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論疏卷中

關燈
見生。

    佛法有所得大小乘人義亦如是。

    今觀此情塵。

    究竟無從故大小内外愛見便息。

    故有此品。

    又諸方等經皆明六根忏悔悟六本空即六根罪滅。

    四依欲為末世忏悔故觀六根空。

    又法華等明六根清淨。

    今悟六本空故六根淨耳。

    今欲釋如此等經故破六情。

    皆是通來意也。

    次别來意者。

    前破一異總破諸法。

    以萬法與于大有一體異體義皆不成。

    從此已後别破諸法。

    謂萬像之中有情塵因果。

    前總後别。

    觀門次第。

    亦是立義前後。

    故有此品。

    二者前破一異通破常與無常法。

    今次别破無常法。

    亦是前總後别。

    以為次第。

    三者一異理隐情塵義顯。

    故舍彼一異更立情塵。

    故有此品。

    四者一異偏是外道所計。

    情塵内外同執。

    故别計不成故引通來救。

    故有此品。

    五者上破異品末論主呵外人雲無見有有見無。

    今接此故舉實有情塵。

    而有見有。

    非無見有亦非有見無。

    論主若破情塵則有見于無而别立佛法。

    謂無見有。

    故有此品。

    前破情次破塵者。

    情内塵外。

    親疏不同故破前後。

    問今破一異與破情塵義齊以不。

    答通義則齊。

    外道橫計一異故謂于大有與萬法一體異體。

    亦外道橫計。

    偏造遍造之情及瓶等可見之塵實無此法。

    故破義是齊而小異者。

    大有一體異體唯外道所執。

    故餘處雲。

    外道大有經說此則破而不取。

    若是情塵通于内外。

    故亦取亦破。

    若橫謂有者。

    則破而不取。

    因緣假名情塵取而不破。

    問此品破情與中論破情品何異。

    答中論但破于情不破知生義。

    今則具足。

    中論通破見義不别開到不到。

    此論别破到不到義所以然者。

    中論破内學。

    内學大小乘人但明不到能見。

    故中論直破其見。

    外道具執到不到見。

    故此論具破二迷。

    所言情者。

    智度論雲。

    九十六術不說意識。

    意識難解故但明五情及以于意。

    神禦于意行眼等中故能見色。

    問既稱外道不說意識。

    雲何言意行眼門。

    答外道不明從意根生意識。

    但言有心平等根名之為意。

    神禦此意行眼等門耳。

    今言破情者有二義。

    一者正破外道無六計六。

    傍破内人橫謂之六。

    二者若内若外有此六情名皆起佛法。

    成論雲。

    劫初物未有名字。

    聖人為受用故假為立名。

    如瓶衣等。

    問聖人何故說六。

    答道門未曾六不六。

    但為颠倒故受此六根。

    聖人欲令其悟六無。

    是故說六。

    如經雲為令悟第一義故說世谛。

    所以令悟六無。

    六者三世諸佛出世皆為一大事。

    謂開示悟入諸佛知見。

    諸佛知見即是四智。

    觀此六情本來寂滅名如來智。

    雖複寂滅于颠倒衆生宛然而六即是佛智。

    悟六無六。

    了無六六任運現前名自然智。

    此之三智不從師得名無師智。

    此之四智是佛知見。

    三世諸佛為欲開示悟入此智見故出現于世。

    此四智觸處皆得明之。

    但約衆生心為正意。

    故就情品說之。

    品開為二。

    一破眼情二例餘五。

    初又二。

    初破情令生知。

    二正破情。

    初是破果次名破因。

    因果既破情事盡矣。

    外曰定有我我所有法現前有故。

    破一品初以法證人。

    今此品初以法證法。

    定有我所者謂有一瓶也。

    有法現前有故者。

    舉五情生知證有一瓶等我所法也。

    現前者五識知現在法也。

    又現事可信也。

    誰不知青黃者哉。

    所言知者。

    六根皆四合。

    四合中皆生知眼與塵合知青黃。

    乃至意與法合能知法。

    今但取五知不論意知者有二種義。

    一者外道不說意識。

    如上所明。

    二者意通知三世。

    非顯現法故不舉之五情對五塵生于五知。

    是顯現法故偏舉也。

    問觀此文既言生知。

    即似偏破衛世師義。

    答正破衛世以接上破異品。

    故世師立四合生知通前無見有有見無難。

    而僧佉明緣合故有覺知用。

    約義用邊亦得論生但體不生耳。

    問此中何故但明三合。

    答外人舉法證法不複存神。

    若重存神則便堕負故但立于法。

    法義若成人義自立。

    是故文雲定有我所。

    内曰見色已知生何用。

    内破知生有三門。

    謂前後一時也。

    今是前見後知破。

    本為未見青黃之色可須青黃之知。

    今眼見青黃已分明則知生無用。

    此正破數義。

    眼根既能見色。

    何用識耶。

    若必須識方了青黃。

    何名眼見。

    若眼識和合方能見者。

    則違義宗立眼能見。

    若前知生下第二破前知後見。

    然前知後見。

    知則有用。

    但以見無故知不得生。

    二者複有違宗之過。

    汝雲四合生知。

    今四未合而知遂生。

    故違前宗。

    前得宗知堕無用。

    今知得用堕違宗。

    外曰若一時生者。

    救雲。

    見色時即知生。

    知生時即見色。

    故無上二過。

    問何故無修妒路耶。

    答有二義。

    一者外人前立現前一知。

    提婆頻構三難。

    謂前後一時。

    但天親欲發一時之破故義生外立。

    故無修妒路也。

    亦可易解故不釋。

    所以無也。

    内曰下偈本為四。

    一牒二非三難四釋。

    若一時生牒也。

    是事不然下非也。

    生無生共不一時生第三難也。

    問此就何難。

    答正就無生門難以外人立一時生故。

    今但破其生則一時自壞。

    又生通前後一時。

    今破于生則備破三義。

    又若但破見知一時則不得兼破餘法。

    今若破生得兼顯萬法無生。

    有故無故前破故第四釋破。

    有故釋上生。

    無故釋無生。

    前破故釋上共。

    但前破有二。

    一者有無望共則為在前。

    故破有無名為破共。

    二者依天親以初二偈本名之為共。

    初偈破前見後知。

    此是有見無知。

    次偈破前知後見。

    是有知無見。

    前二既破有無則名破共。

    故雲前破。

    又偈本中明雲有故無故。

    此二即是二修妒路。

    還指此二故雲二修妒路也。

    注中為二。

    前釋偈本次義破一時。

    所以明此二者。

    外立一時生。

    偈本破其生。

    天親義破一時有。

    則二義盡矣。

    初又三。

    一牒。

    于三中下次總非。

    何故下三正破。

    複次若一時者第二義破一時。

    見則是因。

    知名為果。

    若知見一時便為并失相待也。

    複次眼為到色見耶。

    自上已來破知生義。

    今第二次破其見亦開三門。

    一到不到門破。

    二破眼性自見。

    三重破到不到見。

    内法大小乘義乃不同。

    并雲眼是遙矚不到能見。

    僧佉亦雲眼可懸矚。

    所以眼見惡事即須避之。

    逢見好事須就之。

    耳聞聲亦爾。

    此與佛法全同。

    鼻舌身三根為成身故到根方知。

    與内義亦同。

    提婆今總破衆家故開二關責也。

    初破到色見易解。

    複次下天親欲難上破到見義生破不到見。

    應有四難。

    一者近遠俱不到應俱不見。

    二近遠俱不到則應俱見。

    三若見近不見遠應到近不到遠。

    四若見近不見遠應見遠不見近。

    複次下開二門重責到色見義。

    初雲。

    若見色已方去堕無用過。

    若不見而去得有見用而違意所取。

    複次無眼處亦不取下重開二門破到不到。

    初明若眼去到色得取色義而面上失眼。

    不去下明面不失眼而失取義。

    複次下重破眼不到色亦有四難。

    一等是不到則障内外俱見。

    二俱不見。

    三見障内不見外亦應見外不見内。

    四有見不見有到不到。

    以内外兩家皆雲不到。

    宜委曲破之。

    涅槃經雲。

    若到見者今眼見火火應燒眼。

    眼見水水應濕眼。

    智度論二十八卷解。

    知衆生心趣向。

    外人問雲。

    知衆生心趣向。

    為去不去。

    若去則同死人。

    不去則不與境合。

    又若不去經那雲因眼緣色生于眼識論主答雲不去不住而能知。

    此猶難解。

    若言心法非去不去。

    亦應非知不知。

    若雲心是慮智故知者。

    今問慮智為雲不去。

    終不免責。

    外曰眼相見故。

    自上已來破到不到見。

    今第二破眼自見。

    上以到不到二門責之。

    辭理俱屈。

    外無以救。

    但雲眼是見相。

    不有眼而已。

    有即體性能見。

    何論到與不到。

    内曰若眼見應自見眼。

    熱是火體相而自他俱熱。

    見是眼體相應自他俱見。

    開眼則睹外青黃。

    合眼應見内黑白。

    又問眼為是見為非見耶。

    眼若是見既自是眼應當自見。

    若自不見自應非眼。

    又見若是眼。

    若常有眼則應常見。

    若有時見不見則有時眼不眼。

    若見異眼則見自見應非眼見。

    又若見異眼熱應異火。

    外曰如指。

    論主舉火為難。

    外用指為通。

    當時未必發言。

    亦可直舉于指。

    内曰觸指業故。

    眼以見為相。

    指不以觸為相。

    故非喻也。

    又若觸即是指。

    不觸之時應當無指。

    若常有于指亦常有于觸。

    又觸即是指。

    既自是指則應自觸。

    若不自觸應不自指。

    又若見即是眼自既不見。

    自應非眼。

    自若是眼自應能見。

    又自不見而是眼。

    則見他應非眼。

    又三節是指相。

    何異見是眼相。

    今無見遂有眼。

    無三節應有指。

    若取指動搖為指相。

    亦應取眼開閉為眼相。

    外曰光意去故見色。

    第三重破到不到。

    所以重破到不到者。

    外人聞内初作到不到破。

    當時辭理俱屈。

    無以取通。

    但雲眼體性能見。

    論主乘言仍責見相不成。

    今外智思更生重通前到不到義雲。

    我義具有到不到。

    眼光與意去到于色。

    而眼體不到于色。

    所以須意去者。

    一者意欲見前色故往就之。

    二者眼光無知須意導禦。

    是故意與眼光共去。

    成論師雲。

    眼光不去而意非去不去。

    内曰若意去到色此則無覺。

    縱去奪覺也。

    若意遂去。

    身則無意由如死人。

    以此譏于外道。

    外看内面是死。

    外道何能言論。

    又亦應雲。

    眼光若去眼體無光。

    是盲外道。

    注為二。

    前釋偈本。

    然意實不去不有兩義釋意不去。

    一者近遠一時。

    知非是去法。

    二者過去已謝意若遂去意亦應謝未來未起。

    意緣未來亦應未起。

    而實不爾故知不去。

    外曰如意在身。

    通上無覺之難也。

    意在身非是無覺。

    意力能遠知諸塵。

    則二義成也。

    内曰若爾不合。

    意本去得合。

    既其不去是則不合。

    乃免無覺之過。

    複堕不合之咎。

    外曰意光色合故見。

    諸立之中此救最巧。

    眼意在身離無覺無眼之咎意力能運眼光到于前色則與色合。

    故免無合之過。

    内曰若合故見生無見者。

    縱合奪見也。

    此者乃者于人乃者于主。

    明五種和合。

    一眼二光三意四意力五色。

    五法之中見定屬誰。

    誰為見者。

    五合方見。

    則不應言見定屬眼。

    外曰受合故者。

    捉破為立也。

    内以和合用破于見。

    外即執合以之為立。

    但令有合則有于見。

    内曰明三法體異終不得合。

    又三法體異各無見理。

    雖複共合終不能見。

    如三盲共聚終無見性耳。

    上明不合不得見。

    今明合不得見。

    故畢竟無見。

    如呵迦葉見色與盲等。

    呵善吉不見佛乃是識佛耳。

    大品等明諸法無所見無所知。

    并是此品意也。

    耳鼻下第二例破餘情。

     破塵品第六 然根内塵外。

    因緣相待既其無内。

    何有外耶。

    但鈍根未悟。

    雖言無内猶謂有外。

    故次破之。

    又聞上明無内而不信故舉外證内。

    故複破之。

    又欲曆法觀行令悟。

    觸事皆是道故前破内今破于外。

    又欲示内外不二。

    所以然者。

    外大充身則便成内。

    内根散壞則便歸外。

    故知内外性本來無二。

    今欲示無二之性故曆法明之。

    欲釋諸方等經明内外空義。

    如大品明雲何内空謂眼空乃至意空。

    雲何外空謂色空乃至法空。

    經但略釋于前利根聞即了悟。

    論廣數。

    于後鈍根因而獲曉。

    又六塵是生死之根。

    所以然者。

    由此六塵起淨不淨倒。

    由淨不淨倒故生三毒。

    三毒因緣故起三業。

    三業因緣故生三界。

    今撿六塵無從則惑業便滅。

    是故破塵。

    又不住六塵故萬行成。

    如金剛般若。

    不住六塵行施與十方空等。

    下又雲以心不住六塵能成就衆生莊嚴佛土。

    又如維摩。

    何謂病本。

    謂有攀緣。

    攀緣于六塵。

    今撿無六塵則無所攀緣。

    則病本滅故一切人法及空病皆除。

    今釋如此諸方等經故破塵也。

    又諸外道計有鄰虛微塵為萬化之本。

    萬化若滅還歸本塵。

    今品從粗至細求一切塵悉皆無從。

    則破其計本。

    在本既傾萬化便壞。

    是故破塵。

    問今此論明無塵與攝大乘唯識何異。

    答彼總相明無。

    今别相明無。

    又彼論由識變異故成六塵。

    故有于識而無塵。

    今明非但無塵亦無有識。

    所以然者。

    若有于塵可得生識。

    撿塵不得。

    識何由生。

    又今非但撿塵識有不得。

    撿塵識無亦不得。

    所以然者。

    塵識本自不有無。

    從何生無塵之妄。

    亦無真實。

    五句自去不如他但住三無性理。

    故中論法品雲一切實不實皆絕。

    即其證也。

    問此品破何等塵。

    答遍破内外大小諸塵。

    但内外釋塵不同。

    開十二入義。

    今略述之。

    品開為三。

    第一破塵法。

    第二破塵時。

    第三明得益。

    初又二。

    第一破外道計塵。

    第二破内學計塵。

    初亦是破所造塵果。

    次破能造大因。

    就初又二。

    第一前破色塵。

    第二次破四塵。

    破色塵又二。

    第一破外自立三種塵。

    第二破外引他證有三種塵。

    初破三塵即成三别。

    第一破瓶是現見。

    次破色是現見。

    三破微塵是現見。

    夫論可見不出此三。

    此三不成則可見便壞。

    又此三之中初一是外道所見之塵。

    以外道言瓶是可見。

    佛法大小乘人明瓶非可見。

    故初破瓶可見破于外道。

    破色及微塵則通破内外。

    故破此三塵則塵義盡矣。

    外曰應有情瓶等可取故者。

    情品舉别證通。

    此品舉别證别。

    故将塵救情。

    若無有情誰取瓶耶。

    若無情取塵應非情能取。

    非情既不能取。

    當知情能取塵既有所即能取不無。

    内曰非獨色是瓶是故瓶非現見者。

    然若理奪之。

    汝以所取證于能取。

    我亦以能取例于所取。

    能取既無。

    甯有所取。

    但論主慈悲縱言随破。

    然能見之眼為六情之首。

    所見之塵為六塵之初。

    故上品破能見。

    此品破所見。

    破意雲。

    汝義五塵成瓶。

    今但見色非是見瓶。

    汝何得言瓶是現見。

    若瓶是現見。

    瓶獨為色所成。

    不應五塵成瓶。

    若五塵成瓶瓶遂可見。

    則五塵皆可見。

    若五塵皆可見。

    是則塵亂。

    在塵既亂五根亦亂。

    而塵實不亂故瓶非現見。

    又瓶為可見色成故可見者。

    為聲等不可見成應不可見。

    又瓶具有可見不可見二物成。

    則應具可見不可見也。

    然外道言。

    總瓶是可見亦總男女可見。

    乃至言總國土等可見。

    此非但是外道。

    今有所得大小乘人舉眼皆作是見。

    今破瓶一分可見。

    不得言瓶可見。

    亦男女一分可見不得男女可見。

    國土一分可見不得國土可見。

    此遍破内外大小一切颠倒心也。

    然好體論之。

    總之與别一分多分皆不可見。

    以畢竟無有颠倒塵故。

    如愚癡獸謂陽炎為水。

    有何總别一多分耶。

    論主慈悲恐鈍根不能信解。

    借别妄止其總妄。

    故言一分可見多分不可見耳。

    問何以得知借妄止妄。

    答若一分可見是實。

    不應破色及鄰虛塵可見也。

    而諸小乘人如數論之流外道計。

    總色可見是無耳色一分便實有。

    此是不解諸佛菩薩借妄止妄意也。

    外曰取分故一切取信故。

    救上瓶非現見也。

    取色一分名為取瓶。

    世人皆信非獨我也。

    取分故一切取。

    是自立宗。

    信故引他為證。

    内曰若取分不一切取。

    此明見色一分非一切見。

    如情一根能見餘一切根不名為見。

    今亦色一分可見餘四分不名可見。

    汝若言見色一分名一切可見。

    亦應眼是能見餘一切根皆名能見。

    又若見色一分則一切見。

    五塵并應可見。

    若五塵并可見。

    眼既見色應見五塵則眼根中應具五根。

    又一分是色一切名瓶。

    瓶是有分色名為分。

    若見分即見有分。

    則分有分一。

    如破一破異中說。

    若分與有分異。

    今見分雲何見有分耶。

    外曰有瓶可見受色現見故。

    自上已來破瓶是現見破外道人及世俗義竟。

    今第二破色是現見通破一切内外。

    今救意是捉破為立。

    上立義雲。

    瓶是現見。

    論主二關雲眼但見色實不見瓶。

    此是借色破瓶。

    外人之言。

    汝既受我色是現見。

    本以色成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