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玄疏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和伽羅那經。
孤起偈說世界不誦長行者。
即是伽陀經。
無人請問自稱說世界事者。
即是優陀那經。
為說世界不善因緣而結成戒者。
即是尼陀那經。
若人不解世界之相如以車乳等為譬喻者。
即是阿波陀那經。
說本昔世界之事者。
即是伊帝越多伽經。
說往昔世界受生者。
即是阇陀伽經。
說世界廣大之事者。
即是毗佛略經。
說世界未曾有事者。
即是阿浮陀達磨經。
難問窮核世界令易解者。
即是優波提舍經。
此即但約世界悉檀具起十二部經。
餘三悉檀各起十二部經。
類世界可知。
佛用此十二部為言教之本說一切漸頓諸教也。
故智度論雲。
四悉檀攝得十二部經。
意在此也。
二明四悉檀起八萬四千法藏者。
八萬四千法藏名義具出三觀大本。
今用四悉檀起八萬四千法藏者即為四别。
一者世界悉檀起八萬四千塵勞門。
二明各各為人悉檀起八萬四千三昧八萬四千諸陀羅尼也。
三對治悉檀起八萬四千對治門對治八萬四千諸煩惱也。
四明第一義悉檀起八萬四千法門。
亦名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
門名能通。
通至第一義悉檀諸波羅蜜名究竟。
第一義悉檀即是究竟也。
今言八萬四千法藏者。
法語通漫即得含于八萬四千煩惱三昧陀羅尼諸對治門及波羅蜜等法。
故名法藏也。
故大智論雲。
是四悉檀攝八萬四千法藏。
其義在焉。
三明悉檀起頓漸經教者。
悉檀既攝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
大聖用悉檀赴緣而說頓漸諸經無不成也。
即為二意。
一正明悉檀起圓頓教。
二明悉檀起次第漸圓之教。
一悉檀起圓教者。
盧舍那佛說華嚴經。
正用兩番四悉檀說無量四聖谛無作四實谛。
赴别圓二種根性說華嚴經頓教也。
二明起漸圓教者。
釋迦開漸教但用一番悉檀赴聲聞小根說生滅四谛。
起三藏教也。
大乘方等有四種根性。
用四番悉檀赴緣說四種四聖谛。
起諸方等也。
摩诃般若經有三種根性。
以三番悉檀赴緣說三種四聖谛。
起諸般若教也。
法華經有一種根性。
以一番四悉檀赴緣說無作四一實谛。
起法華教也。
涅槃經有四種根性而俱歸一理佛性涅槃。
用四番悉檀說四種四谛。
赴緣起涅槃教也。
問曰。
涅槃與方等二教何異。
答曰。
說方等經時。
二乘止得前二聖谛不入無量無作二種聖谛。
涅槃不爾。
二乘及菩薩非止得前二種聖谛。
亦通二乘入于無量無作二種聖谛見佛性也。
方等諸經者名大集等經也。
以集一切佛法故名大集。
是大涅槃名名諸佛法界佛性涅槃。
含一切佛法也。
問曰。
智度論雲。
餘經多說三悉檀。
今欲開說第一義悉檀故說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若爾者。
何得用四悉檀遍起一切漸頓諸經。
答曰。
三藏教多說三悉檀少說第一義。
般若多說第一義少說三悉檀。
複次般若雖說三悉檀皆與第一義相應。
若說諸大乘方等或合說或别說也。
四明悉檀起大小乘論者。
地持論雲。
菩薩入造不颠倒論摩得勒伽。
為令正法得久住禅而作論也。
菩薩住是禅定。
觀佛去世後十因緣法所成衆生根緣大小。
用四悉檀赴此根緣作論通經。
如天親造十地論。
即是用兩番悉檀造十地論通華嚴經也。
舍利弗造毗昙。
五百羅漢造毗婆沙。
用初番悉檀通三藏教生滅四聖谛。
見有得道之正意也。
如迦旃延造昆勒論。
亦是用初番悉檀通三藏教。
見空有入道之正意也。
如诃黎跋摩亦用初番悉檀造成實論。
通三藏教從空入道之正意。
故成實論雲。
故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
諸成論師言實義所謂空也。
龍樹菩薩造正觀論。
用四番四悉檀三番正通釋諸摩诃衍三教。
一番傍釋三藏生滅因緣教也。
彌勒菩薩造地持處論。
即是用二番悉檀釋華嚴方等般若諸大乘所明圓别二教也。
無著菩薩造攝大乘論亦複如是。
龍樹菩薩用三番悉檀造大智度論。
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天親菩薩用一番悉檀造法華論。
釋法華經。
有人言。
大涅槃論龍樹天親各造未度此土。
懸準可知。
如是等一切論無不依四悉檀而造義。
問曰。
諸論天人所有經書依何而造。
答曰。
法身菩薩住諸三昧。
生人天中為天人師。
造論作諸經書。
如金光明經雲。
五神通人作神仙之論。
諸梵天王說出欲論。
釋提桓因種種善論亦是初番悉檀之方便也。
故造立天地經雲。
寶應聲聞菩薩示号伏犧。
以上皇之道來化此國。
又清淨法行經說。
摩诃迦葉應生振旦示名老子。
設無為之教外以治國。
修神仙之術内以治身。
彼經又雲。
光淨童子名曰仲尼。
為赴機緣亦遊此土。
文行誠信定禮。
删詩垂裕後昆。
種種諸教此即世界悉檀也。
官人以德。
賞延于世。
即為人悉檀也。
叛而伐之。
刑故無小。
即是對治悉檀。
政在清靜。
道合天心。
人王無上。
即是世間第一義悉檀。
問曰。
世間何得有第一義。
答曰。
此皆約世界悉檀通明四悉檀。
非出世第一義也。
孤起偈說世界不誦長行者。
即是伽陀經。
無人請問自稱說世界事者。
即是優陀那經。
為說世界不善因緣而結成戒者。
即是尼陀那經。
若人不解世界之相如以車乳等為譬喻者。
即是阿波陀那經。
說本昔世界之事者。
即是伊帝越多伽經。
說往昔世界受生者。
即是阇陀伽經。
說世界廣大之事者。
即是毗佛略經。
說世界未曾有事者。
即是阿浮陀達磨經。
難問窮核世界令易解者。
即是優波提舍經。
此即但約世界悉檀具起十二部經。
餘三悉檀各起十二部經。
類世界可知。
佛用此十二部為言教之本說一切漸頓諸教也。
故智度論雲。
四悉檀攝得十二部經。
意在此也。
二明四悉檀起八萬四千法藏者。
八萬四千法藏名義具出三觀大本。
今用四悉檀起八萬四千法藏者即為四别。
一者世界悉檀起八萬四千塵勞門。
二明各各為人悉檀起八萬四千三昧八萬四千諸陀羅尼也。
三對治悉檀起八萬四千對治門對治八萬四千諸煩惱也。
四明第一義悉檀起八萬四千法門。
亦名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
門名能通。
通至第一義悉檀諸波羅蜜名究竟。
第一義悉檀即是究竟也。
今言八萬四千法藏者。
法語通漫即得含于八萬四千煩惱三昧陀羅尼諸對治門及波羅蜜等法。
故名法藏也。
故大智論雲。
是四悉檀攝八萬四千法藏。
其義在焉。
三明悉檀起頓漸經教者。
悉檀既攝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
大聖用悉檀赴緣而說頓漸諸經無不成也。
即為二意。
一正明悉檀起圓頓教。
二明悉檀起次第漸圓之教。
一悉檀起圓教者。
盧舍那佛說華嚴經。
正用兩番四悉檀說無量四聖谛無作四實谛。
赴别圓二種根性說華嚴經頓教也。
二明起漸圓教者。
釋迦開漸教但用一番悉檀赴聲聞小根說生滅四谛。
起三藏教也。
大乘方等有四種根性。
用四番悉檀赴緣說四種四聖谛。
起諸方等也。
摩诃般若經有三種根性。
以三番悉檀赴緣說三種四聖谛。
起諸般若教也。
法華經有一種根性。
以一番四悉檀赴緣說無作四一實谛。
起法華教也。
涅槃經有四種根性而俱歸一理佛性涅槃。
用四番悉檀說四種四谛。
赴緣起涅槃教也。
問曰。
涅槃與方等二教何異。
答曰。
說方等經時。
二乘止得前二聖谛不入無量無作二種聖谛。
涅槃不爾。
二乘及菩薩非止得前二種聖谛。
亦通二乘入于無量無作二種聖谛見佛性也。
方等諸經者名大集等經也。
以集一切佛法故名大集。
是大涅槃名名諸佛法界佛性涅槃。
含一切佛法也。
問曰。
智度論雲。
餘經多說三悉檀。
今欲開說第一義悉檀故說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若爾者。
何得用四悉檀遍起一切漸頓諸經。
答曰。
三藏教多說三悉檀少說第一義。
般若多說第一義少說三悉檀。
複次般若雖說三悉檀皆與第一義相應。
若說諸大乘方等或合說或别說也。
四明悉檀起大小乘論者。
地持論雲。
菩薩入造不颠倒論摩得勒伽。
為令正法得久住禅而作論也。
菩薩住是禅定。
觀佛去世後十因緣法所成衆生根緣大小。
用四悉檀赴此根緣作論通經。
如天親造十地論。
即是用兩番悉檀造十地論通華嚴經也。
舍利弗造毗昙。
五百羅漢造毗婆沙。
用初番悉檀通三藏教生滅四聖谛。
見有得道之正意也。
如迦旃延造昆勒論。
亦是用初番悉檀通三藏教。
見空有入道之正意也。
如诃黎跋摩亦用初番悉檀造成實論。
通三藏教從空入道之正意。
故成實論雲。
故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
諸成論師言實義所謂空也。
龍樹菩薩造正觀論。
用四番四悉檀三番正通釋諸摩诃衍三教。
一番傍釋三藏生滅因緣教也。
彌勒菩薩造地持處論。
即是用二番悉檀釋華嚴方等般若諸大乘所明圓别二教也。
無著菩薩造攝大乘論亦複如是。
龍樹菩薩用三番悉檀造大智度論。
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天親菩薩用一番悉檀造法華論。
釋法華經。
有人言。
大涅槃論龍樹天親各造未度此土。
懸準可知。
如是等一切論無不依四悉檀而造義。
問曰。
諸論天人所有經書依何而造。
答曰。
法身菩薩住諸三昧。
生人天中為天人師。
造論作諸經書。
如金光明經雲。
五神通人作神仙之論。
諸梵天王說出欲論。
釋提桓因種種善論亦是初番悉檀之方便也。
故造立天地經雲。
寶應聲聞菩薩示号伏犧。
以上皇之道來化此國。
又清淨法行經說。
摩诃迦葉應生振旦示名老子。
設無為之教外以治國。
修神仙之術内以治身。
彼經又雲。
光淨童子名曰仲尼。
為赴機緣亦遊此土。
文行誠信定禮。
删詩垂裕後昆。
種種諸教此即世界悉檀也。
官人以德。
賞延于世。
即為人悉檀也。
叛而伐之。
刑故無小。
即是對治悉檀。
政在清靜。
道合天心。
人王無上。
即是世間第一義悉檀。
問曰。
世間何得有第一義。
答曰。
此皆約世界悉檀通明四悉檀。
非出世第一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