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末)

關燈
法涅槃論。

    此等門義。

    皆如别章。

    恐繁不述。

    由此妄見。

    執諸法有。

    執心既妄。

    故知境空。

    雖知空遍由五見。

    其六十二。

    數多妄甚。

    且偏說之。

    亦無過也。

     經。

    又問六十二見當于何求。

     贊曰。

    十問也。

    問此諸見虛妄所由。

    此見虛妄。

    求何得知。

     經。

    答曰當于諸佛解脫中求。

     贊曰。

    十一答也。

    諸佛于此而得菩提。

    故知見妄。

    又迷解脫起此見故。

     經。

    又問諸佛解脫當于何求。

     贊曰。

    十二問也。

    問此解脫是誰能證。

    證此解脫。

    于何處求。

     經。

    答曰當于(至)心行中求。

     贊曰。

    十三答也。

    由諸有情心迷正理。

    諸妄見起。

    便不解脫。

    有情心行。

    若悟真理。

    斷諸妄見。

    便證涅槃。

    是故解脫有情心求。

    上六問答。

    皆應理義。

    空理義雲。

    妄境心無二空于諸見求。

    妄真無二故見于解脫求。

    因果無二故解脫于心行求。

    勝義谛中。

    皆無二故。

     經。

    又仁所問(至)皆吾侍也。

     贊曰。

    下答第二問何無侍者。

    初标。

    後釋。

    此标也。

     經。

    所以者何。

     贊曰。

    下釋有二。

    初征。

    後釋。

    此初征詞也。

    夫侍者者。

    衆事恭順。

    動止必俱。

    此二不然。

    何故名侍。

     經。

    一切魔怨(至)皆吾侍者。

     贊曰。

    摩贊生死。

    恐超三界。

    我為衆生。

    不厭不棄而又制之。

    令随恭順常能爾故。

    以摩為侍。

    外道欣求一切惡見。

    亦複贊之。

    我求智見。

    見達諸法。

    不厭不棄。

    又亦化彼令随恭順。

    常能爾故。

    外道為侍。

    舊雲于諸見不動。

    雖起善見惡見不動。

    理亦無乖此上意者。

    空理義雲。

    雖證二空。

    真不壞随世俗故。

    亦有侍等。

    應理義雲。

    雖知所執真如性空。

    因緣事中。

    不無侍等。

    是故有病。

     經。

    妙吉祥言(至)為何等相。

     贊曰。

    自下第三。

    問病之相。

    有三問答。

    此初問也。

     經。

    答曰我病(至)亦不可見。

     贊曰。

    此答初也。

    相者狀也。

    我病不是諸色所攝。

    不同世病依色變現。

    故無相狀。

    亦不可見。

    以是大悲精進逼迫名為病故。

    此病乃以利樂精進。

    大悲所起。

    大悲非色。

     經。

    又問此病(至)為心相應。

     贊曰。

    第二問也。

    問病在身為在心耶。

     經。

    答曰我病(至)如幻化故。

     贊曰。

    此第二答妄執有身相。

    此身相都無。

    名身相離。

    離者空也。

    非此身相應。

    因緣假有如影像身。

    此身非無病與身相應。

    以身語業濟衆生故。

    前答實事病非色相。

    今答随衆生故亦身相應。

    或五識有名身相應。

    非色處色。

    亦不相違。

    妄執有心相。

    此心相都無。

    名心相離。

    離者空也。

    非此心相應。

    因緣假有如幻化心。

    此心非無。

    病與心相應。

    常以意業利衆生故。

    舊身但有非相應義無亦相應。

    心标非相應解有相應義。

    細勘方知空理真谛非二相應。

    俗二相應。

    應理二性非二相應。

    依他二相應。

     經。

    又問地界(至)何界之病。

     贊曰。

    此第三問。

    其病體者。

    四大乖違。

    令衆苦逼。

    于此四界。

    何界病耶。

    界者性也因也類也。

    四大體類說為色因。

    故名為界。

     經。

    答曰(至)界性離故。

     贊曰。

    衆生病故。

    即我病生。

    衆生四界為病因彼。

    亦是四界。

    界性空離。

    亦非四界身心四界。

    皆言離者。

    空離義雲。

    真性空故。

    應理義雲。

    所執無故。

    意恒有别。

    一初唯知。

    雖知二空。

    為生亦病。

    故有病相。

     經。

    無垢稱言(至)令其歡喜。

     贊曰。

    自下第四問慰喻。

    有二。

    初問。

    後答。

    此問也。

    賓主對揚。

    遆相發起。

    上來客問主訖。

    故此主人問客。

    又主人之事。

    客人為能問。

    客人之事。

    主人問之。

    慰疾客人之事。

    故無垢為問。

    慰者安。

    喻者曉。

    雲何安慰曉喻病者。

    舊經乃是文殊為問。

    淨名為答。

    其義極乖。

    非文珠不解慰喻可以問他。

     經。

    妙吉祥言(至)樂于涅槃。

     贊曰。

    下答有二。

    初答。

    後結。

    答中有十句。

    初五勸作而不作。

    後五勸所作而依。

    或初五令離惡。

    後五令修善。

    此中有二。

    二乘示無常。

    勸灰滅智。

    厭離于身。

    菩薩不然。

    示身無常。

    應生厭離。

    勸得常身金剛不壞。

    二衆示苦。

    勸樂涅槃永入寂滅。

    菩薩示苦。

    令舍苦身。

    不勸入寂。

    教化衆生。

     經。

    示身無我(至)畢竟寂滅。

     贊曰。

    示身無我。

    誰為病者。

    不勸成熟有情。

    無實衆生可成熟故。

    若假有情。

    亦勸成熟故。

    舊經說教導衆生。

    二乘示空永入寂滅。

    菩薩雖示一切空寂。

    除諸有恐。

    不勸衆生入畢竟寂。

    此二皆由大悲熏故。

     經。

    示悔先罪(至)令除彼疾。

     贊曰。

    空理義雲。

    二乘執有三世。

    現作罪已。

    入過去世。

    名有移轉。

    過去有體。

    當來感果。

    大乘之罪。

    本性皆空。

    何有移轉。

    即教病者之忏悔義。

    應理義雲。

    大乘之罪。

    熏種在身。

    未悔已前。

    念念現在。

    不入過去。

    名無移轉。

    未除不滅當來感果。

    而雖教彼有疾菩薩悔先作罪。

    罪恒現在。

    而不說罪移入過去。

    過去無故。

    由此舊雲而不說入于過去。

    又移轉者。

    滅無果義。

    示先作罪能有惡果。

    令其悔除。

    不說作罪移滅無果。

    以已疾苦。

    難可忍受。

    勸愍有情。

    令除彼疾。

     經。

    勸念前際(至)令修淨命。

     贊曰。

    勸念無始。

    所受衆苦。

    難可忍受。

    由此乃應饒益有情。

    勿為煩惱。

    若有助命。

    善法不生。

    勸修諸善。

    根本淨命。

    淨命乃是衆善本故。

     經。

    觀勿驚怖(至)令永寂滅。

     贊曰。

    雖遇疾病。

    勸勿驚怖。

    此病衆苦。

    應加勵力。

    精勤勇猛。

    冀超生死。

    勸為醫王。

    療世自他世俗身病。

    及療勝義一切心病。

    令永寂滅。

     經。

    菩薩(至)令其歡喜。

     贊曰。

    此結前也。

    道從歡喜生。

    況令得妙法。

    故慰疾者。

    令其歡喜。

     經。

    妙吉祥言(至)調伏其心。

     贊曰。

    自下第五問于病者調心儀式。

    初問。

    後答。

    此問也。

    調和善生。

    制伏惡滅。

    名調伏心。

     經。

    無垢稱欲(至)所起業生。

     贊曰。

    下答有三。

    初明調伏凡夫心法。

    次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自觀察如我此病下明。

    調伏二乘心法。

    後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應安住調伏不調伏心下。

    雙調二心。

    諸菩薩行能調。

    況無分别智。

    及與大悲。

    所調謂二障及唯自利。

    凡夫有障。

    故能造業。

    受生死苦。

    今破二障。

    業盡苦滅。

    是以初明調凡心法。

    二乘雖能出生死苦。

    然有分别。

    唯求自利。

    舍利衆生。

    是以第二明調伏二乘心法。

    凡夫未調。

    二乘已調。

    皆唯偏住。

    非契中道。

    菩薩雙離。

    以修中行。

    是故第三明雙調二心法。

    又諸疾起。

    皆由二執。

    一者執有。

    二者執無。

    為調此二。

    故分成三。

    初明二空以破有。

    次明大悲以破無。

    後明不住以雙破。

    依前所科。

    配此三段。

    初中有二。

    初正調伏凡夫心。

    明二空以破有。

    後又妙吉祥下。

    結成勝覺能斷衆苦。

    初中有二。

    初破自病。

    後破他病。

    若苦觸身應愍險趣下是。

    初中複二。

    初破我執。

    斷煩惱障。

    後我此法想下。

    破法執。

    斷所知障。

    初中複二。

    初标。

    後釋。

    标中複二。

    初觀因緣法。

    後觀無實我。

    此初文也。

    三界心心所。

    名為虛妄。

    不證實相。

    即此乖真。

    名為颠倒。

    虛異構獲。

    名為分别。

    由此煩惱。

    而起于業。

    令生老死衆苦之病。

    從自因緣煩惱業生。

    知唯法已。

     經。

    身中都無(至)而受此病。

     贊曰。

    此觀無實我。

    因緣虛假。

    合以為身。

    無一真實。

    知無實我。

    而受此病。

    我既非實。

    病何得真。

     經。

    所以者何(至)身亦無我。

     贊曰。

    自下釋中有二。

    初觀無我。

    後觀唯法。

    觀無我中。

    初觀。

    後結。

    觀中有二。

    初觀無我。

    後觀因緣。

    次第釋标故。

    四大之法。

    假合名身。

    别大既無主。

    總身亦無我。

    别總推征。

    我都非有。

     經。

    此病若起(至)是病根本。

     贊曰。

    此觀因緣。

    病由業生。

    業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