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第一(末)

關燈
下劣人故。

    是故現此雜穢土耳。

    故知是化。

    今顯主尊法必殊勝。

    故初經首。

    置薄伽梵。

     經。

    住廣嚴城庵羅衛林。

     贊曰。

    化處也。

    此是中印度境。

    國名吠舍離。

    此雲廣嚴。

    舊雲毗耶離。

    毗舍離。

    維耶離。

    皆訛也。

    此國周五千餘裡。

    國大都城。

    今雖頹毀。

    故基尚在。

    周六七十裡。

    王宮城基。

    周四五裡。

    宮城西北五六裡間。

    有一伽藍。

    習正量部。

    傍有窣都波。

    佛于此說說無垢稱經。

    時長者子寶性獻蓋處。

    伽藍正北三四裡。

    是庵羅女園。

    持以施佛。

    佛常于此坐。

    伽藍東北三四裡。

    有無垢稱故宅。

    去此不遠。

    有一神舍。

    其狀壘博。

    傳雲。

    積石是無垢稱現疾說法處。

    去此不遠。

    有窣都波。

    是寶性故宅。

    去此不遠。

    有庵波羅女故宅。

    其大都城。

    更無别号。

    以國名名之。

    以都城名号。

    是故。

    國名廣嚴。

    城亦名廣嚴。

    住者。

    遊化所居。

    目之為住。

    廣嚴者。

    廣者寬大。

    勝餘國之都城。

    嚴者飾麗。

    越諸王之宮宇。

    一俗事豐雕。

    二真徒博飾。

    名為廣嚴。

    表此經義苞羅一切名廣。

    萬德莊嚴名嚴。

    庵羅者。

    天竺有果。

    名庵沒羅。

    今語略故。

    除其沒字。

    其城有女。

    以果為名。

    曰庵沒羅女。

    有勝園。

    林樹繁郁。

    泉源澄鏡。

    花草绮靡。

    山石崔嵬。

    足以湛心靈。

    足以進尊聖。

    其女每修園樹。

    重而自守。

    名之為衛。

    衛者唐音。

    論其自守其林。

    故名為衛。

    女持施佛。

    佛恒遊息。

    故以為名。

    果有當果之征。

    衛有寶重之意。

    顯聞妙法以修行當果決定可期。

    妙法不可輕。

    然每勤常令寶衛。

    所以此處說此深經。

    乍觀女園。

    與獻蓋處别。

    佛在園内。

    蓋在外陳。

    标迹南北不同。

    理亦不為乖爽也。

    在園處寂。

    顯離愦鬧自居。

    标城唱諠。

    表起慈悲以濟物。

    故城園雙舉。

    為利道俗二徒。

    亦不相違也。

    舊有解雲。

    女從庵羅樹生。

    猶如奈女。

    故以為名。

    此解不爾。

    非所聞故。

    然法花靈山。

    般若舍衛。

    涅槃有金河。

    此經廣嚴城。

    各有由矣。

    問。

    觀此化處。

    實乃穢方。

    梵王何以言我見此土由來淨也。

    答。

    令彰佛慈悲。

    化标穢處。

    理實菩薩所見。

    但住淨方。

    淨穢由于二心。

    根報化起于凡聖。

    變佛非定準。

    處亦可知。

    不可淨穢雙彰。

    但标一化之處。

    義準三土。

    亦不相違。

    以佛定土。

    理誠可悉。

     經。

    與大苾刍衆八千人俱。

     贊曰。

    自下第二。

    衆圓滿也。

    初總略以四門分别。

    一彰來意。

    二顯權實。

    三定多少。

    四衆次第。

    來意有五。

    一證經可信。

    拂彼三疑。

    一疑慶喜自談。

    二疑從他聞說。

    三疑非佛所演。

    今舉時衆。

    證法無疑。

    令生信故。

    智度論雲。

    說時方人。

    令生信也。

    二顯德尊高。

    佛德尊高。

    大衆奔會。

    佛居于四衆。

    映蔽群生。

    若帝釋臨天。

    梵王處定。

    故經下雲。

    譬如大寶妙高山王。

    處于大海。

    巍然迥出。

    佛踞師子勝藏之座。

    顯耀威光。

    蔽于大衆。

    亦複如是。

    三彰後發揚。

    鹙子生疑。

    大千變淨。

    妙祥道備。

    佛遣對揚。

    二聖為發起之先。

    八部為随信之後。

    四當機獲益。

    八部四衆。

    有發無上之心。

    菩薩聲聞。

    成克菩提之意。

    随緣語道。

    著在經文。

    如上已陳。

    故不繁引。

    五輔翼瞻仰。

    軌範引攝。

    佛地論雲。

    菩薩聲聞。

    輔冀圓滿。

    八部四衆。

    眷屬圓滿。

    皆由慈悲廣起。

    安忍普資。

    鹹便便有靈。

    誰不奔挹。

    諸衆集。

    為。

    引餘生發心。

    經既具陳。

    複勸令時發意。

    夫來佛所。

    略有二緣。

    一為瞻仰。

    二為聞法。

    機熟者。

    會道于當時。

    未熟者。

    發心于即日。

    顯權實者。

    準佛地經。

    淨土中說聲聞八部。

    并是諸佛菩薩化作。

    莊嚴道場。

    引攝衆生。

    令發妙意。

    無量壽經雲。

    其水鳥等。

    皆佛化作。

    準此經中。

    一切菩薩。

    生此土者。

    亦隐勝德。

    起堅固悲。

    随類生攝。

    故知佛居穢土。

    聲聞為實。

    菩薩為權。

    佛居淨方。

    聲聞為權。

    菩薩為實。

    準處淨穢。

    其義可知。

    餘衆實權。

    理難準定。

    準有方丈天女。

    取食菩薩。

    經文稱化。

    餘類難知。

    定多少者。

    凡聖而論有二。

    菩薩聲聞為聖。

    餘衆為凡。

    或初後衆。

    本在庵園。

    為初衆。

    無垢稱之所持來至園。

    為後衆。

    部類而論有三。

    一大聖衆。

    二八部衆。

    三四部衆。

    前後一切菩薩聲聞。

    為大聖衆。

    一切有威德凡類為八部衆。

    釋梵護世等。

    入八部中天。

    故不别說。

    若在人趣。

    入道居俗。

    有戒行之流。

    名四部衆。

    或為四衆。

    第三此方諸天衆。

    餘三如前。

    前後合有九衆。

    初有七衆。

    一聲聞衆。

    二菩薩衆。

    三他方梵王衆。

    四他方帝釋衆。

    五威靈八部衆。

    六此方諸天衆。

    下經八部衆下。

    列釋梵護世等故。

    舊經無之。

    七戒行四部衆。

    後有二衆。

    一無垢稱衆。

    菩薩行品中。

    掌持至佛所。

    香台品中。

    妙香國有九百萬菩薩。

    與飯俱來。

    入維摩诘舍。

    又為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

    來入維摩诘舍。

    此皆後與無垢稱俱來。

    入無垢稱衆。

    二妙喜世界衆。

    即阿閦佛國。

    無垢稱在佛所。

    以神通力。

    掌持至此。

    别而為論。

    有十九。

    一聲聞。

    二菩薩。

    三他方梵王。

    四他方帝釋。

    五餘天。

    六龍。

    七藥叉。

    八犍達縛。

    九阿素落。

    十揭露荼。

    十一緊捺落。

    十二莫呼落伽。

    十三此方梵釋衆。

    十四苾刍。

    十五苾刍尼。

    十六部波素迦。

    十七邬波斯迦。

    十八無垢稱衆。

    十九不動佛衆。

    于中有四門衆異。

    一三界。

    無無色。

    仁王具有。

    此經無之。

    機宜未熟。

    于法無緣故。

    二五趣。

    無地獄。

    陀羅尼經具有。

    此經無之。

    修大乘心。

    必容豫之所。

    地獄無暇。

    故此不來。

    明咒威神。

    本為拔苦。

    故說陀羅尼。

    有地獄衆。

    三君臣。

    無二王。

    法花具有。

    此經無之。

    輪王小王。

    二俱不列。

    四三乘。

    無獨覺。

    仁王具有。

    此經無之。

    獨覺多出無佛之世。

    時無機熟。

    所以不舉。

    衆次第者。

    佛地論有釋。

    今有四義。

    一形相不同。

    二坐有近遠。

    三戒行有異。

    随類化生。

    四令諸菩薩于聲聞衆舍憍慢故。

    此乃聲聞菩薩次第。

    餘衆次第。

    随應當知。

    初列衆中。

    有四圓滿。

    一行圓滿。

    二數圓滿。

    三功德圓滿。

    四威儀圓滿。

    行圓滿中有四。

    一聲聞。

    修小乘行。

    苾刍為名。

    二菩薩。

    修大乘行。

    以菩薩為目。

    三諸菩薩。

    常随類化。

    身相不定。

    故名菩薩。

    四聲聞形定。

    說為苾刍。

    數圓滿者。

    聲聞八千。

    菩薩三萬二千等。

    功德圓滿者。

    皆為一切衆聖所識等。

    攝别合有四十一句是。

    威儀圓滿者。

    爾時世尊。

    無量百千諸來大衆等是。

    此四圓滿。

    菩薩具足。

    聲聞有三。

    一行滿。

    名苾刍故。

    二數滿。

    八千人等。

    三威儀滿。

    同前菩薩。

    今顯菩薩具内外修。

    故偏顯德。

    聲聞不爾。

    略不歎德。

    不同餘經。

    他方梵王及天帝釋。

    具二圓滿。

    一數。

    二威儀。

    不以行為名。

    不歎其德故。

    苾刍等四衆亦二。

    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