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寶要義論 第七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乘寶要義論第七卷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胪少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诏譯
如華嚴經雲。
大毗盧遮那解脫吉祥世界中。
普遍智焰功德幢王如來。
建立無量有情住聲聞地。
無量有情成熟緣覺菩提。
無量有情成熟迅疾辯才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成熟無垢精進幢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成熟法辯才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成熟根清淨辯才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成熟十力諸行圓滿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安住法城現前境界一乘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于一切處随現種種神通一乘理法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建立諸行普攝無量方便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安住三摩地分位理法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安住一切所緣境界清淨道場理法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發菩薩菩提心。
無量有情住菩薩道。
無量有情安住清淨波羅蜜多道。
無量有情住菩薩初地乃至住于菩薩十地 此中應知。
菩薩常以正法攝受一切。
何等是正法攝受。
如信力入印法門經雲。
佛言。
妙吉祥。
正法攝受故即菩薩攝受。
菩薩攝受故即正法攝受。
正法攝受故一切有情攝受。
一切有情攝受故即佛種不斷所作成就。
又若欲令佛種不斷。
欲破一切有情諸業煩惱。
欲閉一切惡趣之門。
欲受無量無數轉輪聖王上妙快樂。
及梵王帝釋護世等樂。
欲斷一切惡魔罥索。
乃至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者。
悉當以其正法攝受。
此中應問。
初發心菩薩以少善根。
彼當雲何攝受正法。
如菩薩藏經雲。
菩薩若具四種法者。
彼即不減菩提。
轉生當作轉輪聖王。
如其願力即得一切善根。
随轉得如大力堅固那羅延身。
彼得轉輪聖王已修四梵行。
生于梵世為梵天主。
何等為四。
一者菩薩若見如來塔廟故壞。
發勤勇心而為治飾。
乃至以一泥團作其供獻。
二者于四衢道或阛阓之所建立如來高顯妙塔。
或冢廟像。
或随立幢相。
或但豎刹竿。
或安如來形像。
或别别安布如來諸相。
所謂轉法輪相。
或複踰城出家之相。
或菩提樹下成正覺相。
或現大神通降魔車相。
或示現入大涅槃相。
或忉利天下降之相。
三者若見聲聞弟子衆中有離間者為作和合。
四者于如來教中。
若見正法欲減滅時。
乃至一四句偈勇力護持。
使彼流通令不忘失。
又于正法或說法師皆為攝受。
乃至損棄身命終不舍法。
寶雲經雲。
佛言。
善男子。
菩薩若具十種法者。
即能攝受正法。
何等為十。
一者于後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減時。
如來教中起雜亂事。
而諸有情多住邪道。
息滅智燈無正師授。
爾時應以廣大經典。
具大威力攝廣大義。
如一切法母者尊重供養。
受持讀誦宣說解釋。
二者以甚深經為他演說。
解釋開示使其解了。
三者于修正道人所發生歡喜清淨之心。
四者得歡喜已為彼攝受。
五者以無著心為他說法使其聽受。
六者于說法人所起師尊想。
七者于其正法起甘露想。
八者又于正法如良藥想。
九者不惜身命希求正法。
十者以所得法如說修行。
是為十法。
寂靜決定神變經雲。
佛言。
賢護。
菩薩若具四種法者。
即能攝受正法。
何等為四。
一者于自快樂而不愛着。
二者施于他人上妙快樂。
三者具大悲心。
四者求法無厭。
彼經又雲。
過去世時無垢威光王。
于大高如來所。
千歲之中種諸善根。
以一切樂具供養彼佛。
及以四事給施八萬四千諸苾刍衆。
如是過千歲已。
彼大高如來告無垢威光王言。
大王。
如是滿足千歲于如來所行諸施法。
若比勤行求法菩薩一出入息中所有善根。
百分不及一。
乃至烏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何況于正法中乃至一四句偈勤行宣說解釋其義。
彼福邊際我不能說。
大王。
且置是事。
正使如是滿足千歲。
盡諸所有布施供養。
總以為聚施一遊方苾刍。
如是或施諸苾刍衆。
若于勤行宣說講授菩薩所。
以樂法故于彼尊重。
起于淨信持以飲食。
生如是心。
大毗盧遮那解脫吉祥世界中。
普遍智焰功德幢王如來。
建立無量有情住聲聞地。
無量有情成熟緣覺菩提。
無量有情成熟迅疾辯才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成熟無垢精進幢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成熟法辯才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成熟根清淨辯才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成熟十力諸行圓滿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安住法城現前境界一乘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于一切處随現種種神通一乘理法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建立諸行普攝無量方便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安住三摩地分位理法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安住一切所緣境界清淨道場理法出生菩提。
無量有情發菩薩菩提心。
無量有情住菩薩道。
無量有情安住清淨波羅蜜多道。
無量有情住菩薩初地乃至住于菩薩十地 此中應知。
菩薩常以正法攝受一切。
何等是正法攝受。
如信力入印法門經雲。
佛言。
妙吉祥。
正法攝受故即菩薩攝受。
菩薩攝受故即正法攝受。
正法攝受故一切有情攝受。
一切有情攝受故即佛種不斷所作成就。
又若欲令佛種不斷。
欲破一切有情諸業煩惱。
欲閉一切惡趣之門。
欲受無量無數轉輪聖王上妙快樂。
及梵王帝釋護世等樂。
欲斷一切惡魔罥索。
乃至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者。
悉當以其正法攝受。
此中應問。
初發心菩薩以少善根。
彼當雲何攝受正法。
如菩薩藏經雲。
菩薩若具四種法者。
彼即不減菩提。
轉生當作轉輪聖王。
如其願力即得一切善根。
随轉得如大力堅固那羅延身。
彼得轉輪聖王已修四梵行。
生于梵世為梵天主。
何等為四。
一者菩薩若見如來塔廟故壞。
發勤勇心而為治飾。
乃至以一泥團作其供獻。
二者于四衢道或阛阓之所建立如來高顯妙塔。
或冢廟像。
或随立幢相。
或但豎刹竿。
或安如來形像。
或别别安布如來諸相。
所謂轉法輪相。
或複踰城出家之相。
或菩提樹下成正覺相。
或現大神通降魔車相。
或示現入大涅槃相。
或忉利天下降之相。
三者若見聲聞弟子衆中有離間者為作和合。
四者于如來教中。
若見正法欲減滅時。
乃至一四句偈勇力護持。
使彼流通令不忘失。
又于正法或說法師皆為攝受。
乃至損棄身命終不舍法。
寶雲經雲。
佛言。
善男子。
菩薩若具十種法者。
即能攝受正法。
何等為十。
一者于後末世後五百歲正法減時。
如來教中起雜亂事。
而諸有情多住邪道。
息滅智燈無正師授。
爾時應以廣大經典。
具大威力攝廣大義。
如一切法母者尊重供養。
受持讀誦宣說解釋。
二者以甚深經為他演說。
解釋開示使其解了。
三者于修正道人所發生歡喜清淨之心。
四者得歡喜已為彼攝受。
五者以無著心為他說法使其聽受。
六者于說法人所起師尊想。
七者于其正法起甘露想。
八者又于正法如良藥想。
九者不惜身命希求正法。
十者以所得法如說修行。
是為十法。
寂靜決定神變經雲。
佛言。
賢護。
菩薩若具四種法者。
即能攝受正法。
何等為四。
一者于自快樂而不愛着。
二者施于他人上妙快樂。
三者具大悲心。
四者求法無厭。
彼經又雲。
過去世時無垢威光王。
于大高如來所。
千歲之中種諸善根。
以一切樂具供養彼佛。
及以四事給施八萬四千諸苾刍衆。
如是過千歲已。
彼大高如來告無垢威光王言。
大王。
如是滿足千歲于如來所行諸施法。
若比勤行求法菩薩一出入息中所有善根。
百分不及一。
乃至烏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何況于正法中乃至一四句偈勤行宣說解釋其義。
彼福邊際我不能說。
大王。
且置是事。
正使如是滿足千歲。
盡諸所有布施供養。
總以為聚施一遊方苾刍。
如是或施諸苾刍衆。
若于勤行宣說講授菩薩所。
以樂法故于彼尊重。
起于淨信持以飲食。
生如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