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三(本)

關燈
能如是(至)佛所印可。

     贊曰。

    此結非也。

    能有前德而宴坐者。

    契順正理。

    佛所印可。

    具足行故。

    如無前事而入寂者。

    非佛印可。

    偏小行。

     經。

    時我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

    此中第三。

    結答詞由。

    卑躬請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下文有二。

    此初命也。

    梵雲摩诃沒特伽羅。

    此雲大采菽氏。

    者菽豆也。

    氏謂氏族。

    上古有仙。

    常食緣豆。

    是彼苗裔。

    故名大采菽氏。

    此及舍利子摩诃迦葉等。

    所有因由。

    并如彌勒上生經疏上卷說。

     經。

    時大目連(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不堪。

    文中有三。

    初總陳道屈。

    次别顯理窮。

    後結答詞由。

    卑躬請退。

    此總陳道屈也。

    目連外彰詞理。

    不能内契亡言。

    雖說我空。

    不能談法非有。

    因斯被屈。

    故答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演說法要。

     贊曰。

    下顯理窮。

    文中有二。

    初征後顯。

    顯中複二。

    初陳已事。

    後顯他詞。

    此初文也。

    衢者道也。

    四方道路。

    名四衢道。

    舊雲裡巷。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陳其執。

    後正陳詞。

    此初文也。

     經。

    唯大目連(至)應如法說。

     贊曰。

    下正陳詞。

    此文有四。

    初總非。

    二卻诘。

    三别非。

    四陳益。

    八百居士發心等是。

    舊文唯三。

    無此卻诘。

    不當應如尊所說者。

    意言如尊者說法道理不當。

    當契也。

    言不契理。

    名為不當。

    空理義雲。

    法理本空。

    聲聞說有。

    故言不當。

    應理義雲。

    法無二我。

    性離言故。

    彼說法有。

    仍非離言。

    故雲不當。

    夫說法者。

    如法說故。

     經。

    時我問言(至)如法說耶。

     贊曰。

    此卻诘也。

     經。

    彼即答言(至)前後際斷故。

     贊曰。

    下别非也。

    于中有二。

    初顯二無我道理。

    後夫說法者下。

    明說法道理。

    初中複二。

    初明無我。

    後結無我。

    法相如是豈可說是。

    明無我中複二。

    初明衆生無我。

    後明法無我。

    此明衆生無我也。

    三世五蘊本無有我。

    無我計我。

    我增如垢。

    污本性故。

    過去諸法。

    本無有情。

    執為有情。

    如塵坌染。

    現在諸法。

    本無命者。

    執為命者。

    增生死故。

    現壽存活。

    名為命者。

    執此實有。

    即是執有實生死故。

    或彼執現有生有死。

    故有命者。

    今離生死。

    故無命者。

    未來諸法。

    無數取趣。

    執有現在。

    前際命根斷已。

    生于後際六道之中。

    斷者空無之義。

    既都無前後實際。

    何得有實數取趣耶。

    此四無我。

    同般若論。

    亦與勝鬘如來藏章所說四同。

    空理義雲。

    世俗谛有。

    可有四種。

    勝義谛空。

    何得有四。

    故說勝。

    應說四空。

    應理義雲。

    世俗谛中。

    四亦無實。

    依勝義谛。

    依他圓成。

    亦無實四。

    故依勝義。

    應說四空。

    聲聞說法。

    非陳四有。

    今泛談諸法性離人離法。

    故說四空。

    古人倒錯。

    取新準知。

     經。

    法常寂然(至)無所緣故。

     贊曰。

    下說法空有二十句。

    空理義雲。

    依世俗谛。

    法性可有。

    依勝義谛。

    法性皆空。

    然以破諸差别執故。

    所以别顯。

    可以下句轉釋上句。

    俗有相故不寂。

    真無相故寂然。

    此境空也。

    俗有所緣故貪著。

    真無所緣故離貪。

    此能緣空也。

    應理義雲。

    二十句中。

    分之為二。

    初十句顯真如理離所執空。

    後十句顯依他性離所執空。

    或二十句皆說真如。

    真如寂然。

    滅十相故。

    真如離貪。

    無分别心之所緣故。

    舊雲法離于相者貪相。

    亦可無妨。

    初離所緣相。

    後離能緣相。

    貪著執著。

    能緣之心。

    以無境故。

    其心亦無。

     經。

    法無文字(至)波浪思故。

     贊曰。

    空理義雲。

    俗有言語。

    故有文字。

    真言語斷。

    故無文字。

    俗有思慮。

    如水波浪泛濫而起。

    故有譬說。

    真離慮思。

    故無譬說。

    應理義雲。

    真如言斷。

    故無文字。

    真如離俗波浪思故。

    無譬說也。

    舊曰法無言說離覺觀故。

    波浪思等。

    即覺觀故。

     經。

    法遍一切(至)行動事故。

     贊曰。

    空理義雲。

    俗不如空。

    有性不遍。

    真理性空。

    故遍一切。

    俗有行動屈申等事。

    故有顯色。

    亦有表相。

    亦有形色。

    真無行動屈申等事。

    甯有顯相形色等耶。

    應理義雲。

    真如如空。

    性無挂礙。

    故遍一切。

    亦無行動屈申等事。

    故無顯相形色等事。

    相者表色。

    古經二文皆少不同。

    初如虛空說無形相能遍一切。

    後畢竟空言無戲論。

    戲論即是顯相形色。

    畢竟空者。

    無行等故。

     經。

    法無我所(至)離心識故。

     贊曰。

    空理義雲。

    俗執有我所。

    故法有我所。

    真中無執所。

    故法無我所。

    俗有心識。

    法成所了。

    真無心識。

    法無所了。

    應理義雲。

    真如非我。

    所以離我所。

    故諸論雲。

    無攝受真如。

    非我執等所依取故。

    真如非所了。

    離心識境故。

    心識分别。

    故真非境。

    或無能了。

    離心識故。

     經。

    法無有比(至)不在緣故。

     贊曰。

    空理義雲。

    俗有待法有比。

    真無待故無比。

    俗中有緣故屬因。

    因所得故。

    真中無緣故不屬因。

    因緣生法。

    皆說空故。

    應理義雲。

    真如妙無比。

    更無有物可相待故。

    真如不屬因。

    非緣所得。

    非因生故。

    名不在緣。

     經。

    法同法界(至)無所随故。

     贊曰。

    空理義雲。

    俗執法有。

    不同法界。

    真谛之中。

    一切等入真法界故。

    并同法界。

    一切皆空。

    俗有所随。

    不随于如。

    随于有故。

    真谛無随。

    不随有故。

    并随如空。

    應理義雲。

    下之十句。

    明依他起無所執空。

    并以依他。

    攝歸真如。

    依他起性。

    法同法界。

    攝相歸性。

    入法界故。

    不同所執分别妄有。

    古雲。

    入諸法故。

    法界法也。

    示随于如。

    無如所執而可随故。

     經。

    法住實際(至)不依六境故。

     贊曰。

    動者亂動。

    真實邊際。

    名為實際。

    無倒所緣義。

    空理義雲。

    俗有所動。

    不住實際。

    真無所動。

    故住實際。

    俗依六境。

    故法動搖。

    真如不依六。

    故無動搖。

    動搖者可壞可毀可倒。

    應理義雲。

    依他住真際。

    随于實際。

    竟不動故。

    古雲諸邊不動者。

    諸邊執見不能動故。

    依他亦無動搖。

    随于真如。

    不依六境故。

     經。

    法無法去來(至)增減思故。

     贊曰。

    空理義雲。

    俗有所住。

    有去有來。

    真中無住。

    何去何來。

    俗有增益之思。

    故不順空。

    執為有故。

    有損減思故。

    不随無相不應無願。

    撥為無故。

    真中無增益故。

    順法空無損減故。

    随無相。

    應無願。

    應理義雲。

    依他随真。

    亦無去來。

    無所住故。

    去者過去。

    來者未來。

    由無現住。

    便無去來。

    若有所住。

    去來便。

    依他。

    不随無相應無願。

    以随真如。

    無增減思。

    故能順空。

    随無相。

    應無願。

    古雲。

    法無增損。

    乍似别牒。

    準此新文。

    乃釋上義。

    古法離好醜。

    新文所無。

    理外加之。

    不知何也。

     經。

    法無取舍(至)身意道故。

     贊曰。

    空理義雲。

    俗有生故可取。

    有滅故可舍。

    真無生滅。

    何取何舍。

    道者通生之義。

    根與境為道。

    俗有六根。

    為能執藏。

    故六境之法。

    成所執藏。

    真非六根之所藏。

    故法無所執藏。

    超六根道故。

    應理義雲。

    依他随真。

    無取無舍。

    離生滅故。

    亦無能執藏。

    超過六根。

    非愛境故。

    非非所執藏。

    古雲法無生滅。

    初句可成。

    法無所歸。

    之者所執藏義。

    然不釋所由。

     經。

    法無高下(至)畢竟斷故。

     贊曰。

    空理義雲。

    動轉者形待義。

    戲論有虛妄分别。

    俗非不動。

    法有高下。

    真無動轉。

    何高何下。

    俗中戲論不斷故。

    是分别心之所行。

    真中戲論畢竟皆斷。

    故離一切分别所行。

    應理義雲。

    依他随真。

    無高無下。

    住不動故。

    亦離一切分别所行。

    分别戲論畢竟斷故。

    古雲法離一切觀行。

    此言分别所行。

    分别。

    觀行也。

    應理義中。

    或二十句。

    皆說真如勝義谛法。

    不如分别心之所執。

    亦不如彼所言說性。

    皆說無。

    非真如體性亦成空。

    前且随殊勝義說。

    不違理也。

    此二十句。

    應為十對。

    一一權思。

    恐厭文繁。

    故略而止。

     經。

    唯大目連(至)豈可說乎。

     贊曰。

    此結無我。

    空理義雲。

    勝谛中。

    法性空如。

    是豈可如言說之者乎。

    應理義雲。

    法體雖有。

    不如分别及所言說之自性有。

    豈可說乎。

     經。

    夫說法者主謂(至)增益損減。

     贊曰。

    下明說法道理。

    于中複二。

    初泛談說聽道理。

    後尊者目連下。

    勸如法說。

    空理義雲。

    真谛本空。

    說聽為有。

    皆名增益。

    俗谛本有。

    若言無空。

    便成損減。

    或總不稱真法自性。

    名為增損。

    應理義雲。

    法外分别及起言說。

    名為增益。

    如長法故。

    成唯識雲。

    能诠所诠。

    俱非自相。

    但依增益。

    相似而轉。

    似謂增益。

    非實有相。

    諸法自相假智及诠。

    俱非境故。

    言無法體。

    名為損減。

    撥無體故。

    或增所執減無二性。

    舊雲無說無示無聞無得。

    俱不正成。

    無此文故。

     經。

    若于處是(至)諸了别。

     贊曰。

    此成正理。

    若證法智。

    證會法體。

    無增無減。

    即一切法。

    都不可說。

    古雲無說無示。

    若聽者智。

    證會法體。

    無增無減。

    亦不可聞。

    何所了别。

    言我了耶。

    此中有疑。

    若法說者。

    及與聽者。

    皆有增損。

    佛如何說。

    諸大菩薩雲何聽耶。

    故釋顯之。

     經。

    尊者目連(至)乃可說法。

     贊曰。

    下勸如法說。

    初釋疑示說相。

    後勸應修。

    譬如能幻化之士。

    夫為幻。

    化者。

    宣說諸法。

    假人假名。

    為假聽者。

    假說諸法。

    都無少實。

    但為筏喻。

    故離增減。

    故佛說法。

    菩薩能聞。

    不知分别所說自性而起執故。

     經。

    應善子知(至)大悲現前。

     贊曰。

    下勸應修。

    有八種事。

    此中有三。

    一知生根。

    二慧達諸法無所挂礙。

    挂者障義。

    礙者拘義。

    三大悲現前。

     經。

    識說大乘(至)應說法。

     贊曰。

    此有五句。

    四贊大乘。

    五念報佛恩。

    六自意樂淨。

    深信勝解故。

    七法詞善巧。

    于法善巧。

    法無礙也。

    詞善巧者。

    詞無礙也。

    或法詞者。

    說法之詞。

    辨才無滞。

    八為三寶種能紹隆故。

    具此八種。

    乃應說法。

    聲聞無此八種事故。

    不應說法。

    一一翻之。

    義可知也。

    舊經有六。

    無意樂淨法詞善巧。

     經。

    世尊(至)正等覺心。

     贊曰。

    第四陳益。

    當彼诘時。

    徒衆獲益。

     經。

    時我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

    此即第三。

    結答詞由。

    卑躬請退。

    我時不報。

    故言默也。

    不能識解此所說解。

    名無辨也。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自下第三。

    命大迦葉。

    文亦有二。

    初命。

    後辭。

    此初命也。

    摩诃迦葉波。

    此雲大飲光。

    上古有仙。

    身皮金色。

    能飲日月之光。

    迦葉是彼之種。

    又大迦葉。

    身亦金光。

    飲弊日月。

    故名飲光。

    說此因緣。

    如彌勒疏。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