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三

關燈
說二。

    實義不成故非谛也。

    今以此一實谛為所诠之理也。

    二明能诠之教者。

    若藏教通教正是煩惱惡酒未吐。

    唯诠轉日說有二谛。

    不能诠一實谛也。

    若别教诠一實谛。

    如離轉日有不轉日。

    圓教诠一實谛。

    轉日即不轉日也。

    三對經論者。

    若華嚴教诠真俗即一實谛。

    帶不即之方便。

    若三藏教一向不诠一實谛也。

    若方等教诠一實谛同華嚴。

    摩诃般若教诠一實亦同華嚴。

    故無量義經雲。

    佛成道以來四十餘年未顯真實。

    今謂何有不說實谛。

    但或時赴緣開二谛三谛不即一谛之方便。

    所覆法華教诠一實谛。

    無複不即之方便。

    但論一切即一實谛也。

    故法華經說。

    二萬億日月燈明佛。

    皆雲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

    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若涅槃經同方等通釋。

    入佛性為異。

    諸論随經類之可解。

    如中論偈雲亦名中道義。

    此即是申一實谛之教也。

    故青目釋雲。

    遮二邊故名為中道。

    即是遮因緣空邊假邊。

    非此二邊則非真俗二谛名一實谛也。

    故大涅槃經雲。

    一實谛者則無二也。

    又雲。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無二之性即是入不二法門。

    又一實谛者即是不生不生不生不生不可說故。

    淨名居士默然杜口。

    文殊稱歎意在此也。

    第三約四教位分别淨無垢稱位者即為五意。

    一約三藏教明淨無垢稱義。

    二約通教明淨無垢稱義。

    三約别教明淨無垢稱義。

    四約圓教明淨無垢稱義。

    五約五味譬以結成。

    第一約三藏教明位釋淨無垢稱義者。

    尋佛三藏教赴緣多塗。

    言其正要不出四門入道一有門二空門三有無門四非有非無門。

    今正用毗昙有門以判位也。

    三門明菩薩義既不度。

    豈可缪論。

    今約有門釋淨無垢稱義即為三意。

    一明開三乘。

    二略明三藏教辨菩薩位。

    三釋淨無垢稱名。

    第一略明開三乘者。

    佛于生生不可說非三之理用四悉檀。

    約苦集道開三乘教門。

    赴三種行人之根緣。

    令同得滅谛涅槃也。

    故法華經雲。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

    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

    為求菩薩者說應六波羅蜜法。

    令得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若聲聞小乘教門苦谛為初觀四谛入道。

    發真無漏斷正使盡。

    位登羅漢具足三明及八解脫。

    既無慈悲度物。

    現身而入涅槃。

    故大智論說。

    如獐在獵圍。

    驚怖跳出都不顧群。

    今不約此判淨名位也。

    若緣覺中乘教門集谛為初觀十二因緣。

    發真無漏斷三界結盡。

    侵除習氣具足三明及八解脫。

    雖有少慈悲不能度物。

    亦于一世即入涅槃。

    故智度論雲。

    如鹿在獵圍。

    驚跳自出雖顧[眐-止+山]群怖不停待。

    今亦不就此判淨名位。

    若菩薩大乘慈悲弘誓不舍衆生。

    為物心大教門。

    以道谛為初修行六度。

    化一切衆生共出三界。

    至成佛果利益功圓方入涅槃。

    故大智論雲。

    如大香象在于獵圍。

    雖遭刀箭擁群共出。

    此是大士位懷。

    故須約此判淨名位也。

    第二明三藏教菩薩位者略為七。

    一發菩提心。

    二行菩薩道。

    三種三十二相業。

    四六度成滿。

    五一生補處。

    六生兜率陀天。

    七八相成道。

    一明發菩提心者。

    如釋迦牟尼菩薩。

    于過去世為陶師。

    值前釋迦牟尼佛。

    供養彼佛已即發菩提心。

    願未來得作佛時還名釋迦。

    時佛可其願也。

    問曰。

    何名發菩提心。

    答曰。

    緣生滅四谛起慈悲四弘誓願即是發菩提心也。

    二明行菩薩行者。

    即是三阿僧祇劫行六度也。

    從過去釋迦牟尼佛至罽那屍棄佛名一阿僧祇劫。

    從此常離女人身。

    爾時不自知我當作佛不作佛。

    今謂是五停心别相總相四念處觀用此觀心修波羅蜜也。

    爾時未發暖解而有慈悲誓願。

    安撫生死心無怯弱。

    故能壞女人業常受男子身也。

    爾時未發暖解位在外凡。

    故不自知己身當作佛也。

    次明從罽那屍棄佛至然燈佛為二阿僧祇劫。

    是時菩薩用七莖蓮華供養然燈佛。

    敷鹿皮衣布發掩泥。

    時然燈佛便授其記。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名釋迦牟尼。

    爾時菩薩雖自知我必作佛。

    而口不稱我當作佛。

    今謂得暖法智慧修六波羅蜜也。

    次明從然燈佛至毗婆屍佛為第三阿僧祇劫滿。

    是時菩薩内心了了自知作佛。

    口自發言無所畏難。

    我于來世當得作佛。

    今謂此是頂法智慧行六波羅蜜也。

    三明過三阿僧祇劫種三十二相業者。

    今謂此是入下忍之位。

    用此忍智修行六度成百福德。

    用百福德成一相。

    如是百劫成三十二相之業因也。

    四明六波羅蜜滿者。

    菩薩一切能施乃至不惜身命。

    如屍毗王以身施鴿心不悔恨。

    是為檀滿。

    屍波羅蜜滿者。

    持戒不惜身命。

    如須摩提王。

    精進持戒常依實語。

    赴鹿足王就死。

    是為屍羅滿。

    羼提波羅蜜滿者。

    菩薩忍辱不惜身命。

    如羼提比丘。

    為歌利王割截心生慈忍。

    發誓身複名羼提滿。

    毗梨耶波羅蜜滿者。

    精進不惜身命。

    如大施太子。

    為國民入海采寶得如意珠。

    海神因其寝卧盜珠還海。

    太子發誓抒海水。

    為衆生求珠。

    困苦垂命心無懈退。

    名精進滿。

    禅波羅蜜滿者。

    菩薩具足禅定。

    于外道禅定出入自在。

    如尚阇梨仙人。

    坐禅時無出入息。

    鳥于髻上生子慈悲不動。

    乃至鳥子飛出。

    是名禅滿。

    般若波羅蜜滿者。

    菩薩大心分别。

    如劬頻婆羅門大臣。

    分閻浮大地為七分。

    若幹大城小城聚落分作七分。

    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此為菩薩六波羅蜜滿。

    今謂由是下忍智慧能調伏諸根滿足六度也。

    五住一生補處者。

    即是釋迦菩薩生迦葉佛所作補處弟子。

    淨持禁戒行諸功德。

    迦葉佛授記。

    次當作佛。

    今謂此猶是中忍之位也。

    六明生兜率陀天者。

    舍閻浮提報上生此天為諸天師。

    在于彼天修八勝處。

    今謂此猶是中忍之位也。

    問曰。

    菩薩何意初發心伏結而不斷也。

    答曰。

    若斷結即不得受生化物。

    菩薩觀無常伏結。

    令諸煩惱脂消。

    用清淨心修行六度令諸功德肥也。

    七明下生成道者。

    即是三藏教明八相成菩提道也。

    所言八相成道者。

    一從兜率陀天下。

    二托胎。

    三出生。

    四出家。

    五降魔。

    六成道。

    七轉法輪。

    八入涅槃也。

    問曰。

    所明三藏教阿毗昙有門說菩薩義。

    為是佛說。

    為是佛去世後諸聲聞弟子說耶。

    答曰。

    亦有是佛說。

    多有是諸羅漢作毗婆沙說也。

    問曰。

    若是佛說。

    此則可信。

    若諸羅漢所說。

    雲何可信。

    答曰。

    諸羅漢既是聖人。

    采佛三藏教意明菩薩義。

    何容頓乖僻也。

    問曰。

    若爾智度論何意從始至終一一彈破。

    答曰。

    龍樹為欲申摩诃衍明菩薩義。

    以大破小。

    皆可破也。

    問曰。

    龍樹诃雲。

    是迦旃延弟子于小乘經有失。

    何況解菩薩義。

    答曰。

    舍利弗佛在世時分别法相猶尚有失。

    何況佛去世後諸羅漢也。

    雖然影傍猶差今時凡夫也。

    第三約三藏教位釋淨無垢稱義者。

    正在中忍補處之位也。

    六度之道即是淨義。

    所以者何。

    三種藥中無三種病。

    六度是道谛是淨義。

    故法華經雲。

    又見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也。

    維摩大士六度行成。

    即是淨義無六蔽垢。

    故言無垢。

    以相似解内稱生滅四谛之理外稱根緣。

    助釋迦如來顯三乘之教。

    故雲淨無垢稱也。

    是以方便品現疾。

    為國王長者說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之法。

    诃責諸人勸求佛果。

    意在此也。

    問曰。

    維摩析挫聲聞彈诃菩薩。

    此是不思議之位行。

    何得用聲聞經所明菩薩之位挍量。

    答曰。

    住不思議解脫菩薩能種種示現。

    豈不能現聲聞經所明菩薩之像輔釋迦而弘化也。

    問曰。

    何故化國王長者而示三藏菩薩之形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