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本)
關燈
小
中
大
切善根多聞為因。
衆善皆滿。
故經說言。
多聞能引樂。
多聞攝衆善。
多聞舍無義。
多聞得涅槃。
攝論複言。
多聞熏習是出世間心之種子。
故能發起真實妙行。
調伏能滅三業衆惡。
如理觀察。
何惡之為。
惡法既亡。
善法斯起。
故名善根。
此二菩提因故。
名為菩提。
經。
三十七種(至)不虛诳故。
贊曰。
下第五段。
彼有六種。
名攝受正法。
由行覺分自證無為。
故能永舍有漏有為。
三業谛實。
故行利他。
不為虛诳。
前直心者。
心不谄曲。
不憍不僞。
此谛實者。
身心不虛。
言不為诳。
故二别也。
經。
十二緣起(至)皆不盡故。
贊曰。
觀諸衆生十二緣起。
皆無有盡。
以衆生界無盡期故。
經。
息諸煩惱(至)真法性故。
贊曰。
由證真如。
煩惱便息。
息者滅也。
舊雲諸煩惱是道場。
知如實故。
釋同票異。
義少難知。
不見息言。
甚難解也。
經。
一切有情(至)皆性空故。
贊曰。
衆生及法。
皆以真如無我性空。
為自體。
皆是菩提。
所執二我無二。
無我可有。
故是菩提。
取此真如。
名妙菩提。
斷菩提故。
是智處故。
如彌勒申已引教說。
此上皆境。
名為菩提。
能生覺故。
經。
降伏魔怨(至)發趣事故。
贊曰。
下第六段有六種。
名供養如來。
法供養故。
四魔不動。
随願化生。
不離三界。
遠離二乘。
唯趣聖果。
彼無利樂群生事故。
經。
大師子吼(至)無诃厭故。
贊曰。
善說法要。
如師子吼。
妙慧簡擇。
無所畏故。
所畏者诃罵厭污也。
力無畏等。
一切皆所。
善于有情無诃厭者。
故成菩提。
由此舊雲無諸過故。
力等無過。
故無厭者。
經。
三明鑒照(至)無餘智故。
贊曰。
由三際愚一切智斷。
煩惱究竟。
皆至滅位。
方獲三明。
三明及是煩惱盡位。
無餘之智。
故是菩提。
經。
一刹那心(至)圓滿證故。
贊曰。
一念之心能達真俗。
理事諸法。
窮盡無餘。
由一切智及一切種智。
圓滿證故。
一切智者。
無分别智。
能達真如。
種智者。
後得智。
能了俗事。
一念雙行。
能了理事。
非如二乘相續方知。
二合為名。
名一切智智。
此三十二。
于中二十二種。
明因菩提及佛侶菩提。
次二是境菩提。
次二是性菩提。
後之六種。
明用菩提。
因中分三。
初十自利。
次八利他。
後四通二。
随修唯位亦可知也。
經。
如是善男子(至)供養如來。
贊曰。
下第二結成舉措皆是菩提。
有二。
初牒前後結成。
此初文也。
真實發趣。
前三十二種中牒初四。
波羅密多牒次六。
成就有情牒次八。
一切善根牒次二。
攝受正法牒次六。
供養如來牒後六。
所作既周。
名供養說。
如前已釋。
此所由說。
此等具足能行證故名相應。
相應者。
不相離互随順能行能證和合之義。
舊經唯二。
若應諸波羅密。
及教化衆生。
無餘四牒。
意說修行不過二門。
一自利波羅密多。
二利他教化衆生。
故不牒餘。
新文具矣。
經。
所有所作(至)諸佛妙法。
贊曰。
此結成也。
略有三種。
由此前說六義相應。
諸有所作。
若往若來。
若進若止。
舉足下足。
一者。
一切皆從妙菩提來。
一切不離善妙慧故。
二者。
一切諸佛法來。
一切佛法皆現行故。
三者。
恒常安住諸佛妙法。
身語意業。
常處佛法。
故名安住。
舊文唯二。
從道場來。
往于佛法。
無此第二從佛法來。
意說道場即佛法故。
經。
世尊(至)正等覺心。
贊曰。
五結成益。
經。
時我默然(至)詣彼問疾。
贊曰。
結答詞由卑躬諸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下命持世有二。
初命。
後詞。
此命也。
經。
持世菩薩(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有三。
此總陳道屈。
不識魔相。
為魔所娆。
彼示魔相。
故辭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在自住處。
贊曰。
下别顯理窮。
初征。
後顯。
顯中有二。
初陳己事。
後顯他詞。
己事有五。
一明己昔住。
二魔來敬立。
三不識勸之。
四為魔試娆。
五顯己不受。
此征及明己昔住。
經。
時惡魔怨(至)在一面立。
贊曰。
二魔來敬立。
魔及從者萬二千天女。
鼓樂弦歌。
稽首供養。
恭敬而立。
經。
我時意謂(至)不當自恣。
贊曰。
三不識勸之。
初總勸。
後别勸。
此初也。
忉利天生。
姓釋迦。
号帝釋。
名憍屍迦。
憍屍迦者。
此雲繭兒。
前身之名。
佛常呼之。
故今亦言善來愊屍迦也。
說此本緣。
如勝鬘疏。
福德雖有。
汝不應當而多恣逸作此倡遊。
經。
當勤觀察(至)證堅實法。
贊曰。
此别勸也。
欲謂五欲。
此之戲樂。
皆悉無常。
于身命财三。
當勤修習。
舍不堅者。
證取法身慧命。
聖法财寶三堅實者也。
經。
即語我言(至)以修供侍。
贊曰。
四為魔試娆。
呼持世為大士正士。
合名大正士。
修辨供侍。
故以女施。
而惑娆之。
經。
我即答言(至)此非我宣。
贊曰。
五顯已不受。
止者莫也。
如世尊說。
音樂女色。
不以施人。
壞淨心故。
況以生死極惡非法之物。
施我沙門。
非我宜也。
經。
所言未訖(至)娆汝故耳。
贊曰。
下顯他詞有十八。
一顯伏魔相。
二示從魔乞。
三魔驚欲走。
四空聲勸之。
五魔以女施。
六無垢正說。
七天女問法。
八無垢為陳。
九魔歎還宮。
十天女不遂。
十一魔轉從乞。
十二無垢施之。
十三天女請問。
十四無垢略答。
十五天女複問。
十六無垢廣說。
十七天女頂禮。
十八舍制魔還。
或分為二。
一釋魔相。
二正降魔。
此初文也。
持世勸化。
所言未訖。
無垢便釋魔惱。
故然娆惱也。
經。
時無垢稱(至)釋子應受。
贊曰。
下正降魔有三。
初正降魔。
二說諸天女。
語諸女言下是。
三明欲還宮時。
惡魔怨告天女曰汝等可來下是。
降魔有四。
一從乞女。
二魔驚走。
三空聲告。
四魔便施。
此初文也。
勸不施持世回以與我。
明知持世沙門之儀。
顯上無垢稽首所以。
經。
時惡魔怨(至)将無惱我。
贊曰。
下明驚走。
初驚。
後走。
此驚也。
謂無垢稱将欲惱之。
故驚怖也。
經。
欲隐形去(至)亦不能去。
贊曰。
此明魔走潛形不現。
避脫欲行。
神力所持。
求去不得。
經。
即聞空中聲(至)自所天宮。
贊曰。
下空聲告。
女施易還。
不施難走。
經。
是惡魔怨(至)俯仰而與。
贊曰。
此魔便施。
俯者俯也。
仰者仰也。
厄不得已。
故言俯仰。
魔怖惱亂。
俯仰與之。
非其本心。
故言俯仰。
經。
時無垢稱(至)正等覺心。
贊曰。
下第二說諸天女。
大文有三。
初略說。
次廣說。
後結說。
略說有二。
初勸發心。
後随說法。
此初文也。
經。
即随所應(至)正等菩提。
贊曰。
次随說法。
一為初根說随順菩提法。
二為久學說成熟菩薩法。
俱令趣向正等菩提。
經。
複言姊等(至)五欲樂也。
贊曰。
下廣說有三。
初總示法樂。
令舍欲樂。
次天女問。
後為廣答。
此初文也。
大法菀者。
清淨真如。
因此生樂。
名法菀樂。
得出世樂。
應舍生死五欲樂也。
經。
諸天女言(至)大法菀樂。
贊曰。
此天女問。
經。
無垢稱言(至)勤敬事樂。
贊曰。
下廣答也。
合有三十五句法樂。
舊經三十二句。
總脫三句。
一于所緣無依住樂。
二于般涅槃正攀緣樂。
三于巧方便善攝受樂。
自餘錯者。
至文當叙。
仍說欣樂之字。
于句初安。
不說戲樂之字也。
三十五句。
分之為六。
初三得遇良田樂。
次二出苦圓證樂。
舊一句。
次三體達虛幻樂。
次十支心修行樂。
次十離惡攝善樂。
舊有九句。
次七利他自利樂。
舊有六句。
此之三種。
得遇良田樂。
勝惡緣故。
于佛三身。
起于決定清淨信心。
不可破壞。
名不壞淨心樂。
于法樂聽掃滌攝持。
于衆僧中。
勤行敬事。
如契經言。
諸佛出現樂。
演說正法樂。
衆僧和合樂。
同修勇進樂。
今此于良田起修行樂。
稍與彼殊。
經。
于其三界(至)無依住樂。
贊曰。
第二此二出苦圓證樂。
勝苦沉淪故。
初是出苦。
後是證寂。
舊經雲樂離五欲。
此為極狹。
今離三界故成寬故。
于所緣境。
無所依住心。
無所安住。
心不系著。
即是正智。
證達諸法。
若心依住。
便非正證。
故般若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等。
舊經阙此。
經。
于諸蘊中(至)如空聚樂。
贊曰。
第三此三體達虛幻樂。
非三惑亂故。
觀蘊無常逼切故苦。
猶如怨害。
故說為魔。
觀十八界。
螫諸有情。
故如毒蛇。
舊經見喻便言觀四大。
四大以是六界攝故。
觀十二處。
猶如空聚。
都無所有。
舊雲觀内入。
文意狹也。
蘊者積集義。
具十一種積集義故。
謂色受想行識。
界者因義。
持自性義。
名持自性故。
謂眼界色界眼識界。
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
處者出生義。
六根六境出生六識故。
謂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經。
于菩提心(至)勤供侍樂。
贊曰。
第四有十發心修行樂。
勝進壞生死故。
初一發心。
次八修行。
後一顯果。
修行有三。
一濟衆生。
二事師長。
三修六度。
此有三初。
一發心能固守。
二活生能饒益。
三事師能勤供。
經。
于惠施中(至)離惑明樂。
贊曰。
此修六度。
知施離貪。
堅持淨戒。
不曾慢緩驅孜。
驅孜常堅護故。
由忍調順。
離粗礦故。
善修精進。
集諸善根。
修定之時。
知無亂心。
修般若時。
能離諸惑。
性是明照。
斯為樂矣。
經。
于菩提中廣大妙樂。
贊曰。
此知菩提樂。
知菩提中有廣大樂。
而生欣樂。
求趣速證無惱害樂。
略有四種。
一出離樂。
二遠離樂。
三覺法樂。
四寂靜樂。
此菩提樂。
即攝後二。
說佛果故。
舊雲樂廣菩提心。
知菩提樂。
而心樂廣。
亦無爽也。
經。
于衆魔怨(至)能遍知樂。
贊曰。
下第五有十離惡攝善樂。
勝能習非迷是故。
初二離惡。
後八攝善。
此離惡也。
于魔能摧。
不為彼惱。
知諸煩惱。
皆能永拔。
經。
于諸佛土(至)正修習樂。
贊曰。
下八攝善有二。
初三嚴因。
後五嚴果。
此初文也。
一修佛二因。
不生穢土。
因體如前序品中說。
二相好圓滿。
無醜陋故。
三善修福慧。
離生死故。
舊經第三明修諸功德。
而無樂字。
乃屬相好。
與新懸别。
三十二相者。
依大般若第三百八十一。
佛言善現。
雲何如來應正等覺三十二大士相。
善現。
世尊足中有平滿相。
妙善安住。
猶如奁底。
地雖高下。
随足所蹈。
皆悉坦然。
無不等觸。
是為第一。
世尊足下千輻輪文。
辋較衆相。
無不圓滿。
是為第二。
世尊手足皆悉柔軟。
如都羅綿。
勝過一切。
是為第三。
世尊手足一一指間。
猶如雁王。
或有鞔網。
金色交絡。
文同绮畫。
是為第四。
世尊手足所有諸指。
圓滿纖長。
甚可愛樂。
是為第五。
世尊足跟廣長圓滿。
與趺相稱。
勝餘有情。
是為第六。
世尊足趺修高充滿。
柔軟妙好。
與跟相稱。
是為第七。
世尊雙漸次纖圓。
如鑿泥耶仙鹿王腨。
是為第八。
世尊雙臂修直傭圓。
如象王鼻。
平立摩膝。
是為第
衆善皆滿。
故經說言。
多聞能引樂。
多聞攝衆善。
多聞舍無義。
多聞得涅槃。
攝論複言。
多聞熏習是出世間心之種子。
故能發起真實妙行。
調伏能滅三業衆惡。
如理觀察。
何惡之為。
惡法既亡。
善法斯起。
故名善根。
此二菩提因故。
名為菩提。
經。
三十七種(至)不虛诳故。
贊曰。
下第五段。
彼有六種。
名攝受正法。
由行覺分自證無為。
故能永舍有漏有為。
三業谛實。
故行利他。
不為虛诳。
前直心者。
心不谄曲。
不憍不僞。
此谛實者。
身心不虛。
言不為诳。
故二别也。
經。
十二緣起(至)皆不盡故。
贊曰。
觀諸衆生十二緣起。
皆無有盡。
以衆生界無盡期故。
經。
息諸煩惱(至)真法性故。
贊曰。
由證真如。
煩惱便息。
息者滅也。
舊雲諸煩惱是道場。
知如實故。
釋同票異。
義少難知。
不見息言。
甚難解也。
經。
一切有情(至)皆性空故。
贊曰。
衆生及法。
皆以真如無我性空。
為自體。
皆是菩提。
所執二我無二。
無我可有。
故是菩提。
取此真如。
名妙菩提。
斷菩提故。
是智處故。
如彌勒申已引教說。
此上皆境。
名為菩提。
能生覺故。
經。
降伏魔怨(至)發趣事故。
贊曰。
下第六段有六種。
名供養如來。
法供養故。
四魔不動。
随願化生。
不離三界。
遠離二乘。
唯趣聖果。
彼無利樂群生事故。
經。
大師子吼(至)無诃厭故。
贊曰。
善說法要。
如師子吼。
妙慧簡擇。
無所畏故。
所畏者诃罵厭污也。
力無畏等。
一切皆所。
善于有情無诃厭者。
故成菩提。
由此舊雲無諸過故。
力等無過。
故無厭者。
經。
三明鑒照(至)無餘智故。
贊曰。
由三際愚一切智斷。
煩惱究竟。
皆至滅位。
方獲三明。
三明及是煩惱盡位。
無餘之智。
故是菩提。
經。
一刹那心(至)圓滿證故。
贊曰。
一念之心能達真俗。
理事諸法。
窮盡無餘。
由一切智及一切種智。
圓滿證故。
一切智者。
無分别智。
能達真如。
種智者。
後得智。
能了俗事。
一念雙行。
能了理事。
非如二乘相續方知。
二合為名。
名一切智智。
此三十二。
于中二十二種。
明因菩提及佛侶菩提。
次二是境菩提。
次二是性菩提。
後之六種。
明用菩提。
因中分三。
初十自利。
次八利他。
後四通二。
随修唯位亦可知也。
經。
如是善男子(至)供養如來。
贊曰。
下第二結成舉措皆是菩提。
有二。
初牒前後結成。
此初文也。
真實發趣。
前三十二種中牒初四。
波羅密多牒次六。
成就有情牒次八。
一切善根牒次二。
攝受正法牒次六。
供養如來牒後六。
所作既周。
名供養說。
如前已釋。
此所由說。
此等具足能行證故名相應。
相應者。
不相離互随順能行能證和合之義。
舊經唯二。
若應諸波羅密。
及教化衆生。
無餘四牒。
意說修行不過二門。
一自利波羅密多。
二利他教化衆生。
故不牒餘。
新文具矣。
經。
所有所作(至)諸佛妙法。
贊曰。
此結成也。
略有三種。
由此前說六義相應。
諸有所作。
若往若來。
若進若止。
舉足下足。
一者。
一切皆從妙菩提來。
一切不離善妙慧故。
二者。
一切諸佛法來。
一切佛法皆現行故。
三者。
恒常安住諸佛妙法。
身語意業。
常處佛法。
故名安住。
舊文唯二。
從道場來。
往于佛法。
無此第二從佛法來。
意說道場即佛法故。
經。
世尊(至)正等覺心。
贊曰。
五結成益。
經。
時我默然(至)詣彼問疾。
贊曰。
結答詞由卑躬諸退。
經。
爾時世尊(至)問安其疾。
贊曰。
下命持世有二。
初命。
後詞。
此命也。
經。
持世菩薩(至)詣彼問疾。
贊曰。
下辭有三。
此總陳道屈。
不識魔相。
為魔所娆。
彼示魔相。
故辭不堪。
經。
所以者何(至)在自住處。
贊曰。
下别顯理窮。
初征。
後顯。
顯中有二。
初陳己事。
後顯他詞。
己事有五。
一明己昔住。
二魔來敬立。
三不識勸之。
四為魔試娆。
五顯己不受。
此征及明己昔住。
經。
時惡魔怨(至)在一面立。
贊曰。
二魔來敬立。
魔及從者萬二千天女。
鼓樂弦歌。
稽首供養。
恭敬而立。
經。
我時意謂(至)不當自恣。
贊曰。
三不識勸之。
初總勸。
後别勸。
此初也。
忉利天生。
姓釋迦。
号帝釋。
名憍屍迦。
憍屍迦者。
此雲繭兒。
前身之名。
佛常呼之。
故今亦言善來愊屍迦也。
說此本緣。
如勝鬘疏。
福德雖有。
汝不應當而多恣逸作此倡遊。
經。
當勤觀察(至)證堅實法。
贊曰。
此别勸也。
欲謂五欲。
此之戲樂。
皆悉無常。
于身命财三。
當勤修習。
舍不堅者。
證取法身慧命。
聖法财寶三堅實者也。
經。
即語我言(至)以修供侍。
贊曰。
四為魔試娆。
呼持世為大士正士。
合名大正士。
修辨供侍。
故以女施。
而惑娆之。
經。
我即答言(至)此非我宣。
贊曰。
五顯已不受。
止者莫也。
如世尊說。
音樂女色。
不以施人。
壞淨心故。
況以生死極惡非法之物。
施我沙門。
非我宜也。
經。
所言未訖(至)娆汝故耳。
贊曰。
下顯他詞有十八。
一顯伏魔相。
二示從魔乞。
三魔驚欲走。
四空聲勸之。
五魔以女施。
六無垢正說。
七天女問法。
八無垢為陳。
九魔歎還宮。
十天女不遂。
十一魔轉從乞。
十二無垢施之。
十三天女請問。
十四無垢略答。
十五天女複問。
十六無垢廣說。
十七天女頂禮。
十八舍制魔還。
或分為二。
一釋魔相。
二正降魔。
此初文也。
持世勸化。
所言未訖。
無垢便釋魔惱。
故然娆惱也。
經。
時無垢稱(至)釋子應受。
贊曰。
下正降魔有三。
初正降魔。
二說諸天女。
語諸女言下是。
三明欲還宮時。
惡魔怨告天女曰汝等可來下是。
降魔有四。
一從乞女。
二魔驚走。
三空聲告。
四魔便施。
此初文也。
勸不施持世回以與我。
明知持世沙門之儀。
顯上無垢稽首所以。
經。
時惡魔怨(至)将無惱我。
贊曰。
下明驚走。
初驚。
後走。
此驚也。
謂無垢稱将欲惱之。
故驚怖也。
經。
欲隐形去(至)亦不能去。
贊曰。
此明魔走潛形不現。
避脫欲行。
神力所持。
求去不得。
經。
即聞空中聲(至)自所天宮。
贊曰。
下空聲告。
女施易還。
不施難走。
經。
是惡魔怨(至)俯仰而與。
贊曰。
此魔便施。
俯者俯也。
仰者仰也。
厄不得已。
故言俯仰。
魔怖惱亂。
俯仰與之。
非其本心。
故言俯仰。
經。
時無垢稱(至)正等覺心。
贊曰。
下第二說諸天女。
大文有三。
初略說。
次廣說。
後結說。
略說有二。
初勸發心。
後随說法。
此初文也。
經。
即随所應(至)正等菩提。
贊曰。
次随說法。
一為初根說随順菩提法。
二為久學說成熟菩薩法。
俱令趣向正等菩提。
經。
複言姊等(至)五欲樂也。
贊曰。
下廣說有三。
初總示法樂。
令舍欲樂。
次天女問。
後為廣答。
此初文也。
大法菀者。
清淨真如。
因此生樂。
名法菀樂。
得出世樂。
應舍生死五欲樂也。
經。
諸天女言(至)大法菀樂。
贊曰。
此天女問。
經。
無垢稱言(至)勤敬事樂。
贊曰。
下廣答也。
合有三十五句法樂。
舊經三十二句。
總脫三句。
一于所緣無依住樂。
二于般涅槃正攀緣樂。
三于巧方便善攝受樂。
自餘錯者。
至文當叙。
仍說欣樂之字。
于句初安。
不說戲樂之字也。
三十五句。
分之為六。
初三得遇良田樂。
次二出苦圓證樂。
舊一句。
次三體達虛幻樂。
次十支心修行樂。
次十離惡攝善樂。
舊有九句。
次七利他自利樂。
舊有六句。
此之三種。
得遇良田樂。
勝惡緣故。
于佛三身。
起于決定清淨信心。
不可破壞。
名不壞淨心樂。
于法樂聽掃滌攝持。
于衆僧中。
勤行敬事。
如契經言。
諸佛出現樂。
演說正法樂。
衆僧和合樂。
同修勇進樂。
今此于良田起修行樂。
稍與彼殊。
經。
于其三界(至)無依住樂。
贊曰。
第二此二出苦圓證樂。
勝苦沉淪故。
初是出苦。
後是證寂。
舊經雲樂離五欲。
此為極狹。
今離三界故成寬故。
于所緣境。
無所依住心。
無所安住。
心不系著。
即是正智。
證達諸法。
若心依住。
便非正證。
故般若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等。
舊經阙此。
經。
于諸蘊中(至)如空聚樂。
贊曰。
第三此三體達虛幻樂。
非三惑亂故。
觀蘊無常逼切故苦。
猶如怨害。
故說為魔。
觀十八界。
螫諸有情。
故如毒蛇。
舊經見喻便言觀四大。
四大以是六界攝故。
觀十二處。
猶如空聚。
都無所有。
舊雲觀内入。
文意狹也。
蘊者積集義。
具十一種積集義故。
謂色受想行識。
界者因義。
持自性義。
名持自性故。
謂眼界色界眼識界。
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
處者出生義。
六根六境出生六識故。
謂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經。
于菩提心(至)勤供侍樂。
贊曰。
第四有十發心修行樂。
勝進壞生死故。
初一發心。
次八修行。
後一顯果。
修行有三。
一濟衆生。
二事師長。
三修六度。
此有三初。
一發心能固守。
二活生能饒益。
三事師能勤供。
經。
于惠施中(至)離惑明樂。
贊曰。
此修六度。
知施離貪。
堅持淨戒。
不曾慢緩驅孜。
驅孜常堅護故。
由忍調順。
離粗礦故。
善修精進。
集諸善根。
修定之時。
知無亂心。
修般若時。
能離諸惑。
性是明照。
斯為樂矣。
經。
于菩提中廣大妙樂。
贊曰。
此知菩提樂。
知菩提中有廣大樂。
而生欣樂。
求趣速證無惱害樂。
略有四種。
一出離樂。
二遠離樂。
三覺法樂。
四寂靜樂。
此菩提樂。
即攝後二。
說佛果故。
舊雲樂廣菩提心。
知菩提樂。
而心樂廣。
亦無爽也。
經。
于衆魔怨(至)能遍知樂。
贊曰。
下第五有十離惡攝善樂。
勝能習非迷是故。
初二離惡。
後八攝善。
此離惡也。
于魔能摧。
不為彼惱。
知諸煩惱。
皆能永拔。
經。
于諸佛土(至)正修習樂。
贊曰。
下八攝善有二。
初三嚴因。
後五嚴果。
此初文也。
一修佛二因。
不生穢土。
因體如前序品中說。
二相好圓滿。
無醜陋故。
三善修福慧。
離生死故。
舊經第三明修諸功德。
而無樂字。
乃屬相好。
與新懸别。
三十二相者。
依大般若第三百八十一。
佛言善現。
雲何如來應正等覺三十二大士相。
善現。
世尊足中有平滿相。
妙善安住。
猶如奁底。
地雖高下。
随足所蹈。
皆悉坦然。
無不等觸。
是為第一。
世尊足下千輻輪文。
辋較衆相。
無不圓滿。
是為第二。
世尊手足皆悉柔軟。
如都羅綿。
勝過一切。
是為第三。
世尊手足一一指間。
猶如雁王。
或有鞔網。
金色交絡。
文同绮畫。
是為第四。
世尊手足所有諸指。
圓滿纖長。
甚可愛樂。
是為第五。
世尊足跟廣長圓滿。
與趺相稱。
勝餘有情。
是為第六。
世尊足趺修高充滿。
柔軟妙好。
與跟相稱。
是為第七。
世尊雙漸次纖圓。
如鑿泥耶仙鹿王腨。
是為第八。
世尊雙臂修直傭圓。
如象王鼻。
平立摩膝。
是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