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即了因種也。
又此經雲。
若知無明性即是明。
明即是實慧解脫也。
三方便解脫即是業道者。
文殊師利雲。
十不善道為種。
此即緣因種。
方便解脫之種也。
種即是性。
故涅槃經雲。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即十二因緣三道。
三道三種佛性也。
二類通三識者。
一波陀那識即六識。
二阿陀那識即七識。
三阿黎耶識即八識也。
真性解脫即阿黎耶識。
實慧解脫即七識。
方便解脫即六識。
問曰。
攝大乘論說阿黎耶識是無記生死根本。
何關真性解脫耶。
答曰。
若爾與地人用楞伽經豈不碩相逆。
今研兩家所執。
互有得失。
若言阿黎耶識非本性清淨者。
攝大乘論何故雲。
如地即是金土。
黎耶識亦爾。
染同于土。
淨同于金。
故知義通二邊。
何兩家偏執。
今說黎耶識即是真性解脫者如金。
即是生死根本者如土。
問曰。
攝大乘論師說七識是執見之心。
何得言是實慧解脫耶。
答曰。
轉迷成解。
若離迷執何處别有實慧之解。
故知七識非迷非解得說迷解。
解故即是實慧解脫。
問曰。
六識是颠倒憶想分别應須斷除。
何得即是方便解脫耶。
答曰。
六識非善非惡。
随緣起善起惡。
菩薩若能知六識非善非惡而起善惡。
同事化物和光不同塵。
即是方便解脫也。
三類通三種佛性者。
一正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
三緣因佛性。
大涅槃經雲。
言佛性者亦一亦非一非一非非一。
亦一者正因真正解脫也。
非一者緣因佛性方便解脫也。
非一非非一者了因佛性即是實慧解脫也。
四類通三種般若者。
一實相般若。
二觀照般若。
三方便般若。
真性解脫即是實相般若。
實慧解脫即觀照般若。
方便解脫即方便般若。
義推可解。
五類通三種菩提者。
一實相菩提。
故此經雲。
佛知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二實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
真性解脫即實相菩提。
實慧解脫即實智菩提。
方便解脫即方便菩提。
義推可解。
六類通三種大乘者。
一性乘。
二得乘。
三随乘。
一性乘者。
涅槃經雲。
一切衆生即大乘也。
二得乘者。
即智慧能得理乘故名得乘。
三随乘者。
即是大方便随順智慧故名随乘。
真性解脫即是理乘。
實慧解脫即是得乘。
方便解脫即是随乘也。
七類通三種法身者。
一法身佛。
二報身佛。
三應身佛。
真性解脫即是法身。
毗盧遮那佛性淨法身。
實慧解脫即是報身。
盧舍那佛淨滿法身也。
方便解脫即是應身。
釋迦牟尼佛應化法身也。
義推可解。
八類通三種涅槃者。
一性淨涅槃。
二圓淨涅槃。
三方便淨涅槃。
圓淨之名未見經文。
有地論師雲。
方便淨涅槃出經文。
義立應化涅槃。
以為三涅槃也。
若取義便。
以圓淨為便。
若取方便。
方便淨為便。
今明真性解脫即性淨涅槃。
實慧解脫即圓淨涅槃。
方便解脫即方便淨涅槃也。
問曰。
若明三種解脫類通三種般若。
何得複用三種解脫類通三種涅槃。
般若是因名。
涅槃是果稱。
是則因果混亂之過耶。
答曰。
别義經論有時作此說。
圓通了義之教般若涅槃并通因果。
故智度論雲。
若如法觀。
佛般若與涅槃是三則一相其實無有異。
又涅槃三德不縱不橫。
豈得般若不至果耶。
九類通一體三寶者。
真性解脫即法寶。
實慧解脫即佛寶。
故涅槃經雲。
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以法常故諸佛亦常。
方便解脫即是僧寶。
應身内和外同。
十法界與一切衆生和合。
亦能令一切入大和合海。
備三和故是真僧也。
十類通三德涅槃者。
一法身。
二般若。
三解脫。
真性解脫即法身。
實慧解脫即摩诃般若。
方便解脫即解脫也。
故涅槃經雲。
諸佛菩薩随所調伏衆生之處名為解脫。
若斷煩惱離生死名為解脫者。
與二乘何異。
今明大乘解脫而生五道示現其身。
自既無縛能解他縛。
此三德不縱不橫。
如首羅三目。
名秘密藏成大涅槃。
三種解脫三道三識三佛性三般若三種菩提三大乘三佛三涅槃三寶亦複如是。
皆不縱不橫如世伊字名秘密藏名大解脫。
即是大涅槃百句解脫。
法華明一切解脫也。
第五約教簡别思議不思議者。
問曰。
三藏教之位是不思議不。
答曰。
三藏教三乘若教若證皆非不思議也。
問曰。
通教位名不思議不。
答曰。
若明因通果通。
通教三乘若教若證皆非不思議。
若以别接通。
教是思議證是不思議以圓接通。
教證皆是不思議也。
問曰。
别教約位是不思議不。
答曰。
别教教是思議。
證位有思議有不思議。
三十心真證是思議。
似證是相似不思議。
登地已上證道皆是不思議也。
若用圓接别。
教證皆是不思議也。
問曰。
别若禀思議之教。
何得證不思議之理。
答曰。
如三藏拙度。
說見有得道發真悟第一義谛。
即是通教第一義谛也。
問曰。
圓教明位悉是不思議不。
答曰。
圓教若教若證皆是不思議也。
所以者何。
圓滿修多羅诠不思議之理。
即是教不思議。
未禀教修習之人即是理即不思議。
初聞不思議圓教信心領納。
即名字即不思議。
随喜五品弟子即觀行即不思議。
得六根清淨是相似即不思議。
初住發真乃至等覺是分證真實即不思議解脫也。
妙覺極地即是究竟即不思議解脫也。
若法華明開權顯實。
前三若數若證皆是不思議也。
第六約觀心明不思議解脫者。
若知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巧用觀心不斷不随觀心畢竟清淨即是不思議解脫之義也。
故此經雲。
諸佛解脫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
若能如是而求即有三種解脫氣分。
類一切三法在一念觀心也。
第七合人法通經者。
人是毗摩羅诘即淨無垢稱三義如前分别。
法即真性實慧方便之三法也。
人若離法則非能弘之人。
法若離人則非所弘之法。
今人法相成。
人是弘法之人。
法是所弘之法約人明淨即真性也。
約人明無垢即實慧無惑義也。
約人明稱即是方便稱根緣也。
人與法合即是住不思議解脫種種示現。
故能輔佛弘三種解脫之法。
方便解脫化諸凡夫。
實慧解脫折諸聲聞。
真性解脫诃諸菩薩。
室内問疾一品明諸佛國土皆空。
顯不思議解脫之大果。
現于權疾。
托疾興教。
為生實疾菩薩三觀之善破三種實疾也。
不思議解脫品重成于果。
觀衆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門品香積品重成三觀之因。
辨果明因。
因果雖殊。
皆是說不思議解脫之教也。
一期化緣既訖。
故掌擎大衆還歸佛所。
表所化之徒緣縛既斷當生淨國成淨佛國土之行。
又欲遠益未來故勸供養斯法付屬流通。
皆是闡揚不思議三種解脫之大道也。
又此經雲。
若知無明性即是明。
明即是實慧解脫也。
三方便解脫即是業道者。
文殊師利雲。
十不善道為種。
此即緣因種。
方便解脫之種也。
種即是性。
故涅槃經雲。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即十二因緣三道。
三道三種佛性也。
二類通三識者。
一波陀那識即六識。
二阿陀那識即七識。
三阿黎耶識即八識也。
真性解脫即阿黎耶識。
實慧解脫即七識。
方便解脫即六識。
問曰。
攝大乘論說阿黎耶識是無記生死根本。
何關真性解脫耶。
答曰。
若爾與地人用楞伽經豈不碩相逆。
今研兩家所執。
互有得失。
若言阿黎耶識非本性清淨者。
攝大乘論何故雲。
如地即是金土。
黎耶識亦爾。
染同于土。
淨同于金。
故知義通二邊。
何兩家偏執。
今說黎耶識即是真性解脫者如金。
即是生死根本者如土。
問曰。
攝大乘論師說七識是執見之心。
何得言是實慧解脫耶。
答曰。
轉迷成解。
若離迷執何處别有實慧之解。
故知七識非迷非解得說迷解。
解故即是實慧解脫。
問曰。
六識是颠倒憶想分别應須斷除。
何得即是方便解脫耶。
答曰。
六識非善非惡。
随緣起善起惡。
菩薩若能知六識非善非惡而起善惡。
同事化物和光不同塵。
即是方便解脫也。
三類通三種佛性者。
一正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
三緣因佛性。
大涅槃經雲。
言佛性者亦一亦非一非一非非一。
亦一者正因真正解脫也。
非一者緣因佛性方便解脫也。
非一非非一者了因佛性即是實慧解脫也。
四類通三種般若者。
一實相般若。
二觀照般若。
三方便般若。
真性解脫即是實相般若。
實慧解脫即觀照般若。
方便解脫即方便般若。
義推可解。
五類通三種菩提者。
一實相菩提。
故此經雲。
佛知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二實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
真性解脫即實相菩提。
實慧解脫即實智菩提。
方便解脫即方便菩提。
義推可解。
六類通三種大乘者。
一性乘。
二得乘。
三随乘。
一性乘者。
涅槃經雲。
一切衆生即大乘也。
二得乘者。
即智慧能得理乘故名得乘。
三随乘者。
即是大方便随順智慧故名随乘。
真性解脫即是理乘。
實慧解脫即是得乘。
方便解脫即是随乘也。
七類通三種法身者。
一法身佛。
二報身佛。
三應身佛。
真性解脫即是法身。
毗盧遮那佛性淨法身。
實慧解脫即是報身。
盧舍那佛淨滿法身也。
方便解脫即是應身。
釋迦牟尼佛應化法身也。
義推可解。
八類通三種涅槃者。
一性淨涅槃。
二圓淨涅槃。
三方便淨涅槃。
圓淨之名未見經文。
有地論師雲。
方便淨涅槃出經文。
義立應化涅槃。
以為三涅槃也。
若取義便。
以圓淨為便。
若取方便。
方便淨為便。
今明真性解脫即性淨涅槃。
實慧解脫即圓淨涅槃。
方便解脫即方便淨涅槃也。
問曰。
若明三種解脫類通三種般若。
何得複用三種解脫類通三種涅槃。
般若是因名。
涅槃是果稱。
是則因果混亂之過耶。
答曰。
别義經論有時作此說。
圓通了義之教般若涅槃并通因果。
故智度論雲。
若如法觀。
佛般若與涅槃是三則一相其實無有異。
又涅槃三德不縱不橫。
豈得般若不至果耶。
九類通一體三寶者。
真性解脫即法寶。
實慧解脫即佛寶。
故涅槃經雲。
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以法常故諸佛亦常。
方便解脫即是僧寶。
應身内和外同。
十法界與一切衆生和合。
亦能令一切入大和合海。
備三和故是真僧也。
十類通三德涅槃者。
一法身。
二般若。
三解脫。
真性解脫即法身。
實慧解脫即摩诃般若。
方便解脫即解脫也。
故涅槃經雲。
諸佛菩薩随所調伏衆生之處名為解脫。
若斷煩惱離生死名為解脫者。
與二乘何異。
今明大乘解脫而生五道示現其身。
自既無縛能解他縛。
此三德不縱不橫。
如首羅三目。
名秘密藏成大涅槃。
三種解脫三道三識三佛性三般若三種菩提三大乘三佛三涅槃三寶亦複如是。
皆不縱不橫如世伊字名秘密藏名大解脫。
即是大涅槃百句解脫。
法華明一切解脫也。
第五約教簡别思議不思議者。
問曰。
三藏教之位是不思議不。
答曰。
三藏教三乘若教若證皆非不思議也。
問曰。
通教位名不思議不。
答曰。
若明因通果通。
通教三乘若教若證皆非不思議。
若以别接通。
教是思議證是不思議以圓接通。
教證皆是不思議也。
問曰。
别教約位是不思議不。
答曰。
别教教是思議。
證位有思議有不思議。
三十心真證是思議。
似證是相似不思議。
登地已上證道皆是不思議也。
若用圓接别。
教證皆是不思議也。
問曰。
别若禀思議之教。
何得證不思議之理。
答曰。
如三藏拙度。
說見有得道發真悟第一義谛。
即是通教第一義谛也。
問曰。
圓教明位悉是不思議不。
答曰。
圓教若教若證皆是不思議也。
所以者何。
圓滿修多羅诠不思議之理。
即是教不思議。
未禀教修習之人即是理即不思議。
初聞不思議圓教信心領納。
即名字即不思議。
随喜五品弟子即觀行即不思議。
得六根清淨是相似即不思議。
初住發真乃至等覺是分證真實即不思議解脫也。
妙覺極地即是究竟即不思議解脫也。
若法華明開權顯實。
前三若數若證皆是不思議也。
第六約觀心明不思議解脫者。
若知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巧用觀心不斷不随觀心畢竟清淨即是不思議解脫之義也。
故此經雲。
諸佛解脫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
若能如是而求即有三種解脫氣分。
類一切三法在一念觀心也。
第七合人法通經者。
人是毗摩羅诘即淨無垢稱三義如前分别。
法即真性實慧方便之三法也。
人若離法則非能弘之人。
法若離人則非所弘之法。
今人法相成。
人是弘法之人。
法是所弘之法約人明淨即真性也。
約人明無垢即實慧無惑義也。
約人明稱即是方便稱根緣也。
人與法合即是住不思議解脫種種示現。
故能輔佛弘三種解脫之法。
方便解脫化諸凡夫。
實慧解脫折諸聲聞。
真性解脫诃諸菩薩。
室内問疾一品明諸佛國土皆空。
顯不思議解脫之大果。
現于權疾。
托疾興教。
為生實疾菩薩三觀之善破三種實疾也。
不思議解脫品重成于果。
觀衆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門品香積品重成三觀之因。
辨果明因。
因果雖殊。
皆是說不思議解脫之教也。
一期化緣既訖。
故掌擎大衆還歸佛所。
表所化之徒緣縛既斷當生淨國成淨佛國土之行。
又欲遠益未來故勸供養斯法付屬流通。
皆是闡揚不思議三種解脫之大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