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四(末)

關燈


    言亦不聞之聞。

    無妄所執。

    順俗來故。

    或真中無相。

    故言不來。

    俗裡有形。

    複言而來。

    彼既真不來。

    俗中有其來。

    此亦真不見。

    俗中假有見。

    身既真不見。

    假俗可稱見。

    言亦真不聞。

    俗中可有聞。

    體真達俗。

    故能來也。

     經。

    妙吉祥言(至)不可複去。

     贊曰。

    下上客後陳現對揚而莫逆。

    有二。

    初答來儀。

    後答見圓。

    初中複二。

    初票答。

    後釋答。

    此票答也。

    依事釋言。

    如是者。

    順成彼說。

    來者向方丈。

    去者背庵園。

    又因彼言來乘便談去。

    向此來者定背彼去故。

    若從來已來者。

    不可複來。

    但為從來未來至此。

    所以今來。

    去亦如是。

    依理釋者。

    空理義雲。

    世俗谛有。

    若已來者。

    勝義谛空。

    不可複來。

    世俗谛有。

    若已去者。

    勝義谛空。

    不可複去。

    故知來去且随世俗。

    依勝義谛。

    無去無來。

    成無垢稱不來而來也。

    應理義雲。

    若計所執執已來者。

    此體空無。

    不可複來。

    若計所執執已去。

    故知來去皆随因緣假施設有。

    都無實相。

    又有解雲。

    若随世俗依他起。

    有已來者。

    勝義真如無差别相。

    不可複來。

    若随世俗依他起性。

    有已去者。

    勝義真如無差别相。

    不可複去。

    故知來去皆是世俗依他假立。

    勝義都無。

    此舉已來。

    例彼正來。

    當來亦爾。

    故不重述。

     經。

    所以者何(至)可施設去。

     贊曰。

    下釋答來。

    依事釋者。

    非已來者可施設來。

    要未來者。

    方可來故。

    非已去者可施設去。

    要未去者。

    方可雲去。

    依理釋者。

    空理義雲。

    非世俗有諸已來者。

    依勝義谛。

    可施設來。

    非世俗有諸已去者。

    依勝義谛。

    可施設去。

    勝義空故。

    應理義雲。

    非計所執執已來者。

    可施設來。

    要依他中。

    諸未來者。

    可假設來。

    非計所執執已去者。

    可施設去。

    要依他中。

    諸未去者。

    可假設去。

    又有解雲。

    非随依他諸已來者。

    依真如理。

    可施設來。

    亦非随依他諸已去者。

    依真如理。

    可施設去。

    此顯依他有來有去。

    真如理中。

    無來去。

    舊雲。

    來者無所從來。

    去者無所至。

    與新不同。

    但可理解。

    不得事釋。

    亦可言理中無來去。

    事有未來。

    今始來故。

     經。

    其已見者(至)不可複聞。

     贊曰。

    空理應理二義雖殊。

    并準去來。

    見聞亦爾。

     經。

    且置是事(至)不至增乎。

     贊曰。

    下明談儀有五。

    一總彰問疾别問疾源。

    二問空寂及無侍者。

    三問疾相。

    四問慰喻。

    五問病者調伏心儀。

    此中意彰菩薩之病與異生别。

    既爾甯成人法二空。

    法人既空。

    應無病相。

    病既無相。

    雲何來慰。

    相可知。

    病者如何自調心意。

    故是次第。

    合為五文。

    初中有二。

    初問。

    後答。

    問中有二。

    初總彰問疾。

    後别問疾源。

    總彰問疾有三。

    初為五問。

    二傳佛教。

    三為兩問顯慰丁甯。

    此初文也。

    五問者。

    一問苦多少。

    二問命有無。

    三問界乖順。

    界即四大。

    四問疾輕重。

    五問病停加。

    為停停修。

    舊為加增益因。

     經。

    世尊殷勤緻問無量。

     贊曰。

    傳佛教也。

    所言雖少。

    問意無量。

     經。

    居士此病(至)稍得安不。

     贊曰。

    此為兩問顯慰丁甯。

    痊者愈差。

    安謂平和。

    病少差不。

    動心之與氣力。

    稍得平和不。

     經。

    今此病源(至)當雲何滅。

     贊曰。

    此别問病源。

    有三。

    一問病根源。

    二問病來久近。

    三問滅位。

    久者遠。

    如者喻。

    此問意雲。

    病生久近。

    喻如何等。

     經。

    無垢稱言(至)生亦複爾。

     贊曰。

    下無垢祥答。

    不答總征。

    但報别問。

    有三。

    初别答久近。

    次合答久近及滅位。

    後答病源。

    此初文也。

    問依次第。

    答遂義由。

    故不同也。

    有情生死無明為因。

    能發諸行有愛為緣。

    潤諸業故。

    生老死起。

    無始流轉。

    衆生癡愛。

    生來既久。

    我今此病。

    亦無始生。

     經。

    遠從前際(至)我即随愈。

     贊曰。

    此合答久近及滅位。

    初标。

    後釋。

    此标也。

    我前久近雲遠從生死無始前際。

    有情即病。

    我亦随之久近。

    如彼有情解脫生死。

    我病亦愈。

    有情生死。

    總無盡期。

    我病未差。

    病生無始。

    滅亦無終。

    以衆生界無盡期故。

     經。

    所以者何(至)無複有病。

     贊曰。

    下釋近久滅位有三。

    初法說。

    次喻說。

    後合說。

    此法說也。

    菩薩生死為度有情。

    名依有情流轉生死。

    由依生死有情病故。

    菩薩亦病。

    若諸有情得離生死。

    菩薩乃差。

     經。

    譬如世間(至)父母亦愈。

     贊曰。

    此喻說也。

    長者喻佛。

    居士喻菩薩。

    一子喻衆生。

    憐愛喻大悲。

    歡喜喻慶悅。

    不舍喻攝受。

    故亦随子。

    若病若愈。

     經。

    菩薩如是(至)菩薩亦愈。

     贊曰。

    此合說也。

    菩薩合居士。

    顯無垢稱居因位故不合長者。

    愍合憐愛。

    有情合一子。

    病愈合前若病若喻。

    不合歡喜無時暫舍。

    大意可知。

     經。

    又吉是疾(至)從大悲起。

     贊曰。

    此答病因。

    大悲熏煮。

    故是病生。

    大悲為因。

    故菩薩病。

    與異生别。

     經。

    妙吉祥言(至)複無侍者。

     贊曰。

    下第二段問彼室空及無侍者。

    有二。

    初問。

    後答。

    此為雙問。

    一問室空。

    二問無待。

    初問法空。

    後問生空。

    若諸菩薩。

    随諸有情。

    病及愈者。

    甯成二空。

     經。

    無垢稱言(至)亦複皆空。

     贊曰。

    下答有二。

    初答室空。

    後答無侍。

    初中有十三問答。

    此初答也。

    空理義雲。

    一切佛土。

    皆本空寂。

    故今我室真性故空。

    應理義雲。

    法身佛土。

    因空所顯。

    空理故空。

    報化佛土。

    空無所執。

    空事故宜。

    體皆非無。

    我今此室。

    表佛土空。

    是故空也。

     經。

    問何以空。

     贊曰。

    二問也。

    為何所以佛土亦空。

     經。

    答以空。

     贊曰。

    三答也。

    空理義雲。

    以勝義谛空無所有。

    佛土便空。

    故言以空空。

    應理義雲。

    以空無彼遍計所執。

    方能顯于法報佛土。

    法報佛土由此稱空。

    名空。

    非空無空。

     經。

    又問此空為是誰空。

     贊曰。

    四問也。

    問此所空誰為能空。

     經。

    答曰此空無分别空。

     贊曰。

    五答也。

    心有分别。

    執有非空。

    由無分别。

    故一切空。

    空理義雲。

    雖知諸法本性皆空。

    證無分别證空故。

    應理義雲。

    心有分别。

    執所執有。

    由無分别。

    證所執空。

     經。

    又問空性可分别耶。

     贊曰。

    六問也。

    空理義雲。

    真空之性可分别耶。

    無無分别而不證空。

    應理義雲。

    所執空性可分别耶。

    有分别時而不證空。

     經。

    答曰此能分别(至)分别為空。

     贊曰。

    七答也。

    初标答。

    所以者何下釋。

    空理義者。

    能分别心。

    體性不空。

    可能分别真空之性。

    能分别心體性本空。

    何能分别真空之性。

    故釋之雲。

    空性不可分别為空。

    能緣所緣俱性空故。

    前随執有。

    且對名空。

    其實此空。

    非空不空。

    何可分别。

    應理義雲。

    執能分别既是所執。

    亦複體空。

    不但所執境名之為空。

    執有能取心亦是空。

    故有此實能取所取空可分别。

    分别心亦空。

    空性誰分别。

    由此道理。

    故釋之雲。

    空性不可分别為空。

    前随依他真如道理。

    對破執有。

    且說為空。

    其此空非空不空。

    何可分别。

     經。

    又問此空當于何求。

     贊曰。

    八問也。

    問空所由。

    于何處求。

    知此空相。

     經。

    答曰此空(至)二見中求。

     贊曰。

    九答。

    六十二見有多文。

    或有我見我所見為本。

    于一一蘊。

    皆執為我。

    皆有三。

    所謂是我璎珞。

    是我童仆。

    是我窟宅。

    由分别行緣蘊不分别所起處。

    成此二十句。

    二十句中。

    五是我見。

    十五句是我所見。

    三世五蘊。

    各執二十。

    成六十種。

    并本二種。

    有六十二。

    又有經言。

    六十二見。

    二見所攝。

    一邊見。

    二邪見。

    邊見攝四十七。

    謂四邊常論。

    四一分常論。

    有相十六論。

    無想有八。

    非有相非無相亦八。

    此四十見常見攝。

    七斷滅論斷見攝。

    故成四十七。

    邊見所攝。

    邪見攝十五。

    謂四有邊論。

    四不死矯亂。

    二無因論。

    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