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但得與三教四門相參。
圓教四門彼所不明。
四教猶有十二門。
彼四宗所不明也。
又護身法師用五宗明義。
四宗如前。
長立法界宗。
似與此圓教有門相參。
四教猶有十一門。
彼所不明也。
耆阇法師用六宗明義。
三宗似與此三門相參。
如上分别。
彼真宗與此通教空門相參。
彼常宗似與此别教有門相參。
彼圓宗似與此圓教有門相參。
此四教猶有十門。
彼六宗所不明也。
故知四宗五宗六宗雖言古今已來明義富博。
今家往望攝佛教門猶有所阙也。
所以前明四悉檀義者。
正是述一家通教說法與古今說法運用不同也。
前明三觀豎破諸法略為數十番。
次此下明四教所诠約諸教立義。
其尋覽者則知與諸禅師及三論師破義及立義意不同也。
問曰。
四教遍通衆經。
何得的用通此經也。
答曰。
今撰四教義遍通諸經别有大本。
略撮其要通此經文者。
正言此經具明四教入道。
故須知大意也。
但諸師多采經通論。
緻令晚生。
皆謂論富經貧。
今采經論通經意。
欲令後生知經富論貧也。
敬重大乘真佛所說功德無量是入道正因。
輕經重論甚可傷也。
第二辨所诠者。
夫教是能诠。
理是所诠。
故因理設教。
由教顯理。
即理非教。
即教非理。
離理無教。
離教無理。
故思益經雲。
菩提之中無文字。
文字之中亦無菩提。
離菩提無文字。
離文字無菩提。
以離菩提無文字故約理而施教。
離文字無菩提故施教即能顯理。
是則教為能诠理為所诠意在于此。
所言理者即是谛也。
今約谛明理。
由理起教。
教能诠理。
教是能诠。
理是所诠。
就所诠義略為四意。
一約四谛理明所诠。
二約三谛理明所诠。
三明二谛理明所诠。
四約一谛理明所诠。
第一約四谛明所诠者即為三意。
一明所诠四谛理。
二明能诠教。
三明約經論。
一明所诠四谛理者有四種四谛。
一生滅四谛。
二無生四谛。
三無量四谛。
四無作四谛。
大意出大涅槃經。
二明能诠教者。
即是四教能诠四種四谛理也。
即為四。
一三藏教诠生滅四谛理。
二明通教诠無生四真谛理。
三明别教诠無量四谛理。
四明圓教诠無作四谛理也。
三明對經論者即為二意。
一對經二對論。
一對經者。
若華嚴經多明别圓兩教诠無量無作二種四谛理。
聲聞經但明三藏教诠生滅四谛理。
大集方等及此經明四教诠四種四谛理。
摩诃般若多明三教诠三種四谛理。
法華經但說圓經诠無作四谛理。
大涅槃明四教诠四種四谛理也。
二明對論者。
若别通經論類經可知。
若通申經論如中論破一切内外颠倒執诤竟。
外人問曰。
若一切世間皆空無所有者。
即應無生無滅。
以無生滅故則無四谛四沙門果三寶。
若受空法。
有如此等過。
論主答曰。
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
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
若不知二谛則不知真佛法。
以有空義故則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法則不成。
一切法成者有四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今釋此語論主破執見既盡明有四谛四沙門果三寶者。
即是申摩诃衍教三種四谛三種四沙門果三種三寶也。
問曰。
雲何得知。
答曰。
論主說偈故知有也。
偈雲。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此偈申通教大乘诠無生四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偈雲亦名為假名。
即是申别教大乘诠無量四聖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偈雲亦名中道義。
即是圓教大乘诠無作四實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破申之意大乘三教隻用一偈。
作論之功妙在于此。
次後說兩品。
初品雲。
問曰。
已知摩诃衍入第一義。
今欲聞聲聞經入第一義。
論主具明生滅十二因緣。
破六十二見入第一義。
即是為鈍根聲聞弟子說因緣生滅相。
生滅因緣即是生滅四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中論前申摩诃衍通别圓三教三種四谛四沙門果三寶。
後兩品申三藏生滅四谛四沙門果三寶者。
以後世人根轉鈍。
應須還用此教。
是則中論文略而義富。
申佛四教既明诠于四谛之理已顯故言有四谛也。
乃是如意殊論非唼水殊論也。
若不解此義。
單複織假未知。
若為通經四假通經意終難見也。
第二約三谛明四教所诠之理者即為三意。
一明三谛所诠理。
二明能诠四教。
三約經論。
一明三谛所诠理者。
三谛名義具出璎珞仁王兩經。
經雲。
一有谛二無谛三中道第一義谛。
有谛者。
如世人心所見理名為有谛。
亦名俗谛。
無谛者。
出世人心所見理名為無谛。
亦名真谛。
中道第一義谛者。
諸佛菩薩之所見理名中道第一義谛。
亦名一實谛。
故大涅槃經雲。
凡夫者有。
二乘者無。
諸佛菩薩不有不無。
三谛義至釋入不二法門品當略明也。
二明能诠四教者即為四。
一三藏教但诠二谛理。
所以禀教之流不聞佛性常住涅槃。
二通教亦但诠二谛理。
所以禀教之流亦不聞佛性常住涅槃。
三乘猶存灰斷之果也。
三别教别诠三谛理。
所以禀教之流三十心但成二觀二智方便。
登地方乃見佛性入法流也。
四圓教圓诠三谛。
禀教之流初心即開佛知見。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也。
三明對經論者。
華嚴但诠假名俗谛中道。
又解雲。
華嚴教诠别三谛一心。
三藏漸教诠真俗二谛。
方等大乘之教诠三谛。
一往同華嚴。
摩诃般若亦具诠三谛。
一往同華嚴。
法華但诠一心三谛。
涅槃備诠三谛。
一往亦同華嚴也。
諸論随經類之可知。
中論偈雲。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此即诠真谛。
亦名為假名即诠俗谛也。
亦名中道義即诠中道第一義谛也。
此偈即是申摩诃衍诠三谛理。
若下兩品明聲聞經入第一義。
此即是别申三藏。
教诠二谛理也。
第三約二谛明所诠者亦為三意。
一正明所诠理。
二明能诠教。
三約經論。
一明所诠理者即是二谛理也。
二谛有二種。
一者理外二谛。
二者理内二谛。
若真谛非佛性即是理外之二谛。
真谛即佛性即是理内之二谛也。
一理外二谛有二種。
一者不即二谛生滅二谛也。
二者相即二谛無生二谛也。
故大品經雲。
即色是空非色滅空。
色滅方空是不即二谛。
即色是空相即二谛也。
二明理内二谛亦有二種。
一不即二谛。
二相即二谛。
不即二谛即是無量二谛。
故大涅槃經雲。
分别世谛有無量相。
第一義谛有無量相。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也。
二相即二谛無作二谛也。
二明能诠四教者。
若三藏教诠于理外不即二谛。
若通教诠于理外相即二谛。
别教诠于理内不即二谛。
圓教诠于理内相即二谛也。
三對經論者。
華嚴經诠理内二種二谛。
三藏教诠理外不即之二谛。
方等大乘诠理内理外四種二谛。
摩诃般若诠理外相即二谛理内二種二谛。
法華經但诠理内相即二谛。
涅槃經通诠理内理外四種二谛。
諸論通經類之可解。
中論偈雲。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此申理外相即之二谛。
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此申理内不相即相即之二谛。
後兩品明聲聞入第一義。
即是申三藏教诠理外不相即二谛也。
第四約一谛理明所诠者亦為三意。
一者正明所诠理。
二明能诠教。
三約經論。
一明所诠理者即是一谛理也。
何等名為一谛。
谛名審實。
審實之法即是不二。
豈是三谛。
二谛皆名審實。
今明真俗說為谛者。
但是方便實非谛也。
故涅槃經雲。
所言二谛其實是一。
如來方便為化衆生故說為二。
譬如日月不轉醉人見轉。
當知唯有不轉之日。
不醉之人同見。
豈别有回轉之日。
若實有轉日者。
不醉之人亦應并見也。
一谛如真日。
二谛如轉日。
真日審實可名一谛。
轉日不實何有二谛。
方便
圓教四門彼所不明。
四教猶有十二門。
彼四宗所不明也。
又護身法師用五宗明義。
四宗如前。
長立法界宗。
似與此圓教有門相參。
四教猶有十一門。
彼所不明也。
耆阇法師用六宗明義。
三宗似與此三門相參。
如上分别。
彼真宗與此通教空門相參。
彼常宗似與此别教有門相參。
彼圓宗似與此圓教有門相參。
此四教猶有十門。
彼六宗所不明也。
故知四宗五宗六宗雖言古今已來明義富博。
今家往望攝佛教門猶有所阙也。
所以前明四悉檀義者。
正是述一家通教說法與古今說法運用不同也。
前明三觀豎破諸法略為數十番。
次此下明四教所诠約諸教立義。
其尋覽者則知與諸禅師及三論師破義及立義意不同也。
問曰。
四教遍通衆經。
何得的用通此經也。
答曰。
今撰四教義遍通諸經别有大本。
略撮其要通此經文者。
正言此經具明四教入道。
故須知大意也。
但諸師多采經通論。
緻令晚生。
皆謂論富經貧。
今采經論通經意。
欲令後生知經富論貧也。
敬重大乘真佛所說功德無量是入道正因。
輕經重論甚可傷也。
第二辨所诠者。
夫教是能诠。
理是所诠。
故因理設教。
由教顯理。
即理非教。
即教非理。
離理無教。
離教無理。
故思益經雲。
菩提之中無文字。
文字之中亦無菩提。
離菩提無文字。
離文字無菩提。
以離菩提無文字故約理而施教。
離文字無菩提故施教即能顯理。
是則教為能诠理為所诠意在于此。
所言理者即是谛也。
今約谛明理。
由理起教。
教能诠理。
教是能诠。
理是所诠。
就所诠義略為四意。
一約四谛理明所诠。
二約三谛理明所诠。
三明二谛理明所诠。
四約一谛理明所诠。
第一約四谛明所诠者即為三意。
一明所诠四谛理。
二明能诠教。
三明約經論。
一明所诠四谛理者有四種四谛。
一生滅四谛。
二無生四谛。
三無量四谛。
四無作四谛。
大意出大涅槃經。
二明能诠教者。
即是四教能诠四種四谛理也。
即為四。
一三藏教诠生滅四谛理。
二明通教诠無生四真谛理。
三明别教诠無量四谛理。
四明圓教诠無作四谛理也。
三明對經論者即為二意。
一對經二對論。
一對經者。
若華嚴經多明别圓兩教诠無量無作二種四谛理。
聲聞經但明三藏教诠生滅四谛理。
大集方等及此經明四教诠四種四谛理。
摩诃般若多明三教诠三種四谛理。
法華經但說圓經诠無作四谛理。
大涅槃明四教诠四種四谛理也。
二明對論者。
若别通經論類經可知。
若通申經論如中論破一切内外颠倒執诤竟。
外人問曰。
若一切世間皆空無所有者。
即應無生無滅。
以無生滅故則無四谛四沙門果三寶。
若受空法。
有如此等過。
論主答曰。
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
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
若不知二谛則不知真佛法。
以有空義故則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法則不成。
一切法成者有四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今釋此語論主破執見既盡明有四谛四沙門果三寶者。
即是申摩诃衍教三種四谛三種四沙門果三種三寶也。
問曰。
雲何得知。
答曰。
論主說偈故知有也。
偈雲。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此偈申通教大乘诠無生四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偈雲亦名為假名。
即是申别教大乘诠無量四聖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偈雲亦名中道義。
即是圓教大乘诠無作四實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破申之意大乘三教隻用一偈。
作論之功妙在于此。
次後說兩品。
初品雲。
問曰。
已知摩诃衍入第一義。
今欲聞聲聞經入第一義。
論主具明生滅十二因緣。
破六十二見入第一義。
即是為鈍根聲聞弟子說因緣生滅相。
生滅因緣即是生滅四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中論前申摩诃衍通别圓三教三種四谛四沙門果三寶。
後兩品申三藏生滅四谛四沙門果三寶者。
以後世人根轉鈍。
應須還用此教。
是則中論文略而義富。
申佛四教既明诠于四谛之理已顯故言有四谛也。
乃是如意殊論非唼水殊論也。
若不解此義。
單複織假未知。
若為通經四假通經意終難見也。
第二約三谛明四教所诠之理者即為三意。
一明三谛所诠理。
二明能诠四教。
三約經論。
一明三谛所诠理者。
三谛名義具出璎珞仁王兩經。
經雲。
一有谛二無谛三中道第一義谛。
有谛者。
如世人心所見理名為有谛。
亦名俗谛。
無谛者。
出世人心所見理名為無谛。
亦名真谛。
中道第一義谛者。
諸佛菩薩之所見理名中道第一義谛。
亦名一實谛。
故大涅槃經雲。
凡夫者有。
二乘者無。
諸佛菩薩不有不無。
三谛義至釋入不二法門品當略明也。
二明能诠四教者即為四。
一三藏教但诠二谛理。
所以禀教之流不聞佛性常住涅槃。
二通教亦但诠二谛理。
所以禀教之流亦不聞佛性常住涅槃。
三乘猶存灰斷之果也。
三别教别诠三谛理。
所以禀教之流三十心但成二觀二智方便。
登地方乃見佛性入法流也。
四圓教圓诠三谛。
禀教之流初心即開佛知見。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也。
三明對經論者。
華嚴但诠假名俗谛中道。
又解雲。
華嚴教诠别三谛一心。
三藏漸教诠真俗二谛。
方等大乘之教诠三谛。
一往同華嚴。
摩诃般若亦具诠三谛。
一往同華嚴。
法華但诠一心三谛。
涅槃備诠三谛。
一往亦同華嚴也。
諸論随經類之可知。
中論偈雲。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此即诠真谛。
亦名為假名即诠俗谛也。
亦名中道義即诠中道第一義谛也。
此偈即是申摩诃衍诠三谛理。
若下兩品明聲聞經入第一義。
此即是别申三藏。
教诠二谛理也。
第三約二谛明所诠者亦為三意。
一正明所诠理。
二明能诠教。
三約經論。
一明所诠理者即是二谛理也。
二谛有二種。
一者理外二谛。
二者理内二谛。
若真谛非佛性即是理外之二谛。
真谛即佛性即是理内之二谛也。
一理外二谛有二種。
一者不即二谛生滅二谛也。
二者相即二谛無生二谛也。
故大品經雲。
即色是空非色滅空。
色滅方空是不即二谛。
即色是空相即二谛也。
二明理内二谛亦有二種。
一不即二谛。
二相即二谛。
不即二谛即是無量二谛。
故大涅槃經雲。
分别世谛有無量相。
第一義谛有無量相。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也。
二相即二谛無作二谛也。
二明能诠四教者。
若三藏教诠于理外不即二谛。
若通教诠于理外相即二谛。
别教诠于理内不即二谛。
圓教诠于理内相即二谛也。
三對經論者。
華嚴經诠理内二種二谛。
三藏教诠理外不即之二谛。
方等大乘诠理内理外四種二谛。
摩诃般若诠理外相即二谛理内二種二谛。
法華經但诠理内相即二谛。
涅槃經通诠理内理外四種二谛。
諸論通經類之可解。
中論偈雲。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此申理外相即之二谛。
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此申理内不相即相即之二谛。
後兩品明聲聞入第一義。
即是申三藏教诠理外不相即二谛也。
第四約一谛理明所诠者亦為三意。
一者正明所诠理。
二明能诠教。
三約經論。
一明所诠理者即是一谛理也。
何等名為一谛。
谛名審實。
審實之法即是不二。
豈是三谛。
二谛皆名審實。
今明真俗說為谛者。
但是方便實非谛也。
故涅槃經雲。
所言二谛其實是一。
如來方便為化衆生故說為二。
譬如日月不轉醉人見轉。
當知唯有不轉之日。
不醉之人同見。
豈别有回轉之日。
若實有轉日者。
不醉之人亦應并見也。
一谛如真日。
二谛如轉日。
真日審實可名一谛。
轉日不實何有二谛。
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