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羅蜜即是摩诃衍。
摩诃衍即是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摩诃衍無二無别。
今明一心三觀會成大乘者。
大名不可思議。
乘以能運為義。
一心三觀境智并是不思議法。
能運菩薩至于道場故名大乘。
此須約六即明圓教一佛乘。
即是六種大乘義也。
一明理即大乘者。
涅槃經雲。
一切衆生皆是大乘也。
二名字即大乘者。
緣理即發大乘心也。
三觀行即大乘者。
即是修不思議十法通達無閡也。
十法名如前說。
今略明不思議十法成觀行即者。
一知不思議正因緣即是所觀境。
如前明一念眠心具一切夢法。
譬一念無明具一切法三谛之理不縱不橫。
即其義也。
此須的取維摩诃彌勒言一切衆生即大涅槃即菩提相。
明此不思議因緣也。
所以者何。
中道第一義谛非因緣。
是無作四谛之因緣也。
若言涅槃即生死。
一實谛即是苦因緣。
若言生死即涅槃。
一實谛即是滅因緣。
若言菩提即煩惱。
一實谛即是集因緣。
若言煩惱即菩提。
一實谛即是道因緣也。
是為知不思議世間出世間正因緣也。
二次明真正發心者。
即是無緣慈悲無作四弘誓願也。
若無緣大慈觀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與衆生此滅道之樂。
名無緣大慈也。
觀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煩惱。
欲拔衆生此虛妄之苦。
名無緣大悲也。
無作四弘誓願者。
知涅槃即生死。
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也。
知菩提即煩惱。
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也。
知煩惱即菩提。
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也。
知生死即涅槃。
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也。
菩薩如是慈悲誓願無緣無念而覆一切衆生。
猶如大雲不加功用如磁石吸鐵。
是名真正菩提心也。
三明行菩薩道勤修止觀者。
若知生死即涅槃即是善修止也。
若知煩惱即菩提即是善修觀也。
如陰陽調适萬物長成。
若巧修止觀即能一心具萬行也。
問曰。
以何為集。
答曰。
依此經及涅槃經。
無明愛一切煩惱為集谛。
業屬于苦。
于今對義為便也。
四明破諸法遍者。
若知生死即涅槃。
即破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皆遍。
若知煩惱即菩提。
則破一切界内界外煩惱遍也。
譬如轉輪聖王能破一切強敵亦不有所破。
般若波羅蜜亦複如是。
能破一切法亦不有所破。
五善知通塞者。
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則一切皆通。
知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煩惱則一切皆塞也。
六善修道品者。
觀十法界五陰生死即是法性五陰。
法性五陰即是性淨涅槃。
即是四念處破八倒。
知涅槃即生死顯四枯也。
知生死即涅槃顯四榮也。
知一實谛是見虛空佛性住大涅槃也。
因此四念處修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即是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亦是莊嚴雙樹。
是則煩惱即菩提。
七對治助修諸波羅蜜者。
知菩提即是重惡煩惱。
是以知生死即涅槃。
對治諸波羅蜜諸度法等侶助煩惱即菩提開三解脫門。
對治若成煩惱即菩提也。
八善識位次者。
涅般即生死菩提即煩惱此是理即。
若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是為名字即。
因此觀行分明成五品弟子。
即是觀行即。
得六根清淨名相似即成四十一地。
即是分證真實即。
證妙覺果即是究竟即。
若能善解此之次位。
即不起大乘增上慢大乘旃陀羅之過罪也。
九安忍成就者。
若知生死即涅槃。
即不為陰界入境病患境業相境魔事境禅門境二乘境菩薩境之所壞也。
若知煩惱即菩提。
即不為煩惱境諸見境增上慢境之所壞。
能忍此無作苦集不為所壞者。
此如大智論說能忍成道事不動亦不退是心名薩埵也。
十順道法愛不生者。
觀生死即涅槃。
生一切諸禅定三昧等功德。
觀煩惱即菩提。
生諸陀羅尼門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閡智一切種智。
于順道法不愛不着。
是為觀行乘。
四明相似即大乘者。
即是得六根清淨。
如法華經說。
五分證真實即大乘者。
即是初發心住乃至等覺也。
六明究竟即大乘者。
即是妙覺地。
如法華經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也。
故大品經雲。
是乘從三界中出到薩婆若中住。
是乘不動不出。
故理即大乘從發菩提心成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
即是乘從三界出也。
法華經雲。
乘此寶乘遊于四方。
嬉戲快樂直至道場。
若得分證真實即住于十住開佛知見。
乘此寶乘遊東方。
若住十行即是示佛知見。
乘此寶乘遊于南方。
若住十回向即是悟佛知見。
乘是寶乘遊于西方。
若住十地等覺即是入佛知見道。
乘是寶乘遊于北方。
若住妙覺即是乘是寶乘直至道場。
名到薩婆若中住。
理即大乘性如虛空。
故雲是乘不動不出也。
略明一心三觀成一佛乘竟。
第六約斷結釋淨名義者。
三觀成淨名義略為三。
一明不思議斷結。
二成淨名義。
三攝法。
一明不思議斷結者。
若言三觀定斷三谛惑證三谛理。
智斷德成就名為淨。
無垢稱者此同拙度之相。
非此經所明不思議之斷惑也。
今明不思議之三觀。
見不思議三谛之理。
不斷見思塵沙無明之惑。
與三谛之理相應。
一心三觀之智不閡煩惱。
煩惱不障一心三觀之智。
智不斷惑與理谛相應。
即是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故此經雲。
不斷癡愛起于明脫。
菩薩住是解脫。
能以須彌内于芥子。
種種示現也。
問曰。
何意決須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不思議解脫之相耶。
答曰。
須彌入芥子。
小不障大大不閡小。
故雲不思議耳。
今有煩惱結惑不障智慧涅槃。
智慧涅槃不閡煩惱結惑。
乃名不可思議。
若其無惑有智而入涅槃稱不思議者。
今即反難亦應無小有大論不思議也。
二用三觀釋毗摩羅诘栗緻為淨無垢稱義者。
淨名居士因緣所生之心三谛之理性常皎然。
目之為淨。
不斷三谛惑障能起一心三觀三智之明脫。
明脫雖處三惑之内。
不為三惑所染。
故稱無垢。
一心三智會三谛之理。
大用無方稱機而化故名為稱。
故雲淨無垢稱也。
三明三觀攝一切法。
三觀既攝一切法。
淨無垢稱亦攝一切法也。
所言攝一切法者。
略明攝七種法也。
一攝理。
二攝結業。
三攝依正報。
四攝智。
五攝行。
六攝位。
七攝教。
此七法攝一切佛法。
罄無不收。
是故若能善解三觀通達淨無垢之名。
則解一切佛法無滞閡也。
第七三觀通此經文者即為三意。
一釋室外。
二釋室内。
三釋出室。
一釋室外。
三觀成佛國因果之義。
已如明宗所說。
此是釋佛國品也。
次折體二種入空可以釋方便品诃諸國王長者也。
體假入空第二觀釋弟子品。
诃十弟子之意正在此也。
次第三中道第一義觀釋菩薩品。
诃四大菩薩也。
二明入室六品。
若問疾品淨名空室以疾而卧。
即表中道第一義谛觀相應修智之果。
依常寂國現空室相也。
慰喻有疾菩薩自調伏其心者。
即是用三觀慰喻有疾菩薩。
有疾菩薩亦用三觀已調三谛之惑疾也。
不思議解脫品即是等三觀修智之果住于正道。
雙照二谛。
種種示現。
次釋觀衆生品者。
即是正用初觀釋也。
次釋佛道品者。
即是第二觀釋也。
次釋入不二法門者。
即是用第三觀釋也。
次釋香積品者。
還用第三觀雙照二谛垢淨俱遊釋也。
問曰。
室内既正明不思議義。
何得約别相三觀以通諸品也。
答曰。
經文一往似約别相三觀而說。
細尋意趣。
悉通入一心中道也。
三出室。
菩薩行品見阿閦佛品者即用三觀通釋佛國因果。
同前佛國之意也。
次釋法供養屬累二品。
流通分是流通室内室外三觀折伏抑诃之意耳。
摩诃衍即是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摩诃衍無二無别。
今明一心三觀會成大乘者。
大名不可思議。
乘以能運為義。
一心三觀境智并是不思議法。
能運菩薩至于道場故名大乘。
此須約六即明圓教一佛乘。
即是六種大乘義也。
一明理即大乘者。
涅槃經雲。
一切衆生皆是大乘也。
二名字即大乘者。
緣理即發大乘心也。
三觀行即大乘者。
即是修不思議十法通達無閡也。
十法名如前說。
今略明不思議十法成觀行即者。
一知不思議正因緣即是所觀境。
如前明一念眠心具一切夢法。
譬一念無明具一切法三谛之理不縱不橫。
即其義也。
此須的取維摩诃彌勒言一切衆生即大涅槃即菩提相。
明此不思議因緣也。
所以者何。
中道第一義谛非因緣。
是無作四谛之因緣也。
若言涅槃即生死。
一實谛即是苦因緣。
若言生死即涅槃。
一實谛即是滅因緣。
若言菩提即煩惱。
一實谛即是集因緣。
若言煩惱即菩提。
一實谛即是道因緣也。
是為知不思議世間出世間正因緣也。
二次明真正發心者。
即是無緣慈悲無作四弘誓願也。
若無緣大慈觀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與衆生此滅道之樂。
名無緣大慈也。
觀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煩惱。
欲拔衆生此虛妄之苦。
名無緣大悲也。
無作四弘誓願者。
知涅槃即生死。
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也。
知菩提即煩惱。
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也。
知煩惱即菩提。
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也。
知生死即涅槃。
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也。
菩薩如是慈悲誓願無緣無念而覆一切衆生。
猶如大雲不加功用如磁石吸鐵。
是名真正菩提心也。
三明行菩薩道勤修止觀者。
若知生死即涅槃即是善修止也。
若知煩惱即菩提即是善修觀也。
如陰陽調适萬物長成。
若巧修止觀即能一心具萬行也。
問曰。
以何為集。
答曰。
依此經及涅槃經。
無明愛一切煩惱為集谛。
業屬于苦。
于今對義為便也。
四明破諸法遍者。
若知生死即涅槃。
即破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皆遍。
若知煩惱即菩提。
則破一切界内界外煩惱遍也。
譬如轉輪聖王能破一切強敵亦不有所破。
般若波羅蜜亦複如是。
能破一切法亦不有所破。
五善知通塞者。
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則一切皆通。
知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煩惱則一切皆塞也。
六善修道品者。
觀十法界五陰生死即是法性五陰。
法性五陰即是性淨涅槃。
即是四念處破八倒。
知涅槃即生死顯四枯也。
知生死即涅槃顯四榮也。
知一實谛是見虛空佛性住大涅槃也。
因此四念處修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即是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亦是莊嚴雙樹。
是則煩惱即菩提。
七對治助修諸波羅蜜者。
知菩提即是重惡煩惱。
是以知生死即涅槃。
對治諸波羅蜜諸度法等侶助煩惱即菩提開三解脫門。
對治若成煩惱即菩提也。
八善識位次者。
涅般即生死菩提即煩惱此是理即。
若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是為名字即。
因此觀行分明成五品弟子。
即是觀行即。
得六根清淨名相似即成四十一地。
即是分證真實即。
證妙覺果即是究竟即。
若能善解此之次位。
即不起大乘增上慢大乘旃陀羅之過罪也。
九安忍成就者。
若知生死即涅槃。
即不為陰界入境病患境業相境魔事境禅門境二乘境菩薩境之所壞也。
若知煩惱即菩提。
即不為煩惱境諸見境增上慢境之所壞。
能忍此無作苦集不為所壞者。
此如大智論說能忍成道事不動亦不退是心名薩埵也。
十順道法愛不生者。
觀生死即涅槃。
生一切諸禅定三昧等功德。
觀煩惱即菩提。
生諸陀羅尼門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閡智一切種智。
于順道法不愛不着。
是為觀行乘。
四明相似即大乘者。
即是得六根清淨。
如法華經說。
五分證真實即大乘者。
即是初發心住乃至等覺也。
六明究竟即大乘者。
即是妙覺地。
如法華經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也。
故大品經雲。
是乘從三界中出到薩婆若中住。
是乘不動不出。
故理即大乘從發菩提心成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
即是乘從三界出也。
法華經雲。
乘此寶乘遊于四方。
嬉戲快樂直至道場。
若得分證真實即住于十住開佛知見。
乘此寶乘遊東方。
若住十行即是示佛知見。
乘此寶乘遊于南方。
若住十回向即是悟佛知見。
乘是寶乘遊于西方。
若住十地等覺即是入佛知見道。
乘是寶乘遊于北方。
若住妙覺即是乘是寶乘直至道場。
名到薩婆若中住。
理即大乘性如虛空。
故雲是乘不動不出也。
略明一心三觀成一佛乘竟。
第六約斷結釋淨名義者。
三觀成淨名義略為三。
一明不思議斷結。
二成淨名義。
三攝法。
一明不思議斷結者。
若言三觀定斷三谛惑證三谛理。
智斷德成就名為淨。
無垢稱者此同拙度之相。
非此經所明不思議之斷惑也。
今明不思議之三觀。
見不思議三谛之理。
不斷見思塵沙無明之惑。
與三谛之理相應。
一心三觀之智不閡煩惱。
煩惱不障一心三觀之智。
智不斷惑與理谛相應。
即是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故此經雲。
不斷癡愛起于明脫。
菩薩住是解脫。
能以須彌内于芥子。
種種示現也。
問曰。
何意決須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不思議解脫之相耶。
答曰。
須彌入芥子。
小不障大大不閡小。
故雲不思議耳。
今有煩惱結惑不障智慧涅槃。
智慧涅槃不閡煩惱結惑。
乃名不可思議。
若其無惑有智而入涅槃稱不思議者。
今即反難亦應無小有大論不思議也。
二用三觀釋毗摩羅诘栗緻為淨無垢稱義者。
淨名居士因緣所生之心三谛之理性常皎然。
目之為淨。
不斷三谛惑障能起一心三觀三智之明脫。
明脫雖處三惑之内。
不為三惑所染。
故稱無垢。
一心三智會三谛之理。
大用無方稱機而化故名為稱。
故雲淨無垢稱也。
三明三觀攝一切法。
三觀既攝一切法。
淨無垢稱亦攝一切法也。
所言攝一切法者。
略明攝七種法也。
一攝理。
二攝結業。
三攝依正報。
四攝智。
五攝行。
六攝位。
七攝教。
此七法攝一切佛法。
罄無不收。
是故若能善解三觀通達淨無垢之名。
則解一切佛法無滞閡也。
第七三觀通此經文者即為三意。
一釋室外。
二釋室内。
三釋出室。
一釋室外。
三觀成佛國因果之義。
已如明宗所說。
此是釋佛國品也。
次折體二種入空可以釋方便品诃諸國王長者也。
體假入空第二觀釋弟子品。
诃十弟子之意正在此也。
次第三中道第一義觀釋菩薩品。
诃四大菩薩也。
二明入室六品。
若問疾品淨名空室以疾而卧。
即表中道第一義谛觀相應修智之果。
依常寂國現空室相也。
慰喻有疾菩薩自調伏其心者。
即是用三觀慰喻有疾菩薩。
有疾菩薩亦用三觀已調三谛之惑疾也。
不思議解脫品即是等三觀修智之果住于正道。
雙照二谛。
種種示現。
次釋觀衆生品者。
即是正用初觀釋也。
次釋佛道品者。
即是第二觀釋也。
次釋入不二法門者。
即是用第三觀釋也。
次釋香積品者。
還用第三觀雙照二谛垢淨俱遊釋也。
問曰。
室内既正明不思議義。
何得約别相三觀以通諸品也。
答曰。
經文一往似約别相三觀而說。
細尋意趣。
悉通入一心中道也。
三出室。
菩薩行品見阿閦佛品者即用三觀通釋佛國因果。
同前佛國之意也。
次釋法供養屬累二品。
流通分是流通室内室外三觀折伏抑诃之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