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第一(末)
關燈
小
中
大
相。
是佛利他善根所起。
名為佛說。
聞者識心雖不親得。
然似彼相分明顯現。
故名我聞。
世親說言。
謂餘相續識差别故。
令餘相續差别識生。
彼此互為增上緣故。
由此經說。
我所說法。
如手中葉。
未所說法。
如林中葉。
此中二解。
随彼兩文。
绮互解釋。
應知說此如是我聞。
意避增減異分過失。
謂如是法。
我從佛聞。
非他展轉顯示聞者。
有所堪能。
諸有所聞。
皆離增減異分過失。
非如愚夫無所堪能。
諸有所聞。
或不能離增減異分。
結集法時。
傳佛教者。
依如來教。
初說此言。
為令衆生恭敬信受。
言如是法我從佛聞。
文義決定。
無所增減。
是故聞者。
應正聞已。
如理思惟。
當勤修學。
經。
一時。
贊曰。
第二說教時分也。
法王啟化。
機器鹹集。
說聽事訖。
總名一時。
此就刹那相續無斷。
說聽究竟。
假名一時。
論有二解。
一者道理時。
說聽二徒。
離唯現在。
五蘊諸行刹那生滅。
即此現法。
有酬于前。
引後之義。
即以所酬。
假名過去。
即以所引。
假名未來。
并于現在法上假立。
即說聽者。
五蘊諸法。
刹那生滅。
前後相生。
事緒究竟。
假立三世。
總名一時。
非一生滅之一時也。
二者唯識時。
說聽二徒。
識心之上。
變作三時相狀而起。
實是現在。
随心分限。
變作短長。
事緒終訖。
總名一時。
如夢所見。
謂有多生。
覺位唯心。
都無實境。
聽者心變。
三世亦爾。
唯意所緣。
不相應行蘊法界法處所攝。
此言一時。
一則不定約刹那。
二則不定約相續。
三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
四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
名為一時。
但是聽者根熟。
感佛為說。
說者慈悲。
應機為談。
說聽事訖。
總名一時。
不定約刹那者。
聽法之徒。
根器或鈍。
說時雖短。
聽解時長。
或說者時長。
聽者亦久。
于一刹那。
猶未能解。
故非刹那。
亦不定約相續者。
由能說者。
得陀羅尼。
說一字義。
一切皆了。
或能聽者。
得淨耳意。
聞一字時。
一切能了解。
故非相續。
由于一會聽者根機有利有鈍。
如來神力。
或延短念為。
或促多劫為短念。
亦不定故。
總約說聽究竟名一時。
不可别說。
亦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者。
一日一月。
照四天下。
長短喧寒。
近遠晝夜。
諸方不定。
恒二天下同起用故。
又除人等。
上諸天等。
無此四時及八時等。
經拟上地諸方流通。
若說四時等。
流行不遍故。
所以不說四時八時等。
亦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
三乘凡聖所見。
佛身報化。
年歲短長。
成道已來近遠。
所說之法。
淺深半滿。
各不同故。
經拟三乘凡聖同聞。
故不别說成道已後若幹年歲。
然諸經中。
有說四時者。
涅槃經雲。
二月十五日。
有說六時八時十二時等。
名者涅槃經雲。
于其晨朝嚼楊枝時。
金剛般若雲。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日正午時說。
上生經雲。
于初夜分。
遺教經雲。
于其中夜。
寂然無聲。
有說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
十地經雲。
第二七日。
于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内說。
法花經雲。
三七日中。
思惟是已。
趣波羅奈。
轉四谛論。
又無量義經言。
我成道來。
四十餘年等。
雖有是說。
随一方城。
聞見結集。
且作是說。
仍非初題說法時也。
是故但應總說一時。
問。
處中有淨穢。
随機定說處。
時中凡聖殊。
何容不别說。
答。
說處标淨穢。
淨穢可定知。
說時有短長。
聖凡不可準。
一會機宜。
有利有鈍。
長時短時。
如何定準。
故處可定說。
而時但總言。
經。
一時薄伽梵。
贊曰。
說教主也。
佛有十号。
此即第十名焉。
薄伽者聲。
梵謂具德。
若有為此薄伽聲。
自能破四魔。
具六種德。
名薄伽梵。
且分段生死。
四魔者。
一煩惱魔。
二蘊魔。
三死魔。
四天魔。
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及随煩惱。
名煩惱魔。
有漏五蘊。
名為蘊魔。
無常死滅。
名為死魔。
他化天子。
名為天魔。
此四能破壞善事。
能令有情流轉生死。
損害深重。
偏稱為魔。
佛能破之。
名薄伽梵。
若據化相。
菩提樹下。
入金剛喻定。
破煩惱魔。
舍第五分壽。
沙羅雙林。
入無餘涅槃。
破蘊魔。
留死三月。
為破死魔。
于死自在。
故能留身。
菩提樹下。
得成道已。
先入慈定。
為破天魔。
據其實破。
十住菩薩。
八相成道。
能伏天魔。
雖此經下歎菩薩德中。
八地已上菩薩。
降伏魔怨。
制諸外道。
歎其能。
非今始破。
又能破四。
要是八地以上。
故今贊之。
非說天魔八地方破。
蘊魔者。
七地以前。
有分段死粗有漏蘊。
或未能滅。
或初地舍。
八地以上。
變易生定舍粗蘊魔。
若舍細者。
要解脫道。
得成佛已。
四智都圓。
有漏方舍。
煩惱魔者。
不共無明伴類煩惱。
十住第四生貴住中。
制伏名舍。
加行位中。
能頓伏舍。
分别煩惱種子随眠。
初地斷舍。
俱生煩惱。
地前漸伏舍。
初地以上。
能頓伏舍。
然有菩薩。
七地已前。
時時故起。
八地以上決定伏舍。
金剛心起。
種習俱盡。
方永斷舍。
其所知障分别者。
如分别煩惱魔。
俱生者。
十地之中。
地地能斷。
六識中者。
至金剛心。
并第七識。
一時俱舍。
其死魔者。
分段死魔。
有入初地受變易身。
即便永舍。
有至八地方受變易。
彼時方舍其變易死。
決定成佛。
解脫道中。
方能永破。
今顯世尊四皆破盡。
名薄伽梵。
故瑜伽雲。
坦然安坐妙菩提座。
能破四魔。
名薄伽梵。
又具六德。
六德者。
佛地論雲。
自在熾盛與端嚴。
名稱吉祥及尊貴。
具足如是六種義。
應知總名為薄伽。
一自在義。
永不系屬諸煩惱故。
二熾盛義。
炎猛智火所燒練故。
三端嚴義。
具諸相好所莊飾故。
四名稱義。
一切殊勝功德圓滿。
無不知故。
五吉祥義。
一切世間。
親近供養。
鹹稱贊故。
六尊責義。
具一切德。
常起方便。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無懈廢故。
由是六德。
名薄伽梵。
唯此一名。
總含衆德。
世鹹尊重。
故諸外道。
皆稱本師。
名薄伽梵。
由此世尊令諸經首皆置此名。
古諸譯經。
皆欲省略。
不論義之具阙。
并安佛名。
其十号中。
佛為第九。
薄伽梵為第十。
第十一名總苞九德。
故今初唱。
而或者改之。
安置佛稱。
雖所诠不異。
能诠名義稍殊。
由此。
後魏菩提流支法師雲。
婆伽婆。
語雖稍訛。
意無别也。
如佛地疏具詳之矣。
問。
此三身中。
何身所攝。
答。
準處施化。
即是化身。
菩薩在中。
持髻複言。
我見土淨。
故知通是他受用佛。
應化非真。
亦非說法者。
推功歸本。
即是法身。
應物之身。
不能獨起。
必由化生。
通自受用。
但以由機不同。
一處見異。
不可定言化報之體。
準處言之。
定是化佛。
故下經言。
釋迦如來。
隐覆無量尊貴功德。
為欲度斯
是佛利他善根所起。
名為佛說。
聞者識心雖不親得。
然似彼相分明顯現。
故名我聞。
世親說言。
謂餘相續識差别故。
令餘相續差别識生。
彼此互為增上緣故。
由此經說。
我所說法。
如手中葉。
未所說法。
如林中葉。
此中二解。
随彼兩文。
绮互解釋。
應知說此如是我聞。
意避增減異分過失。
謂如是法。
我從佛聞。
非他展轉顯示聞者。
有所堪能。
諸有所聞。
皆離增減異分過失。
非如愚夫無所堪能。
諸有所聞。
或不能離增減異分。
結集法時。
傳佛教者。
依如來教。
初說此言。
為令衆生恭敬信受。
言如是法我從佛聞。
文義決定。
無所增減。
是故聞者。
應正聞已。
如理思惟。
當勤修學。
經。
一時。
贊曰。
第二說教時分也。
法王啟化。
機器鹹集。
說聽事訖。
總名一時。
此就刹那相續無斷。
說聽究竟。
假名一時。
論有二解。
一者道理時。
說聽二徒。
離唯現在。
五蘊諸行刹那生滅。
即此現法。
有酬于前。
引後之義。
即以所酬。
假名過去。
即以所引。
假名未來。
并于現在法上假立。
即說聽者。
五蘊諸法。
刹那生滅。
前後相生。
事緒究竟。
假立三世。
總名一時。
非一生滅之一時也。
二者唯識時。
說聽二徒。
識心之上。
變作三時相狀而起。
實是現在。
随心分限。
變作短長。
事緒終訖。
總名一時。
如夢所見。
謂有多生。
覺位唯心。
都無實境。
聽者心變。
三世亦爾。
唯意所緣。
不相應行蘊法界法處所攝。
此言一時。
一則不定約刹那。
二則不定約相續。
三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
四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
名為一時。
但是聽者根熟。
感佛為說。
說者慈悲。
應機為談。
說聽事訖。
總名一時。
不定約刹那者。
聽法之徒。
根器或鈍。
說時雖短。
聽解時長。
或說者時長。
聽者亦久。
于一刹那。
猶未能解。
故非刹那。
亦不定約相續者。
由能說者。
得陀羅尼。
說一字義。
一切皆了。
或能聽者。
得淨耳意。
聞一字時。
一切能了解。
故非相續。
由于一會聽者根機有利有鈍。
如來神力。
或延短念為。
或促多劫為短念。
亦不定故。
總約說聽究竟名一時。
不可别說。
亦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者。
一日一月。
照四天下。
長短喧寒。
近遠晝夜。
諸方不定。
恒二天下同起用故。
又除人等。
上諸天等。
無此四時及八時等。
經拟上地諸方流通。
若說四時等。
流行不遍故。
所以不說四時八時等。
亦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
三乘凡聖所見。
佛身報化。
年歲短長。
成道已來近遠。
所說之法。
淺深半滿。
各不同故。
經拟三乘凡聖同聞。
故不别說成道已後若幹年歲。
然諸經中。
有說四時者。
涅槃經雲。
二月十五日。
有說六時八時十二時等。
名者涅槃經雲。
于其晨朝嚼楊枝時。
金剛般若雲。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日正午時說。
上生經雲。
于初夜分。
遺教經雲。
于其中夜。
寂然無聲。
有說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
十地經雲。
第二七日。
于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内說。
法花經雲。
三七日中。
思惟是已。
趣波羅奈。
轉四谛論。
又無量義經言。
我成道來。
四十餘年等。
雖有是說。
随一方城。
聞見結集。
且作是說。
仍非初題說法時也。
是故但應總說一時。
問。
處中有淨穢。
随機定說處。
時中凡聖殊。
何容不别說。
答。
說處标淨穢。
淨穢可定知。
說時有短長。
聖凡不可準。
一會機宜。
有利有鈍。
長時短時。
如何定準。
故處可定說。
而時但總言。
經。
一時薄伽梵。
贊曰。
說教主也。
佛有十号。
此即第十名焉。
薄伽者聲。
梵謂具德。
若有為此薄伽聲。
自能破四魔。
具六種德。
名薄伽梵。
且分段生死。
四魔者。
一煩惱魔。
二蘊魔。
三死魔。
四天魔。
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及随煩惱。
名煩惱魔。
有漏五蘊。
名為蘊魔。
無常死滅。
名為死魔。
他化天子。
名為天魔。
此四能破壞善事。
能令有情流轉生死。
損害深重。
偏稱為魔。
佛能破之。
名薄伽梵。
若據化相。
菩提樹下。
入金剛喻定。
破煩惱魔。
舍第五分壽。
沙羅雙林。
入無餘涅槃。
破蘊魔。
留死三月。
為破死魔。
于死自在。
故能留身。
菩提樹下。
得成道已。
先入慈定。
為破天魔。
據其實破。
十住菩薩。
八相成道。
能伏天魔。
雖此經下歎菩薩德中。
八地已上菩薩。
降伏魔怨。
制諸外道。
歎其能。
非今始破。
又能破四。
要是八地以上。
故今贊之。
非說天魔八地方破。
蘊魔者。
七地以前。
有分段死粗有漏蘊。
或未能滅。
或初地舍。
八地以上。
變易生定舍粗蘊魔。
若舍細者。
要解脫道。
得成佛已。
四智都圓。
有漏方舍。
煩惱魔者。
不共無明伴類煩惱。
十住第四生貴住中。
制伏名舍。
加行位中。
能頓伏舍。
分别煩惱種子随眠。
初地斷舍。
俱生煩惱。
地前漸伏舍。
初地以上。
能頓伏舍。
然有菩薩。
七地已前。
時時故起。
八地以上決定伏舍。
金剛心起。
種習俱盡。
方永斷舍。
其所知障分别者。
如分别煩惱魔。
俱生者。
十地之中。
地地能斷。
六識中者。
至金剛心。
并第七識。
一時俱舍。
其死魔者。
分段死魔。
有入初地受變易身。
即便永舍。
有至八地方受變易。
彼時方舍其變易死。
決定成佛。
解脫道中。
方能永破。
今顯世尊四皆破盡。
名薄伽梵。
故瑜伽雲。
坦然安坐妙菩提座。
能破四魔。
名薄伽梵。
又具六德。
六德者。
佛地論雲。
自在熾盛與端嚴。
名稱吉祥及尊貴。
具足如是六種義。
應知總名為薄伽。
一自在義。
永不系屬諸煩惱故。
二熾盛義。
炎猛智火所燒練故。
三端嚴義。
具諸相好所莊飾故。
四名稱義。
一切殊勝功德圓滿。
無不知故。
五吉祥義。
一切世間。
親近供養。
鹹稱贊故。
六尊責義。
具一切德。
常起方便。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無懈廢故。
由是六德。
名薄伽梵。
唯此一名。
總含衆德。
世鹹尊重。
故諸外道。
皆稱本師。
名薄伽梵。
由此世尊令諸經首皆置此名。
古諸譯經。
皆欲省略。
不論義之具阙。
并安佛名。
其十号中。
佛為第九。
薄伽梵為第十。
第十一名總苞九德。
故今初唱。
而或者改之。
安置佛稱。
雖所诠不異。
能诠名義稍殊。
由此。
後魏菩提流支法師雲。
婆伽婆。
語雖稍訛。
意無别也。
如佛地疏具詳之矣。
問。
此三身中。
何身所攝。
答。
準處施化。
即是化身。
菩薩在中。
持髻複言。
我見土淨。
故知通是他受用佛。
應化非真。
亦非說法者。
推功歸本。
即是法身。
應物之身。
不能獨起。
必由化生。
通自受用。
但以由機不同。
一處見異。
不可定言化報之體。
準處言之。
定是化佛。
故下經言。
釋迦如來。
隐覆無量尊貴功德。
為欲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