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論疏卷下

關燈
自生須生生瓶。

    即生應在前瓶應在後。

    而今瓶成方名生者。

    此乃瓶在于前而生居後。

    此乃是瓶生生。

    何關生生瓶也。

    又若瓶現成而說生者。

    瓶成是已。

    汝前避于已未。

    何故更立已耶。

    外曰初中後次第生故無咎。

    此是外道密悔前言以通上生後之難也。

    外雲。

    生通三分。

    但據最後成分故說生耳。

    故無生在後過。

    又初分亦生亦成。

    後分亦爾。

    如瓶底生即瓶底成乃至口生即是口成。

    故生通三分。

    成亦如之。

    故無生在後過。

    注為二。

    一立三分有生。

    非泥團下舉三種非顯成生義。

    初非未有法體而有于生。

    亦非瓶時下非已有法體方有生相。

    亦非無瓶生下非都無法體而有生瓶之生。

    内曰初中後非次第生。

    十地三十心及一切初中後次第亦用今文責之。

    二偈本破初中後是次第義。

    初就前後破。

    次一時破。

    前後破者。

    如中論破相待前定有何法也。

    若前定有初。

    初不因後。

    雲何有初。

    若初不因後。

    後亦不因初。

    若後因初而後名後者。

    初因于後初亦名後。

    既互相因則互為初後。

    唯是次第。

    既無次第。

    雲何言次第生耶。

    注為三。

    初為外作相待義。

    若離雲何有下第二正破彼。

    有初時未有中後。

    即是相離也。

    是故下第三結。

    次破一時者。

    一時則皆初皆中皆後。

    又一時并有無初中後名。

    外曰如生住壞救上二難也。

    三相既前後次第。

    初中後亦然無初過也。

    既立前後不立一時故無一時過也。

    亦得體同時用前後。

    體同時故離于初過。

    用前後故離第二過。

    亦得用前後離初過。

    體同時免後失。

    譬喻部三相次第。

    薩婆多即法沙門體同時用前後。

    以用前後故有次第。

    内曰生住壞亦如是。

    所以破三相者。

    六品破有為法體。

    故今破三相則體相俱忘有為盡矣。

    内有二偈本。

    并天親義破合以為三。

    初例同破。

    二無窮破。

    三取意破。

    例同破者。

    同上二種。

    一三相不得前後。

    二亦非一時。

    非前後破譬喻。

    非一時破毗昙。

    又非一時破體同時。

    非前後破用前後。

    文易知。

    複次一切處有一切第二無窮破。

    一切處者牒外義也。

    三相遍有為法體故雲一切處也。

    有一切者。

    此一切中複有一切。

    即捉法體破相也。

    法體要須備三相方是有為。

    若不備三即非有為。

    相亦如是。

    生中若不備三則非有為。

    若生備三便有二過。

    一相害二無窮。

    若汝謂下第三天親義。

    取意破為三。

    初取意二總非三正破。

    生生共生者。

    生謂大生。

    次生是小生。

    大小更互相生故雲共生。

    以小生大通無為難。

    以大生小免無窮失。

    如父子下譬說也。

    是事不然第二總非。

    如是生生下第三正破。

    初破法次破譬。

    如是生生者。

    諸百論師雲偏牒小生也。

    今謂不爾。

    雙牒大小二生故雲生生。

    此大小二生二俱有也不須相生。

    如其俱無無可相生。

    半有同有半無同無。

    又俱有但能非所。

    俱無但所非能。

    兩半還同前二。

    而文雲因中前有相待者。

    大小互為因果互相待也。

    相待即是相生。

    故破相待即是破生。

    複次如子前有第二破譬。

    有二論本。

    如子前有宋代馮師用之。

    此文應是舊本。

    馮師雲。

    子是衆生無始已有。

    小生不爾。

    是故非喻。

    今明此破有二義。

    一者如馮師。

    子是衆生先來已有故雲前有。

    二者子生子必先有子然後更生子。

    如世間兒生兒必前有兒然後取婦更生兒。

    汝小生不更生小生故非喻。

    是父更有父者。

    前破子喻于小。

    今破父喻于大。

    父更從父大不從大故亦非喻。

    若有論本如父前有。

    此文亦是也。

    何以知然。

    彼以子喻小生父喻大生。

    隻此子能生子。

    即是父義故雲如父先有。

    外曰定有生可生法有故。

    自上已來破能生證有所生竟。

    今第二破外可生證有能生。

    外立二義。

    一舉可生而證有生。

    二見内借所破能便謂有所。

    故舉所證能。

    内曰若有生無可生者。

    内有二破。

    一有無破二三門破。

    有無破者。

    外舉所相證有能相。

    内還捉能相有無以破可相。

    若有生相生不孤立。

    必生瓶竟然後名生。

    今既有生瓶則已成不名可生。

    故雲若有生無可生。

    所以然者。

    夫未生名為可生。

    今有生相。

    瓶則已生不名可生也。

    無門破者。

    已有生相尚無有可生。

    況無生相而有可生也。

    複次自他共亦如是第二三門破。

    此三門通破體相。

    生相自生破不展轉。

    若從他生破于展轉。

    共生合破二家。

    法體自生破即法有相義。

    如離法體外無别有相。

    即以法起為生名為自生。

    法從他生破異法體外别有生相能生法體。

    共生者合破二義。

    外曰定有生可生共成故第三俱立生可生也。

    若有能生則有可生。

    若有可生則有能生。

    一時相待而有。

    所以一時者。

    内外同明體相必俱。

    如法在未來則相在未來。

    二世亦爾。

    是故一時。

    内曰生可生不能生。

    内有二破。

    一縱待破二奪待破。

    縱待破者。

    縱能所互待則能所無定。

    無定則無能所。

    同中論若法有待成偈。

    今文雲生可生不能生者。

    由可生有能生。

    則能生成可生。

    故能生非能生。

    故雲生可生不能生。

    既能成所則非複能。

    所則成能便非複所。

    故無能無所。

    以何相待。

    複次有無相待不然者第二奪待破。

    能所是有無義。

    不得論待。

    如長短俱有可得待長說短待短說長。

    今能生是有可生是無。

    一有一無雲何待耶。

    問能生雲何有耶。

    答如母生子必前有能生。

    故能生是有。

    則所生未有。

    故有無不得待。

    問今待有說無待無說有。

    何故有無非相待耶。

    答諸百論師言。

    此文是破有無相待。

    是事不然。

    此乃是捉有無破能所相待。

    外雲有能則有所有所則有能故能所一時相待。

    今明能有所無雲何得待。

    如長有短無大有小無。

    雲何待耶。

    問雲何破有無待耶。

    答三門破。

    一者有無二體各成不須相待。

    若二體不成則無有無。

    用何物待。

    二者有無為待成為成待。

    若有無成竟而更待。

    則有重有重無之過。

    若待成者則知未待時未成。

    用何物待。

    三者如前破一品中三門責之。

    有非有中亦非無中亦不在二處。

    雲何待耶。

    外曰生可生相待故諸法成救前二破也。

    由生可生相待故萬法得成。

    今現見萬法成。

    故知生可生相待。

    何故前雲生可生不得互待。

    複何得雲有無相待不然。

    内曰若二生何以無三。

    上立有二句。

    一者生可生相待。

    二者諸法成。

    若爾者離生可生外應有第三法成。

    而離生可生外無第三法。

    如生相是能生瓶是可生。

    故知生可生外無第三法成。

    汝何得言生可生故諸法成耶。

    若言生可生相待還生可生二法成者。

    則漏前二破不應更立。

    問父母生子有第三。

    今何故無。

    答父母同是能生則屬生相子屬所相。

    故唯有二也。

    外曰應有生因壞故。

    自上已來三番就生門破生。

    今就滅義破生。

    以無滅故所以無生。

    又上是無生門。

    今明無滅門明不生不滅義也。

    救意雲。

    若無果生甯有因滅。

    既有因滅即有果生。

    問破何生滅。

    答六道三乘本不生今不滅。

    即顯不生死不涅槃等義。

    内曰因壞故生亦滅。

    内有三破。

    此初縱外有壞而奪彼生。

    以外舉壞證生故内就壞撿生。

    對上生門求生不得。

    今就滅中求生不得。

    瓶無别體用泥為瓶。

    泥因既壞瓶果即壞。

    又已未二時如注二時破之。

    複次因中果定故第二就因果定義破生。

    四家俱定俱不生。

    僧佉定有。

    有定不須生。

    世師定無。

    無定不可生。

    亦有同定有亦無同定無。

    非有同定無非無同定有。

    注釋但明二句不生開為三門。

    初雙牒。

    二俱下總标無生。

    何以故下雙釋無生。

    釋無易知。

    釋有中雲是因中是果生是事不然者。

    彼因果既一。

    不得分别雲此是因此是果。

    因生于果。

    但得雲因生因果生果耳。

    複次因果多故第三因果多破。

    四家俱多。

    因中有多果者乳中有酪。

    此酪中即有蘇。

    一時之中頓具五味。

    乃至五味之中即應有糞。

    糞中亦具五味。

    故果中多因。

    如涅槃雲女有兒性兒有孫性。

    又如買馬之人應責駒直。

    因中無果多者。

    如乳中無五味應頓生五味。

    醍醐中無五味亦應頓生。

    又乳中無一物而生一物。

    無一切物應生一切。

    外曰因果不破故生可生成第五舉因果證生可生。

    此文來有遠近。

    遠來者。

    從破因中有果品竟于此文外雲。

    汝雖種種破生可生。

    而因果道理終不可無。

    若無因果則成邪見。

    次近生者。

    從上三破生。

    汝雖作一多等破。

    但不許定有定無及合一因多果多因一果。

    而終不破因果。

    若有因果必有生可生。

    内曰下論主既破因果将竟。

    廣開四門攝一切執。

    若有因果必堕此四。

    此四若無則因果無寄。

    文開為二。

    初總标四句無生。

    次偏釋初句無生。

    初為二。

    一标四句。

    二辨不生。

    标四句者。

    物物明有有不相生。

    非物非物明無無不相生。

    互之一字含于二句。

    有不生無無不生有也。

    不生者第二總明四句不生。

    此本定餘本悉非。

    問外舉因果不破救有諸法。

    内明四句因果并成不生。

    便是破一切因果。

    豈非邪見。

    答一切經論明無因果有三種義。

    一者外人作因果不成。

    無彼所計因果故言無因果也。

    此是二谛外無也。

    二者申佛法因緣因果宛然即畢竟空。

    此是二谛内明無因果。

    三者外人立有。

    今正破其有病。

    論主不言無。

    外若執無複須破無。

    如是四句也。

    注釋為三。

    一總明四句無生。

    是則不然下第二總非。

    何以故下第三釋非。

    破四句即四破。

    初句中寄三事。

    一就母子二約老壯三就鏡像。

    此三事并就内法明無因果。

    品初已來多就外法明無生竟。

    故今就内法也。

    内法中事三義二。

    初就母子明破内法之始。

    老少内法之終。

    此二明無真。

    鏡像一門明無僞法。

    無僞法亦二。

    初明外緣中無果生。

    次與面相似下明内因中無果。

    此攝内法真僞事盡。

    故有四。

    則例外法亦應有四也。

    母子中二破。

    初破雲。

    汝言母是有子亦有言相生者。

    子是衆生先來已有。

    寄母胎出非母生子。

    又子有因緣。

    業行為因父母為緣。

    不得偏從緣也。

    若謂從母血分第二取意破。

    以攬血分為母。

    此乃從母生母。

    非從母生子。

    又外人亦謂。

    本無有子。

    從血分變作子。

    亦是不識子因但知現緣。

    又文正意外謂從母血分生子。

    言血分與母異。

    故今明隻血是母。

    雲何言從母血生子耶。

    問答爾應無君臣母子。

    與闡提六師何異。

    答如前釋之。

    生子具有因緣。

    今偏執緣不達其因。

    故壞母子義乃外成闡提内非邪見。

    又從因緣生即寂滅性。

    外不達此義故其生義不成。

    非提婆破母子也。

    餘并如文。

    複次若物生物者第二重破初句凡有二義。

    一破初類後。

    二惑情多計故偏破之。

    就文為三。

    一牒。

    是應二種下第二定。

    若因中有果下第三正破。

    破二。

    即二破無中為三。

    初牒。

    是則不然下總非。

    何以故下正破也。

    因邊異果不可得者二義。

    一泥能生瓶是因生同果。

    泥生布等是因生異果。

    今泥中無同果而能生同果。

    亦無異果應生異果。

    而因邊遂無異果可生。

    故知非因無果。

    二者執因中無果家謂因異果。

    今就彼泥因邊求異泥之瓶果不可得。

    故知非因中無果。

    二義中此為正意。

    何以知然。

    下破因中有果既破其一。

    則知今破無果破其異也。

    破有果亦三。

    若因中前有果牒也。

    雲何生滅破也。

    不異故釋也。

    果與因不異果生時因不滅。

    因與果不異因不應生瓶。

    以不異故無果生因滅也。

     百論疏卷下之上 百論疏卷下之餘 釋吉藏撰 破常品第九 破法七品二章。

    前六品破無常法竟。

    今第二次破常法。

    生起如前。

    二者依總别門。

    一異兩品總破常無常。

    情塵有果無果别破四種無常。

    今品别破五種常法。

    若總若别求常無常皆不可得即畢竟空。

    令衆生舍斷常見悟入中道。

    因中發觀得于解脫。

    三者從有果無果品生。

    上二品破從因生果。

    外雲。

    從因生果是無常之法。

    可得雲無。

    常法不從因生。

    應當有也。

    四者接次相生。

    上破因無果品末四句求因生果無從。

    今接此興論。

    果從因有可得雲無。

    不從因法應當有也。

    次通生起者。

    諸方等經破無為法明無為法空。

    今欲釋之故說此品。

    又如涅槃經正簡邪常正常。

    明外道所計是于邪常。

    如來涅槃名為正常。

    所以稱邪者。

    求外道常義無從。

    無而謂有。

    是故名邪。

    今欲破外道邪常申佛無所得正常故說此品。

    又根性不同受悟各異。

    自有聞上諸品而不得悟。

    聞于破常即便領解。

    故說此品。

    此論始末破外道七種常義。

    初破神常。

    次破大有常。

    今此品破五種常。

    謂時方虛空微塵涅槃。

    但前雖破二種常為成破神義。

    及總别一異義非正破常。

    今此品中正破五常。

    問四種外道執常雲何同異。

    答此事難詳。

    論十品受名有四。

    一品同而計異。

    如破神品。

    同是一品名為品同。

    而立神不同故名計異。

    二品異計異。

    如一異兩品。

    既有兩品名為品異。

    而所執又殊名為計異。

    因中有果無果亦爾。

    三品異計同。

    如情塵兩品。

    既有二品名為品異。

    而立情塵又同故名計同。

    四品同計同。

    即常品是也。

    同共一品執常又同故名品同計同。

    問外道辨常與佛法何異。

    答佛法有大小乘總有五常。

    小乘有三無為即是三常。

    大乘長有真谛及以佛果故名五常。

    此品論者二同三異。

    謂虛空涅槃内外大小同明是常。

    時方微塵但是外道所計之常。

    内說此三并是無常。

    問此品破何等常。

    答正破外道五種常法傍破内人五種常義。

    此則收破二句不同。

    外道五常但破不收。

    内道五常有收有破。

    破能迷之情收所惑之教。

    就外道五常複有亦收亦破。

    望涅槃經盜牛之譬。

    外道偷得常名不達常義。

    破其常義收取常名。

    就破收中更二句。

    虛空涅槃亦破亦收。

    時方微塵唯破不收也。

    問若破涅槃常。

    佛經何故說涅槃耶。

    答佛為對治生死故說是常。

    又非常無常歎美為常。

    為欲引物。

    又涅槃有體有用。

    體非常無常用具常無常。

    禀教人不識此義故執于常堕在常見也。

    問舊十地師雲。

    體非常無常用具常無常。

    與今何異。

    答今明兩非二是皆是方便用。

    如法品明實不實四句并是實相家門常無常四句亦是涅槃門。

    而上以二非為體兩是為用。

    此對偏病作此語耳。

    此品為二。

    一總破常二别破常。

    外曰應有諸法無因法不破故。

    上就有因救有因。

    今舉無因法證有因。

    舉無因釋成常義也。

    有因法可破。

    無因法常不可破。

    既有于常必有無常。

    又滅無常而得于常。

    内外大小義并同。

    然無常若無則知有常。

    此有無相待也。

    内曰若強以為常無常同。

    凡三義。

    一者本有無常可得說常。

    既無無常亦無有常。

    而汝謂有常故名強說。

    若強說常則是無常。

    二者汝本立無常。

    上求既無從。

    今立有常亦同不可得。

    而汝謂有名強說常。

    故與無常同。

    三者為有所以故說常。

    為無所以漫道常耶。

    此二俱破于常。

    若有所以則是有因。

    汝言無因法常。

    今既有因則無常也。

    若無所以漫說常者。

    既是漫說則是無常。

    問外人品初已明無因法不破故。

    今雲何更問因無因耶。

    答上直明無因耳。

    今問其有所以因無所以因。

    故異上也。

    外曰了因故無過救上無常同之難也。

    因有二種。

    一者生因二者了因。

    常法無有生因。

    是故為常。

    以有了因非強說常。

    但了因有二。

    一别二總。

    虛空以滅色為因。

    時以華實為因。

    方以日合為因。

    微塵以粗果為因。

    涅槃無累為因。

    因此五法知有五常。

    故以五法為五常因。

    此是别了因也。

    總了因有二。

    一以言說顯示前法令人得知。

    故以言說為常了因。

    二因無常法相對故知有常。

    故以無常法為常了因。

    内曰是因不然者。

    凡有四義。

    夫論有常不出人法。

    人即是神。

    法謂大有。

    是常。

    上以言說立此二常。

    求既無從。

    今以言說證有五常。

    類同前破故雲是因不然。

    二者無此言說以何證常。

    夫論言說不出人法。

    言說若從人有。

    求人無從。

    若因法有撿。

    法不得故無可證常。

    三者撿汝現事尚皆無從空有言說。

    雲何有法。

    四者求所說常法實不可得。

    後當具明汝以言說何所證耶。

    外曰應有常法作法無常故者。

    上以言證法。

    内既不受不許言。

    今默然不須語。

    外今直指破壞之瓶顯不破者是常。

    以見有為起作之法是于無常。

    則知非起作法名之為常。

    此即是對有為說無為。

    生死涅槃真妄等法悉相對而立。

    内曰無亦共有者。

    有百論師謂。

    此文是于一難。

    今明不然。

    凡有二難。

    所言無者此一難也。

    汝以無常證有于常者此事無也。

    以上六品求無常法竟。

    自無從以何證常。

    故雲無也。

    二依文難者。

    外既相對而立。

    内還相對而破。

    汝言作法無常故不作法常者。

    亦應有無相對。

    作法既有無作應無。

    故雲無也。

    言共有者。

    上就二門破。

    作無作異則有無亦異。

    作法既有無作應無。

    今就同門破。

    汝言常法無色香味觸既是常者。

    心法亦同無色香味觸。

    此則不作法與作法同。

    汝本謂與作法異故名無為常。

    今既與作法同則同皆無常。

    前是借異破異。

    今是借同破異。

    文正爾也。

    不容異釋。

    今勢破者。

    前就異門破之。

    今作法既有無作應無。

    外必不受此難作無作乃異而同。

    是有自有作法有。

    無作法亦有。

    如一切有部有三有為有三無為。

    不可聞為無為異便謂有無亦異。

    故今破雲。

    若為無為同皆是有則同應無常。

    故中論雲。

    涅槃若是有。

    有則老死相。

    涅槃若是有則應是有為。

    又作不作同有。

    同皆是常。

    又同皆是有而作法無常不作是常。

    亦應作法是常不作無常。

    注為二。

    初釋偈本。

    二從如是下結前發後釋偈本同異破即二。

    前釋異破。

    複次下釋同破。

    如是遍常不遍常悉已總破者。

    遍不遍乃異。

    常義是同。

    既已破常則破遍不遍也。

    外曰定有虛空第二别破五常。

    前總後别。

    觀門次第亦是立義之方。

    又是前總破内外一切諸常。

    今别略破五常。

    即五。

    一破空常。

    二破時常。

    三破方常。

    四破微塵常。

    五破涅槃常。

    前破虛空者。

    世間外道小乘大乘共知虛空是常。

    其義最顯故初立之。

    涅槃經雲。

    如諸常中虛空第一。

    如來亦爾。

    故最初立空常。

    就破虛空為三。

    一破空體。

    二破空住處。

    三破空相。

    此三破空略盡。

    今前立空體。

    但釋空體不同。

    一毗昙人雲。

    有有為虛空無為虛空。

    成外世界及成内身有為虛空即是色法。

    二無為虛空如天漢等空。

    問數人何故立虛空是有為。

    答婆沙雲。

    有去來故能容有。

    故當知是有。

    問有為空與無為空何異。

    答有為空是色。

    故二十一色中空是一色。

    無為空非色。

    有為空可見無為空不可見。

    有異部雲。

    虛空非色非非色但随世俗故說名虛空。

    次成論人明虛空一向是無法。

    三外道立空即如今文所說。

    就偈本為二。

    第一标章門二釋章門。

    标章門為三。

    一明虛空是有簡異成實。

    又簡異計無虛空家。

    常者第二标常章門。

    簡異毗昙有為虛空。

    所言遍者第三标遍章門。

    簡異餘不遍常。

    又簡異計虛空是不遍者。

    無分明空體是一不可分為多分。

    簡異計有多虛空者也。

    一切處下第二解釋三門。

    一切處逐近釋遍及無分義。

    一切時釋前常義。

    信有故釋初定有虛空法。

    又有者通釋常遍可信。

    内曰分中分合故分不異破上虛空是常遍也。

    問何故破空。

    答一破病。

    大小内外有所得人謂瓶等為有虛空是無。

    因此有無生煩惱業苦。

    故今破之明無此有無。

    二者欲通經。

    諸方等經借空為喻。

    若如外道空者則法亦同外道。

    今破除外道邪空申空義故破空也。

    分中者瓶中空也。

    分合故者。

    此瓶中之空是有分空家一分與瓶合也。

    分不異者。

    上二句是牒外義。

    今是破也。

    瓶中之空是有分。

    空一分來與瓶合。

    空則可分便與諸分不異。

    若爾不應言無分。

    亦不應言是于遍常。

    此三義便壞也。

    注中為四。

    一雙牒二雙定三雙難四雙結。

    若瓶中向中虛空。

    此雙牒瓶向二處空也。

    即釋偈本分中兩字。

    是中虛空下第二雙定。

    雙定者且據瓶中空以定外也。

    定意雲。

    瓶中之空為都有十方空。

    為有一分空。

    若都有者下第三雙破有二義。

    一者若瓶中都有十方空。

    則十方空并在瓶内瓶外應無有空。

    空則不遍不常。

    若是為遍下第二義。

    若瓶内之空遂遍瓶亦應遍。

    空既常瓶亦應常。

    前句得瓶不遍而空堕不遍。

    今得空遍而瓶失不遍也。

    若分有者下第二破分合。

    正牒偈本中分合兩字。

    虛空但是分下釋偈本分不異。

    是故虛空下第四雙結非遍非常。

    帖文正爾。

    今更義破。

    問瓶内空與瓶外空為一為異。

    若一者一切空皆在一瓶中。

    空則不遍。

    空若遍瓶亦遍。

    若瓶内空與瓶外空異者。

    便有二空則堕有分。

    有分故無常。

    又問空與瓶為一為異。

    若空與瓶一。

    空常瓶即常。

    瓶無常空即無常。

    若瓶與空異。

    空常瓶無常。

    亦應瓶常空無常。

    遍不遍亦爾。

    空與瓶一俱遍俱不遍。

    若空遍瓶不遍。

    亦應瓶遍空不遍。

    若瓶與空異。

    則瓶處無空空則不遍。

    不遍則不常。

    破真俗一體二體皆作此責之。

    成論雲。

    虛空是無法而終有此空。

    是于法塵異于兔角。

    若撥無虛空則成邪見。

    今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