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三

關燈
第三明四教分别者。

    前明三觀釋淨無垢稱約理智無惑。

    智能稱理稱緣故受淨無垢稱之号。

    但以衆生機緣不同。

    緻有頓漸之異不定秘密之殊。

    是以古今諸師各為理釋。

    今所立義意異前規。

    故無言之理悉檀赴緣而巧說略撰四教。

    以暢其宗用通毗摩羅诘之名。

    若能達斯旨者。

    非但此經文義皎然。

    漸頓不定秘密之蹤皆無滞也。

    今明此義略開七重 第一釋四教名 第二辨所诠 第三約位分别 第四明權實 第五對觀心 第六通諸經論 第七銷此經文 第一釋四教名者即為四意。

    一釋三藏教名。

    二釋通教名。

    三釋别教名。

    四釋圓教名。

    第一釋三藏教名者。

    此教明因緣生滅四聖谛理。

    正教小乘傍化菩薩。

    所言三藏者。

    一修多羅藏。

    二毗尼藏。

    三阿毗昙藏。

    一修多羅藏者。

    修多羅此或言無翻。

    或言有翻者亦有多家不同。

    而多用法本為翻。

    所謂出世言教之本故雲法本。

    即是四阿含經也。

    二毗尼藏者。

    此翻言滅。

    佛說作無作戒滅身口之惡。

    是故雲滅。

    即是八十誦律也(因從果得名也)。

    三阿毗昙藏者。

    阿毗昙此翻言無比法。

    聖人智慧分别法義戒定無比故雲無比法。

    若佛自分别法相義。

    若弟子分别法相。

    皆名阿毗昙也。

    此之三法通名藏者。

    藏以含藏為義。

    但解者不同。

    有言文能含理故名為藏。

    有言理能含文故名為藏。

    今言三法之名各是一句。

    三名各含文理故名藏也。

    阿含即是定藏故雲次第求也。

    毗尼即是戒藏故雲因緣求也。

    阿毗昙即是慧藏故雲性相求也。

    此教的屬小乘。

    故法華雲。

    貪着小乘三藏學者。

    第二釋通教名。

    通者同也。

    三乘同禀故名為通。

    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谛理。

    是摩诃衍教之初門也。

    正為菩薩傍兼二乘故。

    大品經勸學品明欲學三乘悉教當學般若。

    所言通者乃有多塗略出八義。

    一教通。

    二理通。

    三智通。

    四斷通。

    五行通。

    六位通。

    七因通。

    八果通。

    教通者。

    三乘同禀幻化即空之教也。

    理通者。

    同是遍真之理也。

    智通者。

    同得巧度一切智也。

    斷通者。

    界内惑斷同也。

    行通者。

    見思無漏行同也。

    位通者。

    從幹慧地乃至辟支佛地位皆同也。

    因通者。

    九無閡同也。

    果通者。

    九解脫二種涅槃之果同也。

    通義有八。

    而但名通教者。

    若不因通教則不知理通乃至成通果也。

    故諸大乘方等及諸般若有二乘得道者。

    皆同禀此教也。

    第三釋别教名者。

    别者不共之名也。

    此教不共二乘人說但教菩薩故名别教。

    此教正明因緣假名無量四聖谛理。

    的化菩薩不涉二乘。

    所言别者義乃多塗略出八意。

    一教别。

    二理别。

    三智别。

    四斷别。

    五行别。

    六位别。

    七因别。

    八果别。

    故名别教。

    教别者說恒沙佛法但為菩薩也。

    理别者藏識有恒沙俗谛之理也。

    智别者道種智也。

    斷别者恒沙無知界外見思無明斷也。

    行别者菩薩曆劫修自行化他之行也。

    位别者三十心伏無明是賢位十地發真斷無明是聖位也。

    因别者無閡金剛因也。

    果别者解脫大涅槃四德果也。

    别義有八而但名别教者。

    若不因别教則不知别理乃至得别果也。

    問曰。

    何故不說為不共教而作别教之名。

    答曰。

    大智論明大共般若。

    即是不共二乘人說。

    如不思議經。

    今明别教如說方等大品。

    二乘共聞說。

    而别教菩薩兼欲簡非圓教别雖異通猶未圓也。

    第四釋圓教者。

    圓以不偏為義。

    此教明不思議因緣中道實相之理。

    事理具足不偏不别。

    但化最上利根大士故名圓教也。

    所言圓教者義乃多塗略說有八。

    一教圓。

    二理圓。

    三智圓。

    四斷圓。

    五行圓。

    六位圓。

    七因圓。

    八果圓。

    教圓者直說一實谛言教不偏也。

    理圓者一實即法界海理不偏也。

    智圓者一切種智也。

    斷圓者五住圓斷也。

    行圓者一行一切行也。

    位圓者從初一地具足諸地功德也。

    因圓者雙照二谛自然流入也。

    果圓者妙覺不思議三德之果不縱不橫也。

    圓義有八而但名圓教者。

    若不因圓教則不知圓理乃至得成圓果也。

    問曰。

    四教出何經論。

    答曰。

    四教散在諸經論。

    無處而不明也。

    如上引法華經所明貪着小乘三藏學者。

    成實論雲。

    故我正欲論三藏中實義。

    豈非三藏教也。

    大品經勸學品勸三乘同學般若。

    中論雲。

    得諸法實相有三種人。

    豈非通教也。

    無量義經雲。

    摩诃般若華嚴海空宣說菩薩曆劫修行。

    大智論雲。

    般若有二種。

    一者共二乘說。

    二不共二乘說。

    如此等經論豈非别教也。

    華嚴經明圓滿修多羅。

    此經明一念知一切法即是坐道場。

    大品經具足品雲。

    一心具萬行。

    法華經雲。

    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涅槃經雲。

    是大涅槃名諸佛法界。

    大智論雲。

    三智其實一心得。

    如此等諸經論豈非并明圓教也。

    是義在下。

    自當分明。

    問曰。

    四教之文乃當散在經論。

    而未見一處經論聚明。

    答曰。

    雖複無的四教名目。

    今映傍大乘經論立四教名義者。

    如大涅槃經明四不可說。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四種之說以化前緣。

    即是四教也。

    大涅槃經明四番轉四谛法輪。

    即是四教之意也。

    法華經明三草二木一地所生。

    即是四教意也。

    中論破諸異執。

    既說因緣所生四句通佛四說。

    即是四教之意也。

    如此等四種說法随機利物。

    即是四教義皆是四教之異名耳。

    問曰。

    法華經雲。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

    何曾定有四說之殊。

    答曰。

    上來處處引四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尚未曾定有一說。

    何曾定有四教耶。

    但以衆生有四種根性不同。

    所謂下中上上上四根不同。

    緻感四說四教之殊。

    即是法華經明三草二木一地所生之譬譬此四根也。

    故此經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者。

    即是四根異解佛教不同也。

    但諸經明義不同。

    自有異說異解一解一說異解一說一解無說無解。

    故此經雲。

    其說法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若達此意四教點空立義何所疑哉。

    問曰。

    四教義與地論人四宗義同不。

    答曰。

    若人問言四谛與四大同不此雲何。

    答今不依四宗立四教者。

    意乃多塗略出三妨。

    一四宗名義言方似滞。

    二細尋研核。

    立名作義似如不便。

    三四宗名義雖言富博。

    一家往望攝佛教門。

    猶有所阙。

    一四宗名義言方似滞者。

    彼不依四不可說。

    用四悉檀說則成滞也。

    二細尋研核名義似如不便者。

    彼之四宗毗昙明見有得通可許。

    因緣為宗。

    三假是世谛。

    見世谛未得道。

    何得以假名為宗。

    成論明見空得道。

    何不以空宗也。

    且大智論明三藏教有三門得道。

    空是第二門無假名門也。

    又大智論彈方廣人取十谕。

    說一切法不生不滅失般若意。

    豈得幻化為不真宗也。

    今咨曰。

    不真宗即是通教。

    真宗即是通宗者。

    宗則通真不真。

    不真何得沒宗而用教。

    真宗何意無教而立宗。

    宗若無教何得知真耶。

    答曰。

    楞伽經雲。

    說通教童蒙宗通教菩薩。

    故以真為通宗也。

    又咨曰。

    若爾前因緣假名不真。

    皆是教童蒙。

    不應立宗名也。

    如是覆卻并決意。

    謂立四宗名似如不便也。

    今言四教者。

    佛從初得道至大涅槃。

    顯示一切法門無非言教也。

    三四宗明義。

    若比古今實為富博。

    一家往望攝佛法意。

    猶大有所阙。

    今采諸經論立四教義。

    一教各有四門。

    四教合有十六門。

    即是十六宗明義也。

    彼因緣假名兩宗似此所明三藏教有空二門相參猶阙昆勒門及非有非空門也。

    彼不真宗明如幻化。

    似與此通教有門相參。

    餘三門彼所不明。

    彼真宗似與此别教有門相參。

    三門彼所不明。

    是則四宗明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