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寶要義論 第五卷

關燈
其身心清淨勤勇。

    其心如地。

    悉能荷擔諸重擔故。

    心如仆使。

    随所欲教令悉為作故。

    其心如犬。

    常所警吠為守禦故。

    當觀自身如病人想。

    善知識如醫師想。

    所教示法猶如藥想。

    依教所行如病除想。

    凡如是等因善知識故得深心清淨。

    已随諸善知識所教令法而善修行。

    即能增長一切善根。

    如雪山王一切藥草樹林皆悉依止。

    依止善知識亦複如是。

    能成一切佛法大器。

    又如大海衆流所歸。

    菩薩因善知識從彼出生故。

    即得圓成一切菩薩行法及一切佛法。

    如寶積經雲。

    佛言。

    迦葉。

    如人乘船入其大海。

    而于中流船忽破壞。

    是中或有依一版木或餘椽木。

    随得所依安隐到岸。

    迦葉。

    菩薩乘于一切智心之船亦複如是。

    忽于中流壞失菩薩乘法。

    若遇善知識而為依止。

    彼即還得一切智心。

    乘諸波羅蜜多法運載而行到法界洲。

    迦葉。

    所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而悉依止善知識故。

    是故于諸善知識所供養承事而為最上。

    若佛在世。

    若涅槃後。

    應當勤行。

    斯得無量福行圓滿。

    畢竟果報而悉成辦。

    如華積經雲。

    若見師子遊戲如來。

    見已發清淨心。

    而為供養。

    又若彼佛入涅槃後。

    取其舍利如芥子許。

    而為供養。

    如是所獲果報皆悉齊等。

    是中亦無種種差别。

    如大悲經雲。

    佛言。

    阿難。

    若人于我現前供養。

    且置是事。

    又若有人于我涅槃後。

    收取舍利如芥子許。

    作諸供養。

    亦置是事。

    又若有人。

    于我法中造立寶塔。

    複置是事。

    若或有人。

    但以一華散擲空中。

    觀想諸佛而為供養。

    我說是人以此善根。

    畢竟趣證大涅槃果。

    阿難。

    以要言之。

    下至傍生趣中諸有情類。

    若能想念諸佛。

    我說彼等以是善根。

    畢竟亦成大涅槃果。

    阿難。

    汝觀于佛世尊所何等行施而為最大。

    何等發心是大威力。

    阿難。

    若有人但能一稱那谟佛陀邪。

    此為勝義。

    何以故。

    謂佛世尊具大不空名稱故。

    此不空義者。

    所謂即是那谟佛陀邪。

    以于諸如來所随有何等極少善根而不壞失。

    下至一發淨心。

    此等一切乃至畢竟趣證涅槃。

    阿難。

    譬如漁師于大池中欲取其魚。

    即以鈎餌置于水中。

    魚即競來遊泳而食。

    是時漁師知魚所在。

    重複牢固鈎竿輪線徐緩深鈎。

    既得魚已置于陸地。

    随其所欲取以用之。

    世間一類有情亦複如是。

    先于佛世尊所發清淨心種植善根。

    下至一發淨信已。

    而彼有情後複惡作。

    業障所覆生于難處。

    其後還得值佛世尊。

    以菩提智及四攝鈎線。

    拔彼有情出生死流置涅槃岸。

    海龍王問經雲。

    佛言。

    龍主。

    諸菩薩摩诃薩。

    若能具足八法。

    即得常不離諸佛。

    何等為八。

    一者教示觀佛影像。

    二者承事。

    如來。

    三者常贊如來。

    四者造佛形像。

    五者教示觀佛色相。

    六者随何佛刹聞佛名稱。

    即于彼佛刹中發生勝願。

    七者不生下劣之心。

    八者起廣大心求佛之智。

    如菩薩藏經雲。

    若能嚴淨如來塔廟者。

    當得四種清淨最上誓願。

    何等為四。

    一者獲得最上色相清淨誓願。

    二者最上諸相具足清淨誓願。

    三者最上堅固修集清淨誓願。

    四者最上觀見如來清淨誓願。

    彼經複言。

    若人于如來塔廟散華塗香作供養者。

    是人獲得八種不壞之法。

    何等為八。

    一者不壞色相。

    二者不壞富樂。

    三者不壞眷屬。

    四者不壞淨戒。

    五者不壞多聞。

    六者不壞寂定。

    七者不壞智慧。

    八者不壞誓願。

    若人欲造如來形像者。

    應随意作。

    或以土木鐵石。

    或複象牙。

    或金銀琉璃水精赤珠珊瑚碼瑙及諸珂貝衆妙香等。

    或造圖[巾*((宋-木)/登)]。

    或于版木牆壁。

    作諸畫像。

    或以紙素及諸缯帛[錽-一+(宋-木)]剪而成。

    或自新而作。

    或增修故壞如來形像。

    如是作已當來。

    不于下族中生。

    不于惡業族中生。

    不于邪見族中生。

    所感身支當無殘缺。

    設有具造五無間罪者。

    于如來所能發淨信造立如來形像。

    是人所有當來地獄業報轉重令輕。

    于三乘法或餘乘中而得出離。

    如人不淨穢污其身。

    而能潔淨沐浴妙香塗飾。

    而彼穢惡之香飄散無餘。

    造五無間罪業者亦複如是。

    造佛像故彼等罪業銷滅無餘。

    又複具行十不善業者。

    若于如來所發淨信心。

    彼之罪業亦悉銷滅。

    如酥投火中而悉成焰。

    業散無餘其義如是。

    何況具足最勝菩提心者。

    及彼出家具淨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