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二

關燈
第一釋名者通标五意。

    已具前科。

    就此釋名分為二别。

    一釋别名。

    二釋通名。

    一釋别名者。

    此經以維摩羅诘所說标名。

    名異衆經故雲别也。

    二釋通名者。

    經之一字即是通名也。

    所以通别二者略為三義。

    一約教二約行三約理。

    一約教者。

    如華嚴大品等。

    教異故立名亦異。

    是為别也。

    皆是佛說同名為經故雲通也。

    二約行者。

    如泥洹真法寶衆生種種門入。

    種種門入名為行别。

    故須别名。

    同趣涅槃即是一理。

    故立名通也。

    三約理者。

    理是一法名義則多故。

    大涅槃經雲。

    如天帝釋有種種名。

    解脫亦爾多諸名字。

    名字異故故名為别。

    同是一理故名通也。

    從教起行。

    從行入理。

    俱有通别也。

    今釋别名分為二意。

    第一前釋維摩诘。

    第二明所說法。

    維摩诘即是标人。

    所說即不思議解脫。

    是知非人無以弘法。

    非法無以顯人。

    淨名者登補處智鄰極境。

    所說之教即不思議解脫。

    此經乃以人法雙标教首。

    是尊其人重其法也。

    第一先釋毗摩羅诘者即為四重 第一翻釋名義 第二三觀解釋 第三四教分别 第四淨名本迹 第一翻名釋義者即為二意。

    一翻維摩名二解釋。

    一翻名者。

    外國人語自有不同。

    猶如此土楚夏之别。

    而前後翻譯不無增損。

    增損立義略有三家。

    一雲毗摩羅诘帝隸。

    此土翻為淨名無垢稱。

    稱或雲歎(什師翻也)次家雲毗摩羅诘。

    此土翻為淨名(肇師翻也)後家雲毗摩羅诘栗緻。

    此土翻為淨無垢稱(光師所承三藏翻也)二解釋者。

    初翻似覺為繁難為申釋。

    次翻為淨名。

    今用此解以對真應二身。

    淨者即是真身。

    真智無惑故雲為淨。

    名者即是應身。

    垂形濟物名稱普聞也。

    後家翻為淨無垢稱。

    今用此翻釋以對三身即為二意。

    一就事解二約觀心。

    一就事解三身者。

    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

    一淨義者即是法身。

    自性清淨皎然無點。

    即是性淨法身也。

    二無垢者即是報身報智圓明無有垢染。

    即是圓淨報身也。

    三稱者即是應身。

    大慈化世名稱普洽。

    即是應身也。

    故智度論雲。

    水銀和真金能度諸色像。

    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

    但三身之義備有衆經。

    理雖宛然名不的顯。

    如楞伽經。

    具有三佛名義。

    又普賢觀經雲。

    佛三種身從方等生。

    三身明義不乖二身識其開合。

    豈定偏用。

    此類三谛二谛之開合也。

    以此二翻對義釋名。

    意在可見。

    二約觀心明三身者。

    凡厥有心。

    心即法性。

    法性者即是本淨。

    本淨者即是法身也。

    觀心相應明時無暗。

    無暗者即是無垢義。

    無垢者即是智斷果報身也。

    随所利物起一切事。

    皆如幻化水月鏡像。

    和光無染即是稱緣應身義也。

    如是三義不縱不橫為菩提種子。

    涅槃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前心難。

    自未得度先度人。

    是故敬禮初發心。

    善識六即則不混濫也。

    第二用三觀釋維摩诘名者。

    三觀斷迷二谛三谛之惑。

    顯二谛三谛之妙理。

    真理皎然名之為淨。

    惑障斯盡謂之無垢。

    觀與理合大用無方故名為稱也。

    三觀義成淨無垢稱其意存矣。

    此經明室外彈诃室内攝受。

    若不解三觀法門入文玄旨。

    實為難見。

    今明三觀義略為七重 第一分别境智 第二釋三觀名 第三辨三觀相 第四對智眼 第五成諸乘義 第六約斷結釋淨名義 第七通此經文 第一前分别境智者。

    境是所觀智是能觀。

    所觀之境即是十二因緣三谛之理也。

    能觀之智即三觀也。

    所以約十二因緣明所觀之境者。

    大聖說此正因緣法。

    為破外人計邪因緣生無因緣之邪僻也。

    若迷此正因緣則有六道生死。

    若解此正因緣即有四種聖人也。

    是則約十二因緣而辨此十法界也。

    二谛三谛之理即是三觀所照之境也。

    今一家明四谛既有四種。

    十二因緣亦有四種。

    一者生滅十二因緣。

    二者無生十二因緣。

    三者無量十二因緣。

    四者無作十二因緣。

    生滅無生滅因緣即是所觀之境。

    無量因緣即是第二觀境。

    無作因緣即是第三觀境。

    今約中論偈正明此三觀之境也。

    偈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名中道義問為當境自是境。

    由智說境。

    答曰。

    若言境自是境。

    即是自性境。

    若言由智故說境。

    即是他性境。

    若言境智故說境。

    即是自他性境。

    若離智故說境。

    即是無因緣而說境。

    從因緣說境尚不可。

    何況無因緣而說境也。

    四句說智其過亦然。

    今中論所明諸法不自生。

    豈得說言由境故說境。

    亦不從他生。

    豈得言由智故說境。

    亦不共生。

    豈得言境智合故說境。

    亦不無因生。

    豈得離境智故說境。

    四句檢智亦複如是。

    今四句檢境不可得而說為境者。

    即是假境也。

    亦是不思議境也。

    智亦如是。

    一切有無因緣善惡是非垢淨世間出世間類如此檢。

    若用此意研核。

    衆家解釋經論難免性義。

    問曰。

    若境是境。

    境可是自性境。

    今待智故說境。

    何得是他性境也。

    答曰。

    境若稱自。

    智豈非他。

    智若非他。

    境豈是自。

    境是自性智即他性。

    境是自性不得成假。

    智是他性何得說假。

    智是他性遂得說假。

    境是自性亦應說假。

    境是自性不得說假。

    智是他性豈得說假。

    如此檢核由境說智即是自性之過。

    說智為境即堕他性之失。

    如是論者由智說境假不成也。

    若不成假境即非不思議境。

    若能四句檢境。

    畢竟不可得而說為境者即是假境也。

    亦是不思議境也。

    智亦如是。

    此不思議境智即是此經所明不思議境智之正義也。

    故金光明經散脂鬼神品雲。

    我現見不可思議智光不可思議智境也。

    第二釋三觀名者。

    三觀之名出璎珞經。

    雲從假入空名二谛觀。

    從空入假名平等觀。

    是二觀為方便道。

    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谛觀雙照二谛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也。

    所言從假入空觀者。

    無而虛設謂之為假。

    觀假知無如幻如化但有名字即入空也。

    而說為二谛觀者。

    或是情智二谛。

    或約随智二谛也。

    次釋從空入假觀者。

    若不住空還入幻化。

    假名世谛分别無滞。

    即是從空入假觀也。

    而言平等者。

    若前破俗用真不名平等。

    此觀破用等故名平等也。

    次釋中道觀者。

    中以不二為義。

    道是能通為名。

    照一實谛虛通無滞名中道觀也。

    故經雲。

    前二觀為方便道。

    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雙照二谛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此三通名觀者。

    觀以觀穿為義。

    亦是觀達為能。

    觀穿者穿見思恒沙無明之惑故名觀穿也。

    觀達者達三谛之理也。

    故大涅槃經雲。

    如人善知伏藏即取利钁掘地直下槃石沙礫直過無難唯至金剛不能穿徹。

    槃石者見思惑也。

    砂者塵沙無知惑也。

    礫者即是無明住地惑也。

    徹過者即觀穿義也。

    至金剛者即達一實谛佛性理也。

    問曰。

    三觀俱照二谛有何等殊。

    答曰。

    前觀雖照二谛。

    破用不等。

    次觀亦照二谛破用平等既不見中道。

    但是異時平等也。

    第三觀者得見中道雙照二谛。

    即是一時平等也。

    第三辨三觀相者即為二意。

    一明别相三觀。

    二明一心三觀。

    第一明别相三觀者。

    觀因緣所生三谛之理相别不同。

    取相恒沙無明三種惑障粗細階級有異。

    觀理破惑用智不同。

    故名别相三觀也。

    即是大品經三慧品所明三智相也。

    今釋此别相三觀即為三别。

    一從假入空觀。

    二從空入假觀。

    三明中道第一義谛觀也。

    第一正明從假入空觀相者略為三意。

    一先明所觀之假。

    二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