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二(本)
關燈
小
中
大
果。
四業自在。
唯作善事。
及勸他為。
五生自在。
随欲能往。
此二由行戒度所得。
六勝解自在。
能随欲變。
此由忍得。
七願自在。
随所樂成。
此由勤得。
八神力自在。
起最勝通。
此由定得。
九智自在。
随言音慧。
十法自在。
于契經等。
任運能說。
二由慧得。
今顯由佛内具二智。
故于此中而得自在。
任運能宣。
歎德一周。
故申稽首。
經。
說法不有(至)亦不亡。
贊曰。
此下四頌。
得果利生德。
于中有二。
初兩頌得果。
後二頌利生。
得果中有二。
初一頌。
所說窮理果。
後一頌。
所證窮真果。
此初文也。
清辨解雲。
佛說諸法不有。
不有空也。
亦不無有也。
依世俗谛。
法相不無。
依勝義谛。
法相不有。
一切皆待因緣立者。
法所藉因。
法所藉緣。
因即是緣。
故名因緣。
且如有為。
待無為立。
其無為法。
複待有為。
真待俗立。
俗待真立。
空有亦爾。
其所待藉。
名曰因緣。
因果為宗。
所待為因。
能待為果。
故世俗有。
勝義成空。
以世俗谛。
有我作受。
勝義谛中。
都無我等。
故世俗谛。
待勝義成有。
其勝義谛。
待世俗成空。
我等既是昔凡妄執。
故今聖者。
勝義成空。
雖勝義空。
不壞俗谛。
故善惡業。
依世俗谛。
亦不說無。
亡猶無也。
或此總依勝義谛說。
空性離言。
何空何有。
有空法皆待因緣立故。
勝義谛中本無我等。
善惡之業。
業性不亡。
由凡執有。
聖證成空。
性本空故。
非今始空。
雲亦不亡。
不亡者不無也。
色自性空。
非色滅空。
非今始空。
故言不無。
護法解雲。
依勝義谛。
佛說諸法不有不無。
不有空也。
即遍計所執。
不無有也。
即依他圓成。
所以者何。
一切皆待因緣立故。
空有事理相待建立。
所待稱因。
能待稱果。
佛說因果。
以為宗故。
不可唯空。
亦不唯有。
要相待故。
舊雲生者。
其義非也。
諸無有法。
不待因緣而生。
但待立故。
無我等者。
顯不有法。
善惡之業亦不亡者。
顯不無法。
生死業緣。
此非無故。
此顯所說契空有理果。
經。
始在佛樹(至)所不測。
贊曰。
此一頌。
顯所證窮真果。
佛樹者菩提樹。
菩提樹下成佛。
因以為名。
在佛樹下。
于其複夜。
降伏天魔。
以十力降。
伏魔名降魔。
降魔之相。
如諸教說。
得甘露滅及勝菩提。
滅謂涅槃。
如甘露藥。
服得不死故。
勝菩提者。
能證真智。
過二乘故。
名勝菩提。
然此所說涅槃菩提。
非是一切分别之心所受所行。
亦非一切思量之意所受所行。
餘心分别之所不及。
餘意思量亦不及故。
攝大乘雲。
非心而是心。
是無分别智。
非是思量心。
是無分别心。
此甘露滅等。
是無分别心所緣。
非思量心之所取義。
彼分别故。
受者領納。
行者緣慮。
或非餘心所行。
餘意所受。
别配心意。
或甘露滅。
即勝菩提。
菩提性故。
清辨解雲。
以佛證得空無所有甘露滅故。
非心意所行。
法體都空。
何有心意而受行也。
由此外道群邪所不能測。
彼能測有。
粗淺法故。
不能測空。
深妙法也。
護法解雲。
所證涅槃菩提雖有。
性微妙故。
是智所證。
非心意境。
故諸外道群邪不測。
由此下雲。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得。
唯智所證。
或上二頌中。
初半頌。
總歎所說空有道理。
次一頌。
别顯空有之法。
後半頌。
歎深難測。
一頌顯空有法中無我。
一句頌所執無法不有也。
次有一句頌依他有後之半頌。
頌圓成有。
今此二性。
法不無也。
無漏諸法。
皆是圓滿成。
滅及菩提。
俱圓成故。
遣所執斷。
依他證圓成。
故此三别。
此上明佛證三性理果故餘不測。
下之二頌。
明利生也。
于中有二。
初一頌。
明轉法輪三寶出世。
後之一頌。
群生赉斯。
能度生死。
經。
三轉法輪(至)現世間。
贊曰。
此明轉法輪三寶出世也。
法輪有三。
謂聲聞獨覺菩薩法輪。
随機有異。
法成此三。
且準法花。
于三七日中。
思惟此事已。
方趣波羅[打-丁+柰]。
為五比丘衆。
轉四谛法輪。
此四谛輪。
聲聞之人。
于三生等。
行修習已。
依蘊處界。
證四谛故。
名聲聞法輪。
獨覺之人。
于四生等。
行修習已。
依十二緣。
證四谛故。
名獨覺法輪。
菩薩之人。
三大阿僧祇劫。
修六波羅密。
行十善巧。
觀于三性。
證四谛故。
名菩薩法輪。
故大般若經雲。
世尊初轉法輪之時。
無量衆生。
發聲聞心。
無量衆生。
發獨覺心。
無量衆生。
發于無上正等覺心。
證于初地二地三地。
乃至一生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此乃三乘通行法輪。
若不爾者。
第二七日。
他化天宮。
已說十地。
何故不名轉法輪也。
彼非三乘同所修故。
由此經中不名法輪。
三轉有二。
一自轉。
二為他。
自三轉者。
初轉在見道。
名印相轉。
次轉在修。
名應作轉。
後在無學。
名已作轉。
為他亦三。
一示相轉。
示其五人四谛相故。
謂此是苦。
此是集。
此是滅。
此是道。
二勸修轉。
勸其五人修四谛故。
謂此是苦汝應知。
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
此是集汝應修。
三作證轉。
恐即其不信。
佛引自身而終作證明。
此是苦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
此是道我已修。
初一轉時。
解憍陳那入見道。
第二轉時至修道。
第三轉時成無學道。
于一一谛。
各各有十二行相。
謂如于苦谛生聖慧眼為總。
别于過去苦谛生智。
未來苦谛生明。
現在苦谛生覺。
乃至道谛亦爾。
一總法眼。
三世别行相。
合成于四。
三轉合有四十八行相。
不過十二故。
總名三轉十二行相法輪。
如法花贊第四卷中法輪章說。
于大千者。
大千世界百億釋迦一時同轉。
俱釋迦化。
故言大千。
其輪能寂本性寂。
本性寂者。
即是真如本體寂理法輪境性。
可名法輪。
昔未轉時。
為種煩惱。
生于現行。
嚣煩所[雨/復]。
今轉法輪。
生聖道故。
煩惱都盡。
本性真寂。
其理便顯。
故言能寂。
其本性寂。
舊經雲。
其輪本來常清淨。
即法輪境性。
名為法輪本來清淨。
彼意由轉聖道輪故。
法性之輪。
本來清淨。
昔煩惱[雨/復]。
今便顯淨。
文隐難知。
言法智者。
三乘所獲無漏正智。
此時天人。
方能證得。
舊經雲。
天人得道此為證。
天人得道。
此本淨輪。
便為所證。
與本便乖。
由此三寶便現世間。
三寶具足故。
佛初成道。
商人獻麨。
佛與三歸。
未來有僧。
汝當歸依。
三乘聖僧。
時未有故。
轉四谛已。
三乘之僧。
三寶方具。
經。
以斯妙法(至)功德海。
贊曰。
此之一頌。
群生赉斯。
得度生死。
以斯妙法。
牒上法輪。
得果圓滿。
更無所畏。
已超生死。
更無所畏。
故得涅槃體常安寂。
故說佛是能度生死之大醫王。
我今稽首無邊德。
舊雲一受不退常寂然。
得本寂已。
更不退轉。
故常寂然。
便阙無畏無怖義。
經。
八法不動(至)此能仁。
贊曰。
次第三段。
一頌明佛違順不動德。
八法者。
一利。
二衰。
三毀。
四譽。
五稱。
六譏。
七苦。
八樂。
得财位名利。
失财位名衰。
背面說惡名毀。
背面說好名譽。
對面說好為稱。
對面說惡雲譏。
遭逼迫名苦。
得怡适名樂。
由佛住三念住。
八法不動。
三念住者。
一分随順供養不喜。
一分違背損害不嗔。
一大衆中半順半違。
亦不憂喜。
如妙高山王踞金輪上。
四方猛風。
不能傾動。
舊無八法。
但有毀譽。
譯家脫也。
好衆生名善。
惡衆生名不善。
佛于此輩。
都無偏黨。
俱慈與樂。
俱愍拔苦。
愍者悲也。
佛心行相。
離所執著。
如大虛空。
平等而住。
都無憎愛。
孰者誰也。
誰不宗承敬仰此能仁也。
梵雲釋迦。
此雲能仁。
且能且仁。
佛本性。
釋此本緣。
如瑜伽論。
舊雲人法。
人中寶珍。
阙無釋迦。
經。
以斯微蓋(至)功德身。
贊曰。
上贊佛三德。
此之一頌。
牒蓋現影。
贊述一周。
故申敬禮。
智見智也。
功德福也。
佛以福智而為身故。
經。
十力神變(至)大智見。
贊曰。
牒前前事以贊揚中。
為第二明于蓋内現影所由。
顯示世間皆性非實。
猶如光影。
非有似有。
诳惑愚夫。
令知虛僞。
勿生封著。
舊經無此。
衆既睹已。
莫不驚歎。
此希奇事。
故我今禮。
經。
衆會瞻仰(至)不其相。
贊曰。
下第二大段有四頌。
陳衆益以稱歎。
有上。
初一頌身益。
後三頌語益。
此初文也。
梵雲牟尼。
翻雲寂默。
能寂生死。
證寂默法。
故言寂也。
諸有見佛能随順者。
莫不心生德清淨信。
不随順者。
近信不生。
久必還起。
佛現神通。
慈愍拔濟。
唯向不背。
于信者前。
各各現身。
為其說法。
其信法者。
亦各見佛。
獨為現身。
現前利樂。
餘人所不能。
故為不共相。
經。
佛以一音(至)不共相。
贊曰。
下有三頌。
明語益。
大文分三。
佛有四無礙解。
不歎辨無礙。
說三無滞。
即辨才故。
一法無礙解。
說法無滞智。
二義無礙解。
說理無滞智。
三詞無礙解。
随諸方言音無滞智。
四辨才無礙。
巧說法義等七辨無滞智。
此歎詞無礙解。
為利益也。
佛以一音者。
謂一刹那聲。
一方音聲。
一本質聲。
一法教聲。
宣說法時。
八部四衆。
随類各解。
随其方域。
詞韻不同。
佛皆能同。
彼謂各同。
故成不共。
九地雖能得詞無礙。
尚未圓滿。
今顯圓故。
經。
佛以一音(至)不共相。
贊曰。
此歎法無礙解。
說法逗機。
應根應勝解。
應界性。
不同。
故言各各随其所解。
聽者聞法。
随其根性。
普得受行。
随獲彼果。
故為不共。
一雨普潤。
禀不同故。
經。
佛以一音(至)不共相。
贊曰。
此歎義無礙解。
佛說法義。
先行惡者。
聞法即怖。
怖堕落故。
先行善者。
聞法歡喜。
善路生故。
耽生死者。
聞法厭離。
欣涅槃故。
心不定者。
聞法斷疑。
心正定故。
三獸渡河。
證淺深故。
經。
稽首十方(至)于彼岸。
贊曰。
下有四頌。
叙述别德。
一一歸誠。
有九稽首。
舊三頌半。
此中有六。
一歎精勤。
二歎離怖。
三歎得定。
四歎導首。
五歎離漏。
六歎得果。
如文可知。
谛者實也。
行實精進。
名谛勇猛。
已除五怖。
得四無畏。
名得無怖。
畏舊雲得無所畏。
而無怖言。
佛已至定不共法。
一切妙定。
佛皆得故。
舊經無此。
結有九種。
謂愛。
恚。
慢。
無明。
疑。
見結。
取結。
嫉。
悭。
此九能結五趣四生。
諸生自體亦如結。
難可解故。
縛有三種。
謂貪嗔癡。
此縛有情處生死故。
經。
稽首普濟(至)心解脫。
贊曰。
此有二歸。
一歎慈悲。
二歎得果。
不依生死。
出世間故。
得諸有情平等趣者。
證涅槃故。
涅槃是有情平等所趣故。
舊雲善知衆生來去相者。
向涅槃來。
出生死去。
然義稍乖。
心解脫者。
已離煩惱。
慧既解脫。
相應之心。
不複彼呴。
名心解脫。
佛于諸趣。
已得此故。
經。
牟尼如是(至)無所住。
贊曰。
此有一歸。
歎證真空。
清辨解雲。
善修空者。
證真理故。
如空無挂礙。
如蓮不著水。
諸相已遣。
更無所遣。
生死盡故。
出世願滿。
更無所願。
故今稽首。
如空無住。
得真谛者。
護法解雲。
善修空者。
空有二種。
一雲舜若。
此但名空。
空者無也。
即遍計所執。
二雲舜若多。
此雲空性。
空之性故。
體即真如。
性是有也。
善修所執空故。
一切相遣。
善修圓成空性故。
一切願滿。
由此歸佛。
如空無住。
舊經似有文中仍阙。
經。
爾時寶性(至)問我嚴淨佛土。
贊曰。
說因圓滿中。
自下第二明其請益。
于中有四。
初明寶性請益。
二明佛贊敕聽。
三明寶性敬諾。
四明如來廣說。
此初文也。
阿雲無。
耨多羅雲上。
三雲正。
藐雲等。
又三雲正。
菩提雲覺。
總雲無上正等正覺。
如常分别。
不繁述之。
發趣者。
五百童子。
發心求趣。
彼減問我嚴淨佛土。
此有二義。
所嚴清淨土。
即土相狀。
能嚴修淨佛土。
即土之因。
故問有二。
一問淨佛土狀相。
二問修彼之因。
舊經願聞淨土行。
問唯問因。
不問土相。
經。
作是語已(至)分别解說。
贊曰。
此明佛贊敕聽。
有二。
初贊。
後敕。
經。
于是寶性(至)皆希聽受。
贊曰。
此明寶性敬諾。
善哉世尊。
敬之詞也。
先本無之。
經。
爾時世尊(至)嚴淨佛土。
贊曰。
下明如來廣說。
大文有二。
初答前問。
後勸嚴心。
答問有二。
先答土相。
複次已下。
答問嚴因。
答土相中有三。
一總标。
次别顯。
後釋所由。
此總标也。
凡土有二。
一有情世間。
二器世間。
聖土有二。
一菩薩二寶方。
合此二種。
假名為土。
離有情等。
無别土故。
由有有情。
方有器界。
有情成菩薩。
器界及寶方。
菩薩本欲化諸有情。
令得出世。
方便變穢而為寶方。
根本不為變器成淨土。
器是末故。
所以今标諸有情土。
是為菩薩修行所嚴清淨佛土。
故俗亦言人為邦本。
本固邦甯。
即同于此。
舊雲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文義不同。
嚴淨當來成佛之土。
名淨佛土。
非菩薩時已名佛土。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二(本)
四業自在。
唯作善事。
及勸他為。
五生自在。
随欲能往。
此二由行戒度所得。
六勝解自在。
能随欲變。
此由忍得。
七願自在。
随所樂成。
此由勤得。
八神力自在。
起最勝通。
此由定得。
九智自在。
随言音慧。
十法自在。
于契經等。
任運能說。
二由慧得。
今顯由佛内具二智。
故于此中而得自在。
任運能宣。
歎德一周。
故申稽首。
經。
說法不有(至)亦不亡。
贊曰。
此下四頌。
得果利生德。
于中有二。
初兩頌得果。
後二頌利生。
得果中有二。
初一頌。
所說窮理果。
後一頌。
所證窮真果。
此初文也。
清辨解雲。
佛說諸法不有。
不有空也。
亦不無有也。
依世俗谛。
法相不無。
依勝義谛。
法相不有。
一切皆待因緣立者。
法所藉因。
法所藉緣。
因即是緣。
故名因緣。
且如有為。
待無為立。
其無為法。
複待有為。
真待俗立。
俗待真立。
空有亦爾。
其所待藉。
名曰因緣。
因果為宗。
所待為因。
能待為果。
故世俗有。
勝義成空。
以世俗谛。
有我作受。
勝義谛中。
都無我等。
故世俗谛。
待勝義成有。
其勝義谛。
待世俗成空。
我等既是昔凡妄執。
故今聖者。
勝義成空。
雖勝義空。
不壞俗谛。
故善惡業。
依世俗谛。
亦不說無。
亡猶無也。
或此總依勝義谛說。
空性離言。
何空何有。
有空法皆待因緣立故。
勝義谛中本無我等。
善惡之業。
業性不亡。
由凡執有。
聖證成空。
性本空故。
非今始空。
雲亦不亡。
不亡者不無也。
色自性空。
非色滅空。
非今始空。
故言不無。
護法解雲。
依勝義谛。
佛說諸法不有不無。
不有空也。
即遍計所執。
不無有也。
即依他圓成。
所以者何。
一切皆待因緣立故。
空有事理相待建立。
所待稱因。
能待稱果。
佛說因果。
以為宗故。
不可唯空。
亦不唯有。
要相待故。
舊雲生者。
其義非也。
諸無有法。
不待因緣而生。
但待立故。
無我等者。
顯不有法。
善惡之業亦不亡者。
顯不無法。
生死業緣。
此非無故。
此顯所說契空有理果。
經。
始在佛樹(至)所不測。
贊曰。
此一頌。
顯所證窮真果。
佛樹者菩提樹。
菩提樹下成佛。
因以為名。
在佛樹下。
于其複夜。
降伏天魔。
以十力降。
伏魔名降魔。
降魔之相。
如諸教說。
得甘露滅及勝菩提。
滅謂涅槃。
如甘露藥。
服得不死故。
勝菩提者。
能證真智。
過二乘故。
名勝菩提。
然此所說涅槃菩提。
非是一切分别之心所受所行。
亦非一切思量之意所受所行。
餘心分别之所不及。
餘意思量亦不及故。
攝大乘雲。
非心而是心。
是無分别智。
非是思量心。
是無分别心。
此甘露滅等。
是無分别心所緣。
非思量心之所取義。
彼分别故。
受者領納。
行者緣慮。
或非餘心所行。
餘意所受。
别配心意。
或甘露滅。
即勝菩提。
菩提性故。
清辨解雲。
以佛證得空無所有甘露滅故。
非心意所行。
法體都空。
何有心意而受行也。
由此外道群邪所不能測。
彼能測有。
粗淺法故。
不能測空。
深妙法也。
護法解雲。
所證涅槃菩提雖有。
性微妙故。
是智所證。
非心意境。
故諸外道群邪不測。
由此下雲。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得。
唯智所證。
或上二頌中。
初半頌。
總歎所說空有道理。
次一頌。
别顯空有之法。
後半頌。
歎深難測。
一頌顯空有法中無我。
一句頌所執無法不有也。
次有一句頌依他有後之半頌。
頌圓成有。
今此二性。
法不無也。
無漏諸法。
皆是圓滿成。
滅及菩提。
俱圓成故。
遣所執斷。
依他證圓成。
故此三别。
此上明佛證三性理果故餘不測。
下之二頌。
明利生也。
于中有二。
初一頌。
明轉法輪三寶出世。
後之一頌。
群生赉斯。
能度生死。
經。
三轉法輪(至)現世間。
贊曰。
此明轉法輪三寶出世也。
法輪有三。
謂聲聞獨覺菩薩法輪。
随機有異。
法成此三。
且準法花。
于三七日中。
思惟此事已。
方趣波羅[打-丁+柰]。
為五比丘衆。
轉四谛法輪。
此四谛輪。
聲聞之人。
于三生等。
行修習已。
依蘊處界。
證四谛故。
名聲聞法輪。
獨覺之人。
于四生等。
行修習已。
依十二緣。
證四谛故。
名獨覺法輪。
菩薩之人。
三大阿僧祇劫。
修六波羅密。
行十善巧。
觀于三性。
證四谛故。
名菩薩法輪。
故大般若經雲。
世尊初轉法輪之時。
無量衆生。
發聲聞心。
無量衆生。
發獨覺心。
無量衆生。
發于無上正等覺心。
證于初地二地三地。
乃至一生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此乃三乘通行法輪。
若不爾者。
第二七日。
他化天宮。
已說十地。
何故不名轉法輪也。
彼非三乘同所修故。
由此經中不名法輪。
三轉有二。
一自轉。
二為他。
自三轉者。
初轉在見道。
名印相轉。
次轉在修。
名應作轉。
後在無學。
名已作轉。
為他亦三。
一示相轉。
示其五人四谛相故。
謂此是苦。
此是集。
此是滅。
此是道。
二勸修轉。
勸其五人修四谛故。
謂此是苦汝應知。
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
此是集汝應修。
三作證轉。
恐即其不信。
佛引自身而終作證明。
此是苦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
此是道我已修。
初一轉時。
解憍陳那入見道。
第二轉時至修道。
第三轉時成無學道。
于一一谛。
各各有十二行相。
謂如于苦谛生聖慧眼為總。
别于過去苦谛生智。
未來苦谛生明。
現在苦谛生覺。
乃至道谛亦爾。
一總法眼。
三世别行相。
合成于四。
三轉合有四十八行相。
不過十二故。
總名三轉十二行相法輪。
如法花贊第四卷中法輪章說。
于大千者。
大千世界百億釋迦一時同轉。
俱釋迦化。
故言大千。
其輪能寂本性寂。
本性寂者。
即是真如本體寂理法輪境性。
可名法輪。
昔未轉時。
為種煩惱。
生于現行。
嚣煩所[雨/復]。
今轉法輪。
生聖道故。
煩惱都盡。
本性真寂。
其理便顯。
故言能寂。
其本性寂。
舊經雲。
其輪本來常清淨。
即法輪境性。
名為法輪本來清淨。
彼意由轉聖道輪故。
法性之輪。
本來清淨。
昔煩惱[雨/復]。
今便顯淨。
文隐難知。
言法智者。
三乘所獲無漏正智。
此時天人。
方能證得。
舊經雲。
天人得道此為證。
天人得道。
此本淨輪。
便為所證。
與本便乖。
由此三寶便現世間。
三寶具足故。
佛初成道。
商人獻麨。
佛與三歸。
未來有僧。
汝當歸依。
三乘聖僧。
時未有故。
轉四谛已。
三乘之僧。
三寶方具。
經。
以斯妙法(至)功德海。
贊曰。
此之一頌。
群生赉斯。
得度生死。
以斯妙法。
牒上法輪。
得果圓滿。
更無所畏。
已超生死。
更無所畏。
故得涅槃體常安寂。
故說佛是能度生死之大醫王。
我今稽首無邊德。
舊雲一受不退常寂然。
得本寂已。
更不退轉。
故常寂然。
便阙無畏無怖義。
經。
八法不動(至)此能仁。
贊曰。
次第三段。
一頌明佛違順不動德。
八法者。
一利。
二衰。
三毀。
四譽。
五稱。
六譏。
七苦。
八樂。
得财位名利。
失财位名衰。
背面說惡名毀。
背面說好名譽。
對面說好為稱。
對面說惡雲譏。
遭逼迫名苦。
得怡适名樂。
由佛住三念住。
八法不動。
三念住者。
一分随順供養不喜。
一分違背損害不嗔。
一大衆中半順半違。
亦不憂喜。
如妙高山王踞金輪上。
四方猛風。
不能傾動。
舊無八法。
但有毀譽。
譯家脫也。
好衆生名善。
惡衆生名不善。
佛于此輩。
都無偏黨。
俱慈與樂。
俱愍拔苦。
愍者悲也。
佛心行相。
離所執著。
如大虛空。
平等而住。
都無憎愛。
孰者誰也。
誰不宗承敬仰此能仁也。
梵雲釋迦。
此雲能仁。
且能且仁。
佛本性。
釋此本緣。
如瑜伽論。
舊雲人法。
人中寶珍。
阙無釋迦。
經。
以斯微蓋(至)功德身。
贊曰。
上贊佛三德。
此之一頌。
牒蓋現影。
贊述一周。
故申敬禮。
智見智也。
功德福也。
佛以福智而為身故。
經。
十力神變(至)大智見。
贊曰。
牒前前事以贊揚中。
為第二明于蓋内現影所由。
顯示世間皆性非實。
猶如光影。
非有似有。
诳惑愚夫。
令知虛僞。
勿生封著。
舊經無此。
衆既睹已。
莫不驚歎。
此希奇事。
故我今禮。
經。
衆會瞻仰(至)不其相。
贊曰。
下第二大段有四頌。
陳衆益以稱歎。
有上。
初一頌身益。
後三頌語益。
此初文也。
梵雲牟尼。
翻雲寂默。
能寂生死。
證寂默法。
故言寂也。
諸有見佛能随順者。
莫不心生德清淨信。
不随順者。
近信不生。
久必還起。
佛現神通。
慈愍拔濟。
唯向不背。
于信者前。
各各現身。
為其說法。
其信法者。
亦各見佛。
獨為現身。
現前利樂。
餘人所不能。
故為不共相。
經。
佛以一音(至)不共相。
贊曰。
下有三頌。
明語益。
大文分三。
佛有四無礙解。
不歎辨無礙。
說三無滞。
即辨才故。
一法無礙解。
說法無滞智。
二義無礙解。
說理無滞智。
三詞無礙解。
随諸方言音無滞智。
四辨才無礙。
巧說法義等七辨無滞智。
此歎詞無礙解。
為利益也。
佛以一音者。
謂一刹那聲。
一方音聲。
一本質聲。
一法教聲。
宣說法時。
八部四衆。
随類各解。
随其方域。
詞韻不同。
佛皆能同。
彼謂各同。
故成不共。
九地雖能得詞無礙。
尚未圓滿。
今顯圓故。
經。
佛以一音(至)不共相。
贊曰。
此歎法無礙解。
說法逗機。
應根應勝解。
應界性。
不同。
故言各各随其所解。
聽者聞法。
随其根性。
普得受行。
随獲彼果。
故為不共。
一雨普潤。
禀不同故。
經。
佛以一音(至)不共相。
贊曰。
此歎義無礙解。
佛說法義。
先行惡者。
聞法即怖。
怖堕落故。
先行善者。
聞法歡喜。
善路生故。
耽生死者。
聞法厭離。
欣涅槃故。
心不定者。
聞法斷疑。
心正定故。
三獸渡河。
證淺深故。
經。
稽首十方(至)于彼岸。
贊曰。
下有四頌。
叙述别德。
一一歸誠。
有九稽首。
舊三頌半。
此中有六。
一歎精勤。
二歎離怖。
三歎得定。
四歎導首。
五歎離漏。
六歎得果。
如文可知。
谛者實也。
行實精進。
名谛勇猛。
已除五怖。
得四無畏。
名得無怖。
畏舊雲得無所畏。
而無怖言。
佛已至定不共法。
一切妙定。
佛皆得故。
舊經無此。
結有九種。
謂愛。
恚。
慢。
無明。
疑。
見結。
取結。
嫉。
悭。
此九能結五趣四生。
諸生自體亦如結。
難可解故。
縛有三種。
謂貪嗔癡。
此縛有情處生死故。
經。
稽首普濟(至)心解脫。
贊曰。
此有二歸。
一歎慈悲。
二歎得果。
不依生死。
出世間故。
得諸有情平等趣者。
證涅槃故。
涅槃是有情平等所趣故。
舊雲善知衆生來去相者。
向涅槃來。
出生死去。
然義稍乖。
心解脫者。
已離煩惱。
慧既解脫。
相應之心。
不複彼呴。
名心解脫。
佛于諸趣。
已得此故。
經。
牟尼如是(至)無所住。
贊曰。
此有一歸。
歎證真空。
清辨解雲。
善修空者。
證真理故。
如空無挂礙。
如蓮不著水。
諸相已遣。
更無所遣。
生死盡故。
出世願滿。
更無所願。
故今稽首。
如空無住。
得真谛者。
護法解雲。
善修空者。
空有二種。
一雲舜若。
此但名空。
空者無也。
即遍計所執。
二雲舜若多。
此雲空性。
空之性故。
體即真如。
性是有也。
善修所執空故。
一切相遣。
善修圓成空性故。
一切願滿。
由此歸佛。
如空無住。
舊經似有文中仍阙。
經。
爾時寶性(至)問我嚴淨佛土。
贊曰。
說因圓滿中。
自下第二明其請益。
于中有四。
初明寶性請益。
二明佛贊敕聽。
三明寶性敬諾。
四明如來廣說。
此初文也。
阿雲無。
耨多羅雲上。
三雲正。
藐雲等。
又三雲正。
菩提雲覺。
總雲無上正等正覺。
如常分别。
不繁述之。
發趣者。
五百童子。
發心求趣。
彼減問我嚴淨佛土。
此有二義。
所嚴清淨土。
即土相狀。
能嚴修淨佛土。
即土之因。
故問有二。
一問淨佛土狀相。
二問修彼之因。
舊經願聞淨土行。
問唯問因。
不問土相。
經。
作是語已(至)分别解說。
贊曰。
此明佛贊敕聽。
有二。
初贊。
後敕。
經。
于是寶性(至)皆希聽受。
贊曰。
此明寶性敬諾。
善哉世尊。
敬之詞也。
先本無之。
經。
爾時世尊(至)嚴淨佛土。
贊曰。
下明如來廣說。
大文有二。
初答前問。
後勸嚴心。
答問有二。
先答土相。
複次已下。
答問嚴因。
答土相中有三。
一總标。
次别顯。
後釋所由。
此總标也。
凡土有二。
一有情世間。
二器世間。
聖土有二。
一菩薩二寶方。
合此二種。
假名為土。
離有情等。
無别土故。
由有有情。
方有器界。
有情成菩薩。
器界及寶方。
菩薩本欲化諸有情。
令得出世。
方便變穢而為寶方。
根本不為變器成淨土。
器是末故。
所以今标諸有情土。
是為菩薩修行所嚴清淨佛土。
故俗亦言人為邦本。
本固邦甯。
即同于此。
舊雲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文義不同。
嚴淨當來成佛之土。
名淨佛土。
非菩薩時已名佛土。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