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論疏卷中

關燈


    能成之色既可見。

    所成之瓶亦應可現見。

    二者從勝為秤。

    如五塵謂皆是色而色受色名。

    餘香等從别受秤。

    今亦例然。

    瓶雖有多微所成。

    色既勝。

    從色受名名為現見。

    三者并通。

    若不許瓶是現見。

    亦應不許色是現見。

    既許色現見。

    亦應許瓶現見。

    内曰若此分現見彼分不現見。

    破外色是現見也。

    色是障礙法如一柱色但見此分不見彼分。

    雲何言色是現見。

    若見此分名現見者。

    不見彼分應名不現見。

    又在色之此不見于彼故彼名不現見。

    在色之彼不見于此故此分亦不現見。

    前是借色破瓶。

    今是借色破色。

    謂互破彼此。

    非是論主立色障障礙以破外也。

    此即破數論人義。

    論人雲。

    識得瓶實想追作瓶解。

    今明眼不見色想何所解。

    數人雲。

    長短等色為眼所見。

    亦作此破雲。

    長有彼此。

    見此不見彼。

    雲何見長。

    注為二。

    初釋偈本雲。

    彼分中分不現見者。

    略說就三分明之。

    見色此分。

    不見色内中分及以彼分。

    此明見一不見二不名現見。

    此分亦如是。

    上明見一不見二。

    今明三分都不可見。

    以二分障此分故提婆二分決之。

    一分現見一分不現見不得名現見。

    若天親就三分釋之。

    一分現見二分不現見不應名現見。

    若以十方分釋之。

    但一分現見九分不現見。

    如柱有十方分見一不見九也。

    複次下第二義生取意以破外人。

    外救雲。

    色雖三分見一分故名一切見。

    是故今明瓶為五塵成。

    見一不見四不名一切見。

    今明瓶為三分成。

    見一不見二不名一切見。

    用于彼文以答于此。

    外曰微塵無分故不盡破。

    破色三番自上已來二番已竟。

    今第三破微塵是可見。

    救意雲。

    瓶由五塵成。

    見一不見四故瓶非現見。

    色為三分成。

    見一不見二故色非現見。

    今微塵異斯二種。

    不為五塵成故異瓶。

    無有見一不見四過。

    微塵無十方分。

    無有見此不見彼過。

    故不盡堕上二種破中。

    以其體圓不見而已。

    見則都見。

    以有此塵。

    為色瓶本。

    本既可見。

    末亦可見。

    數人及莊嚴明。

    微塵無十方分。

    與此全同。

    内曰微塵非現見。

    提婆妙通内教精識外經。

    複有無礙之惠及無方之辨還用彼文以破此說。

    汝經自言塵非現見。

    何得違經言現見也。

    二者微塵既非現見。

    雲何能成現見。

    以本不可見故瓶色之末亦不可見。

    三者縱汝微塵是可見。

    色既有粗色細色亦有粗礙細礙。

    便見此不見彼。

    雲何言都見。

    若言粗有礙細無礙。

    亦應粗故是色。

    細應非色。

    若粗細俱色且粗細俱礙。

    如其俱礙則有十方。

    見此不見彼。

    又若有無礙之色亦應有無色之礙。

    無色之法必不可礙。

    有色之法雲何無礙。

    又初破微塵非現見正破外道。

    外道經說塵不見。

    微塵若可見此破内義。

    内道計鄰虛塵為天眼見故。

    智度論反覆破之。

    若有極微色則有十方分。

    若有十方分則有見此不見彼。

    又有十方分不名為極微。

    若無十方分則不名為色也。

    外曰瓶應現見世人信故。

    自上已來破外人自立義宗。

    從粗至細一章竟也。

    今第二破外人舉他證有現見。

    今前立義。

    問品初已舉世人信與今何異。

    答上舉世信證瓶現見。

    今舉世信證瓶是有。

    若汝言三法都不可見者應無有瓶。

    世人相與信有于瓶。

    必定瓶應可見。

    内曰現見無非瓶無者。

    釋此不同俗人河東征注百論十卷疏。

    昔梁末諸師亦從其受業用成實意釋此文雲。

    瓶是假名為想心所得。

    今但見實不見假瓶。

    但無外人現見之瓶。

    非無假名之瓶。

    故雲現見無非瓶無。

    此釋有二過。

    一與注違。

    二立義破他非提婆氣。

    故肇公雲。

    言而無當。

    破而無執。

    雲何執義而破他耶。

    有人言。

    現見無颠倒自性之瓶耳。

    非無因緣假名瓶。

    此釋亦有二過。

    一與注違。

    二用義失所以。

    中論作者品雲。

    是業從衆緣生假名為有。

    無有決定。

    非如汝所說。

    此明無自性有假名。

    以破外斷見。

    非今用時。

    外今正立瓶是有。

    若更說有轉增其患。

    有人言。

    無汝想謂之瓶故言現見無。

    非前有瓶法破之令無。

    如但除其病無法可破。

    如但破水想無水可破。

    此釋過亦同前違文害義。

    今所明者。

    前須識立乃見破。

    上外立有二義。

    一者世間皆信有瓶。

    必是現見。

    二者若無現見是則無瓶。

    今破此二義。

    汝言有瓶必現見者。

    暗中有瓶而無現見。

    何得言有瓶必現見耶。

    是故當知瓶非現見。

    二者眼未對瓶時此是無現見而瓶不無。

    何得無現見即無瓶耶。

    欲見此解當睹注文。

    注為四。

    初牒外義。

    是事不然第二總非。

    瓶雖不現見下第三正破。

    此明不現見時非是無瓶。

    正釋偈本現見無非瓶無。

    是故瓶非現見第四前破無現見則無瓶。

    今破有瓶必現見。

    又此文結成上破。

    以無現見時有瓶故知瓶非現見。

    外曰眼未合故無過。

    将此文望前諸解并非。

    問答今明。

    外人救上二過。

    明瓶體是現見法是故有瓶必現見。

    内義亦然。

    如雲二法攝一切法謂可見不可見法。

    色等屬可見法。

    又如三種色一可見有對二不可見有對三不可見無對。

    今色是可見有對法。

    故知色定是可見法。

    但眼未對瓶時人自不見耳。

    非是瓶體不現見。

    不得雲有瓶無現見無現見有瓶。

    内曰如現見生無有亦非實。

    破上瓶體是現見法眼合時受現見名也。

    破有二意。

    初責其現見相生無。

    二倒破。

    瓶有體亦無則體相俱失。

    汝眼未對瓶時未有現見相生。

    若對瓶時有現見相生。

    異未見者許瓶與眼合受現見名。

    而眼對瓶時無現見相生。

    與未見時不異。

    未見時既不名現見。

    今眼對時雲何受現見名。

    故雲現見生無。

    問論主何故作此破耶。

    答須長觀始終破意。

    外人前立有瓶必現見。

    論主破雲。

    眼不對瓶時有瓶而無現見。

    當知瓶未必是現見。

    汝遂言眼合時受現見名。

    則眼合時應有現見相生異未見時。

    若無現見相生猶是本瓶。

    當知本瓶未必是現見。

    故作此破也。

    有亦非實者。

    汝以現見是瓶。

    今現見有故瓶有。

    現見無瓶即無。

    外曰五身一分破餘有。

    自上已來破可見色塵義竟。

    今第二次破四塵。

    外救雲。

    汝上來但破可見色塵不破餘四。

    既有餘四必應有色。

    若有于色必應可見。

    内曰若不一切觸雲何色等合正破。

    五塵不得共合成瓶故無五塵。

    五塵若得共合可有五塵。

    五塵既不得共合雲何有五塵耶。

    成論雲。

    對身是别觸。

    餘四皆非别觸。

    乃是通觸。

    更相當觸也。

    今外道明。

    色可割截故是觸。

    餘四非觸也。

    汝觸非觸既異。

    不可合為一。

    雲何共合成一瓶。

    外曰瓶合故者。

    此救意雲。

    實如上難。

    色塵是觸餘四非觸。

    觸非觸異不可合而成一。

    今但五塵合共成一瓶。

    故雲瓶合故。

    如成論雲。

    四微各異不可合為一。

    但合共成一瓶耳。

    五陰不可共合一陰。

    而五陰共合成一人。

    犢子亦爾。

    四大共合有眼法。

    五陰共合有人。

    亦同此立。

    内曰異除雲何瓶觸合。

    此有二破。

    一者異二者除。

    異者。

    色塵是觸瓶非是觸。

    則觸非觸異。

    雲何瓶與觸合。

    汝上既信五塵觸非觸異不得合為一者。

    今瓶望塵亦有觸非觸異。

    雲何合成一瓶。

    破四微成柱五陰成人亦爾。

    所言除者。

    若除五有瓶。

    可五與瓶合。

    除五無瓶。

    五與誰合。

    偈本有标章與解釋。

    異除者标二章也。

    雲何瓶觸合釋二章也。

    瓶釋除觸釋異也。

    外曰色應現見信經故。

    此文來者凡有三義。

    一者若就内義明之。

    上來破無五塵明無所造之色。

    今破四大明無能造。

    此就毗昙義以立色也。

    二者上破無五塵破成實等義。

    今破四大造色破毗昙義。

    三者上破外道今破内人。

    又經中雲。

    衆生内有四大毒蛇外有六賊。

    今舍遠之。

    上明無五塵即舍六賊。

    以外道計法塵亦屬色故破色即破六也。

    又經雲色性自空。

    又雲習色空與波若相應。

    又雲舍無常色佛世利根聞皆悟道。

    今釋方等衆經。

    色畢竟空故明能造之因所造色果皆不可得也。

    然提婆妙通内典精解外經。

    故前引彼文以征其說。

    故雲微塵非現見。

    外道洞知外典亦具攬内經。

    故今用内經以征提婆。

    若提婆遂信佛經則不應破色現見。

    若破色現見則自破内經。

    前已破外今複破内。

    定是破法人也。

    問外但應引内經。

    何故雲信經也。

    答然内外立義有異有同。

    彼謂内外兩經明色是可見。

    此義大同。

    是故可信。

    故雲信經故。

    汝經言色名四大及四大造者。

    今略為四宗。

    一者外道明造色義。

    僧佉塵細大粗。

    故從五塵而生五大。

    謂偏造義也。

    世師亦從塵生大。

    而是遍造。

    此二如初品釋之。

    次成論亦從塵生大。

    兩義異于外道。

    一者塵實大假。

    二但四塵生大。

    聲非大因亦非大所造。

    但擊發四大離合出聲。

    是四大之果。

    三依毗昙正明從大造色總有十一種色。

    謂五根五塵及以無作。

    就十一中十種但是所造。

    觸塵有二。

    堅濕暖動是于能造。

    饑飽澀滑輕重冷七觸是于所造。

    約世論者。

    過去四大造過去色及現色。

    現在四大造現在及未來。

    未來四大但造未來。

    約同異論者凡有四句。

    一異相四大造同相色。

    謂堅濕暖動四造十一種觸。

    自有同相四大造異相色。

    謂四大同是觸入名為同相。

    而造色香等名為異相。

    自有同相四大造同相色。

    四大是觸性還造于觸。

    自有異相四大造異相色。

    四大各性造色香等色。

    具如雜心所說。

    問四大造色六因中是何因耶。

    答但是所作因。

    問四大造色誰造四大。

    答昔有人言。

    三大造一大。

    鏡師雲。

    色不具四大則不得生。

    四大亦爾。

    故不得言三大以造一大。

    問四大相望是共有因不。

    答婆沙一釋雲。

    四大勢無偏者地大于三大是共有。

    共有因三大亦爾。

    于地大複有一釋。

    評家用前。

    今通牒十一種色義。

    故雲色名四大及四大造。

    此出佛經非毗昙偏用。

    俱舍論評數論義雲。

    應用四大造色。

    破經部人塵成大義。

    造色分中色入所攝是現見者。

    能造四大但不可見。

    所造之中具有二種。

    若是色入此則可見。

    餘并不可見。

    内曰四大非現見雲何生現見。

    正破四大造色。

    問論主雲何對外而破内耶。

    答此論正破外迷傍洗内執。

    是故破内。

    又此破即是申佛随世俗說四大造塵而因緣之造實無所造。

    内外但聞造名不達其義。

    所以然者。

    佛明因緣造無所造即是二谛。

    故所言皆實。

    諸小乘人但知造不知無所造。

    既不知造無所造亦不達無所造而造。

    故不達二谛。

    則是破于佛法。

    論主今雲其造無所造。

    因世谛悟第一義。

    故有今破也。

    問佛有二谛。

    何故今偏明無所造耶。

    答佛雖有二谛但意在第一義。

    聖所行處。

    是故就本明之也。

    問外人乃是不知無所造。

    雲何言不解造色。

    答此是假名如幻夢造。

    而外人執有性實。

    故是不識造也。

    又論主破造色者。

    外人計有實造。

    實有色則同外道。

    今乃是破外道義非破佛經。

    問外人乃不解大乘如幻夢炎而造。

    今引小乘經。

    論主何故破小乘方便。

    答二義。

    一者小是大小。

    說小通大。

    既不解大何猶達小。

    又小乘亦明因緣小。

    不如定性但小之義。

    故須破之也。

    又一切法有三重無義。

    一者就理明畢竟空。

    無一切色等法。

    二者衆生無而謂見有。

    如無炎水妄故見有。

    此亦無也。

    三者佛随凡夫說有。

    此是點空為有亦無此法。

    而外道及毗昙不知此三。

    今示三無也。

    成實雖言色空不知三本性空。

    亦是不知三無。

    不知三無即是颠倒無明。

    今破無明令得般若正觀。

    是故破造色也。

    破意者将因征果也。

    能造大因是不可見。

    所造之色雲何可見。

    如大論雲。

    五指中無師子。

    共合不生師子。

    四大中無可見色。

    共合雲何生可見色。

    又并本是不可見能生可見者。

    亦應本是四礙生一無礙。

    彼雲四礙共生一礙者。

    亦應四不可見共生一不可見。

    互類難之。

    義可知也。

    外曰身根取故四大有。

    上以因征果。

    今還以因救果。

    四大是有造色亦有。

    有性既同故得相造。

    而言身根取故者證有義也。

    四大是觸為身根得之。

    是故知實有四大。

    既實有大故能造色。

    内曰火中一切熱者。

    前破四大造色謂破果。

    今破四大則是破因。

    四大欲造于色必須共合。

    今問火大之中三都熱不。

    若三都熱則失三大性。

    若三不熱則失火用。

    今實見火中一切皆熱。

    當知失三。

    既失于三亦失于一。

    故都無四大。

    注為二。

    初破火大二例破餘三。

    初又二。

    一牒。

    今火中四大下第二破。

    以火中四大都成熱故失餘三大。

    是故火不為四身。

    問此應言三大都成熱。

    雲何言火不為四身。

    答二義。

    一者火火中都成熱無複四身。

    故言不為四身。

    二者三大同火成熱。

    火不同餘三。

    故雲火不為四身。

    若餘不熱不名為火者。

    前得火失三。

    今得三失火。

    是故火不為四身。

    還重結成偈本火中一切熱耳。

    外曰色應現見現在時有故。

    自上以來第一破内外可見法。

    今第二次破于時。

    今時法都寂則一切皆空。

    外雲。

    過未二時不得取色。

    正是現在時取。

    既有取色之時。

    甯無色可取。

    内曰若法後故初亦故。

    破現在住時也。

    若法後故牒外義也。

    外謂後時方乃有故。

    初亦故者破外義也。

    若言後時有故。

    當知初生即已有故。

    若初無故後不應生。

    是即常新。

    當知初生即已有故。

    若初生即有故則念念生滅。

    無有住時故無現在。

    長行有六。

    若法後故相現牒外義也。

    是相非故時生破外義釋偈本初亦故也。

    微故不知者釋疑也。

    疑雲。

    若初生已有故何不覺知。

    是故釋雲。

    微細故不知。

    前法說釋。

    如人著屐次舉喻釋。

    若初無故第四難也。

    雖舉法譬釋疑外猶未受。

    故重破之。

    若必言初新無有故者。

    是應常無。

    是以初故随之下第五總結。

    今諸法不住下第六結無住時。

    外曰受新故故有現在時。

    上借新故以破現在。

    外人便謂。

    論主受彼新故。

    若有新故則有二義。

    一者既有新故始終則有中間現在。

    二者取新故必現在時取。

    既有所取之新故必有取新故之時也。

    内曰生故新異故故。

    前借新故破現在。

    今破新故也。

    生故新者破新也。

    汝言始生為新者。

    故法始生便應是新。

    汝新法始出空入有既名為新。

    故法亦始出空入有。

    豈非新也。

    此有四難。

    一同始出空入有則應同新。

    二者則應同故。

    三若以初者為新後者為故。

    亦應後者為新初者為故。

    四者汝有新有故則應有始生不始生。

    異故故者破故也。

    新相反異。

    所以為故。

    有何定故也。

    注釋為二。

    初正破新故。

    次結歸真俗。

    初又二。

    前逐近釋異故故。

    若故相生次釋生故新。

    結歸二谛也。

    如文。

    外曰若爾得何利。

    自上已來二章破無時法。

    今第三次明得益。

    此文來有遠近。

    遠者從初品至此品一切皆破。

    有何利。

    近者外謂法有四時可益衆生。

    今既無。

    此得何等利。

    内曰得永離者。

    外道著法情深。

    是故今明著便是縛離得解脫。

    而言永離者。

    外道斷結有暫時離義終歸退還。

    回邪入正則得永離。

    又從初品竟于此章明無複凡夫二乘有所得縛則是畢竟永離。

    離離則累無不寂。

    故德無不圓證中道法身。

    又不見新物故物則知物空。

    不見新人故人則知人空。

    悟二空破一切病故雲永離也。

    又二生死因為故。

    二死果為新。

    離此因果一切離也。

    長行雲新不作中中不作故者。

    從無明行新感于五果名新作中。

    現在三因作未來兩果名中作故。

    故十二緣但有二分。

    七為前分五為後分。

    如種子芽莖節者。

    十二因緣譬如大樹。

    二因為根五果為體三因為華二果為實。

    根體既傾則華實不合。

    是故此中舉谷子喻之。

     百論疏卷中之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