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二(本)
關燈
小
中
大
也。
所餘諸門。
準前七力。
怨繁應止。
十八佛不共法。
以五門分别。
一名。
二體。
三行相。
四差别。
五諸門。
辨名有二。
一列。
二釋。
列名。
一無誤失。
二無卒暴音。
三無忘失念。
四無不定心。
五無種種想。
六無不擇舍。
七志欲無退。
八精進無退。
九念無退。
十定無退。
十一慧無退。
十二解脫無退。
十三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随智而轉。
十四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随智而轉。
十五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随智而轉。
十六知過去世無著無礙。
十七知未來世無著無礙。
十八知現在世無著無礙。
釋名者。
十八者數。
佛者能成熟。
不共法者所成熟。
唯佛獨成。
餘所無有。
名不共法。
或複餘人雖似分得。
而一切種皆不圓滿。
如來于彼一切。
一切悉皆證得。
于一切種。
無不圓滿。
最極超過。
殊妙第一。
名不共法。
獨佛有義。
是不共義。
佛之不共法。
名佛不共法。
依主釋也。
合言十八不共法。
帶數釋也。
體性者。
初二以身語業思為性。
第三第九以念。
第四第十以定。
第五以想。
第六第十一及後六以慧。
第七以欲。
第八以精進。
第十二以勝解為體。
如是合以思想欲勤念定勝解慧八法為性。
此中遍行二。
謂思想。
善一。
謂勤。
别境五。
謂欲念定勝解慧。
所為十八法體唯是三蘊。
謂色想行。
身語二業。
色蘊攝故。
歸本是思。
若起作用。
依後得智。
若住自性。
依正體智。
若兼相應。
四蘊為性。
若加眷屬。
五蘊為性。
行相者。
阿羅漢。
雖漏也盡。
為乞食故。
出遊城邑。
或與惡馬及盜賊等共而遊止。
或踐隔荊棘。
高足越坑。
入女人家。
不依正理。
而作語言。
棄舍正路。
而行耶徑。
如是誤失。
如來永無。
阿羅漢等。
或迷道路。
或入空宅。
揚聲大叫。
因不染習氣。
聚落露唇齒。
而現大笑。
現卒暴音。
如來永無。
阿羅漢等。
猶有不染污。
久遠所作。
久遠所說。
忘失憶念。
如來永無。
阿羅漢等。
斂心方定。
出則不定。
如來永無。
阿羅漢等。
于有餘生死。
起違逆想。
于無餘涅槃。
起寂靜想。
如來永無此種種想。
住大舍故。
阿羅漢等。
不曾以智慧簡擇。
便棄利樂有情之事。
如來永無。
阿羅漢等。
于所知障清淨。
有未得退。
謂志欲退。
精進退。
念退。
定退。
慧退。
解脫退。
如來永無。
阿羅漢等。
或于一時。
善三業轉。
或非善三業轉。
如來三業。
智為前導。
随智而轉。
故無無記。
唯是善性。
阿羅漢等。
于三世境。
不能起心即解。
故智是有著。
不能一切悉解。
故智是有礙。
如來于彼。
暫起心時。
即知一切。
是故智是無著無礙。
差别者。
十八中。
初六。
依三業清淨說。
無誤失依身清淨。
無卒暴音依語清淨。
餘四皆依意清淨說。
中六。
于所依及果根。
未得不退說。
所依謂志欲。
由此為本起精進。
故名所依。
餘教說言。
欲為精進依故。
果謂解脫。
由欲為先。
後于涅槃解脫及一切境。
起決定解。
故名為果。
欲所求故。
精進念定慧名根。
久修此四。
生善勝故。
起解脫故。
後六之中。
三業智為前導随智而轉。
乃是如來不共三業。
知去來今。
無著無礙。
乃至則是如來不共之智。
諸門者有五。
一作業。
二分别。
三平等。
四差别。
五引發。
作業者。
謂由身語意業清淨。
以得不退。
若行若住。
映一切聲聞獨覺。
三業清淨者。
初六作業。
以得不退者。
中六作業。
若行若住者。
後六作業。
餘門準前。
恐繁且止。
此中所說力無畏等。
唯佛獨成。
今已分得。
至紹隆位。
故名為近。
舉此類餘。
佛法皆爾。
舊經。
合此位及功德。
總為一近。
經。
已除所有(至)險穢深坑。
贊曰。
此歎離諸惡果功德。
怖畏惡趣者。
謂三惡趣。
三惡趣果。
可怖畏故。
或八無暇。
名可怖畏。
餘雲惡道。
名為惡趣。
或五怖畏。
名怖畏。
雖初地離。
今八地上。
複離其因。
因果總盡。
故今稱離。
上生人天。
故除惡趣。
人天複有險惡深坑。
無形二形黃門等類。
及女人等。
并名人中惡趣。
此難救度。
故名深坑。
深可怖畏。
故名險穢。
如險穢道。
亦如深坑。
或起邪見。
謗無因果。
名穢深坑。
如上所說。
并通惡果。
今皆超之。
舊經總言。
開閉一切諸惡趣門。
義亦通也。
經。
永棄緣起(至)諸有趣生。
贊曰。
歎獲無住涅槃功德。
生死緣起。
難可破壞。
猶如金剛。
能損衆生。
如刀如杖。
謂緣起法。
如似金剛。
為刀為杖。
能損衆生。
難可破壞。
或惡趣是苦果。
深坑是彼因。
沒而難出。
故此緣起法。
總談生死。
皆已永離。
菩薩久離分段生死。
或定能離一切緣起。
證得涅槃。
而不住中。
常思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五趣四生。
示現随類。
而教導之。
永棄緣起。
大智為先。
不住生死。
常思示現。
随類教導。
大悲為先。
不住涅槃。
舊雲。
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雖有大悲。
無大智中能棄緣起。
經。
為大醫王(至)愈疾施安。
贊曰。
此顯善達機宜濟利功德。
醫者意也。
善識病源。
妙閑藥本。
随時救利。
立以醫名。
于此自在。
名大醫王。
方謂方法。
說藥之教。
術謂道術。
救濟之要。
善知此二。
立醫王名。
既識衆生之根。
故能應病而與其藥。
藥既與之。
其疾便愈。
施其安樂。
樂有五樂。
一自性樂。
樂受體。
二因樂。
能生樂受根境等法。
三苦對治樂。
寒熱等苦。
暫息滅時。
生起樂想。
四斷受樂。
謂滅定。
五無惱害樂。
無惱害樂複有四種。
一出離樂。
謂色無色界。
二遠離樂。
謂出家者。
三覺法樂。
謂菩提。
四寂靜樂。
謂涅槃。
如菩薩地解此五樂。
安即是樂。
此中二解。
一解菩薩喻。
療生死病大醫王故。
病即機感。
藥謂正法。
二解。
菩薩善解五明。
知醫方術。
故能應病與藥。
愈疾施安。
濟現身病及後身病。
故通二解。
經。
無量功德(至)皆嚴淨。
贊曰。
此顯内外殊勝功德。
内體功德。
皆已成就。
及外佛土。
皆嚴淨故。
若内德不成。
而外土不淨。
經。
其見聞者(至)亦不唐捐。
贊曰。
此顯任運二利功德。
若有衆生。
見聞菩薩皆蒙濟利。
随其病宜。
皆能濟拔。
盲者得眼。
聾者得耳。
如是等類。
菩薩舉心。
凡所指意。
無非善事。
初必益故。
終無有作虛棄功勞。
唐者虛也。
捐者棄也。
上四十句。
别歎德已。
經。
設經俱胝(至)亦不能盡。
贊曰。
此總結歎德廣道妙。
設經多劫說。
終難盡功德。
百千十萬俱胝百億數那庚多億億數。
少修業淺。
述尚難窮。
因廣智幽。
德陳難盡。
故經十萬個百億億億劫。
贊其功德。
亦不能盡。
經。
其名曰(至)等不等觀菩薩。
贊曰。
此即第三别列名也。
于中總有五十六菩薩。
舊有五十二。
此剩五介菩薩。
一妙慧。
二蓮花勝藏。
三三摩地王。
四勝魔。
五殊寶蓋菩薩。
阙舊一寶勝菩薩。
等觀者。
平等觀理。
觀事。
觀諸有情。
不等者。
一觀理不等。
謂觀真非俗。
二觀事不等。
其義可知。
三觀有情不等。
即可度者度之。
不可度者不度之。
或時等觀。
或時不等觀。
名等不等觀。
合此二也。
經。
定神變王菩薩法自在菩薩。
贊曰。
依定起神變。
以化衆生。
名定神變。
舊名定自在。
但以入出諸定自在。
無神變義。
說法無礙。
名法自在。
經。
法幢菩薩光幢菩薩。
贊曰。
梵雲系都。
此雲幢也。
于法自在。
高顯如幢。
放光自在。
亦如高幢。
舊雲法相光相。
此語非也。
但譯經人。
說如高幢。
受者不知。
謂指幢為相。
如标相相似。
是故謬也。
經。
光嚴菩薩大嚴菩薩。
贊曰。
光中有衆彩。
種種莊嚴。
名光嚴。
以種種寶行。
莊嚴内身。
名大莊嚴。
經。
寶峰(至)寶印手菩薩。
贊曰。
法寶高峻。
名寶峰。
言詞高峻。
名辨峰。
舊言寶積辨積。
積寶積辨。
義稍疏也。
手出寶施。
名寶手。
手上有印。
印諸衆生。
令脫六趣。
名寶印手。
經。
常舉手(至)無屈辨菩薩。
贊曰。
招諸衆生。
勸之修善。
名常舉手。
授與善法。
名常下手。
引頸望衆生。
常希拔濟。
名常延頸。
舊雲常慘。
悲慘拔濟義。
菩薩無憂。
故非慘也。
六根暫觀一衆生時。
一一根門。
皆生歡喜。
如父見子。
名常喜根。
若見衆生。
含笑先雲。
常起大喜。
如王自在。
名喜王。
言詞難伏。
名無屈辨。
舊雲辨音。
此義便爽。
經。
虛空藏(至)寶施菩薩。
贊曰。
虛空為藏。
持以施生。
名虛空藏。
心持慧寶炬。
照群生之癡暗。
名執寶炬。
以法寶施生。
作吉祥事。
名寶吉祥。
舊名寶勇。
施生。
片得其意。
阙無吉祥。
常以七寶施諸衆生。
名為寶施。
舊名寶見。
道理成難。
經。
帝網至慧峰菩薩。
贊曰。
如天帝釋有自在術。
于一一事中。
現一切事。
網或衆生。
菩薩神通。
以作幻術。
網利衆生。
故名帝網。
放大光明。
猶如網珠。
名為光網。
舊雲明網。
所放神光不名明故。
離諸定障。
而入靜慮。
得大自在。
名無障靜慮。
舊雲。
無緣觀。
觀無所緣。
其義非也。
或無者無障。
緣觀者定。
其義可知。
智慧高峻。
名為慧峰。
先雲慧積。
與義便乖。
舊經次有寶勝菩薩。
此本無之。
經。
天王菩薩(至)峰相等嚴菩薩。
贊曰。
于法自在。
猶如天王。
名為天王。
又諸菩薩名清淨天。
其中自在。
如輪王故。
漸得十力。
能破四魔。
名為壞魔。
流注法寶。
光明如電。
自在如天。
故名電天。
舊名電德。
德功德也。
能現神變。
自在如王。
名現神變王。
舊雲自在生。
即神變自在也。
能以功德平等自嚴。
如峰之相高峻頗道。
名峰相等嚴。
先雲功德相嚴。
相即峰也。
義同名沙。
經。
師子吼(至)山相擊王菩薩。
贊曰。
說法音聲。
如師子吼。
無所畏故。
名師子吼。
說法之響。
如雲雷音。
西方說雷是雲聲故。
名雲雷音。
先無雲字。
漢雷非雲。
舊經除之。
說法音聲。
如兩山相擊轟磕可畏。
名山相擊。
自在如王。
先雲山相擊音。
其義同也。
經。
香象(至)不舍善轭菩薩。
贊曰。
象中之勝。
名為香象。
如勢香象。
故名香象。
大香象者。
更勝大故。
先雲白香象。
白香象不如香象。
故應名大香象。
修行匪懈。
名常精進。
所修善法。
猶如車轭。
轭行者牛。
向涅槃宮。
不趣餘故。
菩薩常住善中。
名不舍善轭。
先雲不休息。
但得總意。
未善義也。
經。
妙慧(至)蓮花嚴菩薩。
贊曰。
其智殊勝。
名為妙慧。
先所無也。
證淨法界。
如來家生。
名為妙生。
内含法寶。
名為勝藏。
如蓮花未開。
故名蓮花勝藏。
得殊勝定。
自在如王。
或複如王。
殊勝之定。
名三摩地王。
三摩地者。
此名等持。
體即定也。
此二菩薩。
先本所無。
以如蓮花一乘妙德。
而自嚴飾。
或以蓮花。
恒自莊嚴。
表五淤泥故。
開敷智覺故。
名蓮花嚴。
先雲花嚴。
亦同義也。
經。
觀自在(至)勝魔菩薩。
贊曰。
諸有殷淨三業歸依。
必應所祈。
六通乘化。
八難危怖。
飛輪摧拔。
作不請友。
為應病師。
救攝難思。
名觀自在。
先雲觀世音。
不唯觀聲。
而濟拔故。
凡所遊适。
利益生。
有大威勢。
名得大勢。
梵網者。
如大梵王。
能于一事。
現一切事。
網石諸梵。
令其信伏。
菩薩神通。
網惑利樂。
亦複如是。
故名梵網。
手執寶杖。
扣擊衆生。
令發勝心。
勤求菩提。
故名寶杖。
德高莫上。
故名無勝。
常摧魔侶。
故名勝魔。
此先無也。
經。
嚴上(至)珠髻菩薩。
贊曰。
常修妙行。
莊嚴佛土。
名為嚴土。
觀無為法。
不離心首。
如以金為髻。
故名金髻。
常以智慧。
嚴飾其心。
如以珠為髻。
故名珠髻。
或一乘者。
佛髻明珠。
菩薩常修。
故名珠髻。
經。
慈氏(至)珠蓋菩薩。
贊曰。
母性行慈。
身亦慈愛。
以慈為氏。
故名慈氏。
釋此本緣。
如彌勒疏。
先雲彌勒是也。
文殊師利。
雲妙吉祥。
恒勸衆生。
作吉祥事。
極殊勝故。
雲妙吉祥。
起四無量。
[雨/復]蓋衆生。
如以珠寶而為蓋故。
名珠寶蓋。
此先所無。
經。
如是上首三萬二千。
贊曰。
此即第四牒上總結。
且舉德高。
故言上首。
餘之下位。
略不足陳。
故不二品三十一人。
非今所烈。
經。
複有萬梵(至)東在會坐。
贊曰。
上明聖衆。
下明凡衆。
凡衆有三。
一他方諸天衆。
二威靈八部衆。
此方諸天。
入八部故。
由此經文。
合言會坐。
三修行四部衆。
或分為四。
釋梵護世。
别為一故。
或分為五。
他方梵王為一。
他方帝釋為一故。
今此即初也。
有萬梵者。
此總舉也。
論其梵王。
數有萬故。
持髻梵王為上首者。
此方初禅梵王故。
法花雲。
屍棄大梵。
光明大品等。
舊經亦言屍棄等。
頂持肉髻。
似如來相。
此是八地菩薩。
增上生攝。
為彰下經文對揚鹙子我見佛土清淨若斯。
故非凡也。
舉此顯上諸梵皆來。
從本無憂者色界也。
欲界有憂苦。
有逼迫事故。
上界無之。
四大洲界者。
初禅大小。
如四
所餘諸門。
準前七力。
怨繁應止。
十八佛不共法。
以五門分别。
一名。
二體。
三行相。
四差别。
五諸門。
辨名有二。
一列。
二釋。
列名。
一無誤失。
二無卒暴音。
三無忘失念。
四無不定心。
五無種種想。
六無不擇舍。
七志欲無退。
八精進無退。
九念無退。
十定無退。
十一慧無退。
十二解脫無退。
十三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随智而轉。
十四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随智而轉。
十五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随智而轉。
十六知過去世無著無礙。
十七知未來世無著無礙。
十八知現在世無著無礙。
釋名者。
十八者數。
佛者能成熟。
不共法者所成熟。
唯佛獨成。
餘所無有。
名不共法。
或複餘人雖似分得。
而一切種皆不圓滿。
如來于彼一切。
一切悉皆證得。
于一切種。
無不圓滿。
最極超過。
殊妙第一。
名不共法。
獨佛有義。
是不共義。
佛之不共法。
名佛不共法。
依主釋也。
合言十八不共法。
帶數釋也。
體性者。
初二以身語業思為性。
第三第九以念。
第四第十以定。
第五以想。
第六第十一及後六以慧。
第七以欲。
第八以精進。
第十二以勝解為體。
如是合以思想欲勤念定勝解慧八法為性。
此中遍行二。
謂思想。
善一。
謂勤。
别境五。
謂欲念定勝解慧。
所為十八法體唯是三蘊。
謂色想行。
身語二業。
色蘊攝故。
歸本是思。
若起作用。
依後得智。
若住自性。
依正體智。
若兼相應。
四蘊為性。
若加眷屬。
五蘊為性。
行相者。
阿羅漢。
雖漏也盡。
為乞食故。
出遊城邑。
或與惡馬及盜賊等共而遊止。
或踐隔荊棘。
高足越坑。
入女人家。
不依正理。
而作語言。
棄舍正路。
而行耶徑。
如是誤失。
如來永無。
阿羅漢等。
或迷道路。
或入空宅。
揚聲大叫。
因不染習氣。
聚落露唇齒。
而現大笑。
現卒暴音。
如來永無。
阿羅漢等。
猶有不染污。
久遠所作。
久遠所說。
忘失憶念。
如來永無。
阿羅漢等。
斂心方定。
出則不定。
如來永無。
阿羅漢等。
于有餘生死。
起違逆想。
于無餘涅槃。
起寂靜想。
如來永無此種種想。
住大舍故。
阿羅漢等。
不曾以智慧簡擇。
便棄利樂有情之事。
如來永無。
阿羅漢等。
于所知障清淨。
有未得退。
謂志欲退。
精進退。
念退。
定退。
慧退。
解脫退。
如來永無。
阿羅漢等。
或于一時。
善三業轉。
或非善三業轉。
如來三業。
智為前導。
随智而轉。
故無無記。
唯是善性。
阿羅漢等。
于三世境。
不能起心即解。
故智是有著。
不能一切悉解。
故智是有礙。
如來于彼。
暫起心時。
即知一切。
是故智是無著無礙。
差别者。
十八中。
初六。
依三業清淨說。
無誤失依身清淨。
無卒暴音依語清淨。
餘四皆依意清淨說。
中六。
于所依及果根。
未得不退說。
所依謂志欲。
由此為本起精進。
故名所依。
餘教說言。
欲為精進依故。
果謂解脫。
由欲為先。
後于涅槃解脫及一切境。
起決定解。
故名為果。
欲所求故。
精進念定慧名根。
久修此四。
生善勝故。
起解脫故。
後六之中。
三業智為前導随智而轉。
乃是如來不共三業。
知去來今。
無著無礙。
乃至則是如來不共之智。
諸門者有五。
一作業。
二分别。
三平等。
四差别。
五引發。
作業者。
謂由身語意業清淨。
以得不退。
若行若住。
映一切聲聞獨覺。
三業清淨者。
初六作業。
以得不退者。
中六作業。
若行若住者。
後六作業。
餘門準前。
恐繁且止。
此中所說力無畏等。
唯佛獨成。
今已分得。
至紹隆位。
故名為近。
舉此類餘。
佛法皆爾。
舊經。
合此位及功德。
總為一近。
經。
已除所有(至)險穢深坑。
贊曰。
此歎離諸惡果功德。
怖畏惡趣者。
謂三惡趣。
三惡趣果。
可怖畏故。
或八無暇。
名可怖畏。
餘雲惡道。
名為惡趣。
或五怖畏。
名怖畏。
雖初地離。
今八地上。
複離其因。
因果總盡。
故今稱離。
上生人天。
故除惡趣。
人天複有險惡深坑。
無形二形黃門等類。
及女人等。
并名人中惡趣。
此難救度。
故名深坑。
深可怖畏。
故名險穢。
如險穢道。
亦如深坑。
或起邪見。
謗無因果。
名穢深坑。
如上所說。
并通惡果。
今皆超之。
舊經總言。
開閉一切諸惡趣門。
義亦通也。
經。
永棄緣起(至)諸有趣生。
贊曰。
歎獲無住涅槃功德。
生死緣起。
難可破壞。
猶如金剛。
能損衆生。
如刀如杖。
謂緣起法。
如似金剛。
為刀為杖。
能損衆生。
難可破壞。
或惡趣是苦果。
深坑是彼因。
沒而難出。
故此緣起法。
總談生死。
皆已永離。
菩薩久離分段生死。
或定能離一切緣起。
證得涅槃。
而不住中。
常思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五趣四生。
示現随類。
而教導之。
永棄緣起。
大智為先。
不住生死。
常思示現。
随類教導。
大悲為先。
不住涅槃。
舊雲。
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雖有大悲。
無大智中能棄緣起。
經。
為大醫王(至)愈疾施安。
贊曰。
此顯善達機宜濟利功德。
醫者意也。
善識病源。
妙閑藥本。
随時救利。
立以醫名。
于此自在。
名大醫王。
方謂方法。
說藥之教。
術謂道術。
救濟之要。
善知此二。
立醫王名。
既識衆生之根。
故能應病而與其藥。
藥既與之。
其疾便愈。
施其安樂。
樂有五樂。
一自性樂。
樂受體。
二因樂。
能生樂受根境等法。
三苦對治樂。
寒熱等苦。
暫息滅時。
生起樂想。
四斷受樂。
謂滅定。
五無惱害樂。
無惱害樂複有四種。
一出離樂。
謂色無色界。
二遠離樂。
謂出家者。
三覺法樂。
謂菩提。
四寂靜樂。
謂涅槃。
如菩薩地解此五樂。
安即是樂。
此中二解。
一解菩薩喻。
療生死病大醫王故。
病即機感。
藥謂正法。
二解。
菩薩善解五明。
知醫方術。
故能應病與藥。
愈疾施安。
濟現身病及後身病。
故通二解。
經。
無量功德(至)皆嚴淨。
贊曰。
此顯内外殊勝功德。
内體功德。
皆已成就。
及外佛土。
皆嚴淨故。
若内德不成。
而外土不淨。
經。
其見聞者(至)亦不唐捐。
贊曰。
此顯任運二利功德。
若有衆生。
見聞菩薩皆蒙濟利。
随其病宜。
皆能濟拔。
盲者得眼。
聾者得耳。
如是等類。
菩薩舉心。
凡所指意。
無非善事。
初必益故。
終無有作虛棄功勞。
唐者虛也。
捐者棄也。
上四十句。
别歎德已。
經。
設經俱胝(至)亦不能盡。
贊曰。
此總結歎德廣道妙。
設經多劫說。
終難盡功德。
百千十萬俱胝百億數那庚多億億數。
少修業淺。
述尚難窮。
因廣智幽。
德陳難盡。
故經十萬個百億億億劫。
贊其功德。
亦不能盡。
經。
其名曰(至)等不等觀菩薩。
贊曰。
此即第三别列名也。
于中總有五十六菩薩。
舊有五十二。
此剩五介菩薩。
一妙慧。
二蓮花勝藏。
三三摩地王。
四勝魔。
五殊寶蓋菩薩。
阙舊一寶勝菩薩。
等觀者。
平等觀理。
觀事。
觀諸有情。
不等者。
一觀理不等。
謂觀真非俗。
二觀事不等。
其義可知。
三觀有情不等。
即可度者度之。
不可度者不度之。
或時等觀。
或時不等觀。
名等不等觀。
合此二也。
經。
定神變王菩薩法自在菩薩。
贊曰。
依定起神變。
以化衆生。
名定神變。
舊名定自在。
但以入出諸定自在。
無神變義。
說法無礙。
名法自在。
經。
法幢菩薩光幢菩薩。
贊曰。
梵雲系都。
此雲幢也。
于法自在。
高顯如幢。
放光自在。
亦如高幢。
舊雲法相光相。
此語非也。
但譯經人。
說如高幢。
受者不知。
謂指幢為相。
如标相相似。
是故謬也。
經。
光嚴菩薩大嚴菩薩。
贊曰。
光中有衆彩。
種種莊嚴。
名光嚴。
以種種寶行。
莊嚴内身。
名大莊嚴。
經。
寶峰(至)寶印手菩薩。
贊曰。
法寶高峻。
名寶峰。
言詞高峻。
名辨峰。
舊言寶積辨積。
積寶積辨。
義稍疏也。
手出寶施。
名寶手。
手上有印。
印諸衆生。
令脫六趣。
名寶印手。
經。
常舉手(至)無屈辨菩薩。
贊曰。
招諸衆生。
勸之修善。
名常舉手。
授與善法。
名常下手。
引頸望衆生。
常希拔濟。
名常延頸。
舊雲常慘。
悲慘拔濟義。
菩薩無憂。
故非慘也。
六根暫觀一衆生時。
一一根門。
皆生歡喜。
如父見子。
名常喜根。
若見衆生。
含笑先雲。
常起大喜。
如王自在。
名喜王。
言詞難伏。
名無屈辨。
舊雲辨音。
此義便爽。
經。
虛空藏(至)寶施菩薩。
贊曰。
虛空為藏。
持以施生。
名虛空藏。
心持慧寶炬。
照群生之癡暗。
名執寶炬。
以法寶施生。
作吉祥事。
名寶吉祥。
舊名寶勇。
施生。
片得其意。
阙無吉祥。
常以七寶施諸衆生。
名為寶施。
舊名寶見。
道理成難。
經。
帝網至慧峰菩薩。
贊曰。
如天帝釋有自在術。
于一一事中。
現一切事。
網或衆生。
菩薩神通。
以作幻術。
網利衆生。
故名帝網。
放大光明。
猶如網珠。
名為光網。
舊雲明網。
所放神光不名明故。
離諸定障。
而入靜慮。
得大自在。
名無障靜慮。
舊雲。
無緣觀。
觀無所緣。
其義非也。
或無者無障。
緣觀者定。
其義可知。
智慧高峻。
名為慧峰。
先雲慧積。
與義便乖。
舊經次有寶勝菩薩。
此本無之。
經。
天王菩薩(至)峰相等嚴菩薩。
贊曰。
于法自在。
猶如天王。
名為天王。
又諸菩薩名清淨天。
其中自在。
如輪王故。
漸得十力。
能破四魔。
名為壞魔。
流注法寶。
光明如電。
自在如天。
故名電天。
舊名電德。
德功德也。
能現神變。
自在如王。
名現神變王。
舊雲自在生。
即神變自在也。
能以功德平等自嚴。
如峰之相高峻頗道。
名峰相等嚴。
先雲功德相嚴。
相即峰也。
義同名沙。
經。
師子吼(至)山相擊王菩薩。
贊曰。
說法音聲。
如師子吼。
無所畏故。
名師子吼。
說法之響。
如雲雷音。
西方說雷是雲聲故。
名雲雷音。
先無雲字。
漢雷非雲。
舊經除之。
說法音聲。
如兩山相擊轟磕可畏。
名山相擊。
自在如王。
先雲山相擊音。
其義同也。
經。
香象(至)不舍善轭菩薩。
贊曰。
象中之勝。
名為香象。
如勢香象。
故名香象。
大香象者。
更勝大故。
先雲白香象。
白香象不如香象。
故應名大香象。
修行匪懈。
名常精進。
所修善法。
猶如車轭。
轭行者牛。
向涅槃宮。
不趣餘故。
菩薩常住善中。
名不舍善轭。
先雲不休息。
但得總意。
未善義也。
經。
妙慧(至)蓮花嚴菩薩。
贊曰。
其智殊勝。
名為妙慧。
先所無也。
證淨法界。
如來家生。
名為妙生。
内含法寶。
名為勝藏。
如蓮花未開。
故名蓮花勝藏。
得殊勝定。
自在如王。
或複如王。
殊勝之定。
名三摩地王。
三摩地者。
此名等持。
體即定也。
此二菩薩。
先本所無。
以如蓮花一乘妙德。
而自嚴飾。
或以蓮花。
恒自莊嚴。
表五淤泥故。
開敷智覺故。
名蓮花嚴。
先雲花嚴。
亦同義也。
經。
觀自在(至)勝魔菩薩。
贊曰。
諸有殷淨三業歸依。
必應所祈。
六通乘化。
八難危怖。
飛輪摧拔。
作不請友。
為應病師。
救攝難思。
名觀自在。
先雲觀世音。
不唯觀聲。
而濟拔故。
凡所遊适。
利益生。
有大威勢。
名得大勢。
梵網者。
如大梵王。
能于一事。
現一切事。
網石諸梵。
令其信伏。
菩薩神通。
網惑利樂。
亦複如是。
故名梵網。
手執寶杖。
扣擊衆生。
令發勝心。
勤求菩提。
故名寶杖。
德高莫上。
故名無勝。
常摧魔侶。
故名勝魔。
此先無也。
經。
嚴上(至)珠髻菩薩。
贊曰。
常修妙行。
莊嚴佛土。
名為嚴土。
觀無為法。
不離心首。
如以金為髻。
故名金髻。
常以智慧。
嚴飾其心。
如以珠為髻。
故名珠髻。
或一乘者。
佛髻明珠。
菩薩常修。
故名珠髻。
經。
慈氏(至)珠蓋菩薩。
贊曰。
母性行慈。
身亦慈愛。
以慈為氏。
故名慈氏。
釋此本緣。
如彌勒疏。
先雲彌勒是也。
文殊師利。
雲妙吉祥。
恒勸衆生。
作吉祥事。
極殊勝故。
雲妙吉祥。
起四無量。
[雨/復]蓋衆生。
如以珠寶而為蓋故。
名珠寶蓋。
此先所無。
經。
如是上首三萬二千。
贊曰。
此即第四牒上總結。
且舉德高。
故言上首。
餘之下位。
略不足陳。
故不二品三十一人。
非今所烈。
經。
複有萬梵(至)東在會坐。
贊曰。
上明聖衆。
下明凡衆。
凡衆有三。
一他方諸天衆。
二威靈八部衆。
此方諸天。
入八部故。
由此經文。
合言會坐。
三修行四部衆。
或分為四。
釋梵護世。
别為一故。
或分為五。
他方梵王為一。
他方帝釋為一故。
今此即初也。
有萬梵者。
此總舉也。
論其梵王。
數有萬故。
持髻梵王為上首者。
此方初禅梵王故。
法花雲。
屍棄大梵。
光明大品等。
舊經亦言屍棄等。
頂持肉髻。
似如來相。
此是八地菩薩。
增上生攝。
為彰下經文對揚鹙子我見佛土清淨若斯。
故非凡也。
舉此顯上諸梵皆來。
從本無憂者色界也。
欲界有憂苦。
有逼迫事故。
上界無之。
四大洲界者。
初禅大小。
如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