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本)

關燈
遮有空執。

    并說有空宗。

    即花嚴深密涅槃法花楞伽厚嚴勝鬘等是。

    昔執所執我法俱有。

    有為無為一切皆空。

    今說所執我法俱無。

    有為無為二種皆有。

    故有空雙遮。

    而空有并說。

    準理配經。

    二師别引。

    即第二第三時教也。

    中百等師。

    多引唯是說空之教。

    今解不然。

    正中道教。

    以理據宗。

    宗乃有八。

    一我法俱有宗。

    謂犢子部等。

    彼說我法二種俱有。

    立三聚法。

    一有為聚。

    二無為聚。

    三非二聚。

    前二聚法。

    第三聚我。

    又立五德藏。

    一過去。

    二未來。

    三現在。

    四無為。

    五不可說。

    此即是我不可說。

    是有為無為故。

    二有法無我宗。

    謂薩婆多等。

    彼說諸法二種所攝。

    二名。

    二色。

    或四所攝。

    謂去來今及無為法。

    或五所攝。

    一心。

    二心所。

    三色。

    四不相應。

    五無為。

    故一切法皆悉實有。

    三法無去來宗。

    謂大衆部等。

    說有現在及無為法。

    過去未來。

    體用無故。

    四現通假實宗。

    謂說假部等。

    彼說無去來世現在世中諸法。

    在蘊可實。

    在界處假。

    随應諸法。

    假實不定。

    成實論等。

    經部别師。

    亦即此類。

    五俗妄真實宗。

    謂說出世部等。

    世俗皆假。

    以虛妄故。

    出世法實。

    非虛妄故。

    六諸法但名宗。

    謂一說部。

    一切我法。

    唯有假名。

    都無體故。

    七勝義皆空宗。

    謂清辨等。

    明說空經。

    以為了義。

    說一切法。

    世俗可有。

    勝義皆空。

    八應理圓實宗。

    謂護法等。

    弘暢花嚴深密等經。

    雖說二谛。

    随其所應。

    具有空理。

    圓妙無阙。

    實殊勝故。

    今此經非前六宗。

    後二唯是大乘所說。

    故知通是二宗所攝。

    若依初大乘清辨等義。

    此經雖明二谛之義。

    依勝義谛。

    以空為宗。

    所以十大弟子。

    皆以空理。

    而對诘之。

    彼詞皆屈。

    四大菩薩。

    亦以真如空理而征。

    皆雲不能對揚理辨。

    吉祥問疾。

    先空方丈。

    又言諸佛國土一切皆空。

    空其分别。

    真空亦空。

    又觀衆生品中。

    譬如幻師是所幻事。

    菩薩觀衆生為若此。

    乃至如無煙之火等。

    是故此經雖具談二谛。

    勝義深故。

    以為義主。

    故以空為宗。

    依後大乘護法等義。

    雖說二谛。

    世俗谛有四。

    通空及有。

    勝義谛有四。

    唯有非空。

    空者無也。

    遍計所執。

    唯妄執有。

    體實空無。

    故非勝義。

    二谛皆有四重不同。

    世俗谛四者。

    一世間所成。

    法體未必有。

    一切世間共所言說。

    執之有故。

    即實我法。

    瓶盆等是。

    二道理所成。

    世間有情。

    有尋思者。

    所說道理。

    體用俱有。

    即蘊處界有無為法。

    三證得所成。

    世間學者。

    方便修學。

    除惡務善。

    證聖果故。

    即四谛理等。

    四真義所成。

    世間學者。

    既修學已。

    以此殊妙。

    為所證得。

    即二空真如。

    此四之中。

    初一體空。

    後三體有。

    勝義四者。

    一世間所成。

    諸有學者。

    世間言說。

    以此為有。

    即蘊處界。

    有為無為法。

    二道理所成。

    即諸學者。

    共立道理。

    四谛理等。

    三證得所成。

    諸有學者。

    以此方便。

    能證聖果。

    謂二空如。

    四真義所成。

    諸有學者。

    既修學已。

    以此深妙。

    為所證得。

    廢诠談旨。

    一真法界。

    論其二谛。

    并通人法。

    中智所知。

    名世俗谛。

    上智所知。

    名勝義谛。

    又下劣道理。

    名世俗谛。

    上勝道理。

    名勝義谛。

    是故二谛各有四重。

    依人依法。

    道理淺深。

    智境粗細。

    以分差别。

    而此經一部。

    多說初世俗谛。

    故序品雲。

    無我造無受者。

    聲聞品雲。

    法無衆生。

    離衆生垢故。

    菩薩品雲。

    假名是菩提。

    名字空故。

    問疾品雲。

    又此病起。

    皆由著我。

    是故于我不應生著。

    既知病本。

    即除我相及衆生想。

    當起法想。

    應作是念。

    但以衆法。

    合成此身。

    起唯法起。

    滅唯法滅。

    乃至廣說。

    為滅法想。

    當作是念。

    此法想者。

    亦是颠倒。

    颠倒者。

    即是大患。

    我應離之。

    雲何離。

    我離我所。

    乃至諸品皆為說我法空。

    初離彼分别。

    後三世俗。

    即前三勝義。

    更不别明。

    明勝義谛中有四。

    一因緣法門。

    二唯識法門。

    三無相法門。

    四真如法門。

    因緣法門者。

    序品雲。

    待因緣故諸法之。

    善惡之業亦不亡。

    方便品雲。

    是四大種所合成身。

    無常無強。

    如來法身。

    無量善法共所集成。

    乃至欲得如是身者。

    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問疾品雲。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

    維摩诘言。

    從癡有愛。

    即我病生。

    又以一切衆生病故。

    是故我病。

    前答病者生死因緣。

    癡為本故。

    後答病者出世因緣。

    以大慈悲而為本故。

    又有疾菩薩。

    應作是念。

    今我以病。

    皆從前世妄想颠倒諸煩惱生。

    四大合故。

    假名為身。

    如是等文。

    并說因緣之法。

    唯識法門者。

    序品中雲。

    直心是菩薩淨土。

    深心大乘心是菩薩淨土。

    乃至廣說。

    随其心淨。

    即佛土淨。

    所以心垢故佛土垢。

    心淨故佛土淨。

    聲聞品中。

    如佛所說。

    心垢故衆生垢。

    心淨故衆生淨。

    此等諸文。

    并說唯識之法。

    無相法門者。

    聲聞品中雲。

    法常寂然。

    滅諸相故。

    法離于相。

    無所緣故。

    謗諸佛。

    毀于法。

    不入衆數。

    終不得滅度。

    汝若如是。

    乃可取食。

    乃至廣說。

    一切言說。

    不離于相。

    至于智者。

    不著文字。

    故無所懼。

    文字性離。

    無有文字。

    是則解脫。

    解脫相者。

    即諸法也。

    如是等文。

    并說無相之法。

    真如法門者。

    序品中雲。

    能善分别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聲聞品中雲。

    若能以食平等性。

    入一切法平等性。

    以一切法平等性。

    入食平等性。

    乃可取食。

    又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菩薩品中。

    一切衆生皆如也。

    一切法亦如也。

    衆賢聖亦如也。

    至于彌勒亦如也。

    夫如者。

    不一不異。

    又觀衆生品雲又。

    問颠倒想孰為本。

    答曰無住為本。

    又問無住孰為本。

    答曰。

    無住則無本。

    從無住本。

    立一切法。

    故知真如最為深極。

    文不二法門品中。

    三十三大士。

    顯不二法門。

    三十一菩薩。

    說無差别之相。

    以為入不二法門。

    皆以無相。

    破于相故。

    并是第三無相法門。

    義猶粗著。

    其妙吉祥。

    雖以無言無說無示。

    離諸問答。

    為入不二法門。

    亦以真如破無言說。

    以诠顯之。

    猶非深極。

    依诠顯故。

    亦即第三無相法門。

    第三勝義證得所攝。

    唯有無垢稱。

    默然無言。

    正智正證真如之妙。

    是為真如法門。

    深複深也。

    如此等文。

    并說真如法門。

    因緣事法。

    最為粗顯。

    唯識理觀。

    其次細微。

    說有内心之相狀故。

    無相通觀無差别相。

    其次更細。

    仍有無相當心。

    未為正證。

    唯有真如法門。

    最為深妙。

    心境冥智。

    神會達正理。

    契真智滅障習。

    立一切法。

    故最第一。

    雖說四門。

    不相違返。

    一一法門。

    攝一切盡。

    且因緣中亦有唯識。

    唯識亦是因緣法故。

    亦有無相。

    所緣無相不離因緣。

    真如之體。

    亦是因緣。

    由因緣攝一切法故。

    乃至真如中。

    與一切法不一不異。

    随應不違。

    前三門義。

    今随事相。

    粗細不同。

    說此四種。

    非定各别。

    今此經中。

    顯中世俗谛。

    我法皆空。

    令不執著。

    說有因緣之法。

    斷染取淨。

    顯其唯識。

    明妄境非真。

    證唯心之理。

    彰無相之旨。

    斷分别差别之相。

    說真如之理令起智證。

    寄诠說四。

    事理可殊。

    廢旨談诠。

    一切無别。

    至下經中。

    當随别配。

    此中兩宗俱釋經義。

    初之大乘。

    總說二谛。

    後之大乘。

    别陳二谛。

    前以三無性為真。

    三性為俗。

    後以三無性為俗。

    三性為真。

    宗說有空。

    理不同故。

    三明經體性者。

    經體有二。

    一能诠文。

    二所诠義。

    文是所依。

    義是能依。

    由能诠文。

    義得顯故。

    若依清辨。

    釋此二體。

    依世俗谛。

    所诠經體。

    以一切有為無為諸法。

    或空或有。

    諸法為體。

    通以一切為所诠故。

    此下經雲。

    譬如幻人為幻人說法。

    其性非無。

    然假非實。

    能诠教中。

    可亦說有句言章論。

    聲為體性。

    梵雲缽陀。

    此翻為迹。

    當護法名。

    但顯法體。

    不顯義故。

    亦可句有二種。

    一集法滿足句。

    如說不生亦不滅。

    不來亦不去。

    不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此一一句。

    義雖未圓。

    亦得名句。

    義圓滿故。

    最初音聲能集顯法。

    名之為迹。

    教為理之迹。

    如尋迹以得衆。

    故得教而觀義。

    不立字名。

    初立此迹。

    二顯義周圓句。

    如說諸行無常。

    有生滅法。

    生滅滅已。

    彼寂為樂。

    此一一句義皆足故。

    今取前解集法滿足之句。

    不取顯義周圓之句。

    梵雲縛(去聲)迦。

    此雲言也。

    顯義周圓。

    名之為言。

    即當護法所說之句。

    梵雲缽刺迦羅。

    此雲章也。

    章是明義段義。

    一章一段。

    以明諸義。

    梵雲奢薩呾羅。

    此翻為論。

    總周一部。

    立以論名。

    此四以聲而為體性。

    從狹至寬。

    诠法周備。

    初顯體。

    次顯義。

    次廣明。

    後周備。

    故立此四。

    不立字名。

    般若燈論。

    具詳之矣。

    此依世俗。

    若依勝義。

    能诠所诠。

    一切皆空。

    故下經言。

    法無名字。

    言語斷故。

    法無有說。

    離覺觀故。

    法無形相。

    如虛空故。

    乃至廣說。

    夫說法者。

    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

    無聞無得。

    法性體空。

    何教何理。

    依此世俗勝義二理。

    故下經雲。

    說法非有亦非無。

    勝義體空。

    說法非有。

    世俗體有。

    言亦非無。

    又勝義體空。

    故言非有。

    亦複非無。

    法性既空。

    何得定說或空或有。

    是故雙非。

    由此世俗。

    可以教義而為經體。

    若依勝義。

    一切皆空。

    無體不體。

    若依護法等。

    菩薩勝義世俗。

    皆以能诠所诠二法。

    而為教體。

    且世俗谛所诠。

    通以有為無為。

    若空若有。

    諸法為體。

    即以三性。

    為所诠體。

    法無有我。

    離我垢故。

    遍計所執。

    從癡有愛。

    即我病生。

    依他起性也。

    一切法皆如也。

    圓成實性亦如也。

    如是等文。

    上下甚多。

    既诠但以聲名句文。

    以為體性。

    十地論說。

    說者聽者。

    俱以二事而得究竟。

    一者聲。

    二善字。

    又解深密經中。

    于第九地。

    說斷二愚。

    一于無量所說法。

    無量名句字。

    陀羅尼自在愚。

    成唯識論第九卷。

    釋言。

    無量名句字者。

    謂法無礙解。

    所說法者。

    義無礙解。

    名句字者。

    能诠之文。

    所說法者。

    所诠之義。

    對法第一說。

    成所引聲者。

    謂諸聖所說聲。

    成唯識論第二。

    複言。

    由此法詞二無礙解。

    境有差别。

    法緣名等。

    詞緣于聲。

    故依世俗。

    聲等為體。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