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五(本)

關燈
方能調伏。

    為促長為短。

    此明所為。

    彰下神變。

     經。

    能以神通(至)而令調伏。

     贊曰。

    三正明神通也。

     經。

    雖現如是(至)覺知延促。

     贊曰。

    此有二句。

    一無緣不知。

    時分延促以上文是。

    二根熟方委。

    唯令所餘以下文是。

     經。

    如是安住(至)獨覺所測。

     贊曰。

    結成深妙。

     經。

    又舍利子(至)示諸有情。

     贊曰。

    第五運轉随心。

    文亦有五。

    初标能變者。

    二正明神變中有七。

    一集諸佛土。

    二遍到十方。

    三出妙供具。

    四普現色像。

    五能吸風輪。

    六内火置腹。

    七擲諸世界。

    此中有一。

    集諸佛土也。

     經。

    又以神力(至)而不移轉。

     贊曰。

    二遍到十方。

    此有二釋。

    一雲意勢通者。

    非以身去。

    以意勢力。

    變作有情。

    到十方界。

    示諸佛土。

    非但能變身無不去。

    其諸有情。

    住一佛國。

    曾不移轉。

    二雲意勢通者。

    運身所作。

    随心勢力。

    既極速疾。

    一刹那時。

    遍十方故。

    不同小乘身無不往。

    雖将有情至十方界。

    亦報土。

    别别佛土。

    自住法性。

    或住報化。

    一佛土中。

    而不移動。

     經。

    又以神力(至)星辰色像。

     贊曰。

    此中有二。

    第三出妙供具。

    第四普現色像。

     經。

    又以神力(至)都無損害。

     贊曰。

    此中有二。

    第五能吸風輪。

    第六内火置腹。

     經。

    又以神力(至)都無所損。

     贊曰。

    第七擲諸世界也。

    身往下方取一世界。

    擲置上方過無數界。

    雖置餘方。

    世界無損。

    如以針鋒舉小棗葉。

    不以為難。

     經。

    雖現如提(至)便見是事。

     贊曰。

    運轉随心中。

    第三無緣不知。

    第四根熟方委。

     經。

    如是安住(至)獨覺所測。

     贊曰。

    五結成深妙。

     經。

    又舍利子(至)種種色像。

     贊曰。

    第六同類往趣。

    文唯有二。

    初标能變者。

    後正明神變。

    神變中有二。

    一變身。

    二變語變身有二。

    初變自。

    後變他。

    此标能變及變自也。

    或聖或凡。

    或師或弟。

    如文自顯。

    更不重詳。

     經。

    或以神力(至)種種色像。

     贊曰。

    此變化身。

     經。

    或以神力(至)第一微妙。

     贊曰。

    下明變語。

    舉變化語。

    例變自語決定能。

    于中有二。

    初變法無礙聲。

    後變詞無礙聲。

    末後一翻。

    或以神力以下文是。

    初中有三。

    初轉作佛聲。

    以為根本。

    次能說法等從佛聲出。

    後結成利益。

    此初文也。

    能轉三品諸有情聲。

    并作佛聲。

    皆最第一。

     經。

    從此佛聲(至)吉祠差别。

     贊曰。

    以下第二能悅法等從佛聲出。

    有三。

    初能說法。

    二顯三乘。

    三出音韻。

    此初文也。

     經。

    乃至一切(至)皆于中出。

     贊曰。

    此顯三乘說法聲也。

     經。

    乃至十方(至)佛聲中出。

     贊曰。

    此出音韻。

    諸佛聲韻。

    皆能出也。

     經。

    普令一切(至)悉皆調伏。

     贊曰。

    結成利益。

    随根葉異。

    無不調伏。

     經。

    或以神力(至)名得利益。

     贊曰。

    此變詞無礙聲。

    皆令獲蓋。

     經。

    唯舍利子(至)終不可盡。

     贊曰。

    說不思議中。

    自下第三結成前說。

    有二。

    初結自智辯頗窮。

    後說他解脫難盡。

    此初文也。

     經。

    如我智慧(至)以無量故。

     贊曰。

    此說他解脫難盡。

     經。

    爾時尊者(至)歎未曾有。

     贊曰。

    說不思議中。

    自下第二迦葉歎恨。

    有二。

    初明歎恨。

    後明利益。

    初中複二。

    初歎。

    後恨。

    此贊歎也。

     經。

    便語尊者(至)亦不能了。

     贊曰。

    下自恨有六。

    一恨己不知。

    二明智能悟。

    三嗟無發趣。

    四怨己悲号。

    五慶他道勝。

    六顯能破惡。

    此恨己不知。

    文中有二。

    初喻。

    後合。

     經。

    誰有智者(至)正等覺心。

     贊曰。

    二明智能悟。

    所以發心。

     經。

    我等今者(至)複何所作。

     贊曰。

    三嗟無發趣。

    雖有大乘之因。

    乃為聲聞極果所損。

    已斷煩惱。

    如燋敗種。

    無複能為。

    未發心前。

    自深謙敗。

    非法華會不記作佛。

     經。

    我等一切(至)大十世界。

     贊曰。

    四怨已悲号。

     經。

    一切菩薩(至)信解勢力。

     贊曰。

    五慶他道勝。

    能生能長堅固信解之勢力故。

     經。

    若有菩薩(至)無所能為。

     贊曰。

    六顯能破惡。

    魔不能為。

     經。

    當于尊者(至)正等覺心。

     贊曰。

    第二結成利益。

     經。

    時無垢稱(至)解脫菩薩。

     贊曰。

    說不思議中。

    自下第三重成解脫。

    有二。

    初明魔王多是解脫。

    後明大乞者亦多解脫。

    初中有二。

    初明魔王多是解脫。

    後釋所由。

    此初也。

     經。

    方便善巧(至)諸有情故。

     贊曰。

    此釋所由。

    以方便度。

    多作魔王。

    利衆生故。

     經。

    大迦葉波(至)解脫菩薩。

     贊曰。

    下明大乞者亦多解脫。

    有二。

    初顯。

    後結。

    中有三。

    初明所作。

    次釋所由。

    後喻明顯。

    此初複二。

    初明所乞。

    後明乞者。

    所乞有二。

    一内财。

    二外财。

    外财有七。

    一親屬。

    二世土地。

    三貴位。

    四飲食。

    五嚴身。

    六四事。

    七資産。

     經。

    以巧方便(至)意樂堅固。

     贊曰。

    下釋所由。

    初标。

    後顯。

    此标也。

    欲令菩薩意樂堅固。

    故為大乞。

    而試驗之。

     經。

    所以者何(至)為此乞求。

     贊曰。

    此顯前義。

    其大乞者。

    是勇猛菩薩。

    為利前衆生。

    行斯難事。

    非餘下劣能為大乞。

    志下劣故。

     經。

    大迦葉彼(至)為此乞求。

     贊曰。

    下喻明顯。

    有二譬喻。

    初明力大能逼。

    後明力敵能逼。

    此初文也。

    諸七地前。

    為大乞者。

    猶如螢火。

    位居小故。

    不能逼迫大施菩薩。

    猶如日輪。

    威勢大故。

    八地以上。

    解脫菩薩。

    方能大乞而行逼迫威力大故。

    亦方大施。

    非前位能。

     經。

    大迦葉波(至)共相逼迫。

     贊曰。

    此明力敵能逼。

    文意可知。

     經。

    是名安住(至)解脫境界。

     贊曰。

    第二結也。

     經。

    說此法時(至)解脫境界。

     贊曰。

    品第四段。

    結成利益。

    解脫境界謂八地以上。

    今此能入。

    并證不退。

     觀有情品 方便。

    聲聞。

    菩薩。

    問疾。

    不思議五品。

    明能利行。

    今此一品。

    明其所利。

    恐言所利有實衆生。

    今破彼執。

    顯皆非實。

    唯有假情。

    以為所利。

    故此一品。

    名所化處。

    觀謂觀察。

    有情即是所化生境。

    智慧簡擇。

    所化衆生。

    雖有可化。

    仍非實有。

    名觀有情。

    此品廣明。

    名觀有情品。

    雖此品中更明勝行。

    所化為主。

    名觀有情。

    或由觀彼。

    而起勝行。

    合名觀有情品。

     經。

    時妙吉祥(至)觀諸有情。

     贊曰。

    就此品中。

    大文有二。

    初吉祥問答。

    明菩薩行。

    後天女對揚。

    破聲聞執。

    吉祥問答明菩薩行中。

    初觀所化。

    後明利行。

    初中複二。

    初問。

    後答。

    此問也。

     經。

    無垢稱言(至)一切有情。

     贊曰。

    下答有二。

    空理義雲。

    初觀俗谛假有有情。

    猶如幻事。

    似而非真。

    後觀真谛本空有情。

    此初文也。

    應理義雲。

    初觀依他假有有情。

    後觀所執本空有情。

    此初文也。

    依他起性。

    猶如幻事。

    似非真故。

     經。

    文妙吉祥(至)觀第六蘊。

     贊曰。

    空理義雲。

    下觀真谛本空有情。

    應理義雲。

    下觀所執本空有情。

    文分有二。

    初廣說喻。

    以顯非有。

    後結前義。

    釋空所由。

    初中四十三句。

    舊有二十九句。

    此有初十。

    如有智人。

    通下諸句喻。

    諸菩薩下。

    遂難釋。

    餘易可知。

    觀水聚沫所有前際。

    前際本無。

    先來空故。

     經。

    觀第七根(至)貪嗔癡毒。

     贊曰。

    此中有十。

    梵雲薩埵。

    此雲有情。

    即六根是。

    舊文由此說如第七情。

    今言根也。

    無色界中。

    有定境色。

    無業果色。

    此中說無業果色也。

    薩迦耶見。

    通俱生分别。

    預流已上。

    無分别者。

    非無俱生。

    楞伽經雲。

    佛告大慧。

    身見有二種。

    謂俱生妄相。

    妄相者即分别薩迦耶見故。

    觀一來果第三有者。

    一來果人。

    複有二生。

    往天未人。

    唯二生故。

    此依小生。

    非大生義。

    不還果者。

    不生欲界。

    故無胎藏。

     經。

    觀得忍菩薩(至)不生煩惱。

     贊曰。

    此有後十。

    八地已上。

    名為得忍。

    忍相續故。

    故無悭等。

    七地猶起。

    為利益故。

    或初地上。

    得性戒或。

    創得忍故。

    無悭吝等。

    四禅已上。

    無入出息。

    況滅定乎。

    半擇迦者。

    此雲絕勢。

    即黃門類。

    此有五種。

    生便。

    除去。

    嫉妒。

    半月。

    灌灑之類。

    八地已上。

    一切煩惱。

    種雖未斷。

    無漏相續。

    緣阙不生。

    名為畢竟不生煩惱。

     經。

    觀夢寤已(至)後有相續。

     贊曰。

    此餘三也。

    夢時所見。

    尚未知無。

    故舉悟時。

    觀彼夢境。

    無學分段後有無。

    非無變易。

     經。

    如是菩薩(至)無有情故。

     贊曰。

    結成前義。

    釋空所由。

    空理義雲。

    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