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本)

關燈
諸居士。

    示法離言。

    乃名真說。

    飲光乞食。

    從貧舍富。

    令等慈悲修行壞執。

    善現持缽。

    修行舍衛城。

    化人其舍理等。

    乃可取之。

    滿慈談演。

    教諸新學。

    遣授大法。

    勿以聲聞剪剃随佛。

    決擇苦空。

    何以分别之心。

    而說實相之法。

    無滅天眼。

    明見大千。

    有無之行雙征。

    而定之見方達。

    近執出二人之罪。

    诃令勿擾其心。

    心垢而罪生。

    心淨垢還滅。

    執日贊出家之德。

    誘彼幼童。

    教舍分别而為無為。

    是為出家之利。

    世尊現身有疾。

    慶喜緣斯乞乳。

    說佛無漏之身。

    令舍二乘之見。

    竊觀昔時逢遇。

    尚勸舍分别之心。

    況示疾而演大方。

    不贊授菩薩之智。

    所以問疾品中。

    吉祥将往問疾。

    淨名先空其舍。

    既同十方佛之。

    亦現空其分别。

    不思議品中。

    鹙子希床。

    诃令為法。

    後請燈王之座。

    安處菩薩聲聞。

    廣說不可思議。

    談非二乘境界。

    飲光引生盲。

    自喻不了解之難思。

    觀有情品中。

    天女散花。

    聲聞便著。

    鹙子以花不如法。

    盡其神力去之。

    天女曰。

    是花如法。

    尊者自不如法。

    花無分别。

    尊者有之。

    香台品中。

    鹙子見日時将至。

    心思所食。

    便香台之食。

    勸舍聲聞之意。

    故攝論雲。

    三種練磨。

    斷除四處。

    障二乘作意。

    諸疑離疑心。

    有分别便迷其境。

    分别若除。

    乃冥正理故。

    有分别者。

    未契真宗之妙。

    莫證菩提。

    無分别者。

    遂會玄門之極。

    方成大覺。

    故知示疾現不思議。

    欲令二乘起内欣厭。

    聲聞苦身。

    任運便滅。

    故内欣厭。

    唯說智心。

    分别心滅。

    妄境乃空。

    正智既生。

    其理便現。

    問。

    聲聞獨覺。

    随往衆多。

    何獨鹙子一人。

    屢有詞理之屈。

    答。

    聲聞巨衆。

    鹙子獨高。

    舉首對揚。

    知餘并屈。

    外欣厭者。

    厭謂厭離穢土。

    欣謂欣清淨土。

    佛土有三。

    一法性土。

    法身所居。

    真如之理。

    二受用土。

    報身所居。

    衆寶嚴飾。

    三變化土。

    化身所居。

    淨穢不定。

    至下經文。

    具廣分别。

    雖複妙德淨名。

    俱變庵園使淨。

    通警時聞大衆。

    何獨為化聲聞。

    唯有持髻對申。

    世尊足按。

    大千變淨。

    尋複如常。

    此唯獨化聲聞。

    為止鹙子之疑故也。

    雖亦大衆同見。

    不應獨為聲聞。

    鹙子時獨生疑。

    故此俱稱為現。

    即初現淨刹。

    為令二乘有外欣厭。

    後時所現。

    并為一切。

    事既同上。

    不能具陳。

    心清淨故佛土亦淨。

    心有垢故佛土亦垢。

    所以上來欣厭取舍。

    皆言内外。

    三為顯菩薩内外修者。

    菩薩所修。

    雖難别舉。

    總而略例。

    不過二種。

    一内修。

    二外修。

    内修者。

    内修己身所應成就自利功德。

    即大智等。

    而為上首。

    外修者。

    外修利他所應成就利他功德。

    即大悲等。

    而為上首。

    成唯識說。

    雖菩薩所修随其意樂。

    一切皆通自他利品。

    濟拔衆生。

    即己利故。

    自所進修。

    為衆生故。

    而随勝顯。

    六到彼岸諸相好業菩提分等。

    名自利行。

    六種神通四種無量四攝事等。

    名利他行。

    自利行者。

    此經序品歎菩薩德中雲。

    諸佛威德常所加持。

    善護法城。

    能攝正法。

    紹三寶種使不絕。

    乃至廣說。

    諸有所作。

    亦不唐捐。

    又寶性問淨土相。

    雲何名為嚴淨佛土。

    世尊告曰。

    修回向土。

    是菩薩淨土。

    菩薩得菩提時。

    其國具足衆德莊嚴。

    又菩提分品說。

    諸菩薩雖複行于五無間趣。

    而無恚惱忿害毒心。

    又普現一切色身菩薩。

    問無垢稱父母等類。

    無垢稱言。

    慧度菩薩母。

    善方便為父。

    母間真導師。

    無不由是生。

    惠度第六。

    自利德也。

    方便第七利他德也。

    又菩薩行品中。

    上方九百萬菩薩。

    請釋迦言。

    願賜少法。

    當還本土。

    世尊告曰。

    有諸菩薩解脫法門。

    名為有盡無盡。

    汝當修學。

    有盡者。

    即是有為有生滅法。

    言無盡者。

    則是無為無生滅法。

    如是一切自利功德。

    皆是菩薩内所應修。

    一切皆以智為主故。

    恐文繁廣。

    自利行中。

    但舉爾所。

    餘皆準知。

    利他行者。

    序品歎德中言。

    以大師子吼聲敷演。

    美音遐振。

    周遍十方。

    乃至廣說。

    其見聞者。

    無不蒙益。

    後長者子寶性。

    請問淨佛土相。

    及諸菩薩修佛土相。

    世尊告曰。

    諸有情土。

    是為菩薩嚴淨佛土。

    随諸有情增長饒益。

    即便攝受嚴淨佛土。

    方便品中。

    歎無垢稱言。

    善于智度。

    通達方便。

    大願成滿。

    明了有情意樂及行。

    又菩提分品言。

    菩薩雖複行于焰魔王趣。

    而集廣大福惠資糧。

    又普現一切色身菩薩。

    問無垢稱父母等類。

    無垢稱言。

    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

    而常修淨土。

    利物無懈怠。

    又菩薩行品中。

    上方菩薩。

    請釋迦言。

    願賜少法。

    當還本土。

    世尊告曰。

    雲何名為不盡有為。

    謂諸菩薩不棄大慈。

    不舍大悲。

    雲何名為不盡無為。

    雖觀無我。

    而于有情。

    不舍大悲。

    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上利他行。

    恐文繁廣。

    且舉爾所。

    餘準可知。

    如是一切利他功德。

    皆是菩薩外所應修。

    如是菩薩凡聖。

    通論趣與未趣。

    總相兼說。

    莫過七地。

    一種姓地。

    二勝解行地。

    三淨勝意樂地。

    四行正行地。

    五決定地。

    六決定行地。

    七到究竟地。

    此七地中。

    初有種姓而未能修。

    次雖能修。

    而未能證。

    後之之地。

    雖皆證得。

    後位勝前。

    又有十地。

    一住種姓。

    二已趣入。

    三未淨意樂。

    未入初地。

    四已淨意樂。

    已入初地。

    五未成就。

    未至到究竟地。

    六已成就。

    已至到究竟地。

    七未堕決定。

    未成熟中。

    七地已前。

    八已堕決定。

    住八九地。

    九一生所系。

    到究竟位中。

    十最後有。

    即第十地。

    此等菩薩所修諸行。

    别雖無邊。

    總類而論。

    不過四種。

    一波羅密行。

    二菩薩分行。

    三諸神通行。

    四成熟有情行。

    恐文繁廣。

    不獲指陳。

    至下文中。

    當别顯說随應。

    是此内外應修。

    然諸菩薩。

    有五種生。

    一除災生。

    謂諸菩薩。

    大願自在二種力故。

    于饑馑厄難時。

    為令衆生少用功力。

    而得存濟。

    于大魚等種類中生。

    身形廣大。

    以自身内。

    普給一切饑餓衆生。

    或持明咒。

    或為藥王。

    救諸疾疫。

    鄰國戰诤。

    具勢息除。

    有情乖違。

    誡言和解。

    惡主逼迫。

    生彼調順。

    諸有邪見。

    生彼天處。

    方便除斷。

    此等一切。

    名除災生。

    二随類生。

    謂諸菩薩。

    以大願自在。

    随于一切種類中生。

    而為上首。

    方便化導。

    彼所行惡。

    而自不行。

    彼不行善。

    而自行之。

    方便勸說。

    除彼過失。

    三大勢生。

    謂諸菩薩。

    禀性生時。

    壽量形色。

    族姓自在。

    及富貴等。

    諸異熟果。

    一切世間。

    最為殊勝。

    四增上生。

    謂諸菩薩。

    初地作轉輪王。

    王瞻部州。

    二地作金輪王。

    王四天下。

    三地作忉利天王。

    四地作夜摩天王。

    五地作都史多天王。

    六地作樂變化天王。

    七地作他化自在天王。

    八地作初禅天王。

    九地作二禅王。

    第十地菩薩作大自在。

    過色究竟。

    第四禅王。

    一切生處。

    最為第一。

    避四天王。

    無定主故。

    避第三禅。

    世極樂故。

    五最勝生。

    謂諸菩薩。

    菩提資糧。

    已極圓滿。

    生波羅門家大國師家。

    或生刹帝利大國王家。

    能現等覺。

    廣作佛事。

    如菩薩地四十八卷。

    當廣分别。

    準無垢稱。

    此五生中。

    資财無量。

    攝受貧乏。

    得名除災生。

    若在長者。

    長者中尊。

    為說法勝。

    得名随類生。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深植德本。

    因既大故。

    果亦不小。

    得名大勢生。

    現身不受十王果。

    故非增上生。

    相非後身之菩薩。

    故非最後生。

    或複唯是随類生。

    攝于一切類。

    皆為上首。

    化一切故。

    皆由菩薩内外修習自利利他故。

    能現此為諸菩薩。

    有如是類。

    有如是生。

    行利益故。

    此經下文。

    香台品中。

    無垢稱語上方菩薩言。

    如是大士。

    釋迦如來。

    能為難事。

    隐[雨/復]無量尊貴功德。

    不憚功勞。

    方便調伏剛強衆生。

    諸菩薩衆。

    生此土者。

    亦能堪忍種種勞倦。

    成就堅牢大悲精進。

    助揚如來無上正法。

    利樂有情。

    堪忍世界。

    行菩薩行。

    饒益有情。

    住于一生。

    所得功德。

    多于一切妙香世界。

    百千大劫。

    行菩薩行。

    利樂功德。

    由此世界有十種修習善法故。

    謂以惠施攝諸貧窮。

    乃至以四攝攝衆生故。

    雖知一切菩薩。

    皆修内外二行。

    此經為顯此土菩薩。

    修不可思議殊勝之行。

    勝餘佛土故。

    四為顯如來威德大者。

    諸佛聖德。

    雖複百千。

    以類而論。

    不過二種。

    一大威力。

    二大神德。

    威力有三。

    一聖威力。

    二法威力。

    三俱生威力。

    聖威力者。

    謂佛昔時修習定力。

    今者依定。

    得定自在。

    随其所願。

    一切事成。

    以調柔故。

    善修心故。

    名聖威力。

    法威力者。

    謂昔菩薩修六度等諸殊勝法。

    有廣大果。

    有大勝利。

    名法威力。

    俱生威力者。

    謂佛往昔先集廣大福德資糧。

    證得俱生甚希奇法。

    名俱生威力。

    初聖威力。

    即六神通。

    一神境智作證通。

    二随念宿住智作證通。

    三天耳智作證通。

    四見死生智作證通。

    五知心差别智作證通。

    六漏盡智作證通。

    初神境通有二。

    一能變。

    二能化。

    變謂先有而改易之。

    即十八變。

    一振動。

    二熾然。

    三流布。

    四示現。

    五轉變。

    六往來。

    七卷。

    八舒。

    九衆像入身。

    十同類往趣。

    十一顯。

    十二隐。

    十三所作自在。

    十四制他神通。

    十五能施辨才。

    十六能施憶念。

    十七能施安樂。

    十八放大光明。

    化謂先無而今有也。

    即三種化。

    化身。

    化境。

    及化語。

    如上所說。

    變化二種。

    能為二事。

    一引諸衆生入佛聖教。

    二惠施無量受苦衆生。

    聲聞神通。

    唯至二千。

    獨覺神通。

    能至三千。

    如來神通。

    于一念頃能遍十方。

    菩薩初地。

    至百佛世界。

    乃至十地。

    随其品類多少之數。

    如十地經說其分限。

    乃至漏盡通。

    二乘但能斷漏種現。

    不斷粗重。

    自知漏盡。

    而不知他及漏盡方便。

    亦不知他于漏盡得有增上慢。

    如來具斷種現随眠。

    而能了知自他漏盡及盡方便。

    亦能知他有增上慢。

    自無染污。

    亦善為他廣分别說諸增上慢。

    即此所說六種神變。

    此經序品雲。

    寶性五百獻蓋。

    佛合為一。

    遍[雨/復]大千。

    此即下八變中第五轉變。

    轉多為一故。

    亦即第八舒。

    舒小為大故。

    爾時世尊。

    知諸大衆心懷猶豫。

    以足指案此大地。

    即時三千大千世界。

    無量有千妙寶莊嚴。

    亦即第五轉變所攝。

    據實而論。

    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