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但有四十一位。
璎珞經明有五十二位。
仁王經明五十一位。
新翻金光明勝天王般若及大品經但明十地佛地不開三十心。
大涅槃經明五行十功德義。
推以開三十心十地也。
諸論明地位多小不同。
悉是約經故爾。
二明斷伏高下不同者。
二十心斷界内結高下不同。
十地斷界外見思對位有異也。
具在四教大本。
三明法門有異者。
如華嚴經十波羅蜜對十行。
新翻金光明經用十波羅蜜對十地。
如此等諸經約位對諸法門多不同也。
問曰。
何意别教明位經論辨數對法門不同耶。
答曰。
别教約界外辨十地位行斷伏對諸法門悉檀方便随機接引。
是以多不定也。
第二略明别教菩薩位者。
今約璎珞經明有七種位。
一十信。
二十住。
三十行。
四十回向。
五十地。
六等覺地。
七妙覺地。
一十信位者。
十信名義具在大本。
今明别教菩薩信因緣佛性常住三寶。
知無量無作四谛。
起慈悲四弘誓願。
天魔外道二乘所不能阻。
名為信心。
若望涅槃經明五行。
即是戒聖行定聖行。
修生滅四谛慧聖行伏界内見惑。
即是十信心位也。
問曰。
别教菩薩既緣無量無作四谛發菩提心。
何故修生滅四谛觀也。
答曰。
别教菩薩初心雖信無量無作四谛之理。
而界内煩惱障重。
必須前斷此惑。
故先修生滅四谛以調心也。
二明十住位者。
即是習種性十解位也。
入理般若名為住。
所言入理者。
直入偏真似入圓真理也。
若望大涅槃經。
正是修無生四真谛觀。
今明此十住皆是修體假入空觀發偏真之慧。
斷界内見思得一切智慧眼。
生相似中道之解。
即是别教暖法位也。
三明十行位者即是性種性。
前明十住既得入理。
今從理起行學十波羅蜜故名十行。
望大涅槃經。
即是修無量四谛觀門。
今明十行修從空入假觀。
斷恒沙無知得道種智法眼。
界内正使已盡。
相似中道之解漸更分明。
即是别教頂法位也。
四明十回向位者即是道種性。
解行心合回因向果順入法界故名回向。
望大涅槃經。
應是修無作四谛觀。
今明此菩薩修中道正觀。
中道似解轉更增明能伏無明。
得相似一切種智佛眼。
即是别教忍法位也。
問曰。
既明别教之位。
何用對暖頂忍乎。
答曰。
别教十地既對四果三十心位。
豈不對暖頂忍也。
問曰。
此既是别教菩薩。
何得修無作四谛觀門。
答曰。
此義交加關涉不易。
具在大本。
豈可即求決也。
五明十地位者即是聖種性位。
從入初地即發真。
明見佛性平等法界自體。
住持出生諸佛功德。
堪能荷負一切衆生故名為地。
若望大涅槃經。
應是分證無作四谛之理得二十五三昧。
名諸三昧王。
五行具足次第成十功德入十地。
多恐意在此也。
今明此十地菩薩若登初地即證真中道第一義谛。
雙照二谛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能斷無明住地分得種智佛眼。
得如來真應兩身十方行化也。
始從初地乃至十地皆斷無明。
但以位約分為三道。
初地名見道。
二地至六地名修道。
從七地已去名無學道。
地論師言。
二地至七地名修道。
八地已去名無學道也。
初地菩薩五行具足。
恐是初地功德也。
餘九種功德或可對九地。
所言破無明别見惑者。
大涅槃經雲。
自此已前皆名邪見人也。
是則三藏通教三乘之人皆未見此理故名邪見人也。
以大士诃須菩提。
大師是汝之師。
天魔外道一手作諸勞侶意在此也。
乃至别教十信三十心雖伏此惑既未能斷。
猶是成就無明别見。
诃諸菩薩意或在此也。
二從二地至六地名修道者。
斷别惑三界愛。
如大智論明。
迦葉聞甄迦羅琴聲不能自安。
迦葉雲。
三界五欲我已斷竟。
此是菩薩淨妙功德所生五欲。
故于是事不能自安。
例色無色愛亦複如是。
此經大士诃須菩提雲。
同于煩惱不到彼岸。
入于八難不得無難意在此也。
故從二地至六地通名修道斷此别惑也。
今以義推。
二離垢地即侵斷别教欲愛名斯陀含向。
三明地即是别教斯陀含果。
四炎地即是别教阿那含向。
五難勝地即是别教阿那含果。
斷别愛欲盡也。
六現前地即是别教阿羅漢向。
斷别色無色愛也。
七遠行地即别教阿羅漢地。
斷别色無色愛盡。
故從此名無學道也。
問曰。
此對四果出何經論。
答曰。
别教明斷伏對四果經論多不同。
諸大乘法師所用亦異。
地論師通教判位雲。
初地斷見。
二地斷欲愛。
三地斷色愛。
四地斷無色愛。
地論師通宗判位。
有用三地斷見名須陀洹。
從四地至六地名斯陀含。
第二依法師七地至九地名阿那含。
第三依法師十地等覺名阿羅漢。
是第四依法師有言三地斷見。
四地名斯陀含。
五地名阿那含。
六地名阿羅漢。
有用仁王經四地斷見。
五地名斯陀含。
六地名阿那含。
七地名阿羅漢。
如是等異說不同難可定依。
今以義推作此對四果也。
一往似便既無的文。
佛意難知。
不須苟執也。
問曰。
何故解釋不定。
答曰。
已如前釋。
八不動地即是别教辟支佛地。
地論師雲。
從此明無學道。
未知的出何經論。
不但八地得無生忍。
寂而常用用而無相。
無功用心自然斷法界無明惑色習盡也。
九善慧地無明稍薄斷心習盡。
慧轉分明善入實相也。
十法雲地慈悲智慧猶若大雲。
慈悲普洽一切皆雨法雨。
慧雲能持十方諸佛所說法雨斷十品無明也。
六等覺地者。
即是邊際智滿入重玄門。
若望法雲名之為佛。
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
亦名無垢地菩薩。
三魔已盡餘有一品死魔在斷無明習也。
問曰。
前通教何意不辨等覺佛耶。
答曰。
界内習氣易盡。
故不須開法雲出等覺。
問曰。
别教經論何故有處明法雲。
之後更有金剛等覺。
自有經論止明十地行滿便成佛果。
南北法師诤此紛纭。
答曰。
更立等覺未定為礙。
所以然者。
華嚴經明法雲十地功德智慧。
用此于佛。
如爪上土方于大地。
若爾雖說一品無明。
而實不可說品。
何以得知。
後心菩薩無功用道其疾甚風。
一日之間能破無量品無明障惑。
何況璎珞經明等覺地于百千萬億劫入重玄門倒修凡夫事。
是故開法雲地更立金剛心等覺佛。
于理無失。
若知一品有無量品無明。
用法雲無礙之智即盡。
複何須開出等覺地。
妙覺地者。
金剛後心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盡名解脫。
蕭然無累寂而常照名妙覺地。
常住佛果具足一切佛法名菩提果。
四德涅槃名為果果。
問曰。
為定用金剛智斷無明。
為用妙覺斷無明耶。
答曰。
涅槃經雲。
有所斷者名有上士。
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問曰。
何故勝鬘經雲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斷耶。
答曰。
若用别接通。
十地等覺即是佛菩提智。
所以者何。
涅槃經雲。
九住菩薩名為聞見。
十住菩薩名為眼見。
雖見佛性而不了了。
以無礙道與惑共住故不了了。
諸佛如來了了見者。
即真解脫蕭然累外故了了也。
若别教明義。
從初歡喜即用佛菩提智斷初品無明。
乃至等覺後心方乃斷盡。
若圓教明義。
即是初發心住得佛菩提智斷初品無明。
乃至等覺後心方乃斷盡。
第三約别教位釋淨無垢稱名者。
維摩既是一生補處大士。
即是法身居等覺金剛心。
無垢菩薩之位也。
佛性理顯故名為淨。
别惑正習俱盡。
無明餘習譬若微煙。
雖有如無。
故名無垢。
邊際智滿内稱深理外用無方。
法界平等赴緣行化。
故名為稱。
故雲淨無垢稱也。
豈可同彼三藏通教辨淨無垢稱義。
所以教迹現同補處位者。
為诃三藏通教三乘攝受别教大乘菩薩也。
璎珞經明有五十二位。
仁王經明五十一位。
新翻金光明勝天王般若及大品經但明十地佛地不開三十心。
大涅槃經明五行十功德義。
推以開三十心十地也。
諸論明地位多小不同。
悉是約經故爾。
二明斷伏高下不同者。
二十心斷界内結高下不同。
十地斷界外見思對位有異也。
具在四教大本。
三明法門有異者。
如華嚴經十波羅蜜對十行。
新翻金光明經用十波羅蜜對十地。
如此等諸經約位對諸法門多不同也。
問曰。
何意别教明位經論辨數對法門不同耶。
答曰。
别教約界外辨十地位行斷伏對諸法門悉檀方便随機接引。
是以多不定也。
第二略明别教菩薩位者。
今約璎珞經明有七種位。
一十信。
二十住。
三十行。
四十回向。
五十地。
六等覺地。
七妙覺地。
一十信位者。
十信名義具在大本。
今明别教菩薩信因緣佛性常住三寶。
知無量無作四谛。
起慈悲四弘誓願。
天魔外道二乘所不能阻。
名為信心。
若望涅槃經明五行。
即是戒聖行定聖行。
修生滅四谛慧聖行伏界内見惑。
即是十信心位也。
問曰。
别教菩薩既緣無量無作四谛發菩提心。
何故修生滅四谛觀也。
答曰。
别教菩薩初心雖信無量無作四谛之理。
而界内煩惱障重。
必須前斷此惑。
故先修生滅四谛以調心也。
二明十住位者。
即是習種性十解位也。
入理般若名為住。
所言入理者。
直入偏真似入圓真理也。
若望大涅槃經。
正是修無生四真谛觀。
今明此十住皆是修體假入空觀發偏真之慧。
斷界内見思得一切智慧眼。
生相似中道之解。
即是别教暖法位也。
三明十行位者即是性種性。
前明十住既得入理。
今從理起行學十波羅蜜故名十行。
望大涅槃經。
即是修無量四谛觀門。
今明十行修從空入假觀。
斷恒沙無知得道種智法眼。
界内正使已盡。
相似中道之解漸更分明。
即是别教頂法位也。
四明十回向位者即是道種性。
解行心合回因向果順入法界故名回向。
望大涅槃經。
應是修無作四谛觀。
今明此菩薩修中道正觀。
中道似解轉更增明能伏無明。
得相似一切種智佛眼。
即是别教忍法位也。
問曰。
既明别教之位。
何用對暖頂忍乎。
答曰。
别教十地既對四果三十心位。
豈不對暖頂忍也。
問曰。
此既是别教菩薩。
何得修無作四谛觀門。
答曰。
此義交加關涉不易。
具在大本。
豈可即求決也。
五明十地位者即是聖種性位。
從入初地即發真。
明見佛性平等法界自體。
住持出生諸佛功德。
堪能荷負一切衆生故名為地。
若望大涅槃經。
應是分證無作四谛之理得二十五三昧。
名諸三昧王。
五行具足次第成十功德入十地。
多恐意在此也。
今明此十地菩薩若登初地即證真中道第一義谛。
雙照二谛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能斷無明住地分得種智佛眼。
得如來真應兩身十方行化也。
始從初地乃至十地皆斷無明。
但以位約分為三道。
初地名見道。
二地至六地名修道。
從七地已去名無學道。
地論師言。
二地至七地名修道。
八地已去名無學道也。
初地菩薩五行具足。
恐是初地功德也。
餘九種功德或可對九地。
所言破無明别見惑者。
大涅槃經雲。
自此已前皆名邪見人也。
是則三藏通教三乘之人皆未見此理故名邪見人也。
以大士诃須菩提。
大師是汝之師。
天魔外道一手作諸勞侶意在此也。
乃至别教十信三十心雖伏此惑既未能斷。
猶是成就無明别見。
诃諸菩薩意或在此也。
二從二地至六地名修道者。
斷别惑三界愛。
如大智論明。
迦葉聞甄迦羅琴聲不能自安。
迦葉雲。
三界五欲我已斷竟。
此是菩薩淨妙功德所生五欲。
故于是事不能自安。
例色無色愛亦複如是。
此經大士诃須菩提雲。
同于煩惱不到彼岸。
入于八難不得無難意在此也。
故從二地至六地通名修道斷此别惑也。
今以義推。
二離垢地即侵斷别教欲愛名斯陀含向。
三明地即是别教斯陀含果。
四炎地即是别教阿那含向。
五難勝地即是别教阿那含果。
斷别愛欲盡也。
六現前地即是别教阿羅漢向。
斷别色無色愛也。
七遠行地即别教阿羅漢地。
斷别色無色愛盡。
故從此名無學道也。
問曰。
此對四果出何經論。
答曰。
别教明斷伏對四果經論多不同。
諸大乘法師所用亦異。
地論師通教判位雲。
初地斷見。
二地斷欲愛。
三地斷色愛。
四地斷無色愛。
地論師通宗判位。
有用三地斷見名須陀洹。
從四地至六地名斯陀含。
第二依法師七地至九地名阿那含。
第三依法師十地等覺名阿羅漢。
是第四依法師有言三地斷見。
四地名斯陀含。
五地名阿那含。
六地名阿羅漢。
有用仁王經四地斷見。
五地名斯陀含。
六地名阿那含。
七地名阿羅漢。
如是等異說不同難可定依。
今以義推作此對四果也。
一往似便既無的文。
佛意難知。
不須苟執也。
問曰。
何故解釋不定。
答曰。
已如前釋。
八不動地即是别教辟支佛地。
地論師雲。
從此明無學道。
未知的出何經論。
不但八地得無生忍。
寂而常用用而無相。
無功用心自然斷法界無明惑色習盡也。
九善慧地無明稍薄斷心習盡。
慧轉分明善入實相也。
十法雲地慈悲智慧猶若大雲。
慈悲普洽一切皆雨法雨。
慧雲能持十方諸佛所說法雨斷十品無明也。
六等覺地者。
即是邊際智滿入重玄門。
若望法雲名之為佛。
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
亦名無垢地菩薩。
三魔已盡餘有一品死魔在斷無明習也。
問曰。
前通教何意不辨等覺佛耶。
答曰。
界内習氣易盡。
故不須開法雲出等覺。
問曰。
别教經論何故有處明法雲。
之後更有金剛等覺。
自有經論止明十地行滿便成佛果。
南北法師诤此紛纭。
答曰。
更立等覺未定為礙。
所以然者。
華嚴經明法雲十地功德智慧。
用此于佛。
如爪上土方于大地。
若爾雖說一品無明。
而實不可說品。
何以得知。
後心菩薩無功用道其疾甚風。
一日之間能破無量品無明障惑。
何況璎珞經明等覺地于百千萬億劫入重玄門倒修凡夫事。
是故開法雲地更立金剛心等覺佛。
于理無失。
若知一品有無量品無明。
用法雲無礙之智即盡。
複何須開出等覺地。
妙覺地者。
金剛後心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盡名解脫。
蕭然無累寂而常照名妙覺地。
常住佛果具足一切佛法名菩提果。
四德涅槃名為果果。
問曰。
為定用金剛智斷無明。
為用妙覺斷無明耶。
答曰。
涅槃經雲。
有所斷者名有上士。
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問曰。
何故勝鬘經雲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斷耶。
答曰。
若用别接通。
十地等覺即是佛菩提智。
所以者何。
涅槃經雲。
九住菩薩名為聞見。
十住菩薩名為眼見。
雖見佛性而不了了。
以無礙道與惑共住故不了了。
諸佛如來了了見者。
即真解脫蕭然累外故了了也。
若别教明義。
從初歡喜即用佛菩提智斷初品無明。
乃至等覺後心方乃斷盡。
若圓教明義。
即是初發心住得佛菩提智斷初品無明。
乃至等覺後心方乃斷盡。
第三約别教位釋淨無垢稱名者。
維摩既是一生補處大士。
即是法身居等覺金剛心。
無垢菩薩之位也。
佛性理顯故名為淨。
别惑正習俱盡。
無明餘習譬若微煙。
雖有如無。
故名無垢。
邊際智滿内稱深理外用無方。
法界平等赴緣行化。
故名為稱。
故雲淨無垢稱也。
豈可同彼三藏通教辨淨無垢稱義。
所以教迹現同補處位者。
為诃三藏通教三乘攝受别教大乘菩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