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第一(末)

關燈
怖畏心。

    六眠者得寤。

    七令諸禽獸不得放逸。

    八令諸獸鹹來歸附。

    九為調伏大香象等。

    十為教諸子。

    十一莊嚴眷屬。

    此諸菩薩。

    為師子吼。

    亦複如是。

    一為摧魔軍。

    二為現衆力。

    三開佛行處。

    四為邪見作歸依處。

    五為安撫怖畏衆生。

    六覺悟無明睡眠衆生。

    七行惡法者為作悔心。

    八開示邪見。

    令諸衆生知六師等非正師子。

    九為破諸富蘭那等。

    亦令二乘生變悔心。

    十教五住諸菩薩等生大力心。

    十一為令正見之心。

    于邪見者。

    不生吝心。

    由諸菩薩能摧伏故。

    以大師子吼聲敷演。

    敷謂開發。

    警悟初機。

    演謂廣談。

    覺察根熟。

    既住十地。

    能遍十方。

    雲雨說法。

    其說法聲。

    遠播十方。

    美妙音聲。

    名為美音。

    遐者遠也。

    振者揚也。

    世尊之聲。

    廣音具足。

    随衆大小。

    無不等聞。

    此諸菩薩。

    随衆十方美音亦遍得廣音故。

    舊雲名聞十方。

    與下名稱高遠。

    有何差别。

    可言名者說法音聲。

    便無此失。

     經。

    為衆生(至)能使不絕。

     贊曰。

    上二句。

    三種慈悲拔濟功德。

    下二句。

    統嗣法王不斷功德。

    慈悲喜舍。

    各各有三。

    一有情緣。

    作假有情想。

    二法緣。

    不見假有情。

    唯見蘊等法。

    三無緣。

    于彼法中。

    亦離分别。

    唯見其如。

    或法緣者。

    緣十二分教。

    無緣者。

    不見有情及法二種。

    而行慈悲喜舍。

    不見身外有定衆生。

    衆生即已。

    故行慈悲。

    為不請友。

    譬之父母。

    憐救于子。

    不待請故。

    已前諸位。

    或待他請。

    方救濟之。

    未能任運為不請友。

    此皆任運慈悲深故。

    長阿含說。

    有四惡友。

    一如親惡友。

    畏而伏之。

    實無親意。

    二美言惡友。

    言順意違。

    三敬順惡友。

    心雖敬順。

    然于所作。

    善惡皆從。

    無相谏心。

    四者惡友。

    為惡事伴。

    或同飲酒。

    博獻淫逸。

    及歌舞等。

    此四友中。

    各各有四。

    而應遠之。

    有四善友。

    一止非善友。

    惡事相止故。

    二慈愍善友。

    苦事相憐故。

    三利人善友。

    樂事相與故。

    四同事善友。

    善事相同故。

    一一之中。

    各有四種。

    皆應親近。

    此諸菩薩。

    為諸衆生。

    此四善友。

    此中三寶。

    略有二解。

    一同體三寶。

    種謂種子。

    即如來藏。

    佛無漏因。

    此諸菩薩。

    修此種子。

    令不斷絕。

    常勤證會。

    二别體三寶。

    有為無為。

    自利利他。

    随其所應。

    三佛。

    四法。

    十地僧等。

    此諸菩薩。

    修此三寶之種。

    及展轉教人。

    令不斷絕。

    如花嚴經明法品中。

    有三重釋。

    發菩提心。

    佛寶不斷。

    開說正法。

    法寶不斷。

    受持戒行。

    僧寶不斷。

    自他俱爾。

     經。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贊曰。

    此顯能摧怨敵功德。

    魔謂四魔。

    或種八魔。

    涅槃經說。

    前四加四倒懷四德故名魔。

    魔即是怨。

    為法怨故。

    降伏諸魔。

    如别章解。

    其四倒魔。

    是分别法執。

    初地永斷。

    地前漸伏。

    制者制禦。

    如制牛馬。

    由具智辨。

    能伏外道。

    由近十力。

    能伏天魔。

    近四無畏。

    能摧外道。

     經。

    永離一切障及蓋纏。

     贊曰。

    此顯菩薩離染功德。

    障謂障礙。

    此有二種。

    一煩惱障。

    二所知障。

    煩惱障。

    以三界見修所斷。

    根本百二十八煩惱。

    及随煩惱為體。

    所知障。

    以三界見修所斷。

    一切能障于智。

    貪癡慢等。

    為其體性。

    頭數多少。

    如煩惱障漸頓伏斷。

    皆如論說。

    此諸菩薩八地之位。

    一切六識二障現行。

    皆已伏盡。

    或種已斷。

    故言求離。

    蓋謂蓋覆行者之心。

    令不清淨。

    此有五種。

    一貪欲蓋。

    二嗔恚蓋。

    三惛沉睡眠蓋。

    四掉舉惡作蓋。

    五疑蓋。

    此五為三時障。

    貪欲五境。

    能障出家。

    既出家以。

    前犯邪行。

    有覺悟之。

    嗔恚為障。

    不用覺悟。

    更生嗔恚。

    若不犯邪行。

    學定慧時。

    後三為障。

    初學止心。

    惛睡為障。

    次學舉心。

    掉悔為障。

    若住舍位。

    疑能為障。

    障此五憎。

    故立為蓋。

    纏謂纏繞。

    數數現起。

    纏繞行者之心。

    故立為纏。

    此有八種。

    謂無漸。

    無愧。

    惛沈。

    睡眠。

    掉舉。

    惡作。

    嫉。

    悭。

    初二障戒。

    次二障定。

    次二障慧。

    後之二種。

    障自他利。

    諸出家者。

    于自他利。

    吝妒門中。

    數現起故。

    二障已攝一切染盡。

    于中據勝。

    偏舉蓋纏。

    三漏。

    四取。

    身系結縛。

    皆準已離。

    舊雲悉已清淨。

    文意難知。

    即二障盡。

     經。

    念定總時(至)解脫智門。

     贊曰。

    上二句。

    能以少法廣含多義功德。

    下二句。

    顯無漏離縛殊勝功德。

    念謂明記諸所作事。

    如瑜伽五十七釋契經說。

    念等念随念。

    别念不忘念。

    心明記無失。

    無忘無失法。

    此義如瑜伽攝異門說。

    定謂于境心不娆亂。

    五十七雲。

    令心注。

    等住安住與近住。

    謂調寂靜寂止。

    一趣等持性。

    此如對法論第十說。

    總持者。

    陀羅尼也。

    念慧為體。

    能以少功廣含多義。

    能總任持。

    名為總持。

    此有四種。

    一法。

    二義。

    三能得菩薩忍。

    四者咒。

    由念明記。

    成無忘失。

    定無亂錯。

    常居一趣。

    總持苞含。

    易可受說。

    故以少法。

    能苞廣法。

    解脫智門者。

    謂無漏智。

    離有漏縛。

    故言解脫。

    解脫即無障。

    無障解脫。

    以智為體。

    智即是門。

    智門。

    能入三性境。

    故瑜伽論雲。

    若以解脫門言之。

    出世正智所攝。

    顯揚論雲。

    但言空無願無相。

    通有漏無漏。

    若定若散。

    聞思修慧。

    若言空無願無相三摩地。

    通有漏無漏。

    唯定非散。

    唯修慧非聞思。

    若言空無願無相解脫門。

    唯無漏非有漏。

    唯定非散。

    唯修慧非聞思。

    今言解脫。

    故唯無漏。

    空門。

    緣所執。

    彼無體故。

    無願門。

    緣依他。

    不于三界願求故。

    無相門。

    緣圓成。

    觀真如為無相故。

    或三解脫門。

    皆能緣三性。

    或十六行。

    種種不同。

    如樞要及瑜伽第十二抄。

    古經。

    二句合雲。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無礙即無障。

    解脫即智門。

    可謂建立無障解脫智門。

    其心常安住。

    乍觀。

    常安住彼無礙解脫。

    然即是定。

    略無今念及總持二。

    合今二合。

    為古一句。

    仍義不全。

     經。

    逮得一切(至)陀羅尼辨。

     贊曰。

    此說成熟六辨功德。

    一無斷辨。

    連環不息故。

    二殊勝辨。

    不可屈伏故。

    三念辨。

    憶說法事故。

    四慧辨。

    分折諸法故。

    五等持辨。

    巧說諸定故。

    六總持辨。

    于一字等中。

    說諸義等故。

    既非四無礙解。

    亦非七辨。

    故别成六。

    下一辨字。

    貫通上中。

    此第六辨。

    四無礙解中。

    法義所攝。

    前之五辨。

    并解第攝。

    此第一。

    七辨中。

    第四無斷盡攝。

    此第二。

    七中第七攝。

    一切世間最上妙故。

    此第四。

    彼第五。

    無疏謬故。

    念定皆通。

    随其所應。

    後智為體。

    舊經雲。

    念定總持辨第不斷。

    念定總持為三。

    辨才不斷之言。

    應為一辨。

    阙勝慧二。

    古翻意說上三種。

    辨才不斷。

    非不斷辨也。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末) 天保六乙未中冬第八日寫之于愛智寮釋遊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