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三(本)

關燈
不淨。

    不淨之物。

    必是虛僞。

    歸磨滅故。

     經。

    是身多患(至)之所逼迫。

     贊曰。

    此中二句。

    多過患者。

    多病患故。

    四百四病者。

    一大不調。

    一百一病生。

    四大不調。

    故有爾病。

    一大為本。

    所起為百。

    此據總數。

    上多至百。

    下至一故。

    或由十十惡業道因。

    感此四大所起果身。

    故各成百。

    十十惡業道者。

    返其百福莊嚴身故。

    一自作十惡。

    二教他作。

    三贊難作。

    四慶慰作。

    五少分作。

    六多分作。

    七全分作。

    八少時作。

    九長時作。

    十盡形作十惡業道。

    故得果時。

    有此四大。

    及四大所生。

    各一百病。

    合名四百四病。

    如水墜級者。

    西方水井。

    如此古人旁穿其井。

    以為近道。

    近道名墜。

    級謂階道。

    以木為蹬級。

    扱況坑入出。

    亭中取水。

    年深日久。

    自緻朽爛。

    身亦如是。

    或級謂級索。

    日久自朽。

    身亦如是。

    舊雲丘井。

    乃意難知。

     經。

    是身無定(至)所共合成。

     贊曰。

    此有三句。

    不定常主。

    彼要常死。

    煩惱如怨賊。

    四大如毒蛇。

    遍體充滿。

    如腐草為積。

    名為空聚。

    蘊處界聚身空無有實。

    其義亦爾。

    舊亦少異。

    智者當知。

     經。

    諸仁者(至)應起欣樂。

     贊曰。

    下次勸求。

    于中有三。

    初總票勸。

    所以者何下。

    次示相勸。

    諸仁者如來之身功德如是下。

    後結成勸。

    此初文也。

    結前生後。

    标勸相故。

     經。

    所以者何。

     贊曰。

    下示相勸。

    初征後顯。

    此征詞也。

    有何所以。

    厭如是身。

    欣如來身。

     經。

    如來身者(至)共所集成。

     贊曰。

    下顯示相有三。

    初示法身相。

    後示報化相。

    此初文也。

    諸佛法身。

    真如。

    恒沙萬德。

    性共集成。

    現隐難知。

    但可總說。

    故言無量善法成也。

     經。

    從修無量(至)智慧所生。

     贊曰。

    下顯報化二身功德。

    金剛般若雲。

    一切諸佛。

    從此經出。

    一切如來。

    從此經生。

    法身顯故。

    報身實德。

    化體化成。

    實假雖殊。

    因無别故。

    初總德因。

    後别德因。

    此總德因也。

    恒沙萬德。

    福智攝故。

    佛身功德。

    皆唯無漏。

    此下說因。

    亦皆無漏。

     經。

    修無量(至)智見所生。

     贊曰。

    下顯别德因。

    有十五句。

    此中一因。

    從五蘊生。

    一戒蘊。

    一切無漏戒為性。

    二定蘊。

    一切無漏定為性。

    三慧蘊。

    一切無漏緣有為慧為性。

    四解脫蘊。

    一切無漏勝解數為性。

    五解脫智見蘊。

    緣一切無為解脫無漏智為性。

    此五勝故。

    積聚多故。

    偏立為蘊。

    小乘舊名五分法身。

     經。

    從修慈悲(至)願力智生。

     贊曰。

    此有二句。

    初四無量。

    佛為實觀。

    次十婆羅密多。

    調伏寂靜。

    皆唯淨戒。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皆唯是定。

    餘如自名。

    前已說故。

     經。

    從修一切(至)修止觀生。

     贊曰。

    此有五句。

    從修一切到彼岸生者。

    菩薩所修二利方行。

    皆令行者能到彼岸。

    皆名波羅蜜多。

    十六勝故。

    偏得其名。

    今顯通義。

    故餘萬行。

    皆名到彼岸。

    舊雲方便。

    六通方便六通之義。

    如威力中已略分别。

    三明者。

    一宿命明。

    二生死智明。

    三漏盡明。

    此即三通。

    除摧障故。

    妙用難測。

    作用弘廣。

    立以通名。

    此除三際愚。

    照深遠故。

    複立為明。

    菩提分法。

    止觀定慧。

    并如前說。

     經。

    從修十力(至)善法生。

     贊曰。

    此有四句。

    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并如前說。

    斷惡集善。

    聖道能故。

     經。

    從修谛實(至)清淨業生。

     贊曰。

    此有三句。

    一谛實生。

    證實谛理。

    或行實行。

    或谛實語之所生故。

    不放逸生。

    防惡修善之所起故。

    清淨業生。

    廣運三樂所生起故。

     經。

    諸仁者(至)發心求證。

     贊曰。

    下結成勸有二。

    一勸證果。

    二歡修因。

    或初勸證佛法身。

    後勸修報化因。

    此初文也。

    皆應發心求當果證。

    或理不可生。

    但求證會。

    舊文唯一。

    無此二殊。

     經。

    汝等欲得(至)三菩提心。

     贊曰。

    此勸修因。

    因即菩提心。

    或勸修報化因。

    報化因者。

    菩提心是。

    欲得此身斷諸有情煩惱業病。

    乃斷四大違損病者。

    當發無上正等覺心。

    正等覺心。

    二利因故。

    得佛身者自利。

    斷他病者者利他。

     經。

    是無垢稱(至)三菩提心。

     贊曰。

    此下第三明利益。

     聲聞品 此下二品。

    别叙昔權。

    權有二。

    一權化聲聞。

    二權化菩薩。

    權巧示疾。

    希問濟生。

    佛命聲聞。

    令慰大士。

    彼皆退。

    昔屈高人。

    今辨彼事。

    故名聲聞品。

    舊雲第子品。

    形同佛相。

    偏得其名。

    佛知聲聞識非彼子對。

    乃顯彼高德。

    所以命之。

    欲令二乘有取舍故。

     經。

    時無垢稱(至)來問我癡。

     贊曰。

    此品有二。

    初巧權心念希佛垂哀。

    後大聖悲慈别問令往。

    此初文也。

    寝者眠。

    頓者因。

    示卧危茑招問疾故。

     經。

    爾時世尊(至)哀愍彼故。

     贊曰。

    下大聖慈悲别問令往。

    大文有三。

    初票令問之意。

    次命十德。

    皆詞不堪。

    後結類。

    聲聞皆辭不散。

    此初文也。

    十大聲聞。

    略為五對。

    内寂身心。

    外彰詞理。

    偏濟貧苦。

    等現慈悲。

    訓示初機。

    教成先學。

    随通禦善。

    令悔息愆。

    贊說出家。

    規乞供侍。

    彼随對折。

    若便緘言。

    道迹既殊。

    權方遂異。

    由此十聖詞屈。

    為五對以區分。

     經。

    告舍利子(至)問安其疾。

     贊曰。

    下命十德。

    皆詞不堪。

    文皆有二。

    一命。

    二詞。

    此命也。

     經。

    舍利子(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調也。

    文各有三。

    初總陳道屈。

    次别顯理窮。

    後結答由詞。

    卑躬請退。

    此初文也。

    鹙子雖寂身心。

    不能亡形三界。

    除嚣入靜。

    不能即寂而用。

    因斯被屈。

    故答無堪。

     經。

    所以者何。

     贊曰。

    下顯理窮。

    文皆有二。

    初征。

    後顯。

    此征也。

     經。

    憶念我者(至)宴坐樹下。

     贊曰。

    下顯窮詞。

    文皆有二。

    初陳已事。

    後顯他詞。

    此初文也。

    若作晏(烏間反)默也。

    今為晏(烏見反)安也。

    入滅盡定。

    以有漏六識起必勞慮。

    厭患彼故。

    今令不行。

    已無漏七。

    故唯說六。

    就二乘者。

    入非想定無漏心位。

    令心心所。

    漸細漸微。

    微微心時。

    所熏成種。

    能令六識不行之用。

    即說此用為滅盡定。

    依種子立。

    如别章說。

    或宴坐者。

    入無想定。

    安寂身心。

    非滅定也。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詞。

    文皆有二。

    初陳至軌。

    後正陳詞。

    此初文也。

    無垢德望雖高。

    形随凡俗。

    聲聞道居下位。

    貌像如來。

    故随類以化群生。

    來儀稽首。

    羅什。

    詞屈姚主。

    景染欲塵。

    入俗為長者之客。

    預僧作沙彌之服。

    不能屈折高德下禮僧流。

    遂删來者之儀。

    略無稽首之說。

    準依梵本。

    皆悉有之。

     經。

    唯舍利子(至)為宴坐也。

     贊曰。

    下正陳詞。

    有三。

    初總非。

    次别非。

    後結非。

    此總非也。

    唯者敬諾之詞。

    宴者安寂之義。

    二乘滅定。

    止息勞慮之心。

    絕攀想于情田。

    安身形于林野。

    名為宴坐。

    非大乘之寂定。

    故總非之。

    非全非。

    故言不必。

     經。

    夫宴坐者(至)是為宴坐。

     贊曰。

    下别非。

    有六理。

    此初理非。

    夫宴坐者。

    總舉宴詞。

    瑜伽義者。

    應理義雲。

    法門有四。

    一因緣。

    二唯識。

    三無相。

    四真如。

    後三法門。

    理可解。

    因緣法門。

    是最為難。

    已下偏依因緣門解。

    餘三易解。

    故不多申。

    聲聞宴坐。

    不現顯三界之。

    如來滅定。

    有漏之身亦滅。

    所以舍無常色。

    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其入寂定。

    名真宴坐。

    佛教初學。

    但滅其心。

    身相不亡。

    非真寂定。

    半許半非。

    故言不必。

    中百義旨。

    空理義雲。

    二乘不得色心相空。

    故隐身于林。

    滅定。

    雖欲隐滅。

    返為顯現。

    大士知色心即空。

    未必要須安寂故。

    不于三界現身心。

    名為宴坐。

     經。

    不起滅定(至)是為宴坐。

     贊曰。

    此第二非。

    空理空雲。

    二乘局見。

    寂用兩分。

    故息用入寂。

    名為宴坐。

    大士弘通。

    即寂起用。

    故能滅身心于寂定。

    起妙用方威儀。

    應理義雲。

    二乘入寂。

    加行智微。

    寂身心。

    無能動作。

    用而不寂。

    寂而不用。

    菩薩入寂。

    方便智強。

    先擊本識。

    而發威儀。

    起利生之妙用。

    後時六識。

    方入滅定。

    外彰身語。

    乍類有心。

    内息攀緣。

    真既入滅。

    即寂而用。

    名真宴坐。

     經。

    不舍一切(至)是為宴坐。

     贊曰。

    第三非理。

    已下宴坐。

    非必滅定。

    空理義雲。

    二乘不能即淨為垢。

    故息垢入淨。

    而為宴坐。

    大士善惡濟旨。

    故真俗一觀。

    應理義雲。

    二乘位省。

    智用有殊。

    觀真智而現前。

    俗用便息。

    起俗智而為用。

    真智不行。

    菩薩方便久修習用齊洽。

    故内宴真境。

    外現異生之法。

    所證得相。

    真如理也。

    異生法者。

    煩惱等也。

    第五地後。

    正智證真。

    後智起俗。

    八地已上。

    任運雙觀。

    故能内息攀緣。

    外彰凡法。

    名真宴坐。

    舊雲不舍道法。

    内所證相。

    文别意同。

     經。

    心不住内(至)是為宴坐。

     贊曰。

    第四非理。

    空理義雲。

    二乘之人。

    觀心性有。

    内住六根。

    外攀六境。

    為息此故。

    入于寂定。

    菩薩知心性而非有。

    而達根境皆空。

    而名息分别之心。

    故不住内外。

    名真宴坐。

    應理義雲。

    二乘觀境。

    不過内外。

    内謂六根。

    外謂六境。

    此十二處。

    攝一切法。

    緣此之心。

    能為厭患。

    至都盡位。

    名為入定。

    故諸教雲。

    作非想相而入滅定。

    菩薩入寂。

    但觀無相真理而入。

    不緣内外。

    而成滅心。

    名真宴坐。

    故諸教雲。

    依無相界相而入滅定。

    又雲住真空。

    止息攀慮。

    不遊内外。

    離安立相。

    名真宴坐。

     經。

    住三十七(至)是為宴坐。

     贊曰。

    第五非理。

    三十七菩提分法者。

    證覺正因。

    故言分法。

    空理義雲。

    二乘不能即邪為正。

    故舍邪入正。

    名為宴坐。

    菩薩即邪為正。

    故住覺分。

    不離見趣。

    名真宴坐。

    應理義雲。

    見趣者。

    薩迦耶見。

    邊執見。

    見取。

    戒取。

    邪見。

    此五見意況名見趣。

    或複五見所歸趣處。

    即外道等趣。

    二乘住覺分。

    不能化諸外道之惡見趣。

    故名為離。

    菩薩内住分法。

    外化群邪。

    名為不離。

    名真宴坐。

    舊雲。

    于諸見不動。

    而修行三十七品。

    此義便非。

    何名真滅。

     經。

    不舍生死(至)是為宴坐。

     贊曰。

    第六非理。

    空理義雲。

    二乘不能即縛為解。

    故斷縛已。

    而舍生死。

    證涅槃已。

    而有所住。

    應理解雲。

    菩薩雖同凡夫不舍生死。

    由大智故。

    而亦不同。

    故無煩惱。

    雖同二乘。

    證于涅槃。

    由大悲故。

    而亦不同。

    故無所住。

    二乘不爾。

    若舍生死。

    即斷煩惱。

    若證涅槃。

    而必住之。

    故說菩薩名真入寂。

    舊雲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今言無煩惱。

    其理甚乖。

    亦可言留惑故不斷煩惱。

    證無住處。

    名入涅槃。

     經。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