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本)

關燈
以佛觀見(至)為般涅槃。

     贊曰。

    重釋前相。

    空理義雲。

    以佛觀見有情本性寂滅空理。

    為涅槃體。

    故說衆生當證此空真如。

    為般涅槃。

    故與尊者。

    二理皆均。

    應理義雲。

    以佛觀見本性真如。

    為涅槃體。

    故說有情當證真如。

    得餘三種之圓寂故。

    尊者當得。

    有情亦當得。

    既難當得。

    故知以本性淨涅槃。

    難餘三種。

     經。

    是故慈氏(至)滞諸天子。

     贊曰。

    第三大文結勸顯真。

    有二。

    初略勸顯真。

    後廣勸顯真。

    略中複二。

    初略勸。

    後略顯。

    此略勸也。

    空理義雲。

    勿以分别有相招誘天子。

    論滞天子。

    令不證真。

    應理義雲。

    彌勒前說因緣法門。

    無垢今以真如法門。

    以深難淺。

    故且不答。

    但修因緣淺教初學名誘。

    不能超進名深。

    遲緩行故。

    應示真如及真智。

    教令根熟及速入也。

     經。

    夫菩提者(至)亦無退轉。

     贊曰。

    次略顯真。

    空理義雲。

    空為菩提。

    故無求退。

    應理義雲。

    解深密經說。

    菩提菩提斷。

    俱名為菩提。

    智度論雲。

    智及智處。

    皆名般若。

    菩提能觀智。

    菩提斷即真如。

    二俱菩提。

    今說真如名無上菩提。

    故無趣求亦無退轉。

     經。

    尊者慈氏(至)菩提之見。

     贊曰。

    下廣勸顯真有二。

    初廣前勸。

    後廣前顯。

    此初也。

    有趣有求。

    有退有轉。

    見有此者。

    名分别菩提之見。

    不契真宗。

    當令舍之。

     經。

    所以者何(至)非心能證。

     贊曰。

    下廣顯真。

    初票。

    次釋。

    後結。

    此标也。

    不可以五根身能證。

    不可以分别心能證。

    五識名身。

    依色根故。

    雖無分别智相應名心非心。

    而是心是無分别智。

    非分别心。

    是無分别心。

    今遮分别故。

    言非心能證。

     經。

    寂滅是菩提(至)皆寂滅故。

     贊曰。

    下釋菩提非身心證。

    今有三十二句。

    舊有二十五句。

    新三十二句中分四。

    初十三句。

    别明斷及正智離計所執菩提之義。

    舊文十一句。

    次有五句。

    别明斷及正智體之與用菩提之義。

    次有九句。

    别明斷及正智離有漏依他菩提之義。

    舊有七句。

    後有五句。

    合明斷及正智深妙菩提之義。

    舊有二句。

    初中有二。

    初八句明斷是菩提。

    舊文六句。

    後五句。

    明智是菩提。

    空理義雲。

    文段雖同。

    義意全别。

    菩提者真谛空性。

    理空為斷菩提。

    心空為智菩提。

    應理義雲。

    真如為斷菩提。

    斷之性故。

    無分别慧為智菩提。

    有智用故。

    菩提覺義。

    覺性覺用。

    俱名覺故。

    引教如前。

    八句明斷菩提中。

    分三。

    初一句總談離相。

    次六句别談離相。

    後一句總成離相。

    此初也。

    有情相及法相。

    二皆寂滅故。

    寂滅是菩提。

    由此正智而可内冥。

    不可以身以心能證。

    此下菩提。

    皆釋上文非身及心之所證義。

    然下菩提皆有二文。

    初票。

    後釋。

    故者所以。

    釋标所由。

     經。

    不增是菩提(至)皆不行故。

     贊曰。

    我法二種能緣緣時。

    皆是增益。

    真理不然。

    所緣不增。

    舊雲不觀離諸緣故。

    不可以遍計心之所觀故。

    我法二種。

    可為名言分别作為之所緣行。

    真理不然。

    故是菩提。

     經。

    永斷是菩提(至)皆舍離故。

     贊曰。

    我法二種。

    見趣所緣。

    為取所著。

    真理不然。

    永斷見趣。

    舍離見趣。

     經。

    離系是菩提(至)永寂靜故。

     贊曰。

    我法二種。

    動亂之法。

    乃為一切分别所緣。

    體不寂靜。

    真理不然。

    故離分别。

    動亂系縛。

    一切分别。

    亦永寂靜。

    舊雲障是菩提。

    即此離系。

    然意難得。

    舉其所治。

    顯離是菩提。

    然無寂靜。

     經。

    廣大是菩提(至)不測量故。

     贊曰。

    此一句總成離相。

    弘者大也。

    一切分别。

    大不測。

    離分别心所行境故。

    舊經無此。

     經。

    不證是菩提(至)皆遠離故。

     贊曰。

    下有五句。

    明智菩提。

    分三。

    初一句。

    體無所執能證作用。

    次有二句。

    以智依如。

    後有二句。

    顯智一味。

    此初文也。

    一切分别靜論永息。

    故無所執能證之相。

    是智菩提。

     經。

    安住是菩提(至)随如故。

     贊曰。

    此二句。

    以智依如。

    法者功德。

    界者性也。

    功德法性。

    故若法界。

    智住法界。

    随其真如至窮極故。

    舊經雲順是菩提順于如故。

     經。

    不二是菩提(至)實際所立故。

     贊曰。

    不但理無有二。

    智亦不二。

    離計所執差别法故。

    實際者真理。

    智緣真理生。

    故名建立。

    舊經無此建立之門。

     經。

    平等是菩提(至)畢竟離故。

     贊曰。

    下第二段有五句。

    别明斷及正智體之與用菩提之義。

    有二。

    初二句。

    明斷菩提體。

    後三句。

    明智菩提用。

    此初文也。

    初句明斷性平等遍十二處。

    眼與色。

    耳與聲。

    乃至意與法。

    皆平等遍如虛空故。

    後句明斷無為。

    離四相故。

     經。

    遍知是菩提(至)所不雜故。

     贊曰。

    下三句。

    明智菩提用。

    遍知心行。

    能照之用。

    正智即是能了之門。

    除此更無能了用故。

    與内六處。

    體不相離。

    依六處起。

    能了諸法。

    即名為門。

    更無門也。

    舊名不會。

    文錯難知。

    果智能會。

    非因六處可能會故。

     經。

    無雜是菩提(至)永遠離故。

     贊曰。

    智體無漏。

    非煩惱雜。

    煩惱現行相續乃種習氣。

    永遠離故。

     經。

    無處是菩提(至)不可見故。

     贊曰。

    自下第三有九句。

    别明斷及正智離有漏依他菩提之義。

    有二。

    初八句。

    明斷菩提離有漏相。

    後之一句。

    明智菩提離有漏相。

    此中初句。

    理無方所。

    此第二句。

    理無住處。

    依他有方。

    可有形段故。

    亦有住處為可見故。

    舊經無住。

     經。

    唯名是菩提永遠離故。

     贊曰。

    有為諸法名有作用。

    由名诠之。

    體用便增。

    可有名體。

    真理不然。

    唯名所顯。

    聲無作用。

    不能令真體用增長。

    唯有假名。

    無所诠相。

    舊雲假名。

    意少别也。

    不同依他可取可舍。

    猶如波浪。

    有為有動。

    真理不可取舍。

    故名無浪。

    舊名如化是菩提。

    文别意同。

     經。

    無亂是菩提(至)本性淨故。

     贊曰。

    真理常靜。

    故無動亂。

    本性清淨。

    故體善故。

     經。

    明顯是菩提(至)離攀緣故。

     贊曰。

    真理無染雜。

    故體明顯。

    性離攀緣。

    故無取著。

    舊經無明顯。

     經。

    無異是菩提(至)平等性故。

     贊曰。

    此之一句。

    明智菩提離有漏相。

    性智平等。

    能随諸法。

    皆悉覺了。

    故名無異。

    一味了别。

    名無異故。

    舊雲諸法等故。

    等了諸法也。

     經。

    無喻是菩提(至)極難覺故。

     贊曰。

    下有五句。

    合明智斷二種菩提深妙之義。

    非喻所喻。

    絕比況故。

    體深微妙。

    自非正智。

    難可覺故。

     經。

    遍行是菩提(至)不能染故。

     贊曰。

    此中三句。

    舊經并無。

    斷體用遍。

    真理可知。

    智用亦周。

    故遍行也。

    行者在也。

    理遍在故。

    行者起也。

    智用遍起故。

    或智亦遍在。

    性無礙故。

    如來報身無不在故。

    頂者極也。

    理智最上皆至極故。

    有為無為皆上首故。

    此二世法皆不染故。

     經。

    如是菩提(至)非心能證。

     贊曰。

    此第三結。

     經。

    世尊(至)無生法忍。

     贊曰。

    大文第二時衆獲益。

    上知足天多大菩薩。

    說不退轉。

    令其獲證。

    明諸天子皆出世間令得無生法忍。

    皆是無漏。

    相續無生。

    皆入八地。

     經。

    時我默然(至)詣彼問疾。

     贊曰。

    結答詞由卑躬請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下明光嚴。

    名如前釋。

    初命。

    後辭。

    此命也。

     經。

    光嚴童子(至)詣彼門疾。

     贊曰。

    下詞有三。

    此總陳道屈。

    彼迷因菩提。

    不識體用。

    由他具述。

    方始了知。

    不足對揚。

    故陳道屈。

     經。

    所以者何(至)從何所來。

     贊曰。

    下顯理窮。

    初征。

    後顯。

    顯中有五。

    一明逢問。

    二明彼答。

    三明已诰。

    四明彼述。

    五結成益。

    此征及逢問也。

    已将出城。

    彼方欲入。

    相逢緻禮。

    童子常儀。

    因問所從。

    使為理對。

    彌勒出家之相。

    彼便稽首。

    光嚴在俗之貌。

    故禮于他。

    缁素雖複不同。

    道德俱大。

    菩薩連複命往。

    同品俱辭。

    列德标名。

    不相違也。

     經。

    彼答我言妙菩提來。

     贊曰。

    二明彼答。

    光嚴示因菩提而未能悟故。

    因問事舉因菩提答。

    令其悟矣。

    菩提覺義。

    慧通因果。

    舊言道場。

    意顯因菩提。

    故以場為因。

    前答慈氏。

    多說果位。

    真如正智。

    以為菩提。

    今說因位。

    能生果德。

    以為菩提。

    萬行皆以慧為導首。

    萬行俱是慧之眷屬。

    一切皆是慧之境故。

    皆名菩提。

    菩提有五。

    一菩提性。

    謂真如。

    二菩提用。

    謂真智。

    三菩提因。

    能得菩提三慧輪等。

    四菩提伴侶。

    福智萬行。

    五菩提境。

    謂真俗法。

    下随所應。

    有此五種。

     經。

    我問居士(至)為何所是。

     贊曰。

    三明已诘。

    直問菩提。

    謂有方域。

    故問菩提為何所是。

     經。

    即答我言(至)不虛假故。

     贊曰。

    四明彼述有二。

    初别顯三十二種菩提之體。

    後如是善男子下。

    結成舉措皆是菩提。

    三十二種。

    分之為六。

    初四種名真實發趣。

    趣向佛果真實行故。

    次六種名波羅密多。

    能令行者到彼岸故。

    次八種名成熟有情。

    以此八種。

    利衆生故。

    次二種名一切善根。

    修善除惡。

    善根滿故。

    次六種名攝受正法。

    苞含緣領佛正法故。

    後六種名供養如來。

    修法供養最第一故。

    至文各各随應釋相。

    遍此次第。

    解其所由。

    淳者貞厚。

    直者質實。

    易可共住。

    初所學故。

     經。

    發起加行(至)能成辦故。

     贊曰。

    勵力修作。

    名為加行。

    故所施為。

    皆能成辦。

     經。

    增上意樂(至)殊勝法故。

     贊曰。

    勇猛修作。

    不憚劬勞。

    名為增上。

    故能究竟證會佛果菩提涅槃。

    舊雲深心增益功德者。

    當證佛果故。

     經。

    大菩提心(至)無忘失故。

     贊曰。

    廣覺諸法。

    名大菩提心。

    恒照諸法故。

    能無忘失。

    舊雲無錯謬覺法真理故。

    意義大同。

     經。

    清淨布施(至)皆圓滿故。

     贊曰。

    上四名發趣。

    下六名到彼岸。

    悕者望也。

    無相無漏行布施時。

    名清淨施。

    不希世間五蘊自體大财位等異熟果故。

    堅固守護所受淨戒。

    故所願求皆能滿足。

    戒是功德寶之瓶故。

     經。

    忍辱柔和(至)無懈退故。

     贊曰。

    忍不恚。

    由勸不惰。

     經。

    寂止靜慮(至)法性相故。

     贊曰。

    由入禅定。

    寂靜其心。

    心除硬澀。

    便能調順。

    起神通業。

    有大堪能。

    由慧簡擇。

    故能現前證見理事諸法體用。

     經。

    慈是妙菩提(至)能忍受故。

     贊曰。

    下第三段有八。

    名成熟有情。

    初四無量。

    後四别行。

    慈能平等與他樂故。

    悲能拔苦。

    行拔濟時。

    有劬勞皆能忍故。

     經。

    喜是妙菩提(至)愛意等故。

     贊曰。

    由内證真。

    受法菀樂。

    故見他善。

    便助之喜。

    無嫉妒故。

    内常歡喜。

    由自永斷一切煩惱。

    故能令他舍受恚等。

    上四無量。

    下申别行。

     經。

    神通是妙菩提(至)離分别動故。

     贊曰。

    神通是妙覺。

    由至果位。

    具六通故。

    解脫是菩提者。

    舊雲能背舍故。

    即八解脫。

    能背能舍貪欲等故。

    今言離分别動者。

    其八解脫。

    離定障等分别動故。

     經。

    方便是妙菩提(至)攝諸有情故。

     贊曰。

    方便善巧。

    多為拔濟。

    故成熟有情。

    四攝攝生。

    其利大也。

     經。

    多聞是妙菩提(至)如理觀察故。

     贊曰。

    下第四段有二。

    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