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寶要義論 第五卷

關燈
大乘寶要義論第五卷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胪少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诏譯 如地藏經雲。

    複次有刹帝利旃陀羅乃至長者旃陀羅人。

    于其所為四方僧衆造立寺舍園林台觀。

    資畜田土給侍人等。

    飲食衣服卧具醫藥。

    或華果樹或染色樹香樹蔭樹。

    乃至種種受用之具。

    若自侵奪。

    若教他侵奪。

    若自受用。

    若令他受用。

    于我法中出家人所。

    或生嗔恚或複呵罵制止輕侮。

    于正法中作其障難。

    于說法師而興娆亂。

    此等皆于三世一切佛世尊所生極過失。

    乃至一切智者之所遠離。

    複次彼中世尊作如是言。

    諸得忍菩薩摩诃薩應受刹帝利王灌頂及富樂受用。

    我即許可。

    金剛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刹帝利王所受灌頂。

    若非得忍菩薩。

    彼當堕于何等惡趣。

    佛言。

    金剛藏。

    若非得忍菩薩但能修集十善業道。

    受刹帝利王灌頂及富樂受用。

    我亦許可。

    金剛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若非得忍菩薩。

    又不具修十善業道。

    彼旃陀羅刹帝利啰惹。

    于此世尊甚深教中而令減失。

    當堕阿鼻大地獄中。

    斯等雲何而得解脫。

    佛言。

    善男子受刹帝利王灌頂者。

    若被信力堅固铠甲。

    于三寶中廣生淨信。

    又不于我三乘出離法中而生毀謗。

    下至一四句偈亦不輕毀。

    于持戒破戒人中悉不娆亂。

    下至不受淨戒但剃除須發被袈裟者諸苾刍衆而不娆亂。

    若衆僧所屬。

    若單己所屬。

    一切受用等物悉不侵奪制止。

    常所聽受三乘出離正法。

    如其所聞随力修行。

    于彼修行三乘諸苾刍所而常親近。

    願力堅固不起違背之心。

    教授有情大乘之法。

    使令趣入複令安住。

    若有能具如是相者刹帝利王。

    應受廣大富樂受用。

    而不退堕。

    先佛如來皆悉許可。

    我今亦然許可是事。

    複次彼中作如是言。

    若有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長者。

    若今現在或未來世。

    乃至後五百歲法欲滅時。

    若自若他皆作衛護。

    于佛清淨教中堅固守護。

    又于安住聲聞乘者。

    緣覺乘者。

    及大乘者。

    諸補持伽羅具修淨戒德廣大者。

    若是法器若非法器。

    乃至但剃除須發被袈裟者。

    悉為守護。

    複為護持塔寺所屬之物。

    悉不侵奪或自受用或與他受用。

    他所侵者即為制止。

    如是福蘊無量無數不可限極。

    爾時會中一切天主乃至畢舍左主鹹作是言。

    世尊。

    若真善刹帝利王乃至真善長者。

    具足如是功德者。

    我等皆為作護。

    令具十種增長之事何等為十。

    一者增長壽命。

    二者增長無難。

    三者增長無病。

    四者增長眷屬。

    五者增長财物。

    六者增長資具。

    七者增長自在。

    八者增長名稱。

    九者增長善友。

    十者增長智慧。

    我等與自眷屬。

    常當護彼真善刹帝利王。

    盡其國境。

    有十種法使令遠離。

    而為守護。

    何等為十。

    一者他國兵敵。

    二者自國兵敵。

    三者罪業之人。

    四者殺害之人。

    五者非時雨。

    六者惡風暴熱。

    七者極惡宿曜。

    八者饑馑。

    九者橫病夭死。

    十者邪見。

    月燈三昧經雲。

    佛言。

    若諸天龍夜叉等于我教中作護持者。

    彼等是大施主。

    令我法眼而得久住。

    使三寶種不斷不絕。

    從我口生之子。

    從法化生諸苾刍苾刍尼優婆塞優婆夷。

    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

    為勝義谛法。

    乃至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悉為護持。

    我今親自付囑于汝天龍夜叉等諸大施主。

    及慈氏等賢劫之中諸菩薩摩诃薩。

    如我教敕當為作護。

    若欲安住修行正法者。

    即得心善。

    雲何得心善。

    如寶雲經雲。

    菩薩得心善。

    是中雲何名為心善。

    謂彼若能于身心離即得心善。

    應生如是心審谛觀察。

    當以何法是我心之所行。

    又複以何說名為善。

    若行于善即喜心清淨。

    由心喜故是即行善。

    能生多種厭離。

    能起多種伺察。

    諸不善法而悉斷滅。

    阿阇世王經雲。

    諸菩薩不應如是生心。

    若心有所生即諸惡魔伺得其便。

    諸佛如來亦不愛樂。

    賢聖不生喜心。

    自善根分而亦減失。

    若複生心而無所生。

    即諸惡魔伺不得便。

    諸佛如來亦悉愛樂。

    賢聖心喜自善根分亦不減失。

    彼若如是修行。

    即于一切處生心。

    生心轉法輪。

    所說之法而無雜亂。

    如開發内心經雲。

    佛言。

    慈氏。

    若諸苾刍所說雜亂。

    雖複多聞返生驕倨迷醉忘失。

    内心散亂而不專注。

    彼谄曲心相續而生。

    遠離奢摩他毗缽舍那。

    不為他人之所尊重。

    天龍夜叉亦不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