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無染如虛空。
故知一切思量分别憶想畢竟不起名不思議。
故涅槃經雲。
待水澄清珠相自現者。
即不思議佛性理顯。
不思議佛性顯即是不思議解脫也。
問曰。
共不思議者。
下地思不能知上地。
上地名不思議。
上地思能知下地。
下地名思議耶。
答曰。
雖複下地思不知上地上地思能知下地。
皆是思量知非不思量知。
故皆屬思議也。
今不共不思議下地不以思思于上地。
上地亦不以思思于下地。
下地以不思思于上地而不能知上地。
上地不思之智任運能知下地。
下地不思故尚不能知上地思議之智。
何況能知不思議之智。
上地不思之智任運能知下地不思議之智。
何況思議智耶。
故知下地上地雖有知與不知。
而俱是不思議也。
問曰。
不思雲何知有分别。
答曰。
四十二地寂照雖同。
無明品品盡異。
故下地未盡一品不能知上地。
上地盡一品則能知下地。
二乘乃至凡夫皆有此不思議理。
而思量分别惑障所覆。
未破無明憶想分别。
故不能不思而知。
諸佛菩薩無明憶想分别破。
故不思而知。
譬如初月升天不作思念我照世界及照衆生。
而衆生世界自然光顯。
至十五日月圓滿之時。
亦不念言我照彼顯。
圓教所明佛菩薩亦爾。
豈同瑩光也。
問曰。
若以不思議佛性顯湛然無思無念為不共不思議者。
此與地人明八識湛然真修體顯複有何異。
答曰。
地人言。
六識是分别識。
七識是智障波浪識。
八識是真常識。
智識是緣修。
八識若顯七識即滅。
八識名真修。
任運體融常寂。
而攝大乘論雲。
七識是執見心。
八識是無記無沒識。
豈得言是真修耶。
又今所明六識即是不思議解脫。
豈有六識七識滅已八識真修為不思議解脫。
所以者何。
如鴦掘經雲。
所謂彼眼根于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見。
乃至意根亦複如是。
法華經明父母所生六根清淨。
以自湛然照十方界境。
豈有六識滅别有真緣修也。
故經雲。
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
即大涅槃不可複滅。
一切衆生不可複滅。
即是六識不可滅。
又此經雲。
解脫者即諸法也。
豈不即是六識十八界一切法。
若爾豈得但約八識明不思議解脫。
複次若論四不可說。
非但不生不生八識不可說。
不生生七識亦不可說。
生不生生生六識亦不可說。
若論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四悉檀因緣故亦可複說。
而南北二道執真緣成佛不同。
豈不堕自他見耶。
若知如來常不說法。
何有真緣兩修成佛可說之可诤乎。
而諸經論有此文者。
特是聖人赴機之說。
何有法身大士。
不以四悉檀赴緣接物。
龍樹天親各有所說耶。
皆是末代弘法失意執文偏朋耳。
若得此意。
不應問與他何異也。
問曰。
若以絕思量之心為不共不思議者。
法華經意根清淨何得雲思惟無量義說法亦無量終始不妄錯以持法華故。
答曰。
若不思議解脫離思議終非不思議。
如無餘涅槃無所思惟。
即是不離不思議有不思議也。
故此經雲。
能善分别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以于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于諸法得自在者。
即是于六識思議分别法中得自在名不思議解脫也。
第三釋不思議解脫義者。
上已總辨不思議解脫之相。
但總義含蘊意趣難知。
今明三種解脫。
即是别相解釋。
就此略為二意。
一略分别三種解脫之相。
二約十二因緣簡别三種思議不思議解脫。
一明分别三種解脫相者。
一真性解脫。
二實慧解脫。
三方便解脫。
一明真性解脫者。
此經雲。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今明淫怒癡性。
即是勝鬘經明。
自性清淨心不為煩惱所染。
若煩惱不能染。
是則生死莫之能拘。
性自無累名為解脫。
故此經雲。
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
甯有垢不。
一切衆生心相無垢亦複如是。
是名不思議真性解脫也。
二明實慧解脫者。
此經雲。
有方便慧解即是實慧解脫也。
所以者何。
故勝鬘經明。
自性清淨心不為煩惱所染。
不染而染。
難可了知。
隻猶染故即有五住煩惱界内外二種生死之所拘縛。
若能方便巧修實慧。
不斷癡愛起諸明脫。
明與無明等亦不縛不脫。
即是實慧不思議解脫也。
三明方便解脫者。
此經雲。
有慧方便解即是方便解脫也。
隻是實慧分别則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住不思議解脫種種變現。
大用無方物所不測。
和光利物而不同塵。
自既無縛能解他縛故名不思議方便解脫也。
二約十二因緣簡别三種思議不思議解脫不同者。
約十二因緣三道以簡别也。
一過去現在三支是煩惱道。
二過去現在二支是業道。
三現在未來七支是苦道。
今明十二因緣三道辨三種解脫。
分别思議不思議不同。
若通教雖說苦道即是真性。
乃是偏真法性之理說煩惱即空。
空非實慧。
雖明業道即空。
空非方便。
故非三種不思議解脫也。
若别教說苦道非即是真性大般涅槃。
而有真性涅槃之理。
若生死苦道滅方顯真性得常住涅槃。
明煩惱道不即是實慧。
斷煩惱盡實慧方圓。
明業道不即是方便。
斷業别起方便化物。
是則十二因緣三道滅得三種解脫。
雖辨真常三種解脫。
猶是思議之相也。
若圓教所明苦道即是不思議真性解脫。
故此經雲。
一切衆生即大涅槃不可複滅。
煩惱即是實慧解脫故。
譬如不下巨海不得無價寶珠。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不得一切智寶之心。
業道即是方便解脫。
故此經雲。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縛不脫能起自在之業。
普門示現無緣無念。
而有十法界三業利物。
如磁石吸鐵也。
所以此經明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非道者即是十二因緣之三道也。
通達佛道者即是不思議三種解脫也。
三種非道不礙三種解脫之佛道。
三種解脫之佛道不破十二因緣三種之非道。
如須彌入芥無相礙也。
即是三種不思議解脫之相。
此三種解脫不縱不橫如世伊字名秘密藏。
亦名不思議大解脫九。
第四類通三法者。
此三種解脫即是佛法諸三法之異名。
佛法三種法門乃有多種。
今略類通十種三法。
一者三道。
二者三識。
三者三種佛性。
四者三種般若。
五者三種菩提。
六者三種大乘。
七者三種法身。
八者三種涅槃。
九者一體三寶。
十者三德涅槃。
一類通三道者。
即是十二因緣三道也。
真性解脫即苦道。
實慧解脫即是煩惱道。
方便解脫即是業道。
一真性解脫即是苦道。
文殊說如來種雲。
身為種。
六入為種。
此是正因種。
種即是性。
性即真性解脫也。
二煩惱道即是實慧解脫者。
文殊師利言。
貪欲為種。
嗔癡為種。
此
故知一切思量分别憶想畢竟不起名不思議。
故涅槃經雲。
待水澄清珠相自現者。
即不思議佛性理顯。
不思議佛性顯即是不思議解脫也。
問曰。
共不思議者。
下地思不能知上地。
上地名不思議。
上地思能知下地。
下地名思議耶。
答曰。
雖複下地思不知上地上地思能知下地。
皆是思量知非不思量知。
故皆屬思議也。
今不共不思議下地不以思思于上地。
上地亦不以思思于下地。
下地以不思思于上地而不能知上地。
上地不思之智任運能知下地。
下地不思故尚不能知上地思議之智。
何況能知不思議之智。
上地不思之智任運能知下地不思議之智。
何況思議智耶。
故知下地上地雖有知與不知。
而俱是不思議也。
問曰。
不思雲何知有分别。
答曰。
四十二地寂照雖同。
無明品品盡異。
故下地未盡一品不能知上地。
上地盡一品則能知下地。
二乘乃至凡夫皆有此不思議理。
而思量分别惑障所覆。
未破無明憶想分别。
故不能不思而知。
諸佛菩薩無明憶想分别破。
故不思而知。
譬如初月升天不作思念我照世界及照衆生。
而衆生世界自然光顯。
至十五日月圓滿之時。
亦不念言我照彼顯。
圓教所明佛菩薩亦爾。
豈同瑩光也。
問曰。
若以不思議佛性顯湛然無思無念為不共不思議者。
此與地人明八識湛然真修體顯複有何異。
答曰。
地人言。
六識是分别識。
七識是智障波浪識。
八識是真常識。
智識是緣修。
八識若顯七識即滅。
八識名真修。
任運體融常寂。
而攝大乘論雲。
七識是執見心。
八識是無記無沒識。
豈得言是真修耶。
又今所明六識即是不思議解脫。
豈有六識七識滅已八識真修為不思議解脫。
所以者何。
如鴦掘經雲。
所謂彼眼根于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見。
乃至意根亦複如是。
法華經明父母所生六根清淨。
以自湛然照十方界境。
豈有六識滅别有真緣修也。
故經雲。
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
即大涅槃不可複滅。
一切衆生不可複滅。
即是六識不可滅。
又此經雲。
解脫者即諸法也。
豈不即是六識十八界一切法。
若爾豈得但約八識明不思議解脫。
複次若論四不可說。
非但不生不生八識不可說。
不生生七識亦不可說。
生不生生生六識亦不可說。
若論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四悉檀因緣故亦可複說。
而南北二道執真緣成佛不同。
豈不堕自他見耶。
若知如來常不說法。
何有真緣兩修成佛可說之可诤乎。
而諸經論有此文者。
特是聖人赴機之說。
何有法身大士。
不以四悉檀赴緣接物。
龍樹天親各有所說耶。
皆是末代弘法失意執文偏朋耳。
若得此意。
不應問與他何異也。
問曰。
若以絕思量之心為不共不思議者。
法華經意根清淨何得雲思惟無量義說法亦無量終始不妄錯以持法華故。
答曰。
若不思議解脫離思議終非不思議。
如無餘涅槃無所思惟。
即是不離不思議有不思議也。
故此經雲。
能善分别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以于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于諸法得自在者。
即是于六識思議分别法中得自在名不思議解脫也。
第三釋不思議解脫義者。
上已總辨不思議解脫之相。
但總義含蘊意趣難知。
今明三種解脫。
即是别相解釋。
就此略為二意。
一略分别三種解脫之相。
二約十二因緣簡别三種思議不思議解脫。
一明分别三種解脫相者。
一真性解脫。
二實慧解脫。
三方便解脫。
一明真性解脫者。
此經雲。
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今明淫怒癡性。
即是勝鬘經明。
自性清淨心不為煩惱所染。
若煩惱不能染。
是則生死莫之能拘。
性自無累名為解脫。
故此經雲。
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
甯有垢不。
一切衆生心相無垢亦複如是。
是名不思議真性解脫也。
二明實慧解脫者。
此經雲。
有方便慧解即是實慧解脫也。
所以者何。
故勝鬘經明。
自性清淨心不為煩惱所染。
不染而染。
難可了知。
隻猶染故即有五住煩惱界内外二種生死之所拘縛。
若能方便巧修實慧。
不斷癡愛起諸明脫。
明與無明等亦不縛不脫。
即是實慧不思議解脫也。
三明方便解脫者。
此經雲。
有慧方便解即是方便解脫也。
隻是實慧分别則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住不思議解脫種種變現。
大用無方物所不測。
和光利物而不同塵。
自既無縛能解他縛故名不思議方便解脫也。
二約十二因緣簡别三種思議不思議解脫不同者。
約十二因緣三道以簡别也。
一過去現在三支是煩惱道。
二過去現在二支是業道。
三現在未來七支是苦道。
今明十二因緣三道辨三種解脫。
分别思議不思議不同。
若通教雖說苦道即是真性。
乃是偏真法性之理說煩惱即空。
空非實慧。
雖明業道即空。
空非方便。
故非三種不思議解脫也。
若别教說苦道非即是真性大般涅槃。
而有真性涅槃之理。
若生死苦道滅方顯真性得常住涅槃。
明煩惱道不即是實慧。
斷煩惱盡實慧方圓。
明業道不即是方便。
斷業别起方便化物。
是則十二因緣三道滅得三種解脫。
雖辨真常三種解脫。
猶是思議之相也。
若圓教所明苦道即是不思議真性解脫。
故此經雲。
一切衆生即大涅槃不可複滅。
煩惱即是實慧解脫故。
譬如不下巨海不得無價寶珠。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不得一切智寶之心。
業道即是方便解脫。
故此經雲。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縛不脫能起自在之業。
普門示現無緣無念。
而有十法界三業利物。
如磁石吸鐵也。
所以此經明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非道者即是十二因緣之三道也。
通達佛道者即是不思議三種解脫也。
三種非道不礙三種解脫之佛道。
三種解脫之佛道不破十二因緣三種之非道。
如須彌入芥無相礙也。
即是三種不思議解脫之相。
此三種解脫不縱不橫如世伊字名秘密藏。
亦名不思議大解脫九。
第四類通三法者。
此三種解脫即是佛法諸三法之異名。
佛法三種法門乃有多種。
今略類通十種三法。
一者三道。
二者三識。
三者三種佛性。
四者三種般若。
五者三種菩提。
六者三種大乘。
七者三種法身。
八者三種涅槃。
九者一體三寶。
十者三德涅槃。
一類通三道者。
即是十二因緣三道也。
真性解脫即苦道。
實慧解脫即是煩惱道。
方便解脫即是業道。
一真性解脫即是苦道。
文殊說如來種雲。
身為種。
六入為種。
此是正因種。
種即是性。
性即真性解脫也。
二煩惱道即是實慧解脫者。
文殊師利言。
貪欲為種。
嗔癡為種。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