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本)

關燈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詳夫。

    實際凝空。

    啟玄樞于不二。

    權方孕道。

    演妙寶于無三。

    或顯敞鴻猷。

    高謝金輪之業。

    或密開沖最。

    俯贊玉璞之緒。

    鹹欲清炎慧雨。

    蕩渠溺以慈津。

    指九有而會十空。

    征八解而敷七覺。

    至哉赫矣。

    難得而名焉。

    今此經者。

    含衆旨之大虛。

    绾群筌之天沼。

    理窮真俗之府。

    迹轶心言之外。

    杳神機而靡測。

    湛粹德而難思。

    變百億于足按。

    運三千于掌握。

    合蓋羅于萬像。

    彰塵嶽之危浮。

    丈室八希。

    照真場而永淨。

    納妙高于毫芥。

    境均大小。

    灌巨海于蹄涔。

    織齊寬狹。

    闡玄門之秘鍵。

    移覺苑之道獲。

    出朽宅之牛軒。

    渡洋河之象駕。

    所以西靡玉諜東耀金姿。

    競賞一真。

    已經六譯。

    既而華梵懸隔。

    音韻所乖。

    或仿佛于遵文。

    而糟粕于玄旨。

    大師皎中宗于行月。

    鏡圓教于情台。

    維絕紐而裕後昆。

    緝頹綱以格前範。

    陶甄得失。

    商搉詞義。

    載譯此經。

    或遵真軌。

    說無垢稱經。

    序品第一者。

    振金聲于金口。

    揚玉字于玉麾。

    警濤群聰。

    宣暢雲說。

    道融真宰。

    業檀靈機。

    韬紫袂以潛儀。

    偶玄儒以耀彩。

    或權或實。

    示寝疾而演大方。

    乍隐乍顯。

    假對揚以光體命。

    播英聲之十子。

    皆詞道屈。

    标灌頂之一人。

    承威才暗。

    既清梵行。

    且肅神[木*禁]。

    雅譽遠彰。

    名無垢稱。

    經者。

    貫也攝也。

    貫二理而不虧。

    攝四生而莫墜。

    序者。

    由也始也。

    陳教起之因由。

    作法興之漸始。

    品者。

    類也别也。

    區分玄旨。

    條貫幽筌。

    類别而彰。

    目之為品。

    此經部成六卷。

    合有一十四品。

    今此建初。

    故名第一。

     經。

    如是我聞。

     贊曰。

    今解此經。

    合以六門分别。

    一經起所因。

    二經之宗緒。

    三明經體性。

    四叙經不同。

    五科品所從。

    六釋本文義。

    第一經起所因。

    略有五種。

    一為令衆生起欣厭故。

    二為令二乘有取舍故。

    三為顯菩薩内外修故。

    四為顯如來威德大德故。

    五時衆根熟所宜聞故。

    一為令衆生起欣厭者。

    仰尋。

    佛現利生。

    莫過二種。

    一現身。

    二說法。

    且論諸佛之身。

    本來無二。

    故涅槃雲。

    若能計三寶常住同真谛。

    此即是諸佛最勝之上願。

    随衆所宜聞見。

    乃分三種。

    一法身。

    即離妄之真理。

    二報身。

    即會真之實智。

    三化身。

    即應物之權質。

    故佛地經雲。

    自性法受用變化差别轉。

    由虛妄所[雨/復]。

    俗事翳而愚生。

    今假真法而修。

    正理明而報起。

    夫理為覺道之本。

    顯位而号法身。

    報為聖德之先。

    修圓而稱報體。

    妙理則中人未了(妙理者。

    佛性法身。

    中人者。

    十地菩薩。

    十地菩薩。

    猶未明了佛性法身。

    故菩薩地雲。

    第十地菩薩。

    現緣境像。

    如明眼人隔于輕系而觀像論亦言。

    諸佛法身。

    唯諸佛與佛。

    乃能知之。

    中人既未了。

    下人故不知也)。

    上智亦下愚不知(上智者。

    佛智報身。

    下愚者。

    二乘凡夫。

    二乘凡夫。

    未能知佛之真智。

    故法花雲。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知佛智。

    下文未知。

    中人亦未了)。

    是以應物器而顯化形(分身百億。

    化二乘凡夫。

    化身之妙用)。

    逗生機而現證覺(現妙大身。

    化十地菩薩。

    他受用身之妙用)。

    自如空壁彩。

    洞皎無涯。

    注水琁光。

    輝華有極。

    佛身權實。

    取譬可明。

    故下經雲。

    衆會瞻仰大牟尼。

    靡不心生清淨信。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如來不共相。

    身既無異。

    随宜說三。

    法亦無差。

    住機成四。

    如如意珠随求雨寶。

    猶天帝鼓應念發聲。

    法有四種。

    一教。

    二理。

    三行。

    四果。

    法雖萬差。

    不過此四。

    意解能诠。

    名之為教。

    教之所诠。

    稱之為理。

    随理所修。

    因之為行。

    因修所證。

    号之為果。

    然此四種。

    各自無二。

    任緣有異。

    并通三乘故。

    下經言。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用獲其利。

    斯即如來不共相。

    此乃教一。

    任緣通三。

    亦即法花一雨普潤。

    三乘三草。

    二聖二木。

    生長不同。

    此乃教同而機有異。

    成三乘法。

    此經又雲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如來不共相。

    此亦理一。

    任緣通三。

    寶性論之河性無差。

    兔馬象三渡之有别。

    此乃理同而證有異。

    成三乘義。

    法花經中。

    衣裓機案。

    唯有一門。

    出處雖殊。

    離諸災難。

    及取牛車之因是等。

    勝鬘又言。

    正法住。

    正法滅。

    波羅提木叉。

    毗尼。

    出家。

    受具足。

    此六法為大乘。

    故經論二藏。

    善蓋名住。

    除障名滅。

    戒中略本。

    名波羅提木叉。

    廣律本名毗尼。

    此乃所學三藏之法。

    能學之人名出家。

    受具足二乘。

    人法合成六處。

    既言皆為大乘故說。

    故知小學為成大因。

    此乃行同而修有異。

    頓漸别故成三乘業。

    法花又雲。

    中路說化城息處。

    故說二。

    三車初誘。

    後等賜牛。

    此乃果同。

    而設有異。

    假實别故。

    成三乘果。

    故知。

    所說法性無差。

    任彼外緣。

    分成種種。

    由此經起略有五因。

    甯知令衆生起于欣厭。

    欣厭有二。

    一内欣厭。

    二外欣厭。

    内欣厭者。

    厭謂厭生死身。

    欣謂欣當佛身。

    方便品雲。

    時無垢稱以大方便。

    現身有疾。

    以其疾故。

    國王大臣長者居士。

    無數千人。

    皆往問疾。

    時無垢稱。

    廣為說法。

    言諸仁者。

    是四大種所合成身。

    無常無強。

    無堅無力。

    朽故速疾。

    不可保信。

    為苦所惱。

    衆病之器。

    多諸過患。

    變壞之法。

    諸仁者。

    如此之身。

    其聰慧者。

    所不為怙。

    乃至廣說。

    諸仁者。

    于如此身。

    應生厭離。

    于如來身。

    應起欣樂。

    如來身者。

    無量善法共所集成。

    從修無量勝福慧生。

    從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所生。

    乃至廣說。

    諸仁者。

    如來之身。

    功德如是。

    汝等皆應發心求證。

    汝等欲得如是之身。

    息除一切有情病者。

    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遣厭苦心。

    斷除苦本。

    令欣佛體。

    修行佛因。

    故知。

    示疾現不思議。

    欲令衆生起内欣厭。

    又對揚事畢。

    将赴庵園。

    佛邊大衆。

    皆現金色。

    知欣厭者。

    後必果心。

    外欣厭者。

    厭謂雜穢王。

    欣謂欣清淨土。

    此經淨土有二。

    一此聖現。

    二他聖現。

    穢土亦二。

    一衆生現。

    一釋迦現。

    校勘上下說經始終。

    所依之土。

    兩穢二淨。

    初佛在廣嚴城庵羅園内。

    為諸四衆廣說妙法。

    寶性獻蓋。

    贊性佛諸疑。

    佛現神通。

    合蓋酬問。

    未明異義國土居常。

    田告寶性。

    若欲勤修嚴淨佛土先。

    應方便嚴淨自心。

    鹙子承佛威神。

    忽作是念。

    若菩薩心淨佛土嚴淨者。

    勿我世尊行菩薩時。

    心不嚴淨。

    而土雜穢。

    佛難喻诘。

    鹙子未知。

    持髻廣陳其方欲悟。

    世尊拂衆疑。

    或指按大千。

    雲變妙寶莊嚴。

    鹙子始贊希見。

    寶性五百童子。

    既證無生。

    八萬四千衆生。

    皆聞興覺慧。

    化緣既畢。

    時會所堪。

    佛攝神通。

    世界如故。

    後佛遣妙吉祥。

    問無垢稱疾對揚事訖。

    将赴庵園。

    菩薩行品中。

    表彼示現難思。

    庵園欻然廣博。

    迄至于經。

    未更無變穢之文。

    彰厭穢而欣淨方。

    究竟必當嚴淨。

    初三現穢土。

    二四變淨刹。

    初我世尊。

    自變淨土。

    後淨名妙德。

    重隔穢方。

    故言淨土此聖所變。

    佛淨名等。

    俱此聖故。

    他聖現者。

    他聖有二。

    一香台品中。

    鹙子念食時。

    無垢稱遂現神通。

    上方去此。

    過三十二殑伽沙等諸佛世界。

    有佛世界。

    名曰妙香。

    其中佛号最上香台。

    彼界一切。

    皆香所成。

    都無二乘。

    唯有清淨諸大菩薩。

    時此大衆。

    皆都觀彼佛國界等事。

    有千衆生。

    皆發菩提之意。

    十千菩薩。

    并證無生法忍。

    二觀如來品中。

    下人不知上位。

    鹙子心忽疑生。

    此無垢稱。

    從何來此。

    佛言。

    妙喜世界。

    有無動如來。

    彼為度此衆生而來至此。

    大衆心生渴仰。

    欲見妙喜功德莊嚴清淨佛土諸菩薩等。

    時無垢稱。

    斷取彼界。

    置右手掌。

    如陶家輪。

    猶花鬘貫。

    入此界中。

    示諸大衆。

    雖複彼此二界相雜。

    各見所居。

    與本無異。

    佛告大衆。

    欲得如是莊嚴佛土。

    皆當随學無動如來。

    本所修行。

    時此土有八十四那庾多數諸人天等。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願生彼界。

    世尊悉記一切當生。

    此二名為他聖所現。

    香台無動。

    俱他聖故。

    令厭穢土不起惡因。

    遣欣淨方修持淨業。

    由斯變土現不思議。

    欲令衆生起外欣厭。

    凡夫衆生。

    聞法修學。

    必以欣厭而為根本。

    經中。

    此聖所變淨方有二。

    一釋迦自變。

    二淨名妙德欲來預變。

    化所變淨土亦二。

    一遠觀妙香。

    二近瞻妙喜穢土亦二。

    一衆生變。

    二釋迦變。

    故序品言。

    告舍利子。

    我佛國土。

    常淨若此。

    為欲成熟下劣有情。

    是故示現無量過失雜穢土耳。

    譬如三十三天。

    共寶器食。

    随業所招。

    其食有異。

    如是舍利子。

    無量有情。

    生一佛土。

    随心淨穢。

    所見有異。

    是故。

    淨者本聖者土。

    神力令餘下劣有情。

    亦得變淨。

    由此。

    穢者本是下劣有情之土。

    聖者随之。

    亦為穢。

    此諸身土。

    有漏無漏。

    或真或似。

    準果準圓。

    準凡準聖。

    自識異識。

    所變淨穢。

    如唯識論。

    并應分别。

    此聖變淨。

    略有二緣。

    一拂小疑。

    二警群意。

    他聖變淨。

    并為一切如來變穢。

    但為二乘及凡夫類。

    非為菩薩。

    問。

    何故鹙子生疑。

    如來自變淨土。

    淨名将至。

    妙德預變寶方。

    答。

    拂疑破病。

    如來自變淨方。

    警動群情。

    妙德預變嚴刹。

    問。

    妙香淨刹。

    淨名何不持來。

    妙喜寶方。

    淨名攝持于掌。

    答。

    妙香須飯。

    食見而不持來。

    妙喜現通。

    令見亦持于掌。

    神通濟利。

    不一權方。

    何必并遣持來。

    齊令俱見。

    問。

    佛本濟生。

    利成欣厭。

    何不亦令見淨。

    而唯暫隔穢方。

    答。

    機向熟。

    而緣須暫令見淨。

    緣不須而未熟。

    攝穢方。

    二為令二乘有取舍者。

    取舍有二。

    一内取舍。

    二外取舍。

    内取舍者。

    舍謂舍二乘心。

    取謂取大乘智。

    障有二種。

    一煩惱障。

    二所知障。

    初障涅槃。

    後障菩提。

    聲聞斷初。

    已超生死。

    得涅槃訖。

    不能斷後。

    未證菩提。

    不達諸法。

    故分别心。

    二乘現有。

    由此劣法。

    彼亦成熟無分别智。

    菩薩所成。

    由斯勝法。

    此亦成熟。

    取舍之道。

    其義明矣。

    由此。

    鹙子宴坐。

    寂然身。

    動現威儀。

    常居滅定。

    目連說法。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