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诃聲聞菩薩即現摩诃衍不思議之言教。
答曰。
凡俗界内結業未除。
故說生滅四谛。
此正是對治。
羅漢菩薩界内因疾已除。
但迷不思議三谛之理。
是故說三種四谛以折聲聞。
說無作四實谛诃菩薩也。
第二約通教辨位釋淨無垢稱位者。
此教既诠因緣即空之理。
三乘同禀契理證真必有淺深。
故須判位也。
通教入道亦具四門。
今約空門以辨位也。
亦為三意。
一略明約通教開三乘。
二略明通教菩薩位。
三釋淨無垢稱義。
第一略明約通教開三乘者。
三乘之人同禀通教見第一義。
第一義者即是無分别之真谛理。
而分别說三乘者。
聲聞從聞生解。
總相體假入空。
智慧力弱但斷正使。
緣覺福德利根生無佛世。
自然體假發真為異。
又解。
緣覺利根能少别相體假入空。
發真無漏斷三界結侵除習氣也。
三菩薩乘者。
菩薩修總相别相智慧體因緣即空。
起大悲誓願修諸法門。
若見第一義斷界内煩惱。
用誓願扶習還生三界。
遊戲神通成就衆生淨佛國土也。
故中論雲。
諸佛以甘露味教化衆生。
諸法實相是真甘露味也。
若得諸法實相滅諸煩惱名聲聞乘。
若生大悲發無上意名為大乘。
若佛滅後時世無佛因遠離生智名辟支佛乘。
第二明通教三乘位者即為二意。
一明三乘共十地。
二簡名别位通。
一明三乘共行十地位者即為二意。
一标名二略解釋。
一标名者。
一幹慧地。
二性地。
三八人地。
四見地。
五薄地。
六離欲地。
七已辦地。
八辟支佛地。
九菩薩地。
十佛地。
故大品雲。
菩薩從初幹慧地至菩薩地。
皆行皆學而不取證佛地亦學亦證。
故言三乘通位也。
二略解釋者。
幹慧地即是三乘初心通名幹慧地也。
此是三賢之位。
一五停心。
二别相念處。
三總相念處。
此三通名外凡。
幹慧地也。
問曰。
若爾與三藏教明三賢有何異。
答曰。
一往名同。
拙巧兩度已如前三觀分别。
豈得不異也。
問曰。
三乘人同觀第一義谛。
亦應同破八倒同見佛性。
何得言通教入二涅槃耶。
答曰。
破八倒是一往之言。
分别有四種不同。
一破八倒不結枯榮。
是則通别圓未可定判也。
二破八倒結成四枯。
多屬通教。
三破八倒結四榮。
定成别教。
四破八倒雙結枯榮。
即是圓教。
今明破八倒。
用淨名诃迦旃延。
破三藏五義說摩诃衍五義。
即結成四枯。
故彼諸比丘心得解脫。
一往屬通教意也。
二明性地者。
若因總相念處初發善有漏五陰名為暖法。
增進初中後心入頂法忍法世第一法。
皆名為性地内凡。
俱伏界内見惑也。
三明八人地者。
即是三乘信法二種行人巧觀發真在無間三昧。
十五心八忍之位也。
四明見地者。
即是三乘同見第一義無生四谛之理。
同斷見惑三結及八十八使盡也。
五薄地者。
體愛假即真發六品無閡。
斷欲界六品證第六解脫。
欲界煩惱薄也。
六離欲地者。
即是三乘之人體愛假即真斷欲界五下分結盡。
離欲界煩惱也。
七已辨地。
即是三乘之人體色無色愛即真發真無漏。
斷五上分結七十二品盡也。
斷三界惑究竟故言已辨地也。
八辟支佛地者。
緣覺菩薩發真無漏。
功德力大故能侵除習也。
九菩薩地者。
從空入假觀行純熟道觀雙流深觀二谛。
進斷習氣及色心無知。
得法眼道種智。
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學佛十力四無所畏大慈悲等一切佛法。
斷習氣将盡也。
十佛地者。
大功德力資智慧得一念相應慧。
照窮真俗一切界内習氣究竟盡也。
故智度論雲。
聲聞智慧力弱如小火燒木。
雖然猶有炭在。
緣覺智慧力勝如大火燒木。
木然炭盡餘有灰在。
諸佛智慧力大如劫燒火。
炭灰俱盡亦如兔馬象三獸渡河之谕也。
問曰。
菩薩佛地名異二乘。
何得言通耶。
答曰。
名雖有異同是無學應供。
得二涅槃共歸灰斷。
證果是一名義不殊。
是則名義究竟俱同也。
二明名别位通者即為二意。
一約前三乘共十地菩薩别立忍名。
二用别教名名别而義通。
一約三乘共行十地為菩薩别立忍名者。
大智論雲。
幹慧地于菩薩法名為伏忍。
性地于菩薩法名為順忍。
八人地于菩薩法名無生法名。
見地于菩薩法名無生法忍果。
薄地于菩薩法名離欲清淨。
離欲地于菩薩法名遊戲神通。
已辨地于聲聞經說名為佛地。
辟支佛地乃至佛地如前分别。
問曰。
何意于菩薩法中别立伏忍等别名。
答曰。
觀理雖同。
方便修行化他求佛果有異。
故于菩薩法别立伏忍等别名也。
分别其相具在四教大本。
二明用别教名名别而義通者。
即是三乘同觀第一義谛之理。
菩薩用别教十信三十心十地名辨位也。
幹慧地伏忍立名。
十信别名。
性地柔順忍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名。
八人地見地即是得無生忍立歡喜地名。
故大品經雲。
須陀洹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薄地向果。
向即離垢地。
果即明地也。
故大品經雲。
斯陀含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阿那含地向果。
向即是炎地果即是難勝地。
故大品經雲。
阿那含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羅漢地向果。
向是現前地果是遠行地。
故大品經雲。
阿羅漢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辟支佛地即是第八不動地侵除習氣也。
故大品經雲。
辟支佛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菩薩地即是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當知如佛。
佛地如前說。
坐道場時一念相應慧斷一切習氣盡者。
所謂煩惱障法障之習氣也。
化一切有緣衆生竟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八相成道如前說。
是則用别教名辨位。
名異而義同。
猶屬通教。
明菩薩位也。
問曰。
從初地至七地對四果出何經論。
答曰。
諸經論非不對當。
但高下不同。
古今法師對當亦多殊異。
所以然者。
或雲見地止對初地。
此如今所用。
或取三地并對見地。
仁王經明四地并對見地。
此則難可定依。
但通教見地本是無間之道不出觀證須陀洹。
豈得從初地斷見乃至三地或雲四地也。
若别教明斷别惑不若二乘。
如此明義或當有之。
又或言。
六地斷結羅漢齊。
或雲七地名阿羅漢。
此難定執。
前後兩果經論明義既不定。
其間二果以意可知。
既不可定依。
今用義推作此對位。
雖一往小便終不可執也。
第三約通教明位釋淨無垢稱義者。
大士位在補處。
真谛之理性自皎然名之為淨。
界内二障正惑已盡習氣微薄。
故名無垢。
智慧内與真谛相應。
外能稱三乘根性。
神通說法。
故雲稱也。
是則略辨通教大士受淨無垢稱之名。
所以須示現此菩薩之像者。
用此形聲托疾。
為國王長者說如夢幻之法勸求菩提。
又破三藏教三乘封守拙度之迷僻也。
若尋什師生肇注維摩經同用此意。
梁陳諸大法師講此經文判菩薩位。
厝意高下雖小不同。
今家往望皆并是用通教意釋此經耳。
第三約别教明位釋無垢稱義者。
此教通诠假名如如來藏佛性之理。
菩薩禀此教門修(行得)證。
從淺至深故須明位。
此别教入道亦有四門。
今但約空有門明行位也。
如大涅槃經雲。
第一義空名為佛性。
智者見空及與不空。
聲聞辟支佛但見于空不見不空。
不空者即佛性也。
就此即為三意。
一明經論辨别教不同。
二略明别教位。
三約别教釋淨無垢稱義。
第一經論辨别教菩薩位不同者。
尋别教正明因緣假名恒沙佛法真如佛性之理。
菩薩禀此教觀三谛理。
曆劫修行斷恒沙無知别見思惑。
欲見佛性求常住四德涅槃。
今明别位不同略為三意。
一者諸經明位數不同。
二斷伏高下不同。
三對法門不同。
一諸經明位數不同者。
如華嚴經。
三十心十地佛地
诃聲聞菩薩即現摩诃衍不思議之言教。
答曰。
凡俗界内結業未除。
故說生滅四谛。
此正是對治。
羅漢菩薩界内因疾已除。
但迷不思議三谛之理。
是故說三種四谛以折聲聞。
說無作四實谛诃菩薩也。
第二約通教辨位釋淨無垢稱位者。
此教既诠因緣即空之理。
三乘同禀契理證真必有淺深。
故須判位也。
通教入道亦具四門。
今約空門以辨位也。
亦為三意。
一略明約通教開三乘。
二略明通教菩薩位。
三釋淨無垢稱義。
第一略明約通教開三乘者。
三乘之人同禀通教見第一義。
第一義者即是無分别之真谛理。
而分别說三乘者。
聲聞從聞生解。
總相體假入空。
智慧力弱但斷正使。
緣覺福德利根生無佛世。
自然體假發真為異。
又解。
緣覺利根能少别相體假入空。
發真無漏斷三界結侵除習氣也。
三菩薩乘者。
菩薩修總相别相智慧體因緣即空。
起大悲誓願修諸法門。
若見第一義斷界内煩惱。
用誓願扶習還生三界。
遊戲神通成就衆生淨佛國土也。
故中論雲。
諸佛以甘露味教化衆生。
諸法實相是真甘露味也。
若得諸法實相滅諸煩惱名聲聞乘。
若生大悲發無上意名為大乘。
若佛滅後時世無佛因遠離生智名辟支佛乘。
第二明通教三乘位者即為二意。
一明三乘共十地。
二簡名别位通。
一明三乘共行十地位者即為二意。
一标名二略解釋。
一标名者。
一幹慧地。
二性地。
三八人地。
四見地。
五薄地。
六離欲地。
七已辦地。
八辟支佛地。
九菩薩地。
十佛地。
故大品雲。
菩薩從初幹慧地至菩薩地。
皆行皆學而不取證佛地亦學亦證。
故言三乘通位也。
二略解釋者。
幹慧地即是三乘初心通名幹慧地也。
此是三賢之位。
一五停心。
二别相念處。
三總相念處。
此三通名外凡。
幹慧地也。
問曰。
若爾與三藏教明三賢有何異。
答曰。
一往名同。
拙巧兩度已如前三觀分别。
豈得不異也。
問曰。
三乘人同觀第一義谛。
亦應同破八倒同見佛性。
何得言通教入二涅槃耶。
答曰。
破八倒是一往之言。
分别有四種不同。
一破八倒不結枯榮。
是則通别圓未可定判也。
二破八倒結成四枯。
多屬通教。
三破八倒結四榮。
定成别教。
四破八倒雙結枯榮。
即是圓教。
今明破八倒。
用淨名诃迦旃延。
破三藏五義說摩诃衍五義。
即結成四枯。
故彼諸比丘心得解脫。
一往屬通教意也。
二明性地者。
若因總相念處初發善有漏五陰名為暖法。
增進初中後心入頂法忍法世第一法。
皆名為性地内凡。
俱伏界内見惑也。
三明八人地者。
即是三乘信法二種行人巧觀發真在無間三昧。
十五心八忍之位也。
四明見地者。
即是三乘同見第一義無生四谛之理。
同斷見惑三結及八十八使盡也。
五薄地者。
體愛假即真發六品無閡。
斷欲界六品證第六解脫。
欲界煩惱薄也。
六離欲地者。
即是三乘之人體愛假即真斷欲界五下分結盡。
離欲界煩惱也。
七已辨地。
即是三乘之人體色無色愛即真發真無漏。
斷五上分結七十二品盡也。
斷三界惑究竟故言已辨地也。
八辟支佛地者。
緣覺菩薩發真無漏。
功德力大故能侵除習也。
九菩薩地者。
從空入假觀行純熟道觀雙流深觀二谛。
進斷習氣及色心無知。
得法眼道種智。
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學佛十力四無所畏大慈悲等一切佛法。
斷習氣将盡也。
十佛地者。
大功德力資智慧得一念相應慧。
照窮真俗一切界内習氣究竟盡也。
故智度論雲。
聲聞智慧力弱如小火燒木。
雖然猶有炭在。
緣覺智慧力勝如大火燒木。
木然炭盡餘有灰在。
諸佛智慧力大如劫燒火。
炭灰俱盡亦如兔馬象三獸渡河之谕也。
問曰。
菩薩佛地名異二乘。
何得言通耶。
答曰。
名雖有異同是無學應供。
得二涅槃共歸灰斷。
證果是一名義不殊。
是則名義究竟俱同也。
二明名别位通者即為二意。
一約前三乘共十地菩薩别立忍名。
二用别教名名别而義通。
一約三乘共行十地為菩薩别立忍名者。
大智論雲。
幹慧地于菩薩法名為伏忍。
性地于菩薩法名為順忍。
八人地于菩薩法名無生法名。
見地于菩薩法名無生法忍果。
薄地于菩薩法名離欲清淨。
離欲地于菩薩法名遊戲神通。
已辨地于聲聞經說名為佛地。
辟支佛地乃至佛地如前分别。
問曰。
何意于菩薩法中别立伏忍等别名。
答曰。
觀理雖同。
方便修行化他求佛果有異。
故于菩薩法别立伏忍等别名也。
分别其相具在四教大本。
二明用别教名名别而義通者。
即是三乘同觀第一義谛之理。
菩薩用别教十信三十心十地名辨位也。
幹慧地伏忍立名。
十信别名。
性地柔順忍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名。
八人地見地即是得無生忍立歡喜地名。
故大品經雲。
須陀洹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薄地向果。
向即離垢地。
果即明地也。
故大品經雲。
斯陀含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阿那含地向果。
向即是炎地果即是難勝地。
故大品經雲。
阿那含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羅漢地向果。
向是現前地果是遠行地。
故大品經雲。
阿羅漢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辟支佛地即是第八不動地侵除習氣也。
故大品經雲。
辟支佛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菩薩地即是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當知如佛。
佛地如前說。
坐道場時一念相應慧斷一切習氣盡者。
所謂煩惱障法障之習氣也。
化一切有緣衆生竟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八相成道如前說。
是則用别教名辨位。
名異而義同。
猶屬通教。
明菩薩位也。
問曰。
從初地至七地對四果出何經論。
答曰。
諸經論非不對當。
但高下不同。
古今法師對當亦多殊異。
所以然者。
或雲見地止對初地。
此如今所用。
或取三地并對見地。
仁王經明四地并對見地。
此則難可定依。
但通教見地本是無間之道不出觀證須陀洹。
豈得從初地斷見乃至三地或雲四地也。
若别教明斷别惑不若二乘。
如此明義或當有之。
又或言。
六地斷結羅漢齊。
或雲七地名阿羅漢。
此難定執。
前後兩果經論明義既不定。
其間二果以意可知。
既不可定依。
今用義推作此對位。
雖一往小便終不可執也。
第三約通教明位釋淨無垢稱義者。
大士位在補處。
真谛之理性自皎然名之為淨。
界内二障正惑已盡習氣微薄。
故名無垢。
智慧内與真谛相應。
外能稱三乘根性。
神通說法。
故雲稱也。
是則略辨通教大士受淨無垢稱之名。
所以須示現此菩薩之像者。
用此形聲托疾。
為國王長者說如夢幻之法勸求菩提。
又破三藏教三乘封守拙度之迷僻也。
若尋什師生肇注維摩經同用此意。
梁陳諸大法師講此經文判菩薩位。
厝意高下雖小不同。
今家往望皆并是用通教意釋此經耳。
第三約别教明位釋無垢稱義者。
此教通诠假名如如來藏佛性之理。
菩薩禀此教門修(行得)證。
從淺至深故須明位。
此别教入道亦有四門。
今但約空有門明行位也。
如大涅槃經雲。
第一義空名為佛性。
智者見空及與不空。
聲聞辟支佛但見于空不見不空。
不空者即佛性也。
就此即為三意。
一明經論辨别教不同。
二略明别教位。
三約别教釋淨無垢稱義。
第一經論辨别教菩薩位不同者。
尋别教正明因緣假名恒沙佛法真如佛性之理。
菩薩禀此教觀三谛理。
曆劫修行斷恒沙無知别見思惑。
欲見佛性求常住四德涅槃。
今明别位不同略為三意。
一者諸經明位數不同。
二斷伏高下不同。
三對法門不同。
一諸經明位數不同者。
如華嚴經。
三十心十地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