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本)
關燈
小
中
大
身無疾。
略有十句五對。
一是法身。
非雜穢身。
此是功德法所成身。
名為法身。
非真如身。
此事身故。
非是煩惱衆苦雜身。
二出世間身。
非世間身。
出世間者。
不可毀壞。
非道所治。
非是世間可毀可壞道所治也。
故諸世間疾惱等事。
所不能染。
經。
是無漏身(至)當有何疾。
贊曰。
三是無漏。
非是相應所緣二縛之所随增。
離諸漏故。
四是無為。
無為有二。
一真如等。
非因緣生。
故名無為。
二無漏蘊。
非業煩惱之所為故。
亦名無為。
佛五蘊身。
亦名無為。
非業煩惱之所為故。
五出衆數。
不堕生數。
數永寂故。
但堕法數。
衆生必是趣界生獲。
體即第八異熟無記識。
佛身唯無漏唯善故。
非生數所攝。
如是之身。
當有何疾。
阿難少見。
謂佛化身即真佛身是雜穢身。
乃至廣說。
堕在欲界人趣之身。
謂實有疾。
故今示正理。
佛示實疾。
經。
時我世尊(至)而謬聽耶。
贊曰。
四生慚也。
謬者錯也。
無者非也。
非是近佛我得錯聽也。
又有解言。
無近者遠也。
我雖為侍。
心智遠佛。
不能知佛。
得無近佛而錯聽耶。
經。
即聞空中(至)實無諸疾。
贊曰。
五空告有三。
初說真佛無疾。
次顯化佛有疾所由。
後勸取乳。
此初文也。
真身者報身也。
是實功德。
從因修生。
故名真身。
或法報佛。
皆名真身。
非權迹故。
舊經無此。
如居士言。
世尊真身。
實無諸疾。
經。
但以如來(至)示現斯事。
贊曰。
此顯化佛有疾所由。
五濁世者。
濁者滓穢。
如食滓穢。
名之為濁。
一煩惱濁。
煩惱重故。
二見濁。
五見競故。
三命濁。
壽極短故。
四有情濁。
惡衆生故。
五劫濁。
饑馑疫病刀兵。
如其次第。
三十二十十歲時起。
今時已有彼前相故。
此如法華疏第三卷。
釋迦慈悲。
生此惡世。
為欲教化導引現受惡業貧窮苦惱衆生。
行諸惡因惡行有情。
示同有疾。
非佛實有。
世尊随類化衆生故。
顯一切惡業必有惡果。
世尊現受猶不免故。
欲令後德有疾自裁。
佛亦現有。
我何人故。
為衆生病佛亦病故。
由斯現病。
非佛實病。
問。
何故無垢不自顯佛現病所由。
令空中告。
答。
欲顯一言契當故。
幽冥自他儀皆同故。
問。
空聲是何。
答。
或是無垢神力所為。
或大菩薩冥現斯事。
理皆不爽。
經。
行矣阿難陀取乳勿慚。
贊曰。
此勸取乳。
供佛。
勿自增慚。
問。
何故無垢诃令密去。
空令取乳。
答。
說佛實病須乳。
此不當故令去。
說佛化有疾故須乳。
理可然故令取。
诃法。
先诃令去。
示法。
後示令取。
亦不相違。
經。
時我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
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我時不識彼之所雲。
故默無對。
經。
如是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下品第三結類聲聞皆辭不散。
有二。
初類問。
後類答。
此類問也。
經。
是諸聲聞(至)詣彼問疾。
贊曰。
此類答也。
菩薩品第四 别叙昔權。
昔權有二。
一化聲聞。
已如前辨。
二化菩薩。
次下當陳。
佛知彼類不可對揚。
顯彼高德共來影輔。
今明令菩薩問疾事。
故名菩薩品。
此品有二。
初明四德詞屈不往。
後明餘類皆陳不堪。
然四德中。
分為二對。
令希不退。
自仰菩提。
不覺魔怨。
甯知世福。
無垢随宜對折。
各便緘言。
故四德雖殊。
為二對以區别。
一一之中。
文皆有二。
初命。
後詞。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此命也。
梵雲梅呾利耶。
翻為慈氏。
古雲稱帝麗。
或雲彌勒。
皆訛路也。
說此本緣。
如彌勒上生疏上卷。
經。
慈氏菩薩(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亦三。
此總陳道屈。
放缽經雲。
彌勒語文殊師利言。
如汝等輩。
百千萬億。
亦不能知我舉足下足之事。
豈以小生所系道屈濟流。
良以進德先知。
推名上士。
故假之以前屈詞。
今命以對揚。
非是彌勒實為屈矣。
昔說不退。
令彼希求。
彼說無相如門。
今作因緣之言。
時道以屈。
故詞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所有法要。
贊曰。
下别顯理窮。
初征。
後顯。
顯中有二。
初陳己事。
後他詞。
此征及陳己事也。
睹史名者。
欲界六天中第四天也。
此名知足。
受諸欲樂。
深知足故。
由此根性。
菩薩住中。
以當生下。
佛記彌勒。
卻後十二年。
當于本處。
結跏趺坐。
如入滅定。
入般涅槃。
上生知足。
紹隆補所。
所以彼天多來瞻禮。
慈氏已超退位。
故随所應。
以四不退法輪之行。
為彼天說。
或唯為說八地以上第四不退法輪位法。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明至軌。
後正陳詞。
此初也。
彌勒落發缁衣。
次當補處。
無垢形随俗。
故緻慮宜。
經。
尊者慈氏(至)正等菩提。
贊曰。
下正陳詞有二。
初牒經申理。
後明時衆獲益。
初中複三。
初總牒經文。
二别申理诘。
後結勸顯真。
是故慈氏勿以此法誘諸天子下是。
此文也。
初授者與也。
記者别也。
識也驗也。
自領記别。
名為受記。
受者領故。
佛與之記。
故名授記。
佛于諸律及上生經中。
為授記别。
言一生者。
除今身後在天一生。
故言一生。
中有方便屬天攝故。
不數人中。
有說在天及當人中。
共名一生。
如說七生。
說人天二生去生故。
佛言彌勒。
當生知足。
盡彼一生。
當得成佛。
在知足天。
亦名一生所系菩薩。
不說居人名為一生。
此理為正。
菩薩有三。
一生所系。
及最後身。
坐道場者。
此問一生。
不問餘二。
經。
為用何生(至)現在耶。
贊曰。
下别申理诘。
大文有三。
初依有為無為異為難。
次依有為無為一為難。
為依如生以下文是。
後以菩提涅槃理均為難。
若尊者慈氏當證菩提。
一切有情亦應當證下是。
初二難因。
後一難果。
初中複二。
初難有為。
後難無為。
初中複二。
初總。
後别。
此總征也。
生是有為之生相故。
依此為難。
前說一生當得菩提。
故初以生而為征诘。
顯有為法。
念念不住。
無實生體。
依何受記。
經。
若過去生(至)未來生未至。
贊曰。
下别征也。
大乘三世本無實體。
依一有法。
曾有名過去。
當有名未來。
現有名現在。
三世俱是假所施設。
現在法可實其世假立。
過去未來法皆假說也。
依何實故。
今難言過去已滅。
未來未生。
若依小乘。
過去用已滅。
未來用未生。
非無生體。
若不難用。
便不成難。
今依大乘。
作斯難體。
便無過失。
經。
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贊曰。
下難現在。
初難。
後證。
此難也。
現在法中。
本無今有。
有位名生。
生位暫停。
假名為住。
住别前後。
假立異名。
此後無時。
假名為滅。
現在諸法無暫實住。
亦無相續。
經停久住。
故言現在。
而無有住。
非無假住。
若有實住可能為因。
能得當來可依授記。
現無實住可能為因。
依何為記。
經。
如世尊說(至)即殁即生。
贊曰。
既難無住。
恐義無由。
故引經。
時之極促。
名為刹那。
不但一刹那。
念念皆如此。
故經重言刹那刹那具生老病死。
者熟變。
即異相也。
唯說有三。
不說有住。
現法二時沒入過去。
初後暫一生。
生時亦老。
更無别時。
唯說生沒初後二時。
即如經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
謂生異滅。
不别說住。
大乘解雲。
由一切行三世所顯。
由未來世本無而生。
彼既生已落謝過去。
現在世法二相所顯。
謂住及異。
唯現在法。
有住可得。
前後變異。
亦唯現在。
總說住異。
而為一相。
住是有情所愛著處。
為令生厭。
又同一世。
所以合說。
今此經中。
說無實住。
亦無經停片時實住。
故唯說三。
生老死相。
或說現身念念皆有十二支中生老死支。
故無住也。
經。
若以無生(至)所入正性。
贊曰。
下難無為。
初牒出體。
後正申難。
此牒出體。
空理義雲。
入者證也。
正性者。
法之真性。
即勝義空性也。
應理義雲。
無生之體。
即是所證真如正性。
真如乃是法正真性。
舊雲正位。
位者體位。
即正性也。
經。
于此無生(至)得受記耶。
贊曰。
此正申難。
空理義雲。
空勝義中。
何記可授。
何覺可證。
有覺可證。
有記可授。
無覺可證。
雲何記也。
應理義雲。
前難因緣法門。
此難真如法門。
真如門中。
第無覺可證。
何有記别而受記耶。
金剛般若雲。
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然燈佛與我記等。
經。
為依如生(至)得授記耶。
贊曰。
下以有為無為一為難。
前難二别。
可有前過。
今以有為無為是一。
故有記别。
便作是難。
于中有三。
初别難依如。
次總顯依如。
後結難依如。
初中複三。
初雙征。
次别難。
後雙結。
此初文也。
空理義雲。
若世俗有與勝義空一。
得授記者。
為依空生為依空滅得授記耶。
應理義雲。
若因緣法與真如一。
得授記者。
為依生為依滅得授記耶。
經。
若依如生(至)如無有滅。
贊曰。
此别難也。
空理依空。
無生無滅。
應理依如。
亦無生滅。
如何授記。
舊文難解。
經。
無生無滅(至)無有授記。
贊曰。
此雙結也。
記因得果。
因滅果生。
生滅既無。
如何授記。
經。
一切有情(至)亦如也。
贊曰。
此總顯依如。
泛然總顯一切依如。
欲明如中無授記故。
一切有情。
及一切法。
此總依如。
于中一切賢聖依如。
于中彌勒别亦依如。
欲顯凡聖人法總别皆依于如。
空理義雲。
皆依如者。
皆性空故。
應理義雲。
用依性故。
體依性故。
經。
若尊者(至)而得授記。
贊曰。
下結難依如有二。
初總申難。
後釋所由。
此初文也。
尊者依如。
既得授記。
有情依如。
亦應受記。
經。
所以者何(至)異性所顯。
贊曰。
此釋難由。
真理混名非二顯。
依無二門而得顯故。
亦非種種差别所顯。
體成種種。
或非二我之所顯示。
亦非種種橫計差别之所顯故。
何得有記。
記者别也。
驗因明果。
有種種故。
真無種種。
故無授記不授記者。
經。
若尊者(至)當有所證。
贊曰。
自下第三以煩惱菩提理均為難。
有二。
初難菩提。
後難煩惱。
菩提有二。
初難。
後釋。
此難也。
經。
所以者何(至)等所随覺。
贊曰。
此釋難由。
菩提覺義。
一切有情。
皆有佛性。
若勤來者。
平等皆能随覺諸法。
彌勒當随覺。
慈氏得授記。
有情當随覺。
亦應得授記。
舊雲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以等随覺。
即有當來菩提相故。
此乃事均俱當證故。
經。
若尊者(至)當有涅槃。
贊曰。
下難涅槃有二。
初難。
後釋。
此難也。
經。
所以者何(至)為般涅槃。
贊曰。
下釋難由。
空理義雲。
非一切有情當有證空而不涅槃。
空無苦果。
即名涅槃。
以佛觀見真如性空為涅槃故。
應理義雲。
般涅槃。
此雲圓寂。
涅槃有四。
一自性清淨涅槃。
謂一切法相真如理。
二有餘依涅槃。
謂苦因盡所顯真理。
三無餘依涅槃。
謂苦果盡所顯真理。
四無住處涅槃。
謂所知障盡。
大悲般若所轉真理。
今以性淨。
難餘三種。
難意雲。
非一切有情不當般涅槃。
佛說真如為性淨涅槃。
性淨涅槃。
既本具有。
餘三義顯。
何當不有。
舊雲佛智衆生畢竟寂滅。
現有性淨。
即知當來有涅槃相。
離此真如。
不須更滅。
今已滅故。
經。
略有十句五對。
一是法身。
非雜穢身。
此是功德法所成身。
名為法身。
非真如身。
此事身故。
非是煩惱衆苦雜身。
二出世間身。
非世間身。
出世間者。
不可毀壞。
非道所治。
非是世間可毀可壞道所治也。
故諸世間疾惱等事。
所不能染。
經。
是無漏身(至)當有何疾。
贊曰。
三是無漏。
非是相應所緣二縛之所随增。
離諸漏故。
四是無為。
無為有二。
一真如等。
非因緣生。
故名無為。
二無漏蘊。
非業煩惱之所為故。
亦名無為。
佛五蘊身。
亦名無為。
非業煩惱之所為故。
五出衆數。
不堕生數。
數永寂故。
但堕法數。
衆生必是趣界生獲。
體即第八異熟無記識。
佛身唯無漏唯善故。
非生數所攝。
如是之身。
當有何疾。
阿難少見。
謂佛化身即真佛身是雜穢身。
乃至廣說。
堕在欲界人趣之身。
謂實有疾。
故今示正理。
佛示實疾。
經。
時我世尊(至)而謬聽耶。
贊曰。
四生慚也。
謬者錯也。
無者非也。
非是近佛我得錯聽也。
又有解言。
無近者遠也。
我雖為侍。
心智遠佛。
不能知佛。
得無近佛而錯聽耶。
經。
即聞空中(至)實無諸疾。
贊曰。
五空告有三。
初說真佛無疾。
次顯化佛有疾所由。
後勸取乳。
此初文也。
真身者報身也。
是實功德。
從因修生。
故名真身。
或法報佛。
皆名真身。
非權迹故。
舊經無此。
如居士言。
世尊真身。
實無諸疾。
經。
但以如來(至)示現斯事。
贊曰。
此顯化佛有疾所由。
五濁世者。
濁者滓穢。
如食滓穢。
名之為濁。
一煩惱濁。
煩惱重故。
二見濁。
五見競故。
三命濁。
壽極短故。
四有情濁。
惡衆生故。
五劫濁。
饑馑疫病刀兵。
如其次第。
三十二十十歲時起。
今時已有彼前相故。
此如法華疏第三卷。
釋迦慈悲。
生此惡世。
為欲教化導引現受惡業貧窮苦惱衆生。
行諸惡因惡行有情。
示同有疾。
非佛實有。
世尊随類化衆生故。
顯一切惡業必有惡果。
世尊現受猶不免故。
欲令後德有疾自裁。
佛亦現有。
我何人故。
為衆生病佛亦病故。
由斯現病。
非佛實病。
問。
何故無垢不自顯佛現病所由。
令空中告。
答。
欲顯一言契當故。
幽冥自他儀皆同故。
問。
空聲是何。
答。
或是無垢神力所為。
或大菩薩冥現斯事。
理皆不爽。
經。
行矣阿難陀取乳勿慚。
贊曰。
此勸取乳。
供佛。
勿自增慚。
問。
何故無垢诃令密去。
空令取乳。
答。
說佛實病須乳。
此不當故令去。
說佛化有疾故須乳。
理可然故令取。
诃法。
先诃令去。
示法。
後示令取。
亦不相違。
經。
時我世尊(至)詣彼問疾。
贊曰。
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我時不識彼之所雲。
故默無對。
經。
如是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下品第三結類聲聞皆辭不散。
有二。
初類問。
後類答。
此類問也。
經。
是諸聲聞(至)詣彼問疾。
贊曰。
此類答也。
菩薩品第四 别叙昔權。
昔權有二。
一化聲聞。
已如前辨。
二化菩薩。
次下當陳。
佛知彼類不可對揚。
顯彼高德共來影輔。
今明令菩薩問疾事。
故名菩薩品。
此品有二。
初明四德詞屈不往。
後明餘類皆陳不堪。
然四德中。
分為二對。
令希不退。
自仰菩提。
不覺魔怨。
甯知世福。
無垢随宜對折。
各便緘言。
故四德雖殊。
為二對以區别。
一一之中。
文皆有二。
初命。
後詞。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此命也。
梵雲梅呾利耶。
翻為慈氏。
古雲稱帝麗。
或雲彌勒。
皆訛路也。
說此本緣。
如彌勒上生疏上卷。
經。
慈氏菩薩(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亦三。
此總陳道屈。
放缽經雲。
彌勒語文殊師利言。
如汝等輩。
百千萬億。
亦不能知我舉足下足之事。
豈以小生所系道屈濟流。
良以進德先知。
推名上士。
故假之以前屈詞。
今命以對揚。
非是彌勒實為屈矣。
昔說不退。
令彼希求。
彼說無相如門。
今作因緣之言。
時道以屈。
故詞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所有法要。
贊曰。
下别顯理窮。
初征。
後顯。
顯中有二。
初陳己事。
後他詞。
此征及陳己事也。
睹史名者。
欲界六天中第四天也。
此名知足。
受諸欲樂。
深知足故。
由此根性。
菩薩住中。
以當生下。
佛記彌勒。
卻後十二年。
當于本處。
結跏趺坐。
如入滅定。
入般涅槃。
上生知足。
紹隆補所。
所以彼天多來瞻禮。
慈氏已超退位。
故随所應。
以四不退法輪之行。
為彼天說。
或唯為說八地以上第四不退法輪位法。
經。
時無垢稱(至)而作是言。
贊曰。
下顯他詞有二。
初明至軌。
後正陳詞。
此初也。
彌勒落發缁衣。
次當補處。
無垢形随俗。
故緻慮宜。
經。
尊者慈氏(至)正等菩提。
贊曰。
下正陳詞有二。
初牒經申理。
後明時衆獲益。
初中複三。
初總牒經文。
二别申理诘。
後結勸顯真。
是故慈氏勿以此法誘諸天子下是。
此文也。
初授者與也。
記者别也。
識也驗也。
自領記别。
名為受記。
受者領故。
佛與之記。
故名授記。
佛于諸律及上生經中。
為授記别。
言一生者。
除今身後在天一生。
故言一生。
中有方便屬天攝故。
不數人中。
有說在天及當人中。
共名一生。
如說七生。
說人天二生去生故。
佛言彌勒。
當生知足。
盡彼一生。
當得成佛。
在知足天。
亦名一生所系菩薩。
不說居人名為一生。
此理為正。
菩薩有三。
一生所系。
及最後身。
坐道場者。
此問一生。
不問餘二。
經。
為用何生(至)現在耶。
贊曰。
下别申理诘。
大文有三。
初依有為無為異為難。
次依有為無為一為難。
為依如生以下文是。
後以菩提涅槃理均為難。
若尊者慈氏當證菩提。
一切有情亦應當證下是。
初二難因。
後一難果。
初中複二。
初難有為。
後難無為。
初中複二。
初總。
後别。
此總征也。
生是有為之生相故。
依此為難。
前說一生當得菩提。
故初以生而為征诘。
顯有為法。
念念不住。
無實生體。
依何受記。
經。
若過去生(至)未來生未至。
贊曰。
下别征也。
大乘三世本無實體。
依一有法。
曾有名過去。
當有名未來。
現有名現在。
三世俱是假所施設。
現在法可實其世假立。
過去未來法皆假說也。
依何實故。
今難言過去已滅。
未來未生。
若依小乘。
過去用已滅。
未來用未生。
非無生體。
若不難用。
便不成難。
今依大乘。
作斯難體。
便無過失。
經。
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贊曰。
下難現在。
初難。
後證。
此難也。
現在法中。
本無今有。
有位名生。
生位暫停。
假名為住。
住别前後。
假立異名。
此後無時。
假名為滅。
現在諸法無暫實住。
亦無相續。
經停久住。
故言現在。
而無有住。
非無假住。
若有實住可能為因。
能得當來可依授記。
現無實住可能為因。
依何為記。
經。
如世尊說(至)即殁即生。
贊曰。
既難無住。
恐義無由。
故引經。
時之極促。
名為刹那。
不但一刹那。
念念皆如此。
故經重言刹那刹那具生老病死。
者熟變。
即異相也。
唯說有三。
不說有住。
現法二時沒入過去。
初後暫一生。
生時亦老。
更無别時。
唯說生沒初後二時。
即如經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
謂生異滅。
不别說住。
大乘解雲。
由一切行三世所顯。
由未來世本無而生。
彼既生已落謝過去。
現在世法二相所顯。
謂住及異。
唯現在法。
有住可得。
前後變異。
亦唯現在。
總說住異。
而為一相。
住是有情所愛著處。
為令生厭。
又同一世。
所以合說。
今此經中。
說無實住。
亦無經停片時實住。
故唯說三。
生老死相。
或說現身念念皆有十二支中生老死支。
故無住也。
經。
若以無生(至)所入正性。
贊曰。
下難無為。
初牒出體。
後正申難。
此牒出體。
空理義雲。
入者證也。
正性者。
法之真性。
即勝義空性也。
應理義雲。
無生之體。
即是所證真如正性。
真如乃是法正真性。
舊雲正位。
位者體位。
即正性也。
經。
于此無生(至)得受記耶。
贊曰。
此正申難。
空理義雲。
空勝義中。
何記可授。
何覺可證。
有覺可證。
有記可授。
無覺可證。
雲何記也。
應理義雲。
前難因緣法門。
此難真如法門。
真如門中。
第無覺可證。
何有記别而受記耶。
金剛般若雲。
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然燈佛與我記等。
經。
為依如生(至)得授記耶。
贊曰。
下以有為無為一為難。
前難二别。
可有前過。
今以有為無為是一。
故有記别。
便作是難。
于中有三。
初别難依如。
次總顯依如。
後結難依如。
初中複三。
初雙征。
次别難。
後雙結。
此初文也。
空理義雲。
若世俗有與勝義空一。
得授記者。
為依空生為依空滅得授記耶。
應理義雲。
若因緣法與真如一。
得授記者。
為依生為依滅得授記耶。
經。
若依如生(至)如無有滅。
贊曰。
此别難也。
空理依空。
無生無滅。
應理依如。
亦無生滅。
如何授記。
舊文難解。
經。
無生無滅(至)無有授記。
贊曰。
此雙結也。
記因得果。
因滅果生。
生滅既無。
如何授記。
經。
一切有情(至)亦如也。
贊曰。
此總顯依如。
泛然總顯一切依如。
欲明如中無授記故。
一切有情。
及一切法。
此總依如。
于中一切賢聖依如。
于中彌勒别亦依如。
欲顯凡聖人法總别皆依于如。
空理義雲。
皆依如者。
皆性空故。
應理義雲。
用依性故。
體依性故。
經。
若尊者(至)而得授記。
贊曰。
下結難依如有二。
初總申難。
後釋所由。
此初文也。
尊者依如。
既得授記。
有情依如。
亦應受記。
經。
所以者何(至)異性所顯。
贊曰。
此釋難由。
真理混名非二顯。
依無二門而得顯故。
亦非種種差别所顯。
體成種種。
或非二我之所顯示。
亦非種種橫計差别之所顯故。
何得有記。
記者别也。
驗因明果。
有種種故。
真無種種。
故無授記不授記者。
經。
若尊者(至)當有所證。
贊曰。
自下第三以煩惱菩提理均為難。
有二。
初難菩提。
後難煩惱。
菩提有二。
初難。
後釋。
此難也。
經。
所以者何(至)等所随覺。
贊曰。
此釋難由。
菩提覺義。
一切有情。
皆有佛性。
若勤來者。
平等皆能随覺諸法。
彌勒當随覺。
慈氏得授記。
有情當随覺。
亦應得授記。
舊雲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以等随覺。
即有當來菩提相故。
此乃事均俱當證故。
經。
若尊者(至)當有涅槃。
贊曰。
下難涅槃有二。
初難。
後釋。
此難也。
經。
所以者何(至)為般涅槃。
贊曰。
下釋難由。
空理義雲。
非一切有情當有證空而不涅槃。
空無苦果。
即名涅槃。
以佛觀見真如性空為涅槃故。
應理義雲。
般涅槃。
此雲圓寂。
涅槃有四。
一自性清淨涅槃。
謂一切法相真如理。
二有餘依涅槃。
謂苦因盡所顯真理。
三無餘依涅槃。
謂苦果盡所顯真理。
四無住處涅槃。
謂所知障盡。
大悲般若所轉真理。
今以性淨。
難餘三種。
難意雲。
非一切有情不當般涅槃。
佛說真如為性淨涅槃。
性淨涅槃。
既本具有。
餘三義顯。
何當不有。
舊雲佛智衆生畢竟寂滅。
現有性淨。
即知當來有涅槃相。
離此真如。
不須更滅。
今已滅故。
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