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一

關燈
欲者即是世界。

    如智度論雲。

    一切善惡欲為其本。

    若說四門若事若理但赴欲樂。

    皆是世界悉檀也。

    故此經雲。

    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

    是名世界悉檀也。

    二随便宜者即是為人。

    論雲。

    于一事中或聽不聽。

    宜即是聽不宜者即不聽也。

    如金師宜數息觀浣衣宜不淨觀。

    即是便宜。

    若說四門若事理。

    便宜生善。

    是名為聽。

    若生不善則是不聽。

    是名為人悉檀也。

    三随對治者即是對治悉檀也。

    若說四門若事理。

    的相主對破執着心。

    是名對治。

    論雲。

    諸法無常亦是對治。

    涅槃經明十種對治。

    謂常無常等皆是對治悉檀也。

    問曰若說事者可是對治。

    四門說理雲何對治。

    答曰。

    雖複說理既不曉悟。

    為破執着猶屬對治也。

    四明随第一義者即是第一義悉檀。

    若說四門若事若理聞說即悟。

    皆是第一義悉檀也。

    故以四随成四悉檀。

    問曰。

    四門說理可是第一義。

    若說事者雲何得是第一義耶。

    答曰。

    無問事理聞說即悟。

    皆是說第一義也。

    故經雲。

    始從得道到泥洹夜。

    若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問曰。

    何故用四随結成四悉檀通約事理。

    一事一理雲何得通有四義。

    答曰。

    如此經偈說。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怖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生怖畏者即是世界悉檀。

    知因欲有世界世界如火宅故生怖畏也。

    或歡喜者即是為人悉檀。

    發善根得法喜也。

    或生厭離者即是對治悉檀。

    厭患煩惱興對治也。

    或斷疑者即是第一義悉檀也。

    初入見道第一義谛。

    正是斷疑之位也。

    是則随說一切事理悉成四悉檀也。

    第四明起三觀者。

    即是用四悉檀起三觀也。

    夫至理幽絕。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豈修觀行而能契會者哉。

    自非悉檀之巧妙。

    豈能用三觀會三谛之理也。

    今悉檀方便起從因緣假入空觀者世界悉檀。

    即是知正因緣心所樂法也。

    若從正因緣以入空。

    若析若體兩種觀心必須識為人便宜。

    便宜者若宜修觀即念擇精進喜三覺分起。

    若宜修止則念除舍定三覺分攝也。

    是則随所便宜善心則發也。

    若心有沉浮之病必須用對治悉檀。

    若心沈時念擇精進喜三覺為對治。

    若心浮時念除舍定三覺分為對治也。

    巧用為人悉檀善根得發。

    巧用對治悉檀結使則薄。

    若行人利智善根熟結使煩惱薄。

    七覺分中随依一覺恍然如失即住此。

    研修若觀慧分明即發真見第一義。

    是名用四悉檀。

    起從假入空觀成一切智慧眼也。

    從空入假觀巧用悉檀即得道種智法眼也。

    中道第一義觀巧用四悉檀即得一切種智佛眼也。

    第五起四教者。

    即是于四不可說起四種說法教四種衆生也。

    此經淨名默然杜口。

    即是大涅槃經明四不可說意也。

    四不可說者。

    一生生不可說。

    二生不生不可說。

    三不生生不可說。

    四不生不生不可說。

    此即是約心因緣生滅即空即假即中四句不可說也。

    而得有四說者。

    皆是悉檀因緣赴四機得有四說也。

    故大涅槃經雲。

    十因緣法為生作因亦可得說。

    十因緣法者。

    無明至有支名十因緣也。

    若用四悉檀赴此四種。

    十因緣機于四不可說即有四說之四教也。

    就此即為四。

    一明悉檀起三藏教。

    二明悉檀起通教。

    三明悉檀起别教。

    四明悉檀起圓教。

    一明用四悉檀起三藏教者。

    佛于生生不可說用四悉檀赴小乘十因緣法所成樂欲小善障重鈍根諸聲聞弟子。

    說三藏教生滅四谛教諸聲聞及鈍根菩薩也。

    故法華經雲。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是名轉法輪也。

    二明用四悉檀起通教者。

    佛于生不生不可說用四悉檀赴十因緣法所成三乘根性人。

    說約幻化無生四谛通教教三乘人也。

    故大品經雲。

    欲學三乘當學般若。

    又雲。

    三乘之人同以第一義谛無言說道斷煩惱也。

    三明用四悉檀起别教者。

    佛于不生生不可說用四悉檀赴十因緣法成别教根緣。

    宣說菩薩曆劫修行無量四谛别教教諸菩薩也。

    四明用四悉檀起圓教者。

    佛于不生不生不可說用四悉檀赴十因緣法所成圓機。

    說一實谛無作四谛圓教大乘教大菩薩開佛知見也。

    第六明起經論者。

    夫佛法至理不可以言宣。

    豈存言方語本十二部乎。

    但十方諸佛為利衆生。

    皆用悉檀赴緣而起十二部經也。

    十二部經名義具出悉檀大本。

    就此即為五意。

    一明悉檀起十二部經。

    二明悉檀起八萬四千法藏。

    三明悉檀起漸頓經教。

    四明悉檀起大小乘論。

    五明悉檀起聖說法聖默然。

    一明四悉檀起十二部經之相者即為四意。

    一明世界悉檀起十二部經。

    二明各各為人悉檀起十二部經。

    三明對治悉檀起十二部經。

    四明第一義悉檀起十二部經。

    一明用世界悉檀起十二部經者。

    若宜聞直說世界。

    宜直說者。

    是言教之本用世界悉檀直說世界名相。

    即是修多羅經。

    四言五言七言偈重頌說世界。

    即是祇夜經。

    記世界衆生未來之事如記鴿雀成佛。

    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