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二(本)
關燈
小
中
大
過自身者。
是故無畏如師子吼。
講說談論。
其聲若雷。
隐振隐振。
深而大故。
前五音中。
此第一也。
經。
不可稱量過稱量境。
贊曰。
此顯德大妙逾心議殊勝功德。
稱謂言說。
量謂心度。
謂大菩薩。
聖德廣大。
微妙難知。
言說不可稱。
情度不可量。
非七地已前說思所及。
故非稱量之境界也。
此以下句。
釋于上句。
由過彼境故。
言不可稱量。
八地以上。
刹那刹那。
轉增進故。
初一刹那。
過前二劫所修一倍。
二念二倍。
乃至上倍。
過前無數。
故非七地以前稱量。
舊經脫稱。
義仍難解。
經。
集法寶慧(至)柔和微蜜。
贊曰。
上二句。
歎獲聖寶功德。
下二句。
顯離惡法功德。
教理行果。
法可貴重。
名之為寶。
于法寶中。
慧為上首。
此能引導一切法故。
八地以上。
于一切法。
能堪能思能持。
三慧久積。
名之為集。
慧既久積。
是故能為大引導師。
若無慧者。
不能為導師。
或聖者财寶。
即七聖财。
謂信戒聞舍慧慚愧。
雖具此法寶。
慧為上首。
久已積集。
能為導師。
古經雲集衆法寶。
文總無慧。
難為導師。
不謂不憍名正直。
不粗不疏名審谛。
不誷不戾名柔和。
達細知深名微密。
此下二句。
古經所無。
經。
妙達諸法(至)甚深實義。
贊曰。
此歎能了真理功德。
諸法真理。
名甚深義。
難以世俗慧見。
分别心知。
推求慧見。
世俗智知。
凡夫心見。
二乘心知。
眼識所見。
餘識所知。
此等諸法。
今諸菩薩。
皆能妙達。
後得智達俗。
正體智達真。
經。
随入一切(至)意樂所歸。
贊曰。
此歎乃達空有所歸宗極功德。
護法宗雲。
入者證解。
有者有為無為。
無者我及我所。
即是三性。
趣謂意況有趣無趣。
意樂者。
即緣有無之心。
所歸者。
謂中道道理。
名有無趣意樂所歸。
謂無漏智。
是有無趣意樂。
此無漏智所歸。
即真如境也。
諸佛所說有無所趣意樂。
究竟所歸。
真如之境。
菩薩皆能随入證解。
此顯能達三性理也。
清辨解雲。
世俗谛有。
勝義谛無。
無者空也。
此之二趣意樂。
究竟所歸。
即真空理。
此諸菩薩。
能随證入。
舊雲善知衆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便非此理。
或往來者。
分别構畫。
心所趣者。
空有三性及心所行。
歸真如三性。
究竟心所行故。
心即意樂。
雖有此解。
理路猶疏。
經。
獲無等等(至)共佛法。
贊曰。
上二句。
歎将紹佛位功德。
下二句。
顯已鄰佛德功德。
大覺世尊。
名無等等。
無齊可齊故。
第十地菩薩。
座大寶蓮花。
十方諸佛。
如王子受職法。
以佛智水。
灌灑心頂。
令受佛住。
今獲此位。
顯紹尊故。
力者十力。
畏者四無所畏。
不共佛法者。
十八佛不共法。
十力。
略以五門分别。
一爾名。
二出體。
三行相。
四次第。
五諸門。
辨名有二。
一列。
二釋。
列名者。
一處非處智力。
二自業智力。
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四根勝劣智力。
五種種勝解智力。
六種種界智力。
七遍趣行智力。
八宿住随念智力。
九死生智力。
十漏盡智力。
釋名者。
初總。
後别。
總名力者。
能摧怨敵我。
不可屈伏義。
瑜伽菩薩地第四十九五十。
及決擇第五十七。
菩薩藏經第五。
顯揚第四。
對法第十四。
并大般若經。
皆釋此相。
與一切種利樂有情。
功能相應。
畢竟勝伏一切魔怨。
大威力故。
說名為力。
故以能摧難屈名力。
對法雲。
善降衆魔。
善記問論。
故十名力。
十者是數。
力用不同。
有此十種。
故名十力。
依六釋中。
帶數釋也。
釋别名者。
因果相當。
名之為處。
若不相當。
名為非處。
故瑜伽雲。
淨不淨果。
非不平等。
如轉變因。
是名為處。
處者建立義。
依義。
起義。
能建立果為依。
能起于果法故。
因立處名。
不平不因。
與上相違。
是名非處。
于此二種。
一切智。
無滞智。
清淨智。
離增上慢。
名之為智。
力義如前。
各自所作三世三業。
或順現受。
或順生受。
後受不定。
名為自業。
于此正知。
名自業智力。
靜慮者四靜慮。
解脫者八解脫。
等持者一切有心定。
等至者一切有心無心定。
于此正知。
名靜慮解脫等持持至智力。
根者。
信等五根。
此衆中上。
名為勝劣。
于此正知。
名根勝劣智力。
若從他信。
以為其無。
或觀諸法。
以為其先。
成耎中上。
愛樂勝解。
名種種勝解。
于此正知。
名種種勝解智力。
若廣建立種種種性。
或一乘。
或三乘。
或四乘。
或五乘。
或貪嗔癡等分行等。
為至有情八十千行。
名種種界。
界是性故。
于此正知。
名種種界智力。
若即如是諸趣門中。
随順正行。
如實行者修不淨觀等。
名遍趣行。
或趣一切五趣之行。
或諸外道沙門婆羅門。
各各異見品類諸行。
或此世他世無罪趣行。
名遍趣行。
于此正知。
名遍趣行智力。
若于種種有情衆中。
四方名字假設安立品類差别。
随先過去。
所有自體。
八言說句。
謂如是名一。
生類二。
種性三。
飲食四。
受苦樂五。
長壽六。
久住七。
壽量邊際八。
于此八中。
随念六種略所行行。
有無量種宿住随念。
六略行者。
一呼召假名。
二刹帝利等色類差别。
三父母。
四飲食方軌。
五興衰。
六壽量。
此等宿住。
是過去境。
住宿也故。
于此宿住。
而起随念。
念俱行智。
名宿住随念智力。
諸有情類。
臨欲終沒。
名為死時。
住中有等。
名為生時。
于善惡趣。
死時生時。
能正了知。
名死生智力。
一切諸漏所有随眠。
無餘永斷。
名為漏盡。
于此正知。
名漏盡智力。
智者是體。
力是作用。
然力即智。
更無别性。
此中宿住随念相應智力。
是鄰近釋。
自餘最初處非處。
乃至漏盡。
是所觀境。
智力是能觀智。
處非處乃至漏盡之智力。
皆依主釋也。
二出體者。
決擇分五十七雲。
佛具知根。
以慧根為體。
對法論雲。
若定若慧。
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菩薩地雲。
謂總五根為其自性。
雖複三文不同。
然體有五。
一最勝體。
故決擇分。
佛具知根慧根為性。
二引出體。
故對法雲。
若定若慧。
三克實體。
菩薩地雲。
五根為性。
由慧勝故。
且說十力慧為自性。
所以但言處非處等智力。
不言信力精進等力。
依此即會決擇文訖。
四相應體。
對法又雲。
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四蘊為性。
五眷屬體。
五蘊為性。
定共道共。
無漏色等。
亦為體故。
此雖無文。
理必應爾。
遮犯戒垢。
助摧怨故。
三行相者。
處非處力。
于諸因中。
如實知因。
于諸果中。
如實知果。
及能降伏無因惡因諸诤論者。
自業智力。
于自所作受用果業。
如實了知。
及能降伏施福移轉。
不作而得。
諸诤論者。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能現三神變。
教授有情。
及能降伏安住相違。
異品怨害。
諸诤論者。
并能悟入有情心行。
根勝劣智力。
于諸有情耎中止根。
部分差别。
如實了知。
及能為彼。
如應如宜。
為說正法。
種種勝解智力。
于諸有情耎中止品。
淨與不淨。
勝解差别。
如實了知。
淨令增長。
不淨令離。
種種界力。
于諸有情劣中妙界。
部分差别。
如實了知。
能如其根意樂随眠。
依于彼彼趣入門中。
無倒教授。
如應安立。
故對法雲。
悟入一切。
可破随眠。
遍趣行力。
于一切苦能出離行。
不出離行。
如實了知。
及令舍離不出離行。
能正授與能出離行。
對法雲。
悟入一切大小乘教所入境界。
宿住随念力。
于其前際本事本生。
教教念已。
為令所他心生厭離。
心王淨信。
正為宣說。
及降常論諸诤論者。
對法雲。
悟入一切前生所集聖道因緣。
生死智力。
于諸弟子過往遷謝。
當所受生。
能正記别。
及降斷見諸诤論者。
對法雲。
悟入一切當來功能性。
漏盡智力。
于自解脫。
無惑無疑。
及降于阿羅漢起增上慢者。
對法雲。
悟入一切三界出離。
此初二力。
能說增上聖道。
餘八力。
能說決定勝道。
故具顯示諸佛所作。
四次第者。
如來初得無上菩提。
即便頓得。
複次第起。
初立一切無倒因果。
起處非處力。
次有希求欲界異熟。
為說遠離諸不善業。
令行善業。
起自業力。
次有求離欲之道。
教授令趣。
起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力。
次觀離欲者根。
起根勝劣力。
次觀彼根為先所有意樂。
起種種勝解力。
次觀意樂為先所有随眠。
起種種界力。
次令于所緣入門淨而得起入。
起遍趣行力。
次由如應所緣趣入門加行。
攝住心已。
淨修行已。
為說中道。
令真遠離薩迦耶見。
以為根本。
常斷邊執。
起宿住随念力。
及死生力。
次令永斷一切煩惱。
起漏盡智力。
更有二解。
次第如菩薩地。
五諸門辨者。
一分别門。
二不共門。
三平等門。
四差别門。
五引發門。
分别門者。
由三分别。
一時分别。
三世所知。
随悟入故。
二品分别。
謂于一一自共相一切行相。
随悟入故。
三身分别。
十方有情。
各各差别。
一切相續。
一切事業。
随悟入故。
不共門者。
唯有如來。
有此十力。
不共一切聲聞獨覺。
菩薩分得。
而未圓滿。
故今名近。
平等門者。
一切如來。
皆悉平等。
具足此力。
無有差别。
若就如來多所安住。
是即諸佛展轉不同。
有一如來。
多住此力。
所餘如來。
複住餘力。
差别門者。
如菩薩地。
廣說其相。
恐繁不述。
引發門者。
複有三種。
一方便。
二根本。
三發起。
方便者。
謂于随所建立教法。
以衆多作意定心起數數思恒行相。
後便成滿。
根本者。
雖通靜慮皆悉有之。
如來多住殊勝邊際第四靜慮。
發起者有二種。
一現前起用。
以出世間後得世俗為體。
而起作業。
二居位本性用出世間正智為體。
能發後得智。
四無所畏。
以五門分别。
一爾名。
二出體。
三行相。
四次第。
五諸門。
亦如菩薩藏經第四。
顯揚第四。
瑜伽五十。
對法十四。
辨名有二。
一列。
二釋。
列名者。
一正等覺無畏。
二漏盡無畏。
三障法無畏。
四出苦道無畏。
釋名有二。
一總。
二别。
總者。
四是數名。
無所畏者。
于此四處。
能自了知。
怛然無畏。
心無怯劣。
無所疑慮。
都無驚懼。
故名無畏。
别名者。
正覺諸法。
等覺諸法。
名正等覺。
諸煩惱漏。
種現俱斷。
故名漏盡。
說障礙法。
染必為障。
故言障法。
說出離道。
諸聖修習。
決定出苦。
名出苦道。
于此四中。
得無所畏。
皆依主釋。
出體性者。
五十七卷雲。
以信精進念定慧。
及具知根為性。
對法雲。
若定若慧。
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又雲。
若起作用。
後得智為性。
若住自性。
正智為體。
此體有五。
據勝。
二智為體。
發起。
定慧為體。
談實。
五根為體。
相應。
四蘊為性。
眷屬。
五蘊為體。
行相者。
如經雲。
世尊自稱我是正等覺者。
複有沙門或非沙門。
從他方來。
佛慰勞言。
安樂住不。
乞食得不。
遂于此中。
有立難言。
言正等覺無所未知。
今問于他。
一何相返。
我于此難。
正見無由。
得安隐住。
無怖無畏。
自稱我處大仙尊位。
所以者何。
攝受來者。
令發勝心。
聞佛慰問。
發道心故。
欲令諸人審谛于事。
佛和尚問。
況餘不知。
亦為後人。
作其軌範。
見來發心。
應為引攝。
非佛不知。
仍言等覺。
又如經言我諸漏永盡。
後時天授行惡。
佛常罵之。
執曰性調。
用常耎語。
遂有難言。
言諸漏盡。
煩惱并亡。
呵叱天授。
愛語執曰貪嗔未滅。
漏甯盡耶。
一何乖返。
我于此難。
正見無由。
安隐無怖。
處大佛位。
天授譬之惡馬。
楚毒方調。
若不叱呵。
返言怖我。
執曰喻之慧象。
随遂人心。
故以耎言。
即能調順。
非有貪嗔漏不盡耶。
又如經言。
我為諸弟子。
說障礙法。
染必為障。
便不遮預流一來有妻子等。
遂有難言。
染必為障。
聖仍畜妻。
一何乖返。
我于此難。
正見無由。
安隐無怖。
處大仙位。
耶行障諸聖道。
畜妻障離欲道。
初二果人。
既未離欲。
性或久成。
故除耶。
行。
不斷妻子。
斯有何失。
故諸染法。
非不障也。
又如經言。
我為弟子。
說出離道。
諸聖修習。
決定出離。
決定通達。
後有無學迦留陀夷。
埋之糞壤。
鴦掘摩羅。
獄火焚身。
遂有難言。
聖道久修。
望離衆苦。
無學既還受苦。
何用修道之為。
一何乖返。
我于此難。
正見無由。
安隐無怖。
處大仙位。
實得無學。
苦果定亡。
示現惠因必有苦報。
由此聖者未相受苦。
起後教故。
或決定業道所不排。
不定之業。
無學可盡。
或苦異熟。
無學不受。
惡業盡故。
有必障果。
不成無學。
彼言無學。
受彼苦者。
現居有學。
猶未離欲。
定成無學。
故與為名。
縱得神通。
非不還等。
世五通故。
次第者。
此中次第。
依對法論菩薩地中。
出苦為第三。
障法為第四。
對法雲。
前二是自利。
初智後斷。
有差别故。
後二是利他。
遠離所治法。
修能治道故。
菩薩地雲。
初正等覺。
不共聲聞。
次諸漏盡。
共二乘等。
次出苦道。
為脫衆苦。
求解脫者。
後說障法。
出道為礙。
故二聖教次第不同。
諸門者有五。
一所為。
二分别。
三平等。
四差别。
五引發。
所為者。
等覺無畏。
為趣大乘諸菩薩故。
漏盡無畏。
為趣二乘諸有情故。
後二無畏。
俱為求趣諸乘者故。
如經言。
謂我為諸菩薩聲聞。
說出離道。
諸知集者。
聲聞藏中。
除菩薩言。
菩薩藏中。
唯誦菩薩之言。
理實通
是故無畏如師子吼。
講說談論。
其聲若雷。
隐振隐振。
深而大故。
前五音中。
此第一也。
經。
不可稱量過稱量境。
贊曰。
此顯德大妙逾心議殊勝功德。
稱謂言說。
量謂心度。
謂大菩薩。
聖德廣大。
微妙難知。
言說不可稱。
情度不可量。
非七地已前說思所及。
故非稱量之境界也。
此以下句。
釋于上句。
由過彼境故。
言不可稱量。
八地以上。
刹那刹那。
轉增進故。
初一刹那。
過前二劫所修一倍。
二念二倍。
乃至上倍。
過前無數。
故非七地以前稱量。
舊經脫稱。
義仍難解。
經。
集法寶慧(至)柔和微蜜。
贊曰。
上二句。
歎獲聖寶功德。
下二句。
顯離惡法功德。
教理行果。
法可貴重。
名之為寶。
于法寶中。
慧為上首。
此能引導一切法故。
八地以上。
于一切法。
能堪能思能持。
三慧久積。
名之為集。
慧既久積。
是故能為大引導師。
若無慧者。
不能為導師。
或聖者财寶。
即七聖财。
謂信戒聞舍慧慚愧。
雖具此法寶。
慧為上首。
久已積集。
能為導師。
古經雲集衆法寶。
文總無慧。
難為導師。
不謂不憍名正直。
不粗不疏名審谛。
不誷不戾名柔和。
達細知深名微密。
此下二句。
古經所無。
經。
妙達諸法(至)甚深實義。
贊曰。
此歎能了真理功德。
諸法真理。
名甚深義。
難以世俗慧見。
分别心知。
推求慧見。
世俗智知。
凡夫心見。
二乘心知。
眼識所見。
餘識所知。
此等諸法。
今諸菩薩。
皆能妙達。
後得智達俗。
正體智達真。
經。
随入一切(至)意樂所歸。
贊曰。
此歎乃達空有所歸宗極功德。
護法宗雲。
入者證解。
有者有為無為。
無者我及我所。
即是三性。
趣謂意況有趣無趣。
意樂者。
即緣有無之心。
所歸者。
謂中道道理。
名有無趣意樂所歸。
謂無漏智。
是有無趣意樂。
此無漏智所歸。
即真如境也。
諸佛所說有無所趣意樂。
究竟所歸。
真如之境。
菩薩皆能随入證解。
此顯能達三性理也。
清辨解雲。
世俗谛有。
勝義谛無。
無者空也。
此之二趣意樂。
究竟所歸。
即真空理。
此諸菩薩。
能随證入。
舊雲善知衆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便非此理。
或往來者。
分别構畫。
心所趣者。
空有三性及心所行。
歸真如三性。
究竟心所行故。
心即意樂。
雖有此解。
理路猶疏。
經。
獲無等等(至)共佛法。
贊曰。
上二句。
歎将紹佛位功德。
下二句。
顯已鄰佛德功德。
大覺世尊。
名無等等。
無齊可齊故。
第十地菩薩。
座大寶蓮花。
十方諸佛。
如王子受職法。
以佛智水。
灌灑心頂。
令受佛住。
今獲此位。
顯紹尊故。
力者十力。
畏者四無所畏。
不共佛法者。
十八佛不共法。
十力。
略以五門分别。
一爾名。
二出體。
三行相。
四次第。
五諸門。
辨名有二。
一列。
二釋。
列名者。
一處非處智力。
二自業智力。
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四根勝劣智力。
五種種勝解智力。
六種種界智力。
七遍趣行智力。
八宿住随念智力。
九死生智力。
十漏盡智力。
釋名者。
初總。
後别。
總名力者。
能摧怨敵我。
不可屈伏義。
瑜伽菩薩地第四十九五十。
及決擇第五十七。
菩薩藏經第五。
顯揚第四。
對法第十四。
并大般若經。
皆釋此相。
與一切種利樂有情。
功能相應。
畢竟勝伏一切魔怨。
大威力故。
說名為力。
故以能摧難屈名力。
對法雲。
善降衆魔。
善記問論。
故十名力。
十者是數。
力用不同。
有此十種。
故名十力。
依六釋中。
帶數釋也。
釋别名者。
因果相當。
名之為處。
若不相當。
名為非處。
故瑜伽雲。
淨不淨果。
非不平等。
如轉變因。
是名為處。
處者建立義。
依義。
起義。
能建立果為依。
能起于果法故。
因立處名。
不平不因。
與上相違。
是名非處。
于此二種。
一切智。
無滞智。
清淨智。
離增上慢。
名之為智。
力義如前。
各自所作三世三業。
或順現受。
或順生受。
後受不定。
名為自業。
于此正知。
名自業智力。
靜慮者四靜慮。
解脫者八解脫。
等持者一切有心定。
等至者一切有心無心定。
于此正知。
名靜慮解脫等持持至智力。
根者。
信等五根。
此衆中上。
名為勝劣。
于此正知。
名根勝劣智力。
若從他信。
以為其無。
或觀諸法。
以為其先。
成耎中上。
愛樂勝解。
名種種勝解。
于此正知。
名種種勝解智力。
若廣建立種種種性。
或一乘。
或三乘。
或四乘。
或五乘。
或貪嗔癡等分行等。
為至有情八十千行。
名種種界。
界是性故。
于此正知。
名種種界智力。
若即如是諸趣門中。
随順正行。
如實行者修不淨觀等。
名遍趣行。
或趣一切五趣之行。
或諸外道沙門婆羅門。
各各異見品類諸行。
或此世他世無罪趣行。
名遍趣行。
于此正知。
名遍趣行智力。
若于種種有情衆中。
四方名字假設安立品類差别。
随先過去。
所有自體。
八言說句。
謂如是名一。
生類二。
種性三。
飲食四。
受苦樂五。
長壽六。
久住七。
壽量邊際八。
于此八中。
随念六種略所行行。
有無量種宿住随念。
六略行者。
一呼召假名。
二刹帝利等色類差别。
三父母。
四飲食方軌。
五興衰。
六壽量。
此等宿住。
是過去境。
住宿也故。
于此宿住。
而起随念。
念俱行智。
名宿住随念智力。
諸有情類。
臨欲終沒。
名為死時。
住中有等。
名為生時。
于善惡趣。
死時生時。
能正了知。
名死生智力。
一切諸漏所有随眠。
無餘永斷。
名為漏盡。
于此正知。
名漏盡智力。
智者是體。
力是作用。
然力即智。
更無别性。
此中宿住随念相應智力。
是鄰近釋。
自餘最初處非處。
乃至漏盡。
是所觀境。
智力是能觀智。
處非處乃至漏盡之智力。
皆依主釋也。
二出體者。
決擇分五十七雲。
佛具知根。
以慧根為體。
對法論雲。
若定若慧。
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菩薩地雲。
謂總五根為其自性。
雖複三文不同。
然體有五。
一最勝體。
故決擇分。
佛具知根慧根為性。
二引出體。
故對法雲。
若定若慧。
三克實體。
菩薩地雲。
五根為性。
由慧勝故。
且說十力慧為自性。
所以但言處非處等智力。
不言信力精進等力。
依此即會決擇文訖。
四相應體。
對法又雲。
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四蘊為性。
五眷屬體。
五蘊為性。
定共道共。
無漏色等。
亦為體故。
此雖無文。
理必應爾。
遮犯戒垢。
助摧怨故。
三行相者。
處非處力。
于諸因中。
如實知因。
于諸果中。
如實知果。
及能降伏無因惡因諸诤論者。
自業智力。
于自所作受用果業。
如實了知。
及能降伏施福移轉。
不作而得。
諸诤論者。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能現三神變。
教授有情。
及能降伏安住相違。
異品怨害。
諸诤論者。
并能悟入有情心行。
根勝劣智力。
于諸有情耎中止根。
部分差别。
如實了知。
及能為彼。
如應如宜。
為說正法。
種種勝解智力。
于諸有情耎中止品。
淨與不淨。
勝解差别。
如實了知。
淨令增長。
不淨令離。
種種界力。
于諸有情劣中妙界。
部分差别。
如實了知。
能如其根意樂随眠。
依于彼彼趣入門中。
無倒教授。
如應安立。
故對法雲。
悟入一切。
可破随眠。
遍趣行力。
于一切苦能出離行。
不出離行。
如實了知。
及令舍離不出離行。
能正授與能出離行。
對法雲。
悟入一切大小乘教所入境界。
宿住随念力。
于其前際本事本生。
教教念已。
為令所他心生厭離。
心王淨信。
正為宣說。
及降常論諸诤論者。
對法雲。
悟入一切前生所集聖道因緣。
生死智力。
于諸弟子過往遷謝。
當所受生。
能正記别。
及降斷見諸诤論者。
對法雲。
悟入一切當來功能性。
漏盡智力。
于自解脫。
無惑無疑。
及降于阿羅漢起增上慢者。
對法雲。
悟入一切三界出離。
此初二力。
能說增上聖道。
餘八力。
能說決定勝道。
故具顯示諸佛所作。
四次第者。
如來初得無上菩提。
即便頓得。
複次第起。
初立一切無倒因果。
起處非處力。
次有希求欲界異熟。
為說遠離諸不善業。
令行善業。
起自業力。
次有求離欲之道。
教授令趣。
起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力。
次觀離欲者根。
起根勝劣力。
次觀彼根為先所有意樂。
起種種勝解力。
次觀意樂為先所有随眠。
起種種界力。
次令于所緣入門淨而得起入。
起遍趣行力。
次由如應所緣趣入門加行。
攝住心已。
淨修行已。
為說中道。
令真遠離薩迦耶見。
以為根本。
常斷邊執。
起宿住随念力。
及死生力。
次令永斷一切煩惱。
起漏盡智力。
更有二解。
次第如菩薩地。
五諸門辨者。
一分别門。
二不共門。
三平等門。
四差别門。
五引發門。
分别門者。
由三分别。
一時分别。
三世所知。
随悟入故。
二品分别。
謂于一一自共相一切行相。
随悟入故。
三身分别。
十方有情。
各各差别。
一切相續。
一切事業。
随悟入故。
不共門者。
唯有如來。
有此十力。
不共一切聲聞獨覺。
菩薩分得。
而未圓滿。
故今名近。
平等門者。
一切如來。
皆悉平等。
具足此力。
無有差别。
若就如來多所安住。
是即諸佛展轉不同。
有一如來。
多住此力。
所餘如來。
複住餘力。
差别門者。
如菩薩地。
廣說其相。
恐繁不述。
引發門者。
複有三種。
一方便。
二根本。
三發起。
方便者。
謂于随所建立教法。
以衆多作意定心起數數思恒行相。
後便成滿。
根本者。
雖通靜慮皆悉有之。
如來多住殊勝邊際第四靜慮。
發起者有二種。
一現前起用。
以出世間後得世俗為體。
而起作業。
二居位本性用出世間正智為體。
能發後得智。
四無所畏。
以五門分别。
一爾名。
二出體。
三行相。
四次第。
五諸門。
亦如菩薩藏經第四。
顯揚第四。
瑜伽五十。
對法十四。
辨名有二。
一列。
二釋。
列名者。
一正等覺無畏。
二漏盡無畏。
三障法無畏。
四出苦道無畏。
釋名有二。
一總。
二别。
總者。
四是數名。
無所畏者。
于此四處。
能自了知。
怛然無畏。
心無怯劣。
無所疑慮。
都無驚懼。
故名無畏。
别名者。
正覺諸法。
等覺諸法。
名正等覺。
諸煩惱漏。
種現俱斷。
故名漏盡。
說障礙法。
染必為障。
故言障法。
說出離道。
諸聖修習。
決定出苦。
名出苦道。
于此四中。
得無所畏。
皆依主釋。
出體性者。
五十七卷雲。
以信精進念定慧。
及具知根為性。
對法雲。
若定若慧。
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又雲。
若起作用。
後得智為性。
若住自性。
正智為體。
此體有五。
據勝。
二智為體。
發起。
定慧為體。
談實。
五根為體。
相應。
四蘊為性。
眷屬。
五蘊為體。
行相者。
如經雲。
世尊自稱我是正等覺者。
複有沙門或非沙門。
從他方來。
佛慰勞言。
安樂住不。
乞食得不。
遂于此中。
有立難言。
言正等覺無所未知。
今問于他。
一何相返。
我于此難。
正見無由。
得安隐住。
無怖無畏。
自稱我處大仙尊位。
所以者何。
攝受來者。
令發勝心。
聞佛慰問。
發道心故。
欲令諸人審谛于事。
佛和尚問。
況餘不知。
亦為後人。
作其軌範。
見來發心。
應為引攝。
非佛不知。
仍言等覺。
又如經言我諸漏永盡。
後時天授行惡。
佛常罵之。
執曰性調。
用常耎語。
遂有難言。
言諸漏盡。
煩惱并亡。
呵叱天授。
愛語執曰貪嗔未滅。
漏甯盡耶。
一何乖返。
我于此難。
正見無由。
安隐無怖。
處大佛位。
天授譬之惡馬。
楚毒方調。
若不叱呵。
返言怖我。
執曰喻之慧象。
随遂人心。
故以耎言。
即能調順。
非有貪嗔漏不盡耶。
又如經言。
我為諸弟子。
說障礙法。
染必為障。
便不遮預流一來有妻子等。
遂有難言。
染必為障。
聖仍畜妻。
一何乖返。
我于此難。
正見無由。
安隐無怖。
處大仙位。
耶行障諸聖道。
畜妻障離欲道。
初二果人。
既未離欲。
性或久成。
故除耶。
行。
不斷妻子。
斯有何失。
故諸染法。
非不障也。
又如經言。
我為弟子。
說出離道。
諸聖修習。
決定出離。
決定通達。
後有無學迦留陀夷。
埋之糞壤。
鴦掘摩羅。
獄火焚身。
遂有難言。
聖道久修。
望離衆苦。
無學既還受苦。
何用修道之為。
一何乖返。
我于此難。
正見無由。
安隐無怖。
處大仙位。
實得無學。
苦果定亡。
示現惠因必有苦報。
由此聖者未相受苦。
起後教故。
或決定業道所不排。
不定之業。
無學可盡。
或苦異熟。
無學不受。
惡業盡故。
有必障果。
不成無學。
彼言無學。
受彼苦者。
現居有學。
猶未離欲。
定成無學。
故與為名。
縱得神通。
非不還等。
世五通故。
次第者。
此中次第。
依對法論菩薩地中。
出苦為第三。
障法為第四。
對法雲。
前二是自利。
初智後斷。
有差别故。
後二是利他。
遠離所治法。
修能治道故。
菩薩地雲。
初正等覺。
不共聲聞。
次諸漏盡。
共二乘等。
次出苦道。
為脫衆苦。
求解脫者。
後說障法。
出道為礙。
故二聖教次第不同。
諸門者有五。
一所為。
二分别。
三平等。
四差别。
五引發。
所為者。
等覺無畏。
為趣大乘諸菩薩故。
漏盡無畏。
為趣二乘諸有情故。
後二無畏。
俱為求趣諸乘者故。
如經言。
謂我為諸菩薩聲聞。
說出離道。
諸知集者。
聲聞藏中。
除菩薩言。
菩薩藏中。
唯誦菩薩之言。
理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