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末)

關燈
生。

    惑由執我為本故生。

    我既實無。

    妄執故起。

    妄心為本。

    遂有病生。

    故知病者因緣不實。

     經。

    由此因緣(至)安住法想。

     贊曰。

    上觀我無。

    此且由結。

    應除病因。

    執我之想。

    唯有因緣。

    住此法相。

    觀因緣法。

    以破我故。

     經。

    應作是念(至)滅唯法滅。

     贊曰。

    下觀唯法。

    初觀。

    後結。

    初總觀。

    後别觀。

    此總觀也。

    總觀此身。

    法合共成。

    念念生滅。

    生死流轉。

    三界五趣。

    四生生時。

    唯有法生。

    死滅之時。

    亦唯法滅。

    衆生妄想。

    謂我生死。

    實唯法也。

     經。

    如是諸法(至)不言我滅。

     贊曰。

    此别觀也。

    别觀此身。

    諸法相續。

    法無知故。

    互不相知。

    竟無思念。

    生既不言我生滅亦不言我滅。

    故知無我。

    無實作用。

    唯有其法。

     經。

    有疾菩薩(至)如是法想。

     贊曰。

    此結觀法。

    知唯有法。

    當除我想。

    二十論雲。

    說無有情我。

    但有法因故。

     經。

    我此法想(至)如是大患。

     贊曰。

    上破我執。

    斷煩惱障。

    下破法執。

    斷所知障。

    有二初略。

    後廣。

    此略也。

    昔執我想。

    猶是病根。

    今執法想。

    及極颠倒。

    我想既是生死之根。

    法想乃是我執之源。

    障菩提本。

    實為大患。

    我應除滅。

    亦為有情除滅此患。

    法執本滅。

    煩惱自亡。

    故破法想。

    言為有情。

    破我執中略不言也。

    勝鬘經言。

    無明住地。

    與一切煩惱。

    為依持建立。

    若無明住斷者。

    過恒沙煩惱皆悉随斷。

    二乘所不能斷。

    唯佛菩提智之所能斷。

    故無明住地。

    為煩惱依。

     經。

    雲何能除(至)我我所執。

     贊曰。

    下廣有二。

    初破有病。

    後破空病。

    此二既無誰複為空等是。

    初破有中有五問答。

    展轉相生。

    舊經有四。

    此初問答。

    受生死苦。

    不得菩提。

    名大患體。

    此由煩惱。

    我我所執。

    當順除滅。

     經。

    雲何能除(至)謂離二法。

     贊曰。

    第二問答。

    由離二法。

    二執須除。

     經。

    雲何離二法(至)畢竟不行。

     贊曰。

    第三問答。

    内者自身。

    我執所依。

    外謂除身所餘諸法。

    我所執依。

    但此二不行。

    我我所執滅。

     經。

    雲何二法(至)無所觀察。

     贊曰。

    第四問答。

    顯空内外。

    要觀諸法平等。

    無有分别動搖。

    無所觀察。

    無所觀察者。

    觀一切法空無所有。

    即是平等。

    無動無搖。

     經。

    雲何平等(至)二性空故。

     贊曰。

    第五問答。

    空理義雲。

    我與涅槃。

    勝義谛中二俱平等。

    由彼二性空無體故。

    應理義雲。

    遍計所執。

    我與涅槃。

    二俱平等。

    妄心所執。

    性皆空故。

    非真涅槃。

    又體非有。

    與妄所執我相同無。

    涅槃非是妄所執故。

    若真涅槃亦妄所執。

    諸聖等趣。

    何所證也。

    又所執有。

    可異涅槃。

    而稱不等。

    所執既無。

    不異涅槃。

    是故平等。

     經。

    此二既無(至)假說為空。

     贊曰。

    破自患中。

    上破有病。

    下破空病。

    有三。

    初乘前破有。

    以顯空義。

    次顯執空亦成大患。

    後勸住真。

    離有空病。

    此初文也。

    恐執非有。

    别有實空。

    今顯破執有故假說為空。

    以假空名破執二實有。

    非空即實空。

     經。

    此二不實(至)唯有空病。

     贊曰。

    下顯執空亦成大患。

    有二。

    初顯執空為病。

    後顯除此空病。

    此初也。

    執二為有。

    既為大患。

    執空為空。

    亦足病矣。

    俱妄分别執所執故。

     經。

    應觀如是(至)畢竟空故。

     贊曰。

    此除空病。

    空理義雲。

    不但執有病已成空。

    執空之病。

    其性亦空。

    勝義谛中。

    畢竟空故。

    由斯世俗妄病皆除。

    應理義雲。

    上觀法境其性空無。

    知能執此亦性非實。

    既知空境妄執不真。

    能執空心亦定非實。

    遍計所執畢竟空故。

     經。

    有疾菩薩(至)而受諸受。

     贊曰。

    下觀住真離有空病。

    此總離有空病。

    言能受者。

    心心所法。

    能緣能修能證能領一切法也。

    言所受者。

    心心所法。

    所緣所修所證所領一切法也。

    有所受者。

    即妄所執。

    有能受者。

    即妄能執。

    有疾菩薩應無妄所受而受諸所受。

    空理義雲。

    無世俗二受依勝義受空。

    應理義雲。

    無所執二受依非妄二受。

    應無所受離有病。

    耶受諸受離空病。

     經。

    若于佛法(至)所受諸法。

     贊曰。

    此别顯離有空病。

    空理義雲。

    佛法未圓。

    不應唯依勝義滅受。

    專謂法空而有所證。

    應依俗谛離妄二受。

    而求圓證。

    滅除病惑。

    應理義雲。

    佛法未圓。

    不應唯依滅所執受一向學空而有所證。

    應離所執能受所受。

    而依依他圓成二性而求圓證。

    除滅病因。

     經。

    若苦觸身(至)除彼衆苦。

     贊曰。

    下破他疾有四。

    一逢緣起想。

    二恒作救心。

    三知法性空。

    四觀圓說法。

    此初文也。

    若增若觸。

    有苦者。

    大悲為救。

    我之少苦。

    尚為難忍。

    恩他救療。

    況他多苦。

    長夜難堪。

    而不加救。

     經。

    有疾菩薩(至)有情諸疾。

     贊曰。

    情作救心也。

    若非苦增有常疾者。

    恒作此念。

    即觀三界五趣起悲。

     經。

    如是除去(至)而可除者。

     贊曰。

    知法性空也。

    觀自他身。

    法皆無實。

    何有少法而可除者。

    故病皆除。

    不見疾故。

    舊雲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空理義解。

    舊雲有病妄可除。

    空法真不遣。

    真本來空。

    遣何所遣。

    應理義解。

    舊雲。

    妄所執病。

    觀空除之。

    有為無為。

    是法非病。

    何須除遣。

     經。

    應正觀察(至)為正說法。

     贊曰。

    下觀因說法。

    初标。

    後釋。

    此标也。

    觀察自他病之因緣。

    速令除滅。

    既自滅已。

    後為他說。

     經。

    何等名為(至)皆有疾故。

     贊曰。

    下釋前标。

    初有五問答展轉相生。

    後總結成斷除二疾。

    此初問答。

    空理義雲。

    有心緣慮即為虛妄。

    無心攀緣證空病滅。

    應理義雲。

    緣慮者有漏分别心心所。

    由此因緣分别。

    便起分别。

    便起故無明俱。

    無明俱故法執生。

    法執生故我執生我執生故諸煩惱。

    生煩惱生故業生。

    業生故苦生。

    故有緣慮。

    有漏分别心心所法。

    為疾因緣。

    有緣慮者皆有疾故。

    疾體即苦行壞苦。

    苦苦皆是三界緣慮。

    皆名為疾。

     經。

    何所緣慮謂緣三界。

     贊曰。

    第二問答。

    三界之心。

    緣于三界。

    是名緣慮。

    若知行智。

    不緣三界。

    破裂生死。

    便非苦因。

    一切無漏理非苦本。

    故說有漏緣三界苦名為緣慮。

     經。

    雲何應知(至)則無緣慮。

     贊曰。

    第三問答。

    雲何知此緣慮心等為衆苦因。

    謂得出世能了達能有緣慮虛妄起故。

    所執諸法都無所得。

    若起正智得無所得。

    則無三界虛妄緣慮。

     經。

    雲何絕緣慮謂不緣二見。

     贊曰。

    第四問答。

    雲何得絕妄緣慮心。

    謂不緣二見。

    即無分别智。

    内證真如。

    是不緣二見。

    緣謂待藉。

    舊雲二見。

    二見是所無故。

    唯識雲。

    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經。

    何等二見謂内見外見。

     贊曰。

    第五問答。

    内見謂我見。

    或能取。

    外見謂我所見。

    或所取。

     經。

    若無二見(至)則無有疾。

     贊曰。

    下總結成斷除二疾。

    此無自疾也。

    若有二見。

    執有所得。

    若無二見。

    則無所得。

    證法真如。

    既證得真。

    三界有漏緣慮都絕。

    緣慮絕故。

    因既不起。

    因起不起故。

    苦果不生。

    則無諸疾。

    舊文無結。

    上義不明。

     經。

    又自無疾(至)有情之疾。

     贊曰。

    此斷他疾。

     經。

    文妙吉祥(至)調伏其心。

     贊曰。

    自下第二結成勝覺能斷衆苦。

    有三。

    一結。

    二标。

    三釋。

    此結成上。

    亦是生下。

     經。

    唯菩薩菩提(至)即為虛妄。

     贊曰。

    此标勝覺能斷衆苦。

    菩薩勝覺慧。

    能斷諸苦。

    非餘一切外道二乘。

    若非菩薩勝覺能斷。

    菩薩所修便為虛妄。

    空無果故。

     經。

    所以者何(至)乃名菩薩。

     贊曰。

    下釋前标。

    初喻。

    後合。

    文意可知。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