揉捼故。
非如泥團可令轉變造作餘物故。
此經言不可撮摩。
撮摩者揉捼義。
又實非聚。
似聚現故。
乃能發起有情解故。
如浮泡者。
三和合生。
不久堅住。
相似法故。
内迷真境。
次有業緣。
有煩惱潤。
所生起故。
又速謝起不堅住故。
言不久立。
如陽炎者。
飙動性故。
無量種相變異生故。
令于所緣颠倒轉故。
故從煩惱湯愛所生。
如春陽炎。
遙看似水。
諸熱渴惱鹿。
多奔趣之。
非水水想。
名渴愛生。
諸有為身。
從諸煩惱渴愛所生。
亦複如是。
如芭蕉者。
中貞本不堅實故。
枝葉廣大速即壞故。
如明眼人持利刀入于林。
取端直芭蕉柱。
斷其根枝葉。
都無所獲。
何況有實。
如幻事者。
譬如幻士。
住四衢道。
幻作四種諸幻化事。
都非實有。
颠倒起故。
經。
是身如夢(至)念念不住。
贊曰。
下别五喻。
如夢。
意說如夢所見。
此境非真。
虛妄見故。
由業感身。
業為本質。
身如影故。
谷靜響聲。
都非實有。
此聲屬本發處因緣。
此身亦爾。
屬本因緣。
非今别有。
如雲如電。
如文可知。
然攝大乘八喻依他。
般若九喻。
此中十喻。
依他不實。
所以成空。
依義異故。
各據一門。
不可和會。
經。
是身無主(至)四大為家。
贊曰。
下第四觀不自在。
合有九句。
初六句。
正顯空故無我。
後三句。
複顯無我故空。
此初也。
主者總名。
次四是别名。
後一句總顯無我。
主謂主宰。
我之總名故。
地無常定主故以為喻。
我是自在。
緣三世故。
有情者。
在過去世。
至于今故。
命者。
現壽可存活故。
補特伽羅。
此雲數取趣。
數數流轉取五趣故。
從今現在取未來故。
此凡夫外道計執三世總别之我。
今舉四大虛空為喻。
期體皆無。
總身以四大為家。
假合所成。
由來不實。
故無我也。
我必常一。
非假他故。
蘊界處法。
非常一故。
舊經五句。
無此數取趣。
仍非次第。
此四别我。
與金剛般若天親論同。
經。
是身為空(至)風力所轉。
贊曰。
下之三句。
無我故空。
二行随一。
得入真故。
以離我及我所故空。
無實知故無我。
無我故空。
更無有因能作于身。
但為風所動故。
無我所無我所故空。
若是我所。
必我作故。
以彼空行空我我所故。
對法論言。
蘊界處中。
我我所非有。
所以成空。
經。
是身不淨(至)必歸磨滅。
贊曰。
下觀可厭污。
合有七句。
此中有二。
不淨有五。
一種子不淨。
感業所招。
父母精血所共成故。
二住所不淨。
于其母胎生熟藏間。
所依位故。
三自相不淨。
三十六物所集成故。
四共相不淨。
九孔常流清穢惡故。
五畢竟不淨。
身壞以後成糞成灰等故。
故言不淨穢惡充滿。
雖複種種塗香洗浴。
終必歸于不淨臭穢。
是身虛危。
誰非
通俗通持。
出家威儀。
俗多缺犯。
故今處俗真軌恒持。
諸在家者。
三界所縛。
彼雖居家。
離三界染。
三界者。
謂欲界。
色界。
無色界。
欲所屬界。
乃至無色所屬界。
故以為名。
如胡椒飲。
如金剛環。
界中有欲。
界唯有色。
界中無色故。
名為欲界等。
妻子化現。
梵行恒持。
無愛染故。
雖有眷屬。
而無親裡之尋。
離諸尋故。
經。
雖服寶飾(至)為味至等。
贊曰。
此中二句。
一二嚴恒自飾。
二兩食常為味。
同俗外嚴。
同真内飾。
所以雖資寶營。
而以相好嚴身。
濟物受食。
自利居禅。
二利齊修。
定散雙處。
凡食有四。
謂段觸思識。
靜慮等法。
破壞有故。
實非食體。
但取味證。
故不名食。
故佛地經雲。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與出世法為食。
不與世間法為食。
食者資長有漏識故。
如别章說。
經。
雖同樂著(至)意樂不壞。
贊曰。
此有二句。
一縱蕩利群生。
二形邪心重法。
博者六博。
樗蒱之流。
奕者棋奕。
象戲之屬。
而于彼類。
不诳不欺。
不誣不詐。
方便調化。
名熟有情。
形雖同于外道苦行禀彼軌儀。
而亦修作内心。
于佛法意樂不壞。
得不壞信故。
經。
雖明一切(至)說法上首。
贊曰。
此有二句。
一明外寶重内。
二處會為說首。
佛之正法名為内苑。
而于此法樂。
常寶贊玩好。
或真如理。
名為内苑。
初地以上。
得法苑樂。
故雖處鄉邑衆會之中。
證達即深。
說為上首。
舊雲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者。
由為說上首。
所以一切見敬。
皆供養之中為第一也。
經。
為随世教(至)示有所習。
贊曰。
此有二句。
一順世現禮儀。
二随俗求财利。
世間尊卑禮儀忠孝示無與乖。
舊雲。
執持正法。
攝諸長幼。
正法者。
世禮儀也。
示習俗利。
方便攝财。
濟諸貧乏。
舊曰。
一切治生諧偶獲利之時。
不生喜悅。
大意同也。
經。
為益含識(至)誘開童蒙。
贊曰。
此有四句。
一演靜能益。
二理斷功能平。
三法延訓大乘。
四席問教初學。
市演衢靜。
觸處濟生也。
西方斷事。
委在平直之人。
故為群生理諸王家之務。
恐有枉曲。
以損生故。
餘二可知。
經。
入諸淫舍(至)遊諸伎樂。
贊曰。
此有二句。
一處欲勸超染。
二遊偶令念知。
令彼正念正知不因伎樂業妄憶邪解故。
舊雲入諸酒肆。
能立其志。
酒肆多有弦歌。
立志令正知念也。
文雖有異。
意會可知。
經。
若在長者(至)斷其貪著。
贊曰。
自下第三。
為尊誘下權。
室富。
衆望權高。
稱為長者。
故說勝法勸厭欲塵。
齒下家貧。
懷道自逸。
名為居士。
财食既不足故。
能斷其貪著。
經。
若在刹帝利(至)除其我慢。
贊曰。
此有二句。
西域好種。
總有四類。
一婆羅門。
此雲淨行。
少持戒行。
以道自居。
二刹帝利。
此雲官族。
居位自怡。
化洽人庶。
三吠舍。
此雲坐收。
居賤貨貴。
以殉軀形。
四戒達羅。
此雲耕。
墾農治生。
以供職貢。
初二高勝。
所以偏影。
官族理務。
人衆輕彼。
多生嗔恚。
故教忍辱。
淨行持道。
自尊卑人。
故除其慢。
經。
若在大臣(至)示以忠孝。
贊曰。
此有二句。
大臣曲濁。
多枉無事。
故教正法。
王子憍奢。
鮮克遊禮。
故示忠孝。
經。
若在内官(至)殊勝意樂。
贊曰。
官女内嫔。
意多淫逸。
故能化正。
内官者。
掌内之官。
西方立此。
以治後宮。
如長秋監宮官之類也。
庶人修習三福業事。
謂施戒修。
名相似福。
似出世福。
名相似福。
殊勝意樂者。
及上勝信解也。
或相似福之勝意樂。
或福與意樂。
二種各别。
不能修勝出世之福。
唯修勝意。
舊本無此殊勝意樂。
經。
若在梵天(至)利益安樂。
贊曰。
此有三句。
明在天尊。
梵天居在初定。
謂天下而獨尊。
今示諸靜慮差别。
令知非獨尊故。
又在四禅。
各能為主。
未定差别。
舊雲誨以勝慧未諸定也。
帝釋在天。
多為常想。
示諸自在一切無常。
護世四王。
各領方域。
令護一切平等利樂。
經。
是無垢稱(至)饒益有情。
贊曰。
此即第二總結昔權。
此之善巧。
皆方便慧。
複名門者。
此能出生諸福慧故。
經。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
贊曰。
此下第二。
顯其今權。
于中複二。
一現身權。
身有疾故。
二現語權。
語說法故。
此身權也。
問。
欲現身權。
方便多種。
何故今現其身疾也。
答。
現疾之意。
略有十種。
一來問疾者因說化故。
二希望世尊令問疾故。
三顯無始來身皆疾故。
四明慈悲心随生疾故。
五為識凡聖病之因故。
六令有疾者調伏心故。
七令餘下位知非類故。
八妙詳高德方能對故。
九因與對揚為大利故。
十顯如來身威德大故。
如下經文。
不繁具顯。
經。
以其疾故(至)皆經因疾。
贊曰。
下顯語權。
于中有二。
初明所化。
後正明權。
此初文也。
諸問疾者。
皆所化故。
經。
時無垢稱(至)廣為說法。
贊曰。
下正明權。
有二。
初票。
後顯。
此票也。
經。
言諸仁者(至)不可保信。
贊曰。
此顯語權。
有三。
初教厭離。
次勸欣求。
下諸仁者于如來身應生厭離。
于如來身應起欣樂等是。
諸修行門不過二故。
後明利益。
是無垢稱為諸集會來問疾者如應說法下是。
初文有五。
教生五種厭壞觀故。
一觀生滅無常義。
二為苦所惱下。
觀逼迫。
是苦義。
三是身如聚沫下。
觀非實有。
是空義。
四是身無主下。
歎不自在。
是無我義。
五是身不淨下。
歎其可污。
是不淨義。
夫入觀法。
初觀無常。
無常故苦。
苦故空。
空故無我。
便入真谛。
今加不淨。
令深厭故。
此歎生滅無常者。
無彼常有。
常無相故。
總标無常。
亦别顯生為無常之根本。
故得無常名。
真如常有。
神我常無。
此有為身。
本無今有。
有非常有。
不同真如。
本有還無。
無非常無。
不同神我。
無二常相。
故言無常。
餘三别顯。
無強者老死相。
壞命力故。
此上總顯一期無常。
朽故速疾。
念念生滅。
刹那百二十是名呾刹那。
咀刹那六十名臘縛。
臘縛三十名一牟呼粟多牟呼粟多十八名一時。
時十二名一日。
三十日為一月。
十二月為一年。
如是一生。
乃為無量生滅。
或無常者是總句。
此無常。
無強盛之滅堅牢之勢剛健之力。
衰朽還故。
念念迅速。
诳惑人故。
不可保任信之為常住也。
又欲界身無強。
色界身無堅。
無色界身無力。
皆是朽故迅速。
不可保信之法。
經。
為苦所惱(至)變壞之法。
贊曰。
下觀逼迫。
文中有二。
初釋苦相。
後勸自恃。
此初文也。
苦乃八苦三苦之所惱故。
八苦者。
一生苦。
此有二種。
一衆苦所逼故。
二餘苦所依故。
于母胎中生熟藏間。
具受種種極不淨物所逼迫故。
正出胎時。
受支體逼切大苦。
自後複有老病死等衆苦随遂。
二老苦。
時分變壞苦故。
三病苦。
大種變易苦故。
四死苦。
壽命變壞苦故。
五怨憎會苦。
合會生苦故。
六愛别離苦。
别離生苦故。
七求不得苦。
所希不果生苦故。
如有頌言。
趣求諸欲人。
常起于希望。
諸欲若不随。
惱壞如箭中。
八略攝一切五取蘊苦。
粗重不安生苦故。
為此八苦之所惱亂。
與煩惱病為所依器。
多諸過患。
一百五苦所随逐故。
變壞之法。
不久停故。
無常故苦。
生分無常為緣故苦苦性可了知。
滅分無常為緣故壞苦性可了知。
俱分無常為緣故行苦性可了知。
故以變壞。
而釋苦義。
經。
諸仁者(至)所不為怙。
贊曰。
勸其不恃也。
勿恃惡身而生惑業。
諸有智人。
名聽慧者。
所不恃故。
俱恃皆是愚癡衆生。
經。
是身如聚法(至)徒颠倒起。
贊曰。
次下十句。
觀非實有。
所執實法。
五蘊為性。
非實故空。
此中五句。
身如聚法者。
瑜伽八十四雲。
速增滅故。
水界生故。
思飲食味水所生故。
不可揉捼故。
非如泥團可令轉變造作餘物故。
此經言不可撮摩。
撮摩者揉捼義。
又實非聚。
似聚現故。
乃能發起有情解故。
如浮泡者。
三和合生。
不久堅住。
相似法故。
内迷真境。
次有業緣。
有煩惱潤。
所生起故。
又速謝起不堅住故。
言不久立。
如陽炎者。
飙動性故。
無量種相變異生故。
令于所緣颠倒轉故。
故從煩惱湯愛所生。
如春陽炎。
遙看似水。
諸熱渴惱鹿。
多奔趣之。
非水水想。
名渴愛生。
諸有為身。
從諸煩惱渴愛所生。
亦複如是。
如芭蕉者。
中貞本不堅實故。
枝葉廣大速即壞故。
如明眼人持利刀入于林。
取端直芭蕉柱。
斷其根枝葉。
都無所獲。
何況有實。
如幻事者。
譬如幻士。
住四衢道。
幻作四種諸幻化事。
都非實有。
颠倒起故。
經。
是身如夢(至)念念不住。
贊曰。
下别五喻。
如夢。
意說如夢所見。
此境非真。
虛妄見故。
由業感身。
業為本質。
身如影故。
谷靜響聲。
都非實有。
此聲屬本發處因緣。
此身亦爾。
屬本因緣。
非今别有。
如雲如電。
如文可知。
然攝大乘八喻依他。
般若九喻。
此中十喻。
依他不實。
所以成空。
依義異故。
各據一門。
不可和會。
經。
是身無主(至)四大為家。
贊曰。
下第四觀不自在。
合有九句。
初六句。
正顯空故無我。
後三句。
複顯無我故空。
此初也。
主者總名。
次四是别名。
後一句總顯無我。
主謂主宰。
我之總名故。
地無常定主故以為喻。
我是自在。
緣三世故。
有情者。
在過去世。
至于今故。
命者。
現壽可存活故。
補特伽羅。
此雲數取趣。
數數流轉取五趣故。
從今現在取未來故。
此凡夫外道計執三世總别之我。
今舉四大虛空為喻。
期體皆無。
總身以四大為家。
假合所成。
由來不實。
故無我也。
我必常一。
非假他故。
蘊界處法。
非常一故。
舊經五句。
無此數取趣。
仍非次第。
此四别我。
與金剛般若天親論同。
經。
是身為空(至)風力所轉。
贊曰。
下之三句。
無我故空。
二行随一。
得入真故。
以離我及我所故空。
無實知故無我。
無我故空。
更無有因能作于身。
但為風所動故。
無我所無我所故空。
若是我所。
必我作故。
以彼空行空我我所故。
對法論言。
蘊界處中。
我我所非有。
所以成空。
經。
是身不淨(至)必歸磨滅。
贊曰。
下觀可厭污。
合有七句。
此中有二。
不淨有五。
一種子不淨。
感業所招。
父母精血所共成故。
二住所不淨。
于其母胎生熟藏間。
所依位故。
三自相不淨。
三十六物所集成故。
四共相不淨。
九孔常流清穢惡故。
五畢竟不淨。
身壞以後成糞成灰等故。
故言不淨穢惡充滿。
雖複種種塗香洗浴。
終必歸于不淨臭穢。
是身虛危。
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