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二(本)

關燈
大洲故。

    以上從下處。

    所為來處為欲瞻仰禮拜供養聽法者。

    說由四緣。

    來在會坐。

    舊本無本界之名。

    亦無來瞻禮供養意。

    雖言來聽。

    不言會坐。

    下準此知。

     經。

    複有萬二千(至)來在會坐。

     贊曰。

    此即第二他方帝釋。

    帝釋太住。

    在須彌頂。

    說從他方四洲來。

    亦是上方從下為名。

    以四大洲人所居處。

    在醎海中。

    非上處故。

    舉勝天帝釋。

    攝餘他方六欲天衆。

     經。

    并餘大威力(至)悉來會坐。

     贊曰。

    此下第三威靈八部。

    于中有三。

    初明八部衆。

    次明釋梵等。

    後明會坐。

    此八部衆。

    具大神用。

    名大威力。

    八部者。

    一天。

    一切天趣。

    俱名為天。

    二龍。

    本居大海。

    能興雲雨。

    三藥叉。

    此名暴惡。

    亦名勇健。

    飛空而行。

    攝地行類諸邏刹婆。

    羅婆刹者。

    此名可畏。

    并食生肉血。

    有尾有牙。

    頭狀火燃。

    手腳有爪。

    四健達縛。

    此雲尋香行。

    西方呼散樂。

    名健達縛。

    不事生業。

    尋食香氣。

    作樂乞求。

    名尋香行。

    今此神鬼。

    常能作樂。

    食諸香氣。

    故名健達縛。

    智度論雲。

    是天伎神。

    常随諸天。

    其心柔軟。

    福少諸天。

    舉此上首。

    攝中有等。

    皆在其中。

    五阿素洛。

    此雲非天。

    佛地論說。

    天趣所攝。

    行多谄诳。

    無天實行。

    名曰非天。

    如人惡行名曰非人。

    實是天趣。

    薩婆多宗。

    說為鬼趣。

    正法念經。

    說通鬼畜。

    羅睺阿修羅王。

    師子之兒。

    是畜生故。

    伽他經中。

    說天鬼畜三趣所攝。

    今依大乘。

    說唯天趣。

    本主所居。

    妙高山北大海之下。

    餘住不定。

    六揭路荼者。

    舊雲金翅鳥。

    今雲妙翅鳥。

    鳥翅種種寶色莊嚴。

    不唯金故。

    此有四生。

    化胎卵濕。

    随力能食四生諸龍。

    舉此攝餘一切諸鳥。

    七緊捺洛。

    此雲歌神。

    能唱歌詠。

    與健達縛。

    同事諸天。

    天須之時。

    更互來去。

    八莫呼洛伽。

    此雲大腹。

    大蟒田蛟之流。

    舉此攝餘腹行之類。

    上标八部。

    雖攝威靈。

    此方尊高。

    猶未别列。

    故次第二列釋梵等。

    釋謂帝釋。

    梵謂梵王。

    護世者能護世間四洲人故。

    即四天王。

    東方天王名持國。

    南方天王名增長。

    西方天王名醜目。

    北方天王名多聞。

    瑜伽說。

    住妙高山腹第四層級。

    俱舍說。

    住初金山頂。

    此乃兩部不相違也。

    複雲等者。

    等餘空居欲界四天色界天等。

     經。

    及諸四衆(至)俱來會坐。

     贊曰。

    此下第四修行四部衆。

    苾刍如前。

    尼者女聲。

    女具五義。

    名苾刍尼。

    邬婆索迦者。

    邬波近也。

    迦者事也。

    此名近事。

    複言索者。

    此是男聲。

    即近事男。

    以具戒業。

    堪能親近承事大苾刍衆故。

    言近事男。

    邬波斯迦者。

    斯是女聲。

    餘義同前。

    即近事女。

    以具戒德。

    堪能親近承事諸苾刍尼故。

    名近事女。

    古雲清信男女。

    非也。

     經。

    爾時世尊(至)而為說法。

     贊曰。

    衆圓滿中有二。

    初列大衆。

    後辨威儀。

    此第二也。

    文複有三。

    一标威儀。

    二舉喻況。

    三顯尊勝。

    此初也。

    三業翹仰。

    恭也。

    一心崇重。

    敬也。

    周環而睹。

    圍也。

    遍匝順化。

    繞也。

    四衆有此威儀。

    如來應機為說。

    未演此經。

    前有說故。

     經。

    譬如大寶(至)巍然迥出。

     贊曰。

    此舉喻況。

    須彌山者。

    此名妙高。

    水上高八萬逾繕那。

    四寶所成名妙。

    妙是勝義。

    依今大乘。

    東面金。

    西面銀。

    南面琉璃。

    北面水精。

    用此四珍之所集成。

    故名大寶。

    妙高山王處在大海。

    大海深量八萬逾繕那。

    廣量二十四萬逾繕那。

    餘七金山。

    外半半下。

    海準亦然。

    獨妙高山。

    高大巍巍然。

    迥出于大海衆山之上。

    海喻生死一切衆生。

    山喻菩薩聲聞聖衆。

    妙高山王。

    喻于如來巍巍迥出。

    巍然者高大之貌。

    薩婆多宗。

    山踞金輪。

    大乘不然。

    故處大海。

     經。

    踞大師子(至)蔽諸大衆。

     贊曰。

    此顯尊勝。

    踞者坐也。

    如來處于無畏之座。

    名師子座。

    座為師子之形。

    顯居上者得無畏故。

    座以衆寶。

    帝青大青石藏杵藏末尼珠等之所嚴飾。

    名為勝藏。

    内身金色。

    外放神光。

    顯此燒耀威德之光。

    映蔽一切諸來大衆。

    若秋間之朗月光映衆星。

    譬春日之洪雷聲胦群響。

    皆由内德超絕。

    所以外形孤秀者也。

     經。

    時廣嚴城(至)名曰寶性。

     贊曰。

    說法緣起分中。

    大文有四。

    此下第三說因圓滿。

    于中有三。

    一明修行。

    獻蓋贊揚。

    二明請益。

    發問佛答。

    三顯決疑。

    鹙子疑生。

    聖者廣解。

    明修行中。

    大文複二。

    一明修身行。

    獻蓋等是也。

    二明修語行。

    說頌等是也。

    修身行中有三。

    一明寶性獻蓋。

    二明佛現神力。

    三明大衆睹見之歡喜贊歎。

    初中有十。

    此文有四。

    一明住處。

    時廣嚴城。

    二明行位。

    有一菩薩。

    三舉族侄。

    離咕毗種。

    此婆羅門十六姓中之一姓也。

    四舉名字。

    名曰寶性。

    與舊不同。

    其義可解。

     經。

    與離咕毗(至)奉上世尊。

     贊曰。

    此文有六。

    五明德屬。

    五百童子并姓離咕毗。

    六明蓋數。

    各持一蓋。

    七明雕飾。

    七寶莊嚴。

    八明來至。

    往庵羅林。

    九明進上。

    各奉世尊也。

    持一蓋者。

    顯各各起四無量心[雨/復]衆生故。

    七寶嚴者。

    顯修七聖财助嚴無量故。

    七寶者。

    佛地論說。

    一金。

    二銀。

    三吠琉璃。

    四牟婆洛揭婆。

    臘舊雲珊瑚。

    五羯雞呾諾迦。

    舊雲車渠。

    六褐濕摩揭婆。

    舊雲馬腦。

    七赤真珠。

    赤蟲所出。

    或珠體赤。

    餘文雖說。

    随方所重。

    種種不同。

    經言七寶。

    以此為定。

    奉獻佛者。

    表近修妙行。

    遠報佛恩故。

     經。

    奉已頂禮(至)卻住一面。

     贊曰。

    此文有一。

    第十見軌儀也。

    進奉雖善。

    情仍不足。

    所以鄭重說虔儀。

    屈尊敬卑。

    故言頂禮世尊雙足。

    修神通因。

    右繞七匝。

    虔恭事訖。

    情有所待。

    随類而立。

    故言卻住一面。

     經。

    佛之威神(至)大千世界。

     贊曰。

    此下第二佛現神力。

    于中有三。

    一變多為少。

    二變小為大。

    三彰現其中。

    此有二文。

    一變多為少。

    合成一蓋。

    表修四無量等種種妙因。

    同證一真法界故。

    二變小為大。

    [雨/復]三千界故。

    顯真如理。

    遍充法界。

    無不在故。

    亦顯無量[雨/復]一切故。

    又顯因小而果大故。

    千四天下。

    有一輪圍。

    名小千界。

    千小千界。

    有一輪圍。

    名中千界。

    千中千界。

    有一輪圍。

    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第三重千。

    故雲大千。

    由此下言輪圍山大輪圍山。

     經。

    而此世界(至)悉于中現。

     贊曰。

    此下第三。

    影現蓋中。

    下文雲。

    十方神變示世間。

    一切皆如光影等。

    欲現世間因緣不實。

    故如影也。

    下文有二。

    一現此方。

    二現他界。

    此方有二。

    一現分量。

    二現衆像。

    此初文也。

    顯彼真如遍共相故。

    現世界量。

    表彼成佛得一切智故。

     經。

    又此三千(至)河陂泉池沼。

     贊曰。

    下現衆像有二。

    一明别現。

    二總結之。

    别現有八。

    此文有五。

    一現四大洲之都山。

    妙高也。

    二現一瞻部之别山。

    雪山以下七山也。

    三現四洲之總山。

    輪圍也四現小千等之總山。

    大輪圍也。

    五現四洲之别水。

    大海等也。

     經。

    及百俱胝(至)此寶蓋中。

     贊曰。

    此文有三。

    六現百億四大洲。

    洲謂洲渚。

    四大洲渚。

    各在水中。

    故名為洲。

    東勝身。

    西牛貨。

    南瞻部。

    北俱盧。

    壽命增減。

    處所形量。

    成壞之相。

    皆如瑜伽第四卷說。

    此經欲解深妙正理。

    故諸事相。

    略不釋之。

    七現諸宮。

    日月等也。

    日月高下分量名字。

    如瑜伽等說。

    八現王國。

    并諸國邑等也舊文無之。

    此影現者。

    表成佛時得一切種智。

    如是皆現此寶蓋中。

    總結之也。

     經。

    文十方所(至)無不見聞。

     贊曰。

    下現他方十方如來。

    及與彼佛所說正法。

    皆現蓋中。

    蓋中有聲。

    猶如谷響。

    應本所說。

    而此可聞。

    本聲影故。

    佛影可見。

    故言蓋内無不見聞。

    此略不言諸衆眷屬。

    理準定有。

    非佛獨居。

    法空說故。

    現他方者。

    表彼成佛能現一切佛淨土故。

     經。

    時諸大衆(至)默然而住。

     贊曰。

    此即第三。

    大衆睹之。

    歡喜贊敬。

    心生歡喜。

    意怡樂故。

    身為踴躍。

    跳弄舞故。

    言歎希有。

    說不盡故。

    以手合掌。

    以目瞻仰。

    渴德情深。

    曾不暫舍。

    希法靜聽。

    默然而住。

     經。

    爾時寶性(至)而贊佛曰。

     贊曰。

    明修行中。

    上修身行。

    下修語行。

    财供不足。

    以身頂禮。

    身供不足。

    故偈揚贊。

    表歸命之心深。

    顯虔恭之道備。

    此明贊揚義軌。

    自下正述歎詞。

    伽他梵音。

    此翻雲頌。

    頌者美義。

    四句連屬。

    文義巧故。

    舊雲偈者。

    語訛略也。

     經。

    日淨修廣(至)到彼岸。

     贊曰。

    四句為一頌。

    此有十九頌半。

    舊有十八頌。

    于中分三。

    初有十一頌半。

    牒前事以贊揚。

    舊有十頌半。

    次有四頌。

    陳衆益以稱歎。

    古今相似。

    後有四頌。

    叙述别德。

    一一歸誠。

    舊三頌半。

    初中有二。

    初十頌半。

    牒前事贊揚。

    舊有九頌。

    後有一頌。

    明現影意。

    初中複二。

    初三頌。

    牒現他方。

    舊有二頌。

    後七頌半。

    牒現此方。

    或總分二。

    初三頌。

    牒現他方以贊揚。

    後八頌半。

    牒現此方以贊揚。

    初中複二。

    初兩頌。

    贊佛六淨。

    後一頌。

    牒現十方。

    贊六淨中。

    初一頌半。

    贊六德。

    後半頌。

    結申敬禮。

    此有四淨。

    一目淨。

    二意樂淨。

    三定淨。

    四彼岸淨。

    舊經意樂名心淨。

    彼岸淨名已度。

    六根之首。

    目最為先。

    導引其身。

    無目不可。

    見事聞理。

    目用居先。

    于身端嚴。

    目妙為勝。

    故偏歎目。

    餘根準知。

    言目淨者。

    目有六勝。

    一淨勝。

    離障翳故。

    二修勝。

    修者長也。

    若雲間之半月。

    長入鬓故。

    三廣勝。

    廣闊也。

    與長相稱。

    能闊大故。

    四妙端嚴勝。

    上下相稱。

    厚薄得所。

    極婉麗故。

    五皎勝。

    皎者明也。

    明朗可愛。

    能徹視故。

    六色勝。

    青绀色故。

    喻中有之舊但有三。

    今者新譯。

    猶如青绀蓮花之葉。

    不同其蓮花落結實。

    台露名蓮。

    故目似葉。

    不似真蓮。

    諸蓮花中。

    青蓮花似目。

    形勢别故。

    不取餘色之花。

    花葉團故。

    青蓮花葉。

    極大皎潔。

    鮮淨喻目。

    修長複闊。

    婉麗可觀。

    含翠明皎。

    故以為喻。

    绀通衆绀。

    今取青绀。

    三十二相中。

    佛眼大晴。

    青绀之色。

    仍有似環。

    周圍絞之。

    故以青绀蓮花為喻。

    已證第一淨意樂。

    意樂者。

    廣大阿世耶信勝解為體。

    佛意樂淨。

    無雜意樂。

    純利生故。

    勝過一切。

    故名第一。

    此乃所證菩提品類。

    故與證名。

    證第一淨言。

    勝奢摩他等。

    奢摩他者。

    此翻為止。

    止住心故。

    即是定淨。

    到彼岸者。

    即是菩提涅槃。

    佛已圓淨。

    故名為淨。

    不同二乘分得障在非第一淨故。

     經。

    久積無邊(至)寂路者。

     贊曰。

    此初二句明二淨。

    初句明第五業淨。

    第二句明第六名稱淨。

    無漏之行。

    名清淨業。

    如海深廣。

    時長修之。

    故言久積無邊業耳。

    德既高勝。

    故獲大名。

    遍十方刹。

    十号滿故。

    名勝名聞。

    稽者至也。

    首者頭也。

    以首至地。

    故名稽首。

    此乃敬禮之異名。

    大沙門者。

    此雲息惡。

    佛果尊極。

    出過一切。

    故名為大。

    希夷者。

    涅槃宮也。

    聽之不得。

    名曰希。

    搏之不得。

    名曰夷。

    希夷體寂。

    寂生死故。

    性本寂故。

    路者道也。

    向涅槃宮之路。

    即聖道也。

    如來能名初學根未熟者。

    開此寂路。

    能為根熟。

    導此寂路。

    名開導者。

    開者發義。

    導者引義。

    又寂路即希裡。

    如屍陀林。

    名為寂路。

    故經說為憺怕路也。

    又能開導希表涅槃及寂路菩提之者。

    由佛其上六種淨故故我今時稽首沙門。

    此能開導涅槃菩提。

    舊經上來已說一頌。

     經。

    既見大聖(至)悉見聞。

     贊曰。

    上來贊佛六淨。

    此文牒現十方。

    近現大千。

    猶稱奇事。

    後現此界。

    理絕心表。

    長行據近遠而陳。

    頌中據勝劣而彰。

    所以先牒他方。

    後牒此界。

    妙用難測名神。

    轉換舊形名變。

    文意可知。

    故不别釋。

     經。

    法王法力(至)此法王。

     贊曰。

    下七頌半。

    牒現此方以贊揚。

    于中複二。

    初六頌半。

    贊佛三德。

    後有一頌。

    牒現此方。

    初中有三。

    初一頌半。

    歎佛從真起化德。

    次有四頌。

    歎佛得果利生德。

    後有一頌。

    歎佛違順不動德。

    此初文也。

    佛于法自在。

    名法王。

    其法難屈伏。

    名法力。

    已過三界。

    名超群生。

    具此三德故。

    恒以法财。

    施于一切。

    或由法王以法力故。

    能超群生。

    後以法财。

    能施一切。

    一切聖者。

    法為資财。

    益自他故。

    雖财無畏。

    亦以施生。

    塞生死源。

    唯施法故。

    所以偏說。

    佛後得智。

    能善分别法自共相。

    自相者。

    色受想等。

    共相者。

    苦無常等。

    以法施時。

    能善分别。

    雖外起此作用。

    而無分别智。

    常觀第一義。

    第一義者勝義。

    勝義體即真如。

    摧怨敵者。

    内觀真義。

    能破三魔。

    外起化用。

    能破天魔。

    名摧怨敵。

    摧者破壞義。

    四魔千佛。

    為怨為敵。

    故名怨敵。

    非佛與之。

    舊經阙此。

    名而不動。

    不為魔怨所動亂故。

    義亦少成。

    既起二智。

    證理事門。

    已于諸法得自在。

    自在有十。

    花嚴經中。

    亦說十種。

    名同義别。

    如花贊第十卷說。

    今依攝論。

    一壽自在。

    能延促命。

    二心自在。

    生死無染。

    三财自在。

    能随樂現。

    由行施度。

    證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