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本)
關燈
小
中
大
薩所見本是淨土。
二乘凡夫見是穢土。
今為二乘等。
轉換穢方。
變為淨土故。
是第五轉變所攝。
還攝為穢。
亦複如是。
由佛勝解。
能轉變故。
問疾品中。
時無垢稱。
以大神力。
令其室空。
除諸所有。
唯置一床。
現疾而卧。
即十八變中。
第十二隐攝。
隐沒所有。
令不現故。
不思議品中。
鹙子希床。
诃令為法。
後無垢稱。
問妙吉祥。
何等佛土有寶座。
妙吉祥言。
東方去此。
廣三十六恒河沙佛國。
有佛世界。
名山幢。
佛号山燈王。
佛身長八十四億逾膳那量。
其師子座。
高六十八億逾膳那。
菩薩身長四十二億逾膳那。
座高三十四億逾膳那。
最為殊妙。
時無垢稱。
起大神通。
山燈王佛。
遣三十二億大師子座。
來入其室。
十八變中。
第六住來。
亦第十三所作自在。
念來即來。
得自在故。
無垢稱室。
欻然廣博嚴淨廣。
博者。
第八變舒也。
變小令大故。
悉能苞容三十二億師子之座。
不相妨礙。
廣嚴大城。
乃至阿素洛等所住宮殿。
亦不迫迮。
悉見如本。
前後無異。
第九衆像入身也。
衆像不小。
身亦不大。
故此所攝。
身為主故。
以此名身。
大像入小。
室此所攝。
令諸菩薩各自變身。
為四十二億逾膳那量。
升師子座。
此乃第八舒也舒小為大故。
無垢稱語舍利弗言。
諸佛如來住解脫。
名不可思議。
能以妙高山王。
内于芥子。
四大海水。
内于毛孔。
以大千界。
置手掌中。
此之三種。
大小二事。
皆無增減。
亦即是此衆像入身。
或七日以為一劫。
第八舒也。
短為長故。
或促一劫以為七日。
第七卷攝。
促長為短故。
如是一切住解脫不可思議。
佛之神力。
廣說如下。
皆是此中十八神變。
三種化攝。
觀有情品。
天女散花。
花是神境智通中化境也。
化為也香等故。
八希有中第一奇雲。
此室常有金色光明。
即第十八變放大光明。
乃至第八。
此室常現一切佛土功德莊嚴。
諸天宮殿。
衆妙绮飾。
亦即是此轉變所攝。
或即亦是衆像入身。
香台品中。
化為菩薩。
上往妙香。
請佛飯食。
及九百萬菩薩。
俱來至此。
第六往來也。
舉衆皆見菩薩往彼等事。
即是第四示現所攝。
示現彼事。
令衆見故。
化九百萬座等。
即是化境。
本無而有故。
大衆食飯。
而乃有餘。
此亦舒也。
舒小令多故。
如是廣說。
不動佛事。
皆是此攝。
至下一一當應别配。
此上所說。
皆是聖者神通威力。
次法威力。
由昔菩薩修行六度之威刃故。
能為四相。
一斷障。
二資糧成就。
三饒益自他。
四與當來果。
由布施故。
能斷悭吝。
能作自己菩提資糧。
亦能除他饑渴疾病匮乏衆苦。
當來富樂。
得大祿位财寶朋黨大眷屬故。
乃至由般若故。
能斷無明。
為己資糧。
能以四攝。
成熟有情。
如境覺了。
引大淨喜。
普為有情稱理說法。
令獲現後利益安樂。
攝諸善根。
能正所作。
當來能證二障離系。
随其次第。
配其四相。
世界。
悭吝無明。
一切皆斷。
乃至祿位财寶朋黨眷屬。
攝諸善根。
二證離系故。
此顯善法威力。
後俱生威力。
謂性能憶本生諸事。
任運為者情。
堪忍受大苦。
窮都史天壽量方沒。
壽量形色。
名稱勝彼。
下生入胎。
放光遠照。
入住出胎。
三時正知。
生行七步。
不待扶持。
威德天龍。
散香供養。
相好嚴身。
摧滅魔橫。
支節皆備。
那羅延力。
童稚自然。
達解工巧。
無師能證無上菩提。
大梵天王。
自然勸請。
雲雷驚怖。
入定不動。
蠕動歸向附信菩薩。
既成佛已。
下至傍生。
亦來供養。
雲龍常候。
洗便降雨。
遊行不落坐。
樹枝條并皆垂影。
随蔭其身。
曾不虧舍。
魔于六年求便不得。
癞痫亂見。
複其本心。
逆胎得順。
盲者得眼。
聾者得聽。
三毒得除。
常右脅卧。
處草蓐等。
曾無動亂。
雖現睡眠。
而無轉側。
風不動衣。
行如師子。
步若牛王。
先舉右足。
後方移左。
地随高下。
無礫石等。
門應大小。
食并彈碎。
般涅槃時。
大地振動。
衆星晃曜。
交流而須。
如是等事。
名俱生威力。
非是神通威力所作。
此經具陳。
香台燈王無動藥王釋迦五佛。
神通威力。
餘随所應。
有無準說。
不能一一預顯其事。
至下文中。
當廣指示。
大聖德者。
謂顯如來十号圓滿。
二斷二智。
名大聖德。
二斷者。
謂煩惱障習斷。
所知障習斷。
即二障盡。
所顯真理。
因斷障顯。
是斷性故。
名之為斷。
二智者。
斷煩惱障已不随轉智。
即生空智。
斷所知障已。
于一切境無障礙智。
即法空智。
複可說三智。
謂清淨智。
一切智。
無滞智。
又佛百四十不共佛法。
謂三十二相。
八十随好。
四一切種清淨。
四無所畏。
十力。
三念住。
三不護大悲。
無妄失法。
永害習氣。
一切種妙智。
及佛無诤願智。
無礙解等。
如是皆名大聖德法。
如瑜伽第四十八及四十九中。
顯此功德體義差别。
今此經中。
顯佛有七種最勝。
名大聖德。
一所依勝。
顯佛身有諸相好故。
二正行勝。
由佛二利。
利益安樂。
哀愍世間。
令諸天人獲得義利。
三圓滿勝。
謂佛戒見軌則淨命四種皆滿。
四智慧勝。
由佛四無礙解皆成就故。
五威力勝。
具六通故。
六斷勝。
二障習氣皆永斷故。
七住勝。
多住無上等三住。
謂聖天梵住。
三解脫門。
及滅盡定。
名聖住。
多住滅盡定。
四靜慮名天住。
多住無動第四靜慮。
四無量名梵住。
多住大悲。
由此晝夜六時。
以佛眼觀察世間。
誰于善根有增有減。
及得三乘。
此經上下。
顯此七勝。
名大聖德。
成力聖威德。
合名第四如來威德。
五時衆根熟所宜聞者。
佛以大悲智眼。
晝夜六時。
觀察一切世間。
方便善利。
無其四失。
一無非處。
二無非時。
三無非法。
四無非器。
況此經雲。
諸佛如來威儀進止。
凡所施為。
無非佛事。
故說此經。
時衆宜聞。
非是虛施聽衆無益。
此經總有十三位益。
且初序品。
因說佛土嚴淨之相。
五百長者子。
得無生忍。
八萬四千人。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三萬二千人。
知有為法無常。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八千比丘。
漏盡意解。
方便品中。
淨名示疾。
因問說法。
無數千人。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聲聞菩薩二品中。
先逢淨名。
雖彼時聞各有悟道遣去。
答佛不說得道。
問疾品中。
因共談論。
八千天子。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不思議品中。
大迦葉引生盲。
自喻不了解脫法門。
三萬二千天子。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八千菩薩。
得入菩薩方便善巧智。
力所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觀有情品。
菩提分品。
不說得道。
入不二法門品中。
五千菩薩。
皆入不二法門。
香台品中。
說十種事勝餘佛土。
成就八法。
生于淨土。
五千天子。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十千菩薩。
得無生法忍。
菩薩行品中。
上方九百萬菩薩。
聞有盡無盡法歡喜。
以妙香花。
散大千界。
供養佛法及菩薩已。
忽然不現。
還到彼國。
觀如來品中。
因見妙喜世界不動如來。
十加那由他人。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願生彼界。
佛記當生。
法供養品。
囑累品。
不說得道。
二經之宗緒者。
此方先德。
依現所有經論義旨。
總立四宗。
一立性宗。
成立三科法皆有體。
薩婆多部是。
迦延雜心婆沙之類。
二破性宗。
諸法有相。
都無實性。
破前立性。
成實論是。
三破相宗。
非但性空。
諸法相狀亦非實有。
般若等經。
中百等是。
四顯實宗。
明一切法真實道理。
随其所應。
有空有有。
涅槃花嚴楞伽等是。
若其經論唯有爾許。
可定四宗。
隻如舊阿含經雲。
舍利弗入涅槃時。
無色界天淚下。
如春細雨。
大衆部經。
何宗所攝。
梵網六十二見經。
并舍利弗阿毗昙。
正量部教。
三彌帝論。
上座部論。
如是等經論。
并非四宗。
何得唯言總有四宗。
今依新翻經論。
總依諸教。
教類有三。
以理标宗。
宗乃有八。
教類三者。
解深密經第二卷中。
世尊廣為勝義生菩薩。
依遍計所執體相無故。
說相無自性性。
性依他起上無遍計所執自然生故。
說生無自性性。
依圓成實上無遍計所執故。
說勝義無自性性。
說三無性。
皆依無于遍計所執。
已勝義生。
深生領解。
廣說世間毗濕縛藥。
雜彩畫地。
熟蘇虛空諸譬喻已。
世尊贊歎善解所說。
勝義生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初于一時。
在波羅痆斯仙人堕處施鹿林中。
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谛相。
轉正法輪。
雖是甚奇甚為希有。
一切世間諸天人等。
先無有能如法轉者。
而于彼時。
所轉法輪。
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以隐密相。
轉正法輪。
雖更希奇甚為希有。
而于彼時。
所轉法輪。
亦是有上。
有所容受。
猶未了義。
亦諸诤論安足處所。
世尊于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
轉正法輪。
第一甚奇。
最為希有。
于今世尊所轉法輪。
無上無容。
是真了義。
非諸诤論安足處所。
即是金光明經中。
說轉照持三種法輪。
世尊初說三乘同行四谛有教。
名轉法輪以十二行相。
獨得轉名。
第二時。
說大乘獨行空理之教。
照破有故。
名照法輪。
第三時。
說遣所執空。
存二性有。
三乘之人。
皆可修持。
名持法輪。
亦即涅槃經中。
如有醫師。
初令服乳。
而除于病。
因服乳故。
國人多死。
别醫谏王。
總教斷乳。
國人并差。
後王有疾。
醫人更藥。
令和乳服。
王責問之。
醫人具說。
有病宜服乳。
有病不宜服。
今病宜和乳。
故無有失。
亦即瑜伽三時教也。
雖知一雨普潤。
教實無差。
随對根機。
遂成隐顯。
教既隐顯。
偏說空有。
非正中道。
中道之教。
所說有空。
無隐顯故。
雖此引文。
未别屬教。
何等是此三時教也。
一唯說法有宗。
即阿含等初時之教。
逗彼小機。
破于我執。
說無有情我。
但有法因故。
雖二十部種種異執。
初逗小機。
唯說法有。
二唯說法空宗。
即般若等第二時教。
逗彼大機。
破于法執。
說一切法本空性故。
三雙
二乘凡夫見是穢土。
今為二乘等。
轉換穢方。
變為淨土故。
是第五轉變所攝。
還攝為穢。
亦複如是。
由佛勝解。
能轉變故。
問疾品中。
時無垢稱。
以大神力。
令其室空。
除諸所有。
唯置一床。
現疾而卧。
即十八變中。
第十二隐攝。
隐沒所有。
令不現故。
不思議品中。
鹙子希床。
诃令為法。
後無垢稱。
問妙吉祥。
何等佛土有寶座。
妙吉祥言。
東方去此。
廣三十六恒河沙佛國。
有佛世界。
名山幢。
佛号山燈王。
佛身長八十四億逾膳那量。
其師子座。
高六十八億逾膳那。
菩薩身長四十二億逾膳那。
座高三十四億逾膳那。
最為殊妙。
時無垢稱。
起大神通。
山燈王佛。
遣三十二億大師子座。
來入其室。
十八變中。
第六住來。
亦第十三所作自在。
念來即來。
得自在故。
無垢稱室。
欻然廣博嚴淨廣。
博者。
第八變舒也。
變小令大故。
悉能苞容三十二億師子之座。
不相妨礙。
廣嚴大城。
乃至阿素洛等所住宮殿。
亦不迫迮。
悉見如本。
前後無異。
第九衆像入身也。
衆像不小。
身亦不大。
故此所攝。
身為主故。
以此名身。
大像入小。
室此所攝。
令諸菩薩各自變身。
為四十二億逾膳那量。
升師子座。
此乃第八舒也舒小為大故。
無垢稱語舍利弗言。
諸佛如來住解脫。
名不可思議。
能以妙高山王。
内于芥子。
四大海水。
内于毛孔。
以大千界。
置手掌中。
此之三種。
大小二事。
皆無增減。
亦即是此衆像入身。
或七日以為一劫。
第八舒也。
短為長故。
或促一劫以為七日。
第七卷攝。
促長為短故。
如是一切住解脫不可思議。
佛之神力。
廣說如下。
皆是此中十八神變。
三種化攝。
觀有情品。
天女散花。
花是神境智通中化境也。
化為也香等故。
八希有中第一奇雲。
此室常有金色光明。
即第十八變放大光明。
乃至第八。
此室常現一切佛土功德莊嚴。
諸天宮殿。
衆妙绮飾。
亦即是此轉變所攝。
或即亦是衆像入身。
香台品中。
化為菩薩。
上往妙香。
請佛飯食。
及九百萬菩薩。
俱來至此。
第六往來也。
舉衆皆見菩薩往彼等事。
即是第四示現所攝。
示現彼事。
令衆見故。
化九百萬座等。
即是化境。
本無而有故。
大衆食飯。
而乃有餘。
此亦舒也。
舒小令多故。
如是廣說。
不動佛事。
皆是此攝。
至下一一當應别配。
此上所說。
皆是聖者神通威力。
次法威力。
由昔菩薩修行六度之威刃故。
能為四相。
一斷障。
二資糧成就。
三饒益自他。
四與當來果。
由布施故。
能斷悭吝。
能作自己菩提資糧。
亦能除他饑渴疾病匮乏衆苦。
當來富樂。
得大祿位财寶朋黨大眷屬故。
乃至由般若故。
能斷無明。
為己資糧。
能以四攝。
成熟有情。
如境覺了。
引大淨喜。
普為有情稱理說法。
令獲現後利益安樂。
攝諸善根。
能正所作。
當來能證二障離系。
随其次第。
配其四相。
世界。
悭吝無明。
一切皆斷。
乃至祿位财寶朋黨眷屬。
攝諸善根。
二證離系故。
此顯善法威力。
後俱生威力。
謂性能憶本生諸事。
任運為者情。
堪忍受大苦。
窮都史天壽量方沒。
壽量形色。
名稱勝彼。
下生入胎。
放光遠照。
入住出胎。
三時正知。
生行七步。
不待扶持。
威德天龍。
散香供養。
相好嚴身。
摧滅魔橫。
支節皆備。
那羅延力。
童稚自然。
達解工巧。
無師能證無上菩提。
大梵天王。
自然勸請。
雲雷驚怖。
入定不動。
蠕動歸向附信菩薩。
既成佛已。
下至傍生。
亦來供養。
雲龍常候。
洗便降雨。
遊行不落坐。
樹枝條并皆垂影。
随蔭其身。
曾不虧舍。
魔于六年求便不得。
癞痫亂見。
複其本心。
逆胎得順。
盲者得眼。
聾者得聽。
三毒得除。
常右脅卧。
處草蓐等。
曾無動亂。
雖現睡眠。
而無轉側。
風不動衣。
行如師子。
步若牛王。
先舉右足。
後方移左。
地随高下。
無礫石等。
門應大小。
食并彈碎。
般涅槃時。
大地振動。
衆星晃曜。
交流而須。
如是等事。
名俱生威力。
非是神通威力所作。
此經具陳。
香台燈王無動藥王釋迦五佛。
神通威力。
餘随所應。
有無準說。
不能一一預顯其事。
至下文中。
當廣指示。
大聖德者。
謂顯如來十号圓滿。
二斷二智。
名大聖德。
二斷者。
謂煩惱障習斷。
所知障習斷。
即二障盡。
所顯真理。
因斷障顯。
是斷性故。
名之為斷。
二智者。
斷煩惱障已不随轉智。
即生空智。
斷所知障已。
于一切境無障礙智。
即法空智。
複可說三智。
謂清淨智。
一切智。
無滞智。
又佛百四十不共佛法。
謂三十二相。
八十随好。
四一切種清淨。
四無所畏。
十力。
三念住。
三不護大悲。
無妄失法。
永害習氣。
一切種妙智。
及佛無诤願智。
無礙解等。
如是皆名大聖德法。
如瑜伽第四十八及四十九中。
顯此功德體義差别。
今此經中。
顯佛有七種最勝。
名大聖德。
一所依勝。
顯佛身有諸相好故。
二正行勝。
由佛二利。
利益安樂。
哀愍世間。
令諸天人獲得義利。
三圓滿勝。
謂佛戒見軌則淨命四種皆滿。
四智慧勝。
由佛四無礙解皆成就故。
五威力勝。
具六通故。
六斷勝。
二障習氣皆永斷故。
七住勝。
多住無上等三住。
謂聖天梵住。
三解脫門。
及滅盡定。
名聖住。
多住滅盡定。
四靜慮名天住。
多住無動第四靜慮。
四無量名梵住。
多住大悲。
由此晝夜六時。
以佛眼觀察世間。
誰于善根有增有減。
及得三乘。
此經上下。
顯此七勝。
名大聖德。
成力聖威德。
合名第四如來威德。
五時衆根熟所宜聞者。
佛以大悲智眼。
晝夜六時。
觀察一切世間。
方便善利。
無其四失。
一無非處。
二無非時。
三無非法。
四無非器。
況此經雲。
諸佛如來威儀進止。
凡所施為。
無非佛事。
故說此經。
時衆宜聞。
非是虛施聽衆無益。
此經總有十三位益。
且初序品。
因說佛土嚴淨之相。
五百長者子。
得無生忍。
八萬四千人。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三萬二千人。
知有為法無常。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八千比丘。
漏盡意解。
方便品中。
淨名示疾。
因問說法。
無數千人。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聲聞菩薩二品中。
先逢淨名。
雖彼時聞各有悟道遣去。
答佛不說得道。
問疾品中。
因共談論。
八千天子。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不思議品中。
大迦葉引生盲。
自喻不了解脫法門。
三萬二千天子。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八千菩薩。
得入菩薩方便善巧智。
力所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觀有情品。
菩提分品。
不說得道。
入不二法門品中。
五千菩薩。
皆入不二法門。
香台品中。
說十種事勝餘佛土。
成就八法。
生于淨土。
五千天子。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十千菩薩。
得無生法忍。
菩薩行品中。
上方九百萬菩薩。
聞有盡無盡法歡喜。
以妙香花。
散大千界。
供養佛法及菩薩已。
忽然不現。
還到彼國。
觀如來品中。
因見妙喜世界不動如來。
十加那由他人。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願生彼界。
佛記當生。
法供養品。
囑累品。
不說得道。
二經之宗緒者。
此方先德。
依現所有經論義旨。
總立四宗。
一立性宗。
成立三科法皆有體。
薩婆多部是。
迦延雜心婆沙之類。
二破性宗。
諸法有相。
都無實性。
破前立性。
成實論是。
三破相宗。
非但性空。
諸法相狀亦非實有。
般若等經。
中百等是。
四顯實宗。
明一切法真實道理。
随其所應。
有空有有。
涅槃花嚴楞伽等是。
若其經論唯有爾許。
可定四宗。
隻如舊阿含經雲。
舍利弗入涅槃時。
無色界天淚下。
如春細雨。
大衆部經。
何宗所攝。
梵網六十二見經。
并舍利弗阿毗昙。
正量部教。
三彌帝論。
上座部論。
如是等經論。
并非四宗。
何得唯言總有四宗。
今依新翻經論。
總依諸教。
教類有三。
以理标宗。
宗乃有八。
教類三者。
解深密經第二卷中。
世尊廣為勝義生菩薩。
依遍計所執體相無故。
說相無自性性。
性依他起上無遍計所執自然生故。
說生無自性性。
依圓成實上無遍計所執故。
說勝義無自性性。
說三無性。
皆依無于遍計所執。
已勝義生。
深生領解。
廣說世間毗濕縛藥。
雜彩畫地。
熟蘇虛空諸譬喻已。
世尊贊歎善解所說。
勝義生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初于一時。
在波羅痆斯仙人堕處施鹿林中。
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谛相。
轉正法輪。
雖是甚奇甚為希有。
一切世間諸天人等。
先無有能如法轉者。
而于彼時。
所轉法輪。
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以隐密相。
轉正法輪。
雖更希奇甚為希有。
而于彼時。
所轉法輪。
亦是有上。
有所容受。
猶未了義。
亦諸诤論安足處所。
世尊于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
轉正法輪。
第一甚奇。
最為希有。
于今世尊所轉法輪。
無上無容。
是真了義。
非諸诤論安足處所。
即是金光明經中。
說轉照持三種法輪。
世尊初說三乘同行四谛有教。
名轉法輪以十二行相。
獨得轉名。
第二時。
說大乘獨行空理之教。
照破有故。
名照法輪。
第三時。
說遣所執空。
存二性有。
三乘之人。
皆可修持。
名持法輪。
亦即涅槃經中。
如有醫師。
初令服乳。
而除于病。
因服乳故。
國人多死。
别醫谏王。
總教斷乳。
國人并差。
後王有疾。
醫人更藥。
令和乳服。
王責問之。
醫人具說。
有病宜服乳。
有病不宜服。
今病宜和乳。
故無有失。
亦即瑜伽三時教也。
雖知一雨普潤。
教實無差。
随對根機。
遂成隐顯。
教既隐顯。
偏說空有。
非正中道。
中道之教。
所說有空。
無隐顯故。
雖此引文。
未别屬教。
何等是此三時教也。
一唯說法有宗。
即阿含等初時之教。
逗彼小機。
破于我執。
說無有情我。
但有法因故。
雖二十部種種異執。
初逗小機。
唯說法有。
二唯說法空宗。
即般若等第二時教。
逗彼大機。
破于法執。
說一切法本空性故。
三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