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第一(末)
關燈
小
中
大
二威儀。
不歎其德。
不标數故。
餘八部衆。
唯有其一。
謂威儀滿。
不以行為名。
不歎其德。
不列其數故。
衆成就中。
文複有二。
初列大衆。
後辨威儀。
列衆有二。
一聖。
二凡。
菩薩聲聞為聖。
八部四衆為凡。
或為三。
一大聖衆。
二八部衆。
三四部衆。
或為六。
如前說。
聖衆為二。
一聲聞。
二菩薩。
此初也。
佛共兼會。
名之為與。
大有五義。
一名稱大。
大衆大人所知識故。
二位次大。
皆住聖果。
非凡位故。
三功德大。
或諸漏盡。
證智斷故。
四修行大。
求大菩提。
修廣業故。
五徒衆大。
八千人故。
梵雲苾刍。
此有五義。
一怖魔。
創心出家。
四魔怖故。
二乞士。
以乞自活。
濟自他故。
三淨命。
離五邪命。
明正三業故。
四淨戒。
住戒威德。
曾不缺故。
五破惡。
修道獲果。
斷煩惱故。
僧伽名衆。
證理法事。
二俱和故。
學無學數。
合有八千。
與佛同處。
複名俱也。
經。
菩薩摩诃薩三萬二千。
贊曰。
下明菩薩衆中有四。
一标類舉數。
二歎彰功德。
三别列名。
四牒總結。
如是等上首菩薩下是。
此初文也。
菩薩摩诃薩。
類也。
三萬二千。
數也。
菩提薩埵。
略言菩薩。
合有四釋。
一菩提覺義。
智所求佛果。
薩埵有情義。
則所度衆生。
攝論雲。
以菩提薩埵。
為所緣境。
故言菩薩。
菩薩所修自他二利。
二利即二行。
故以為名。
又菩提如前。
薩埵有情義。
謂諸菩薩。
猶有異熟識。
故得名有情。
求大菩提之有情者。
簡異所餘諸有情者。
故名菩薩。
又菩提如前。
薩埵勇健義。
不憚處時。
不吝财命。
求大菩提之勇健義者。
簡餘生死之勇健者。
故名菩薩。
故攝論雲。
有志有能。
故名菩薩。
十一面經雲。
菩提即般若。
薩埵謂方便。
法花雲。
諸佛所證。
甚深難解。
有所言說。
意趣難知。
即有智慧。
及有方便。
有實智。
權智。
真智。
修智。
理智。
事智。
自利利他。
故名菩薩。
摩诃薩埵。
略言摩诃薩。
摩诃大義。
薩埵如前。
為簡二乘地前凡類。
乃簡七地已前菩薩。
故立大名。
是等皆是八地已上。
非前位故。
三萬二千。
現機會。
但标上位。
下位準知。
故不标别。
經。
皆為一切衆生所識。
贊曰。
自下第二。
彰歎功德。
于中總有四十一句。
初四十句。
别歎功德。
後一句。
總結德深廣。
卒陳難盡。
舊經但有三十八句。
此中第十句。
念定總持無不圓滿。
第十一句。
建立無彰解脫智門。
舊經合雲。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此第三十一句。
正直審谛柔和微密。
舊經脫之。
此第三十四句。
獲無等等佛智灌頂。
第三十五句。
近力無畏不共佛法。
舊經合雲。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所以但有三十八句。
古人亦有十地别科。
此中但贊八地以上。
或第十地因位究竟。
非贊前位。
非七地前神通成辦。
永離障纏。
總持等滿故。
其間文句疏謬。
至文當釋。
此中。
初有四十句。
别歎德中。
分為二十一種殊勝功德。
初二句。
他悉外化德。
次二句。
他護自護德。
次三句。
利他繼他德。
利他中有二。
說法善友為二句故。
次二句。
降惡人法德。
次三句。
内德外辨德。
内德有二。
能發所發為二句故。
念定總持。
為能發因。
解脫智門。
為所發果。
智由念定總持起故。
次二句。
行成智滿德。
六度行成。
三無生忍智滿。
次二句。
說法達理德。
次二句。
知根能伏德。
次三句。
因嚴果遂德。
果遂有二。
獲妙體離惡嚴為二句故。
次二句。
名高信重德。
次二句。
法勝音妙德。
次一句。
離邊會中德。
次二句。
決定深大德。
次一句。
超出情計德。
次二句。
積善離惡德。
次二句。
達理證真德。
次二句。
紹位繼道德。
次二句。
不住二邊德。
除惡趣。
越深坑。
棄緣起。
分生死。
為二類。
并不住生死邊。
示現趣生。
不住涅槃邊。
次一句。
應病說藥德。
次一句。
内外二嚴德。
次一句。
自他不虛德。
準義依文。
且為此制。
諸有智者。
如理應知。
又四十一句。
别歎德中。
應一一為名。
皆為一切衆望所識。
此歎菩薩。
德大位高。
智者所識。
殊勝功德。
國王大臣長者居士。
諸有德藝。
所推望者。
即是翹楚。
鑒别人物。
名為衆望。
今諸菩薩。
為此一切衆推望者之所識知。
譬如垂耳長鳴。
王良見識。
此諸菩薩。
位大德高。
人物所識。
亦複如是。
非諸凡愚所能識悉。
縱餘識悉。
未以為珍。
如智度論雲。
天王人王大人所識。
今此要在人物所識。
又此菩薩。
皆為一切大衆瞻望。
大衆識悉。
二義俱得。
舊雲衆所識知。
乃冗此義。
經。
大神通業修已成得。
贊曰。
此歎利他妙用功德。
能遍十方。
起難思化。
因已辦故。
業者事業。
作用之義。
體即神通。
菩薩事業。
利他作用。
即神通故。
成唯識論第九卷中。
解第十地二愚。
一大神通。
即所起事業故。
舊經雲。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文言雖總本行。
亦即神通利物。
經。
諸佛威德(至)能攝正法。
贊曰。
上二句。
修行廣大諸佛攝受功德。
下二句。
輕身重道含持妙法功德。
八地以上。
于諸行中。
能修諸行。
于無相海。
任運進修。
十方諸佛。
舒手摩頂。
以神通威。
用福慧德。
于一切時。
增如其力。
任持不舍。
故名修行廣大佛攝受德。
舊雲建立。
便無是義。
法城有二。
一法即是城。
此諸菩薩。
如守城者。
常外捍禦。
不令損壞。
諸佛法教而修行者。
名城中人。
城者。
防援外禦之義。
防援城内諸修行者。
外禦四魔。
不令侵橫。
故法名城。
或複正法。
如城中人。
菩薩如城。
菩薩善為護法之城。
此諸菩薩。
舍身命财。
護持正法。
能攝正法。
即勝鬘經。
攝受正法。
正法有四。
教理行果。
于此四中。
并能攝受。
領納屬己。
或複攝持。
曾不暫舍。
随其所應。
于四法中。
并能攝之。
于法能學能說。
于理能觀能達。
于行能修能習。
于果能知能證。
或斷一切惡。
修一切善。
度一切生。
名攝正法。
凡所修善。
皆攝正法。
凡所棄惡。
皆攝正法。
凡所利生。
皆攝正法。
故勝鬘雲。
攝受正法者。
即是無量得一切佛法。
攝八萬四千法門。
舍身命财。
攝正法故。
此中善字。
不但善護法城。
通下亦能善攝正法。
或善别說。
不須通下。
以護法城。
複能攝之故。
是輕身重道含持妙法功德。
經。
以大師子(至)周遍十方。
贊曰。
廣大說法覺悟功德。
下雲。
演法無畏。
猶師子吼。
乍觀與此中覺悟義同。
下以說法決定無畏。
如師子吼。
今以覺悟衆生。
令增道意。
如師子吼。
故不同也。
師子吼時。
能為十一事。
涅槃經雲。
一為破諸實非師子詐稱師子。
二自試身力。
三自淨住處。
四令了知處。
五令群輩無
不歎其德。
不标數故。
餘八部衆。
唯有其一。
謂威儀滿。
不以行為名。
不歎其德。
不列其數故。
衆成就中。
文複有二。
初列大衆。
後辨威儀。
列衆有二。
一聖。
二凡。
菩薩聲聞為聖。
八部四衆為凡。
或為三。
一大聖衆。
二八部衆。
三四部衆。
或為六。
如前說。
聖衆為二。
一聲聞。
二菩薩。
此初也。
佛共兼會。
名之為與。
大有五義。
一名稱大。
大衆大人所知識故。
二位次大。
皆住聖果。
非凡位故。
三功德大。
或諸漏盡。
證智斷故。
四修行大。
求大菩提。
修廣業故。
五徒衆大。
八千人故。
梵雲苾刍。
此有五義。
一怖魔。
創心出家。
四魔怖故。
二乞士。
以乞自活。
濟自他故。
三淨命。
離五邪命。
明正三業故。
四淨戒。
住戒威德。
曾不缺故。
五破惡。
修道獲果。
斷煩惱故。
僧伽名衆。
證理法事。
二俱和故。
學無學數。
合有八千。
與佛同處。
複名俱也。
經。
菩薩摩诃薩三萬二千。
贊曰。
下明菩薩衆中有四。
一标類舉數。
二歎彰功德。
三别列名。
四牒總結。
如是等上首菩薩下是。
此初文也。
菩薩摩诃薩。
類也。
三萬二千。
數也。
菩提薩埵。
略言菩薩。
合有四釋。
一菩提覺義。
智所求佛果。
薩埵有情義。
則所度衆生。
攝論雲。
以菩提薩埵。
為所緣境。
故言菩薩。
菩薩所修自他二利。
二利即二行。
故以為名。
又菩提如前。
薩埵有情義。
謂諸菩薩。
猶有異熟識。
故得名有情。
求大菩提之有情者。
簡異所餘諸有情者。
故名菩薩。
又菩提如前。
薩埵勇健義。
不憚處時。
不吝财命。
求大菩提之勇健義者。
簡餘生死之勇健者。
故名菩薩。
故攝論雲。
有志有能。
故名菩薩。
十一面經雲。
菩提即般若。
薩埵謂方便。
法花雲。
諸佛所證。
甚深難解。
有所言說。
意趣難知。
即有智慧。
及有方便。
有實智。
權智。
真智。
修智。
理智。
事智。
自利利他。
故名菩薩。
摩诃薩埵。
略言摩诃薩。
摩诃大義。
薩埵如前。
為簡二乘地前凡類。
乃簡七地已前菩薩。
故立大名。
是等皆是八地已上。
非前位故。
三萬二千。
現機會。
但标上位。
下位準知。
故不标别。
經。
皆為一切衆生所識。
贊曰。
自下第二。
彰歎功德。
于中總有四十一句。
初四十句。
别歎功德。
後一句。
總結德深廣。
卒陳難盡。
舊經但有三十八句。
此中第十句。
念定總持無不圓滿。
第十一句。
建立無彰解脫智門。
舊經合雲。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此第三十一句。
正直審谛柔和微密。
舊經脫之。
此第三十四句。
獲無等等佛智灌頂。
第三十五句。
近力無畏不共佛法。
舊經合雲。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所以但有三十八句。
古人亦有十地别科。
此中但贊八地以上。
或第十地因位究竟。
非贊前位。
非七地前神通成辦。
永離障纏。
總持等滿故。
其間文句疏謬。
至文當釋。
此中。
初有四十句。
别歎德中。
分為二十一種殊勝功德。
初二句。
他悉外化德。
次二句。
他護自護德。
次三句。
利他繼他德。
利他中有二。
說法善友為二句故。
次二句。
降惡人法德。
次三句。
内德外辨德。
内德有二。
能發所發為二句故。
念定總持。
為能發因。
解脫智門。
為所發果。
智由念定總持起故。
次二句。
行成智滿德。
六度行成。
三無生忍智滿。
次二句。
說法達理德。
次二句。
知根能伏德。
次三句。
因嚴果遂德。
果遂有二。
獲妙體離惡嚴為二句故。
次二句。
名高信重德。
次二句。
法勝音妙德。
次一句。
離邊會中德。
次二句。
決定深大德。
次一句。
超出情計德。
次二句。
積善離惡德。
次二句。
達理證真德。
次二句。
紹位繼道德。
次二句。
不住二邊德。
除惡趣。
越深坑。
棄緣起。
分生死。
為二類。
并不住生死邊。
示現趣生。
不住涅槃邊。
次一句。
應病說藥德。
次一句。
内外二嚴德。
次一句。
自他不虛德。
準義依文。
且為此制。
諸有智者。
如理應知。
又四十一句。
别歎德中。
應一一為名。
皆為一切衆望所識。
此歎菩薩。
德大位高。
智者所識。
殊勝功德。
國王大臣長者居士。
諸有德藝。
所推望者。
即是翹楚。
鑒别人物。
名為衆望。
今諸菩薩。
為此一切衆推望者之所識知。
譬如垂耳長鳴。
王良見識。
此諸菩薩。
位大德高。
人物所識。
亦複如是。
非諸凡愚所能識悉。
縱餘識悉。
未以為珍。
如智度論雲。
天王人王大人所識。
今此要在人物所識。
又此菩薩。
皆為一切大衆瞻望。
大衆識悉。
二義俱得。
舊雲衆所識知。
乃冗此義。
經。
大神通業修已成得。
贊曰。
此歎利他妙用功德。
能遍十方。
起難思化。
因已辦故。
業者事業。
作用之義。
體即神通。
菩薩事業。
利他作用。
即神通故。
成唯識論第九卷中。
解第十地二愚。
一大神通。
即所起事業故。
舊經雲。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文言雖總本行。
亦即神通利物。
經。
諸佛威德(至)能攝正法。
贊曰。
上二句。
修行廣大諸佛攝受功德。
下二句。
輕身重道含持妙法功德。
八地以上。
于諸行中。
能修諸行。
于無相海。
任運進修。
十方諸佛。
舒手摩頂。
以神通威。
用福慧德。
于一切時。
增如其力。
任持不舍。
故名修行廣大佛攝受德。
舊雲建立。
便無是義。
法城有二。
一法即是城。
此諸菩薩。
如守城者。
常外捍禦。
不令損壞。
諸佛法教而修行者。
名城中人。
城者。
防援外禦之義。
防援城内諸修行者。
外禦四魔。
不令侵橫。
故法名城。
或複正法。
如城中人。
菩薩如城。
菩薩善為護法之城。
此諸菩薩。
舍身命财。
護持正法。
能攝正法。
即勝鬘經。
攝受正法。
正法有四。
教理行果。
于此四中。
并能攝受。
領納屬己。
或複攝持。
曾不暫舍。
随其所應。
于四法中。
并能攝之。
于法能學能說。
于理能觀能達。
于行能修能習。
于果能知能證。
或斷一切惡。
修一切善。
度一切生。
名攝正法。
凡所修善。
皆攝正法。
凡所棄惡。
皆攝正法。
凡所利生。
皆攝正法。
故勝鬘雲。
攝受正法者。
即是無量得一切佛法。
攝八萬四千法門。
舍身命财。
攝正法故。
此中善字。
不但善護法城。
通下亦能善攝正法。
或善别說。
不須通下。
以護法城。
複能攝之故。
是輕身重道含持妙法功德。
經。
以大師子(至)周遍十方。
贊曰。
廣大說法覺悟功德。
下雲。
演法無畏。
猶師子吼。
乍觀與此中覺悟義同。
下以說法決定無畏。
如師子吼。
今以覺悟衆生。
令增道意。
如師子吼。
故不同也。
師子吼時。
能為十一事。
涅槃經雲。
一為破諸實非師子詐稱師子。
二自試身力。
三自淨住處。
四令了知處。
五令群輩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