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第二(本)
關燈
小
中
大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經。
皆獲第一(至)波羅密多。
贊曰。
此顯能到彼岸功德。
即是十種波羅密多。
第一者。
顯其十度。
皆能具修。
純是無漏。
然此十度。
在地前位。
于一行中。
唯修一行。
唯是有漏七地以前。
于一行中。
修一切行。
通有無漏。
八地以上。
一切行中。
修一切行。
唯是無漏。
勝前位故。
皆名第一。
十度者。
一布大。
二淨戒。
雲調伏寂靜。
屍羅者。
即淨戒也。
廣律毗奈耶名調伏。
調和控禦身語等業。
制伏滅陰諸煩惱故。
寂靜者。
寂身語意。
靜六根中。
諸惡戒故。
屍羅者。
清涼義。
當得涅槃清涼義故。
或戒自體。
能除煩惱惡業熱故。
屍羅是體。
調伏寂靜。
是戒功能。
三安忍。
四正勤。
正勤即精進。
五靜慮。
禅定也。
六波若。
七方便善巧。
八妙願。
九力。
十智波羅密多。
古經阙願。
仍以第十第六合說。
無不具足。
意亦含故。
應舉初一。
具足例餘。
若爾何勞更别列也。
六度合以五門分别。
一釋名。
二出體。
三釋相。
四辨果。
五諸門通局等 一釋名者。
梵雲始迦波羅蜜多。
始迦十也。
波羅彼岸也。
蜜多離也到也。
總雲十離到彼岸。
十者數也。
彼岸有五。
一所知。
二都。
三理。
四行。
五果。
由此十行。
能了一切空有境盡。
能解一切五明教盡。
能達一切真俗理盡。
能修一切福慧行盡。
能證一切菩提果盡。
名到彼岸。
菩提菩提斷。
俱名菩提。
菩提涅槃。
并名菩提故。
于五境中。
有少不盡。
不名到彼岸。
離者遠離。
由此十行。
能離生死五蘊等法。
能到所知五種彼岸。
名十波羅密多。
大般若中。
作如此解。
帶數釋也。
釋别名者。
能裂悭吝。
名為布施。
乃至決斷諸法事理。
名之為智。
布施即波羅蜜多。
乃至智即波羅蜜多。
皆持業釋也。
二出體性者。
布施有三。
謂财施。
法施。
無畏施。
貪苦良田。
惠奉珍物。
處生死者。
惠以正法。
怖懼衆生。
惠以無畏。
俱以無貪及彼所起三業為性。
此體有二。
一無貪。
二思。
三業即思故。
戒有三種。
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别解脫戒。
能離衆惡。
名律儀戒。
諸有自利所修諸善。
名攝善戒利樂衆生所有三業。
名饒益有情戒。
此三俱以受菩薩戒時三業為性。
此體唯思。
忍有三種。
謂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
谛察法忍。
他為惱亂。
能受不嗔。
修行逼迫。
能安不退。
聞法谛理。
能印不疑。
初即無嗔。
次忍即精進。
後忍即審慧。
三複總以三業為性。
體即四法。
一無嗔。
二精進。
三慧。
四思。
精進有三。
謂被甲精進。
攝善精進。
利益精進。
如契經說。
住有勢有勤。
有勇健堅猛。
于諸善法中。
常不舍善轭。
輪作五名。
謂被甲。
加行。
無下。
無還。
無足。
如次配經五種精進。
被甲精進。
即初有勢。
餘四精進。
皆是攝善。
雖攝五盡。
并為自利。
濟益他時。
不生懈倦。
名利樂精進。
此三以勤及彼所起三業為性。
體唯二法。
一精進。
二思。
靜慮有三。
謂安住靜慮。
引發靜慮。
辨事靜慮。
現法樂住定。
名安住靜慮。
引發神通定。
名引發靜慮。
轉大地為金銀。
反巨海為蘇酪。
等施諸貧乏。
名辨事靜慮。
此三但以靜慮為性。
體唯是定。
般若有三。
一生空無分别慧。
二法空無分别慧。
三俱空無分别慧。
方便善巧有二種。
謂回向方便善巧。
拔濟方便善巧。
願有二種。
謂求菩提願。
利樂他巧願。
力有二種。
謂思擇力。
修習力。
智有二種。
謂受用法樂。
成熟有情智。
此五皆以慧為其性。
或第八願。
以欲勝解及信為性。
并慧為性。
如是十度。
合以九法為性。
一無貪。
二思。
三無嗔。
四精進。
五慧。
六靜慮。
七欲。
八勝解。
九信。
遍行一。
思也。
别境四。
欲。
勝解。
定。
慧。
善有四。
信。
精進。
無貪。
無嗔。
或身語色。
即通無表。
合十法為體。
三釋相者。
要具七種最勝攝受。
方成十種波羅蜜多相。
一安住最勝。
謂安住菩薩種姓。
無種性修。
非為度相。
二依止最勝。
謂要依止大菩提心。
若無道心。
雖修非度。
三意樂最勝。
謂要悲愍一切有情。
不悲有情。
雖修非度。
四事業最勝。
謂要具行一切事業。
且如施時。
要信心至心。
随時自手如法行施。
或具六義。
一無所依施。
解脫舍故。
回向涅槃。
無所系著故。
二廣大施。
舒手施故。
殷重廣施故。
三歡喜施。
樂棄舍故。
施前。
正施。
施後意悅。
無追悔故。
四數數施。
祠祱施故。
一向如法。
不以兇暴積集财物。
施時數數周遍舍施物故。
五田器施。
舍圓滿故。
謂于福田而奉獻故。
六攝受眷屬施。
于惠施中。
樂分布故。
謂于父母妻子等所。
時時平等而分布故。
非理求财不以施人。
物不淨故。
置羅機網不以施人。
損衆生故。
刀杖毒藥不以施人。
害衆生故。
音樂女色不以施人。
壞淨心故。
以要言之。
一切不如法物。
皆不應施。
如是等。
名事業最勝。
五巧便最勝。
謂要無相智所攝受。
如不見施者施物受者。
三事體空。
三輪淨故。
即般若雲。
以不住相相應行布施。
故住相修。
雖修非度。
六回向最勝。
謂要回向無上菩提。
若不求此。
雖修非度。
七清淨最勝。
要不為二障間雜。
三時無悔。
方成度故。
煩惱若間。
雖修非度。
四辨果者。
有漏有四。
一異熟果。
二等流果。
三士用果。
四增上果。
不證無為。
無離系果。
無漏有四。
加離系果。
除異熟果。
異熟果者。
有漏善惡。
能感得故。
若十地等中。
二互相資。
通得五果。
此五果相。
至下當知五諸門分别者。
于中複以五門分别。
一次第。
二離障三廢立。
四修相。
五純雜。
如成唯識第九卷釋。
經。
成無所得不起法忍。
贊曰。
此第十四相續無生法忍功德。
清辨釋曰。
世俗故有。
勝義空空者無所得也。
觀法本空。
何有生等。
觀此無生。
而起觀智忍。
名無所得不起法忍。
護法等雲。
遍計所執。
雲人法有。
名有所得。
今觀彼空。
名無所得。
起者生也。
忍者智也。
于三性上。
觀所執無。
名無所得。
體既無有。
何有生等。
觀此不生法。
而起忍可之智。
即三無生忍也。
一本性無生忍。
觀遍計所執。
人法二相。
本無體故。
二自然無生忍。
觀依他起。
唯假因緣。
非自然生故。
三惑苦無生忍。
觀于真如。
惑者本無生故。
此三無生忍。
地前學觀。
入初地證。
八地相續。
今複任運自在成就。
故與成名。
經。
已能随轉不退法輪。
贊曰。
此顯能說上住功德。
轉謂移轉。
體即聖道。
謂佛昔于他處受得。
今為他說。
名之為轉。
菩薩遂佛。
亦能移轉。
故名為随。
轉輪者摧壞義。
破二障故。
不定義。
而複往故。
圓滿義。
毂辋輻等皆圓滿故。
八聖道具三義。
故名為輪。
法輪有五。
一法輪體。
謂八聖道。
二法輪因。
謂此教及念住等。
得聖道因。
三法輪眷屬。
謂萬行福慧。
四法輪果。
謂菩提涅槃。
五法輪境。
謂真俗谛理。
轉者動顯運起之義。
動宜玄教。
顯揚妙理。
運聖道于聲前。
起圓智于言後。
故四法寶皆名為轉。
不退有二。
一已得不退。
此初地得。
于未得法。
尚未能修。
名之為退。
二未得不退。
八地方得。
于未得法。
任運能修。
今具二不退。
要八地後。
故能轉之。
或四不退。
一信不退。
十信第六心。
不退生邪見。
二位不退。
謂十住第七住。
不退作二乘。
三證不退。
謂初地上。
已證得法。
永不退故。
四行不退。
謂八地上。
于一切行。
不退修故。
今随其位。
能轉具足此之四位。
四不退轉法。
要八地後故。
經。
鹹得無相(至)諸根勝劣。
贊曰。
上二句。
顯得決定法功德。
下二句。
顯得根上下智力功德。
妙印有二。
一有差别。
謂三法印。
一諸行無常。
二涅槃寂靜。
三諸法無我。
此通大小二乘法印。
二無差别。
無相理為能印。
所轉教法輪為所印。
鹹者皆也。
得者獲也。
由諸菩薩任運得無相理妙印所印之教。
所以能轉不退法輪。
未任運得無相理妙印所印之教。
畢竟不能轉不退法。
此以下句。
釋上二句。
如是便無四十一句。
若依第二解。
便成四十一句。
無相妙印。
即無相教。
教之所印。
謂無相理。
此諸菩薩。
皆任運得無相教印所印之無相理。
前修十力。
雖分已得。
尚未圓滿。
此大菩薩。
皆于十力。
第四力中。
圓滿得之。
名為善知有情根品。
以舊經初雲善解法相。
由解法相能诠無相法教。
故能随轉不退法輪。
義諸菩薩。
善解一切法之真體。
謂任運得無相之理。
相者體故。
雖知二解。
今符新教。
義理疏脫。
智者當知。
經。
一切大衆(至)得無所畏。
贊曰。
顯能謂伏難化功德。
如三迦葉。
謂得道真。
一切大衆。
所不能伏。
此諸菩薩。
皆能調伏。
彼既被屈。
更無返诘違逆菩薩。
是故菩薩得無所畏。
舊經雲。
蓋諸大衆。
即是邪見。
諸難化者。
惡名惡解。
蓋大衆故。
菩薩降之。
或謂菩薩智辨兩成。
蓋諸大衆故得無畏。
經。
已積無盡福智資糧。
贊曰。
此顯位運因圓滿功德。
地前之位。
已善積集福慧二因。
七地以前。
有漏無漏間雜修作。
八地已上。
第六識中。
純無漏修。
任運相續。
故言已積無盡資糧。
舊雲。
以修其心。
不但修心。
身亦修故。
經。
相好嚴身(至)所有飾好。
贊曰。
上二句。
内體端嚴殊勝功德。
下二句。
棄世莊嚴果好功德。
諸相随好。
第八識變諸異熟果。
初地分得。
第六意識。
亦變無漏。
八地已上。
相好圓明。
有漏無漏。
相續殊妙。
故言相好色像第一。
諸相随好。
以眼根舌根身根男根四根依處。
及舌根為體。
故言色像。
得上味相。
舌根為體。
眼如青绀牛王睫等。
眼根依處。
舌[雨/復]面輪。
舌根依處。
身皮金色等。
身根依處。
勢峰藏密。
男根依處。
餘準可知。
世間業青。
七寶什物之所莊嚴。
玩好雕飾。
名為飾好。
今大菩薩。
觀之無益。
返為損害。
一切盡舍。
以德内嚴。
不修外飾。
經。
名稱高遠逾于帝釋。
贊曰。
令譽遐振殊勝功德。
而利天主釋迦提婆因達羅者。
釋迦能姓。
提婆天也。
因達羅帝也。
天中帝主。
姓釋迦。
故号帝釋。
名憍屍迦。
如餘經中具明本緣。
以崇佛法。
他方菩薩。
上界天等。
名多皆悉聞名。
逾者越也。
菩薩名聲。
更越于彼。
十方一切皆聞名故。
但以翻譯之人。
說帝釋居于須彌。
執筆者遂即錄之。
為此舊經乃雲逾于須彌。
其須彌山。
他他之天。
尚不知有。
何況其餘。
經。
意樂堅固(至)得不壞信。
贊曰。
任運決定得于事理不疑功德。
三二句。
舉喻。
下二句。
顯體。
意樂者。
以信勝解二為得體。
設有惡魔及諸外道。
種種但壞。
決定堅固。
難壞難但。
譬如金剛。
極堅牢故。
遂不堕破。
故于佛法。
得不壞信。
佛法僧戒。
此之四種。
總名佛法。
得不壞信。
信四法故。
即論所雲四證淨也。
或法真理。
名為佛法同體三寶。
今任運得此不壞信。
初地雖得。
尚于華中而有猶豫。
此猶豫者。
異熟生攝。
八地已上。
一切決定。
今舉勝法。
稱不壞信。
信于一切。
但言四者。
據勝境說。
俱舍論雲。
信三寶者。
離惡道因。
信于戒者。
離賤貧因。
故此偏故。
舊但有喻。
義便不足。
經。
流法寶光澍甘露雨。
贊曰。
說法破惡生善功德。
流演法光。
照破癡等暗。
淡注教法雨如甘露者。
長諸衆生善根牙故。
或教法為說為文光。
照顯理故。
義如甘露。
可味重故。
此亦如雨潤萌牙故。
經。
于衆言音微妙第一。
贊曰。
既說法音聲勝妙功德。
說法聲韻。
如頻迦音。
于一切衆生聲中第一。
微者密也。
善說深義。
妙者好也。
哀雅可愛。
佛有五種美妙音聲。
一甚深如雷。
二清徹遠聞。
聞者悅樂。
三入心敬愛。
四谛了而解。
五聽者無厭。
此具後四。
故說言音微妙第一。
即是三十二中。
梵音聲相。
功德最大。
如經校量。
經。
于深法義(至)見習相續。
贊曰。
顯達中道功德。
緣起者。
待緣而起。
亦名緣生。
此有三種。
一受非愛道緣起。
即十二緣生。
五蘊為性。
善惡趣中。
能顯現故。
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二受用緣起。
即六識身為性。
能受用境故。
三自性緣起。
即是本識為性。
生死緣起之自性故。
此三緣起。
理妙難解。
名深法義。
法義弘博。
名為廣大。
昔凡夫位。
由迷中道緣起法故。
便起常斷二邊鄙見。
執無因起。
如涅槃常。
名常見。
執後世果空無所有。
名斷見。
此之二見所熏習種。
在于本識。
相續不斷。
今八地上。
離分段生。
達于中道三種緣起。
二見現行種子習氣。
相續便滅。
法執二見斷。
煩惱見随舍。
此常斷見現種相續。
是迷緣起邊鄙之法。
故達中道緣起之時。
彼皆永滅。
舊雲斷諸邪見。
本無此文。
古人謂二見體即邪見。
理未必然。
不正名邪。
二見亦是非四見之邪。
唯損減見故。
經。
演法無畏(至)乃如雷震。
贊曰。
上二句。
顯處衆說法無畏功德。
下兩句。
顯演法音聲深大功德。
由諸煩惱不深。
無明皆已不行。
亦無分别我他勝于己。
處衆說法。
不是有能
皆獲第一(至)波羅密多。
贊曰。
此顯能到彼岸功德。
即是十種波羅密多。
第一者。
顯其十度。
皆能具修。
純是無漏。
然此十度。
在地前位。
于一行中。
唯修一行。
唯是有漏七地以前。
于一行中。
修一切行。
通有無漏。
八地以上。
一切行中。
修一切行。
唯是無漏。
勝前位故。
皆名第一。
十度者。
一布大。
二淨戒。
雲調伏寂靜。
屍羅者。
即淨戒也。
廣律毗奈耶名調伏。
調和控禦身語等業。
制伏滅陰諸煩惱故。
寂靜者。
寂身語意。
靜六根中。
諸惡戒故。
屍羅者。
清涼義。
當得涅槃清涼義故。
或戒自體。
能除煩惱惡業熱故。
屍羅是體。
調伏寂靜。
是戒功能。
三安忍。
四正勤。
正勤即精進。
五靜慮。
禅定也。
六波若。
七方便善巧。
八妙願。
九力。
十智波羅密多。
古經阙願。
仍以第十第六合說。
無不具足。
意亦含故。
應舉初一。
具足例餘。
若爾何勞更别列也。
六度合以五門分别。
一釋名。
二出體。
三釋相。
四辨果。
五諸門通局等 一釋名者。
梵雲始迦波羅蜜多。
始迦十也。
波羅彼岸也。
蜜多離也到也。
總雲十離到彼岸。
十者數也。
彼岸有五。
一所知。
二都。
三理。
四行。
五果。
由此十行。
能了一切空有境盡。
能解一切五明教盡。
能達一切真俗理盡。
能修一切福慧行盡。
能證一切菩提果盡。
名到彼岸。
菩提菩提斷。
俱名菩提。
菩提涅槃。
并名菩提故。
于五境中。
有少不盡。
不名到彼岸。
離者遠離。
由此十行。
能離生死五蘊等法。
能到所知五種彼岸。
名十波羅密多。
大般若中。
作如此解。
帶數釋也。
釋别名者。
能裂悭吝。
名為布施。
乃至決斷諸法事理。
名之為智。
布施即波羅蜜多。
乃至智即波羅蜜多。
皆持業釋也。
二出體性者。
布施有三。
謂财施。
法施。
無畏施。
貪苦良田。
惠奉珍物。
處生死者。
惠以正法。
怖懼衆生。
惠以無畏。
俱以無貪及彼所起三業為性。
此體有二。
一無貪。
二思。
三業即思故。
戒有三種。
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别解脫戒。
能離衆惡。
名律儀戒。
諸有自利所修諸善。
名攝善戒利樂衆生所有三業。
名饒益有情戒。
此三俱以受菩薩戒時三業為性。
此體唯思。
忍有三種。
謂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
谛察法忍。
他為惱亂。
能受不嗔。
修行逼迫。
能安不退。
聞法谛理。
能印不疑。
初即無嗔。
次忍即精進。
後忍即審慧。
三複總以三業為性。
體即四法。
一無嗔。
二精進。
三慧。
四思。
精進有三。
謂被甲精進。
攝善精進。
利益精進。
如契經說。
住有勢有勤。
有勇健堅猛。
于諸善法中。
常不舍善轭。
輪作五名。
謂被甲。
加行。
無下。
無還。
無足。
如次配經五種精進。
被甲精進。
即初有勢。
餘四精進。
皆是攝善。
雖攝五盡。
并為自利。
濟益他時。
不生懈倦。
名利樂精進。
此三以勤及彼所起三業為性。
體唯二法。
一精進。
二思。
靜慮有三。
謂安住靜慮。
引發靜慮。
辨事靜慮。
現法樂住定。
名安住靜慮。
引發神通定。
名引發靜慮。
轉大地為金銀。
反巨海為蘇酪。
等施諸貧乏。
名辨事靜慮。
此三但以靜慮為性。
體唯是定。
般若有三。
一生空無分别慧。
二法空無分别慧。
三俱空無分别慧。
方便善巧有二種。
謂回向方便善巧。
拔濟方便善巧。
願有二種。
謂求菩提願。
利樂他巧願。
力有二種。
謂思擇力。
修習力。
智有二種。
謂受用法樂。
成熟有情智。
此五皆以慧為其性。
或第八願。
以欲勝解及信為性。
并慧為性。
如是十度。
合以九法為性。
一無貪。
二思。
三無嗔。
四精進。
五慧。
六靜慮。
七欲。
八勝解。
九信。
遍行一。
思也。
别境四。
欲。
勝解。
定。
慧。
善有四。
信。
精進。
無貪。
無嗔。
或身語色。
即通無表。
合十法為體。
三釋相者。
要具七種最勝攝受。
方成十種波羅蜜多相。
一安住最勝。
謂安住菩薩種姓。
無種性修。
非為度相。
二依止最勝。
謂要依止大菩提心。
若無道心。
雖修非度。
三意樂最勝。
謂要悲愍一切有情。
不悲有情。
雖修非度。
四事業最勝。
謂要具行一切事業。
且如施時。
要信心至心。
随時自手如法行施。
或具六義。
一無所依施。
解脫舍故。
回向涅槃。
無所系著故。
二廣大施。
舒手施故。
殷重廣施故。
三歡喜施。
樂棄舍故。
施前。
正施。
施後意悅。
無追悔故。
四數數施。
祠祱施故。
一向如法。
不以兇暴積集财物。
施時數數周遍舍施物故。
五田器施。
舍圓滿故。
謂于福田而奉獻故。
六攝受眷屬施。
于惠施中。
樂分布故。
謂于父母妻子等所。
時時平等而分布故。
非理求财不以施人。
物不淨故。
置羅機網不以施人。
損衆生故。
刀杖毒藥不以施人。
害衆生故。
音樂女色不以施人。
壞淨心故。
以要言之。
一切不如法物。
皆不應施。
如是等。
名事業最勝。
五巧便最勝。
謂要無相智所攝受。
如不見施者施物受者。
三事體空。
三輪淨故。
即般若雲。
以不住相相應行布施。
故住相修。
雖修非度。
六回向最勝。
謂要回向無上菩提。
若不求此。
雖修非度。
七清淨最勝。
要不為二障間雜。
三時無悔。
方成度故。
煩惱若間。
雖修非度。
四辨果者。
有漏有四。
一異熟果。
二等流果。
三士用果。
四增上果。
不證無為。
無離系果。
無漏有四。
加離系果。
除異熟果。
異熟果者。
有漏善惡。
能感得故。
若十地等中。
二互相資。
通得五果。
此五果相。
至下當知五諸門分别者。
于中複以五門分别。
一次第。
二離障三廢立。
四修相。
五純雜。
如成唯識第九卷釋。
經。
成無所得不起法忍。
贊曰。
此第十四相續無生法忍功德。
清辨釋曰。
世俗故有。
勝義空空者無所得也。
觀法本空。
何有生等。
觀此無生。
而起觀智忍。
名無所得不起法忍。
護法等雲。
遍計所執。
雲人法有。
名有所得。
今觀彼空。
名無所得。
起者生也。
忍者智也。
于三性上。
觀所執無。
名無所得。
體既無有。
何有生等。
觀此不生法。
而起忍可之智。
即三無生忍也。
一本性無生忍。
觀遍計所執。
人法二相。
本無體故。
二自然無生忍。
觀依他起。
唯假因緣。
非自然生故。
三惑苦無生忍。
觀于真如。
惑者本無生故。
此三無生忍。
地前學觀。
入初地證。
八地相續。
今複任運自在成就。
故與成名。
經。
已能随轉不退法輪。
贊曰。
此顯能說上住功德。
轉謂移轉。
體即聖道。
謂佛昔于他處受得。
今為他說。
名之為轉。
菩薩遂佛。
亦能移轉。
故名為随。
轉輪者摧壞義。
破二障故。
不定義。
而複往故。
圓滿義。
毂辋輻等皆圓滿故。
八聖道具三義。
故名為輪。
法輪有五。
一法輪體。
謂八聖道。
二法輪因。
謂此教及念住等。
得聖道因。
三法輪眷屬。
謂萬行福慧。
四法輪果。
謂菩提涅槃。
五法輪境。
謂真俗谛理。
轉者動顯運起之義。
動宜玄教。
顯揚妙理。
運聖道于聲前。
起圓智于言後。
故四法寶皆名為轉。
不退有二。
一已得不退。
此初地得。
于未得法。
尚未能修。
名之為退。
二未得不退。
八地方得。
于未得法。
任運能修。
今具二不退。
要八地後。
故能轉之。
或四不退。
一信不退。
十信第六心。
不退生邪見。
二位不退。
謂十住第七住。
不退作二乘。
三證不退。
謂初地上。
已證得法。
永不退故。
四行不退。
謂八地上。
于一切行。
不退修故。
今随其位。
能轉具足此之四位。
四不退轉法。
要八地後故。
經。
鹹得無相(至)諸根勝劣。
贊曰。
上二句。
顯得決定法功德。
下二句。
顯得根上下智力功德。
妙印有二。
一有差别。
謂三法印。
一諸行無常。
二涅槃寂靜。
三諸法無我。
此通大小二乘法印。
二無差别。
無相理為能印。
所轉教法輪為所印。
鹹者皆也。
得者獲也。
由諸菩薩任運得無相理妙印所印之教。
所以能轉不退法輪。
未任運得無相理妙印所印之教。
畢竟不能轉不退法。
此以下句。
釋上二句。
如是便無四十一句。
若依第二解。
便成四十一句。
無相妙印。
即無相教。
教之所印。
謂無相理。
此諸菩薩。
皆任運得無相教印所印之無相理。
前修十力。
雖分已得。
尚未圓滿。
此大菩薩。
皆于十力。
第四力中。
圓滿得之。
名為善知有情根品。
以舊經初雲善解法相。
由解法相能诠無相法教。
故能随轉不退法輪。
義諸菩薩。
善解一切法之真體。
謂任運得無相之理。
相者體故。
雖知二解。
今符新教。
義理疏脫。
智者當知。
經。
一切大衆(至)得無所畏。
贊曰。
顯能謂伏難化功德。
如三迦葉。
謂得道真。
一切大衆。
所不能伏。
此諸菩薩。
皆能調伏。
彼既被屈。
更無返诘違逆菩薩。
是故菩薩得無所畏。
舊經雲。
蓋諸大衆。
即是邪見。
諸難化者。
惡名惡解。
蓋大衆故。
菩薩降之。
或謂菩薩智辨兩成。
蓋諸大衆故得無畏。
經。
已積無盡福智資糧。
贊曰。
此顯位運因圓滿功德。
地前之位。
已善積集福慧二因。
七地以前。
有漏無漏間雜修作。
八地已上。
第六識中。
純無漏修。
任運相續。
故言已積無盡資糧。
舊雲。
以修其心。
不但修心。
身亦修故。
經。
相好嚴身(至)所有飾好。
贊曰。
上二句。
内體端嚴殊勝功德。
下二句。
棄世莊嚴果好功德。
諸相随好。
第八識變諸異熟果。
初地分得。
第六意識。
亦變無漏。
八地已上。
相好圓明。
有漏無漏。
相續殊妙。
故言相好色像第一。
諸相随好。
以眼根舌根身根男根四根依處。
及舌根為體。
故言色像。
得上味相。
舌根為體。
眼如青绀牛王睫等。
眼根依處。
舌[雨/復]面輪。
舌根依處。
身皮金色等。
身根依處。
勢峰藏密。
男根依處。
餘準可知。
世間業青。
七寶什物之所莊嚴。
玩好雕飾。
名為飾好。
今大菩薩。
觀之無益。
返為損害。
一切盡舍。
以德内嚴。
不修外飾。
經。
名稱高遠逾于帝釋。
贊曰。
令譽遐振殊勝功德。
而利天主釋迦提婆因達羅者。
釋迦能姓。
提婆天也。
因達羅帝也。
天中帝主。
姓釋迦。
故号帝釋。
名憍屍迦。
如餘經中具明本緣。
以崇佛法。
他方菩薩。
上界天等。
名多皆悉聞名。
逾者越也。
菩薩名聲。
更越于彼。
十方一切皆聞名故。
但以翻譯之人。
說帝釋居于須彌。
執筆者遂即錄之。
為此舊經乃雲逾于須彌。
其須彌山。
他他之天。
尚不知有。
何況其餘。
經。
意樂堅固(至)得不壞信。
贊曰。
任運決定得于事理不疑功德。
三二句。
舉喻。
下二句。
顯體。
意樂者。
以信勝解二為得體。
設有惡魔及諸外道。
種種但壞。
決定堅固。
難壞難但。
譬如金剛。
極堅牢故。
遂不堕破。
故于佛法。
得不壞信。
佛法僧戒。
此之四種。
總名佛法。
得不壞信。
信四法故。
即論所雲四證淨也。
或法真理。
名為佛法同體三寶。
今任運得此不壞信。
初地雖得。
尚于華中而有猶豫。
此猶豫者。
異熟生攝。
八地已上。
一切決定。
今舉勝法。
稱不壞信。
信于一切。
但言四者。
據勝境說。
俱舍論雲。
信三寶者。
離惡道因。
信于戒者。
離賤貧因。
故此偏故。
舊但有喻。
義便不足。
經。
流法寶光澍甘露雨。
贊曰。
說法破惡生善功德。
流演法光。
照破癡等暗。
淡注教法雨如甘露者。
長諸衆生善根牙故。
或教法為說為文光。
照顯理故。
義如甘露。
可味重故。
此亦如雨潤萌牙故。
經。
于衆言音微妙第一。
贊曰。
既說法音聲勝妙功德。
說法聲韻。
如頻迦音。
于一切衆生聲中第一。
微者密也。
善說深義。
妙者好也。
哀雅可愛。
佛有五種美妙音聲。
一甚深如雷。
二清徹遠聞。
聞者悅樂。
三入心敬愛。
四谛了而解。
五聽者無厭。
此具後四。
故說言音微妙第一。
即是三十二中。
梵音聲相。
功德最大。
如經校量。
經。
于深法義(至)見習相續。
贊曰。
顯達中道功德。
緣起者。
待緣而起。
亦名緣生。
此有三種。
一受非愛道緣起。
即十二緣生。
五蘊為性。
善惡趣中。
能顯現故。
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二受用緣起。
即六識身為性。
能受用境故。
三自性緣起。
即是本識為性。
生死緣起之自性故。
此三緣起。
理妙難解。
名深法義。
法義弘博。
名為廣大。
昔凡夫位。
由迷中道緣起法故。
便起常斷二邊鄙見。
執無因起。
如涅槃常。
名常見。
執後世果空無所有。
名斷見。
此之二見所熏習種。
在于本識。
相續不斷。
今八地上。
離分段生。
達于中道三種緣起。
二見現行種子習氣。
相續便滅。
法執二見斷。
煩惱見随舍。
此常斷見現種相續。
是迷緣起邊鄙之法。
故達中道緣起之時。
彼皆永滅。
舊雲斷諸邪見。
本無此文。
古人謂二見體即邪見。
理未必然。
不正名邪。
二見亦是非四見之邪。
唯損減見故。
經。
演法無畏(至)乃如雷震。
贊曰。
上二句。
顯處衆說法無畏功德。
下兩句。
顯演法音聲深大功德。
由諸煩惱不深。
無明皆已不行。
亦無分别我他勝于己。
處衆說法。
不是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