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略疏卷第四

關燈
第四約圓教明位釋淨無垢稱義者。

    此教诠因緣即一實谛不思議解脫虛空佛性大般涅槃諸佛法界之理。

    若菩薩禀此教門。

    理雖非深非淺而證者不無深淺之位。

    今明此教入道亦具有四門。

    而諸大乘經多用非空非有門也。

    正如此經諸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

    一往雖同細檢不無四門之别。

    而多用非空非有門入不思議解脫也。

    此義在下。

    自當可見。

    就此略為三意。

    一簡别圓兩教明位不同。

    二正明此教辨位。

    三約圓教位釋淨無垢稱義。

    第一簡别圓兩教明位不同者。

    圓教既诠圓理。

    略明圓義有八。

    異于八别。

    已如前說。

    今但約斷無明判位高下不同也。

    若别教明。

    三十心斷界内結即伏界外無明。

    至回向後心發真智。

    見佛性中道之理斷一品無明名登初地。

    乃至斷十品無明名為十地。

    等覺後心斷無明方盡。

    妙覺蕭然累外。

    此如前分别。

    若圓教所明。

    從初假名發心即一心三觀修随喜心入十信位斷界内惑盡即伏界外無明。

    十住初心發圓真智慧斷無明初品。

    從此四十心皆斷無明。

    至等覺後心方盡。

    妙覺極地蕭然累外。

    名究竟菩提無上大涅槃也。

    此則判位高下殊别。

    故有别圓兩教明位不同也。

    第二正明圓教位者亦還約七位明五十二位不同。

    一十信。

    二十住。

    三十行。

    四十回向。

    五十地。

    六等覺地。

    七妙覺地。

    但解者不同。

    有師言。

    圓教頓悟一悟。

    即是佛無複位别之殊。

    說十地位者為鈍根人耳。

    如思益經雲。

    如此學者即不從一地至一地。

    又有師解言。

    圓教既是頓悟。

    初心一悟即究竟圓極。

    而有四十二位者。

    但是化物方便立淺深之名耳。

    故楞伽經雲。

    初地即二地。

    二地即三地。

    寂滅真如有何次也。

    又有師言。

    圓教頓悟至十住即是十地。

    而說有十行十回向十地者。

    此是重說。

    意謂此諸解釋悉是偏取。

    但平等法界尚不論悟與不悟。

    孰論淺之與深。

    不悟而論悟者不淺不深論淺深也。

    尋諸大乘經明理究竟。

    無過華嚴大集大品法華涅槃。

    明法界平等無說無示。

    而菩薩位行終自炳然。

    是以今還約七位以明圓教菩薩之位也。

    一十信者。

    若利根頓悟深妙善根。

    聞說一切衆生即大涅槃不可複滅一切衆生悉菩提相。

    即發大慈大悲。

    緣無作四實谛。

    起四弘誓願。

    是名圓教發菩提心。

    信心者。

    信一切衆生即是真性解脫具足一體三寶一心三觀。

    觀二谛三谛理通達無閡。

    成随喜心五品弟子因。

    是若得三昧及陀羅尼六根清淨。

    即是入十信之位也。

    若得十信成就。

    即能見真谛理斷界内見思。

    亦能見俗谛理分别十法界法。

    心無謬亂。

    生相似中道之解伏界外無明。

    故仁王經雲。

    十善菩薩發大心。

    長别三界苦輪海。

    法華經明意根清淨雲。

    雖未得菩薩無漏智慧。

    而其意根清淨如此。

    二明十住位者即為二意。

    一略釋初發心住。

    二類通九住。

    一正釋初發心住位者。

    所言發心住者。

    三種心發故名發心住。

    三德涅槃名為住也。

    雲何名為三種心發。

    一者緣因善心發。

    二者了因慧心發。

    三者正因理心發。

    一緣因善心發者。

    衆生無量劫來所有低頭合掌彈指散華發菩提心慈悲誓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一切善根一時開發。

    一心具足萬行諸波羅密也。

    二了因慧心發者。

    衆生無量劫來聞大乘乃至一句偈。

    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觀行修習。

    所有智慧一時開發成真無漏也。

    三正因理心發者。

    衆生無始以來佛性真心常為無明之所隐覆。

    緣了兩因力破無明暗豁然圓顯也。

    此三種心開發故名發心。

    住者住三德涅槃也。

    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脫。

    此三不縱不橫如世伊字名秘密藏。

    真實心發即是法身。

    了因心發即是般若。

    緣因心發即是解脫。

    三心若發同世伊字假名行人以不住法住此三心。

    即是住于三德涅槃秘密之藏。

    故言初發心住也。

    若住三德即是住不思議解脫。

    即是住于大乘。

    即是以不住法住般若。

    即是住首楞嚴三昧修持于心。

    猶如虛空。

    即是住法性。

    即是住實相。

    即是住如如。

    即是住如來藏。

    即是住中道第一義谛。

    即是住法界。

    即是住畢竟空。

    即是住大慈大悲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

    即是住四無閡智神通四攝諸波羅密一切三昧陀羅尼門。

    舉要言之。

    即是住真應二身一切佛法也。

    故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了達諸法真實之性。

    所有聞法不由他悟。

    是菩薩成就十種智力。

    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

    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

    當知此即是發真無漏斷無明初品也。

    即是此經明一念知一切法即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又即是此經明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也。

    二類釋九住者。

    如此初住三觀現前無功用心念念斷法界無量品無明。

    不可稱計。

    一往大分略為十品智斷。

    即是十住。

    故仁王經雲。

    入理般若名為住。

    即是十番進發無漏真明同入中道佛性第一義谛之理。

    以不住法從淺至深住佛三德涅槃之理。

    即是十品智慧住一切佛法。

    故名十住。

    三明十行者。

    即此十住真心一心具一切行。

    念念自然進趣流入平等法界海。

    破十品無明。

    證十品智斷一切諸行諸波羅蜜。

    自然增長出生自行化他功德。

    與虛空法界等。

    故名十行也。

    四明十回向者。

    一心真明解行念念開發。

    心心寂滅自然回入平等法界薩婆若海。

    又進破十品無明證十品智斷。

    故名十回向也。

    五明十地者。

    無漏真明入無功用道。

    猶如大地。

    能生一切佛法。

    荷負法界衆生。

    普入三世佛地。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又進破十品無明進證十品智斷。

    約此已明十地也。

    六明等覺地者。

    窮無明源入重玄門。

    邊際智滿畢竟清淨登中道山頂。

    與無明父母别。

    猶是後心金剛無閡。

    即是名有所斷者。

    名有上士也。

    七明妙覺地者。

    究竟解脫無上佛智。

    故言無所斷者。

    名無上士。

    此即是究竟後心三德不縱不橫大涅槃也。

    大涅槃名諸佛法界。

    豎深橫闊能用二十五三昧普化衆生。

    隐顯十番利物究竟周普。

    譬如大樹根若深極枝條亦大。

    若實相智慧窮源盡性。

    化用之功則彌滿法界。

    無方大用究竟圓極也。

    故大智論雲。

    智度大道佛從來。

    智度深海佛窮底也。

    大品經雲。

    過茶無字可說。

    大涅槃經雲。

    不生不生不可說也。

    若作此而辨位者。

    前三十心來諸地皆是寂滅真如平等法界不思議無次位之位也。

    問曰。

    如此圓位出何經論。

    答曰。

    大涅槃經明月愛三昧。

    從初一日至十五日。

    光明漸漸增長。

    又從十六日至三十日。

    光明漸漸減盡。

    月光漸漸增長者。

    譬智德十五摩诃般若光明也。

    漸漸減盡者。

    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