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論疏卷上

關燈
于乖中自有輕重。

    乖中之重故秤之為罪。

    乖中之輕目之為福。

    故前言舍罪今言舍福耳。

    然利根者知罪福是相對而明罪既其舍福則不留。

    但為鈍根人明次第法門。

    故前舍于罪今明舍福。

    罪福既爾。

    萬義皆類。

    對三說一。

    在三既去亦不存一。

    既舍生死亦不依于涅槃。

    就文亦三。

    第一明開二善為三人。

    二明三教垢淨。

    三正明舍福。

    故舍罪三章。

    舍福亦三。

    初偈本中前牒二善者凡有二義。

    一者前牒二善為欲舍惡。

    今牒二善為欲舍福。

    二者欲證上止行不同體不相攝故重牒來也。

    随衆生意故者。

    明佛随緣開二善為三教。

    初雙标緣教。

    随衆生意謂标緣也。

    佛三種分别即标教也。

    下中上人者釋緣也。

    施戒智釋教也。

    注釋為三。

    第一明為三緣說三教。

    二明三教體相。

    三明三教差别。

    問前舍罪中前戒後施。

    今何故前明布施後持戒耶。

    答前明修行次第。

    要前止惡然後行善。

    故前戒後施。

    今就人優劣難易故前後為異。

    外财易舍故配以下人。

    戒防身口。

    此則為難故教于中智。

    智慧最勝故教上智也。

    智度論釋三次第品。

    明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論有多釋。

    一與此同。

    故雲行名布施學名持戒道名智慧。

    今文正明次第之義。

    故以三教配彼三根。

    又雜心明。

    為三怖說三法。

    為貧窮怖說施。

    為三惡道怖說戒。

    為生死怖說智慧。

    與今大同。

    布施名利益他舍财相應思者第二明三教體相。

    智度論十卷三解。

    一雲。

    相應思數以為檀體。

    二雲。

    非但善思。

    假身口業及以外财三義助成以為施體。

    三雲。

    施者受者财物三事和合生于舍數以為施體。

    今此中正用第二解明以思為體身口助成也。

    釋戒體亦有三。

    數人以無作色為體。

    論人非色非心無作為體。

    譬喻部雲。

    離思無報因離受無報果。

    此明無無作義。

    但以心為戒體。

    今此文但出得戒因緣不别明其體。

    當時是适緣為用也。

    不複作三種身邪行四種口邪行者。

    上人持戒通防三業。

    既是中人但遮七非。

    智慧名諸法相中心定不動者。

    未得智慧多生疑惑。

    猶預不定故名為動。

    若得智慧決了諸法故秤不動。

    此中智慧通世出世及大小乘。

    今既欲舍之。

    多是世間智慧。

    故布施之業未免三塗。

    持戒得欲界人天。

    智慧是色無色界諸智慧也。

    何以說下中上第三釋三教差别又三。

    謂問釋結。

    初即問也。

    釋中為二。

    一明利益少多。

    二辨報有三品。

    利益就現在果報約未來。

    亦得利益據前人。

    果報屬自己。

    布施者少利益者。

    施于珍财濟彼窮乏。

    正可令行者現有名聲為人所敬。

    故名小利。

    若望前人者。

    但施衣食施其外命亦是少利益。

    戒能防于七枝。

    又使内結羸弱。

    若望前人則布施無此益。

    故雲中利。

    智慧能斷于疑心及除結使。

    若望前人通利群品。

    生他慧解名為上利。

    施報少者。

    布施果報能衣食自然受諸欲樂。

    而未離三塗。

    如龍金翅鳥等。

    戒能防諸惡離于三塗得人天報。

    故名為中。

    智慧多聞修禅棄結得色無色天。

    又能舍凡成聖。

    是故為上。

    是故下第三結也。

    外曰布施下第二明三法垢淨。

    所以明垢淨者凡有二義。

    一者以三法配三人其言未盡。

    然此三法一一并通三人。

    今欲簡之故論垢淨。

    二者欲明舍福故辨淨不淨。

    淨不須舍不淨須舍。

    又提婆論本但明不淨三法。

    為成舍福。

    罪則内外同見其過。

    不須彰之。

    福過難明。

    故須叙其過然後方明其舍。

    如天親三法并明垢淨者。

    欲憐愍末世衆生令善巧修福等。

    是一施。

    無方便行則堕不淨。

    有方便行便成清淨故也。

    又開垢淨者。

    欲示五乘根性。

    自有樂求人天而行布施則說不淨施。

    求三乘行施明于淨施。

    餘二亦爾。

    外曰已下第二明三種淨不淨即三。

    外人今問有二意。

    一明若施是下智。

    佛行施時便應是下。

    二者若佛行施非下智人。

    則違前宗下智人教布施。

    後是違言負。

    前是違理負。

    内曰下開施垢淨答于二難。

    不淨行施是下智人故不違言。

    清淨布施上人所行故不違理。

    但上總相說故言布施教下智人。

    外曰何等名不淨施者。

    前雖雙标未出其事。

    故今問之。

    内曰下答中有二。

    初是法說。

    如市易故謂譬說也。

    智度論中明四種檀。

    一淨不淨。

    二世出世。

    三聖所秤譽所不秤譽。

    四有魔檀佛檀。

    施既有四。

    戒智例然。

    今但說淨不淨者。

    彼是廣說。

    此是略說。

    又雖有四攝在二中。

    淨出世聖所秤譽佛檀此四攝在淨中。

    餘四攝不淨中。

    故但明二也。

    今雲為報是不淨者通而言之。

    一切心有所希求悉名為報施。

    今此中略說。

    為今世後世二種果報名為不淨。

    外曰何等名淨施下外道意局。

    唯言前施是淨不知更有不淨施。

    是故問也。

    内曰下出于淨施。

    愛敬利益他故者。

    此明但為利他故也。

    田有三。

    一悲二敬三亦悲亦敬。

    如施苦惱衆生為悲田。

    施聖人等名敬田。

    施老病父母亦敬亦悲。

    老病故為悲。

    父母故為敬。

    不求今世後世者。

    前明利他此辨不自為己。

    問衆菩薩上人雲何異。

    答如普賢等為菩薩。

    初發心行施是上人。

    問菩薩行淨施有何利耶。

    答能以一粒白米淨心布施勝十萬黃金。

    則四智皆圓五百便度。

    問此是何言。

    答大品雲。

    雖有所施實無所與。

    實無所與故不著有。

    雖有所施故不染無。

    不著有則度三百由旬。

    不染無則度二百。

    又不著有則波若。

    不染無是方便。

    任運如此是自然慧。

    不複須師謂無師智。

    故具四智。

    便是佛也。

    既為佛行施複是大悲。

    故行一布施萬行圓足。

    問經中何故簡福田及不簡耶。

    答明簡不簡各有其意。

    言不簡者。

    就己心知實相平等。

    又欲等以樂法與前人故。

    所言簡者。

    域心雖等為欲将勵前人令持戒勿犯。

    外曰持戒下第二次辨戒淨不淨。

    亦如二意如施中說。

    内曰下明戒淨不淨還答二問。

    亦如上說。

    外曰下偏問不淨。

    内曰下答于不淨。

    初正答。

    如覆相者此引難陀覆相事來證。

    内有求樂外現清白名為覆相。

    注為二。

    前釋求樂報。

    次釋覆相。

    施中以今後為二報。

    戒中以人天為二報。

    一者互現。

    二明持戒多現若後樂。

    就現在彰報不顯。

    故就未來說。

    二釋覆相中前正釋。

    次引難陀事證。

    淨飯王見千羅漢形不端正雲如鳥集紫金山。

    後度難陀等竟雲如鳳集須彌頂。

    難陀短佛二指。

    昔在家為婦莊嚴。

    佛與阿難乞食至其門。

    即出看佛。

    佛授缽與之。

    将缽取飯。

    婦語雲。

    汝送缽疾歸。

    授佛佛不取。

    次授阿難亦不取。

    遂至祇洹。

    佛遣剃頭師剃難陀頭。

    難陀弩惓不肯受剃。

    雲汝何不剃一切人頭。

    後佛遂逼之出家。

    乃至周曆天宮地獄。

    因求天女故一心持戒。

    佛見其道緣應熟語阿難雲。

    我化不得。

    汝與其同類。

    宜可化之。

    法師雲。

    此阿難陀事出出曜經。

    是故阿難說此二偈。

    偈為三。

    半行譬說。

    一行合譬。

    合譬之中半行總合。

    次半行别合。

    第三半行呵責。

    難陀聞之遂回心為道持戒得于三果。

    佛更為說法仍證羅漢。

    外曰何等名淨持戒次問淨戒。

    内曰答淨戒也。

    一切善法戒為根本者。

    戒如大地為衆善之根。

    地持雲。

    如來三十二大人相由持戒得。

    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賤人身。

    況大人相。

    則心不悔者。

    犯戒違道則心生熱悔。

    持戒之人則無此過。

    悔故生憂。

    無悔便喜。

    喜心内發則樂遍五識。

    故雲即心樂。

    既無苦緣心便靜一。

    故雲得一心。

    在心既一實智便生。

    實智内生便不樂世間。

    故雲得厭。

    既厭有為怖須永息。

    故雲離欲。

    有欲即縛。

    無便解脫。

    未得解脫則受生死苦。

    既得解脫苦果永亡。

    故得涅槃樂。

    此文有因有果。

    初明持戒。

    從得一心下明因戒發定。

    一心則生實智明因定發智。

    此則三學次第明于因也。

    從離欲得解脫前明三因。

    今明二果。

    解脫謂有為解脫果。

    涅槃謂無為解脫果。

    瞿沙人雲。

    生實智既是見地。

    厭是離地。

    解脫是無學地。

    陰不生是涅槃。

    問此中明何等三學及二涅槃。

    答對世間不淨持戒。

    總明出世三乘淨戒也。

    餘二亦然。

    問厭與離欲何異。

    答厭為伏道。

    離欲為斷道。

    解脫為證道也。

    故持一淨戒則三行圓二果滿也。

    外曰若智上者第三論智垢淨。

    外人聞前智配上人。

    理不可咎故不難之。

    但引取上智以配彼師。

    問前列三師二天。

    何不配之而指二外道耶。

    答為欲譏呵論主。

    佛未成道就此二人受學。

    涅槃經雲。

    從阿羅羅學無想定。

    從郁頭蘭弗學非想定。

    此之二人既是佛師。

    應上智故以此譏内。

    注中雲外道者蓋是天親之言。

    非彼自說也。

    内曰下亦開淨不淨。

    如文。

    餘并可解。

    外曰何等名不淨智下問不淨智。

    内曰為世界系縛故者為二。

    前法次譬。

    阿羅羅修無想定生無想天。

    為色界系縛。

    郁頭藍弗修非想定生非想天。

    為無色界系縛。

    如怨來親者譬說也。

    此智誘人至上界如親。

    後還堕落故是怨詐親。

    阿羅羅生無想天定壽五百劫。

    壽将盡時起于邪見便堕地獄。

    郁頭藍弗非想報盡受飛狸身亦入地獄。

    問施戒皆明淨不淨。

    智中何不明淨智耶。

    答去下空無相慧文近故此中不說也。

    外曰但是智能增長生死。

    作此問者。

    上來辨過不同。

    明不淨施戒但言為求報故名為不淨。

    說智之咎乃言增長生死。

    以辨過有異故緻斯問。

    施戒亦爾耶者。

    問此施戒感報亦同智增長生死耶。

    内曰取福舍惡是行法者論主總答。

    明取一切福舍一切惡同是行生死法義無異也。

    又智是勝法尚行生死。

    施行戒故自爾也。

    有所得人行善乃是增長生死法。

    一何可傷。

    注中釋偈本四字即為四别。

    初釋福字。

    前标福名為報。

    次問答料簡。

    問雲。

    若福名報。

    偈本中何故但說福。

    答雲。

    福是名因福報名果。

    此定因果兩義。

    或說因為果或說果為因。

    泛明衆義受名不同也。

    此中說因為果者。

    福受報名凡有二義。

    一為舍罪。

    二為舍福。

    為舍罪者。

    福以富饒為義。

    行于善因得富饒果。

    罪以摧折為義。

    行于惡因得摧折果。

    行者聞此故舍惡修福。

    為成舍福者。

    福報滅時生于大苦。

    故須舍福。

    為成兩舍故因受果名也。

    食金譬因中說果。

    見書譬果中說因也。

    取名著者釋偈本取字。

    惡前已說釋偈本惡字。

    行名下釋偈本行字。

    不釋舍者後俱舍中自明之也。

    外曰何等是不行法下第三正明舍福。

    舍福三章前二已竟。

    今正明舍福。

    此中有二。

    初總問。

    第二福不應舍已下别為六難。

    問意若取一切福舍一切惡皆是行生死者。

    何等是不行耶。

    内曰俱舍者。

    以有取舍故行生死。

    若能俱舍便不行也。

    不言罪福但稱俱者。

    橫舍萬法豎舍四句。

    問但應舍福。

    上已明舍罪。

    何故稱俱。

    答外問不行。

    罪福俱行生死故答俱也。

    外曰福不應舍。

    從此已下第二上明依福舍罪外有六種難之。

    今标俱舍亦有六難。

    六難者。

    一福果妙。

    二不說所以。

    三佛令于福莫畏。

    四相違。

    五常福。

    六本不應作。

    以有六事不應舍福。

    問上六難與今何異。

    答上就言難。

    今就理難。

    就言難者。

    依福舍罪内外理同。

    但言不巧故招六過。

    今就理難者。

    内明舍福外明不舍。

    以違彼道理故興六難。

    此初二難。

    一明罪報是苦粗可得言舍。

    福果樂妙故不應舍。

    二罪有過患則有可舍因緣。

    福果無患無可舍因緣。

    因緣者所以也。

    一難在注文。

    内曰福滅時苦答二難也。

    福滅大苦何得稱妙。

    以其滅生苦即是可舍因緣。

    亦得以滅故非妙。

    有苦故可舍。

    注雲助道應行者答第三難。

    彼既引經。

    今會通之。

    答福有助道之功故勸使行之耳。

    外曰福罪相違故。

    此第四作相違難。

    此中相違凡有三對。

    一罪福二生滅三苦樂。

    外以罪福相對用生滅苦樂掎角為難。

    既罪福相違。

    生滅苦樂亦應相違。

    若福滅苦應罪生樂。

    若罪生苦應福滅樂也。

    内曰罪生住苦。

    此答二意。

    一者成俱舍義。

    前偈明福滅苦。

    今明罪住苦。

    二俱是苦宜并舍之。

    二答外相違難。

    罪住既苦福住便樂。

    福滅既苦罪滅便樂。

    即是相違。

    注釋二意即二釋。

    初如文。

    汝言罪福下答上相違難。

    然福自有生滅苦樂。

    罪亦如是。

    汝雲何以福家之滅對罪家之生。

    外曰常福下第五明福常故不應舍。

    前問次答。

    問意雲。

    汝福有二義。

    一滅二苦。

    是故應舍。

    我明福常無滅無苦不應舍。

    自上已來就内難内。

    今此一義以外難内。

    由來雲。

    凡夫回向三有福有所得故須舍。

    為求常住佛果而修福此不應舍。

    然有所得常猶同外義。

    注雲作馬祀者。

    衆生初起禀于妙氣得妙四大則生常天。

    若禀粗氣得粗四大則生人中。

    為求常天故修馬祀。

    取一白馬放之百日。

    或雲三年。

    尋其足迹以布黃金用施一切。

    然後取馬殺之。

    當殺馬時唱言。

    婆薮殺汝。

    馬因祀殺亦得生天。

    真谛三藏雲。

    四韋陀中有馬祀法。

    智度論亦雲。

    六十四能中祀天。

    即是一能。

    作祀法者。

    豎一柱高十七肘有三丈四尺。

    案蘭篸以種種物而莊嚴之。

    取一白馬系著此柱。

    諸婆羅門在邊燃火誦咒散華香著火中。

    取草縛馬腹火邊炙。

    莫令毛燋。

    馬遂死之咒力既成。

    謂馬死無罪。

    馬既死即剝并出肉骨盡。

    頭尾宛然無異。

    與金銀寶物置馬皮裹縫之。

    諸婆羅門更燃火誦咒。

    咒事亦成馬則起走。

    少時還躄地。

    齊馬行處作方蘭界城。

    以諸寶物布置城内令遍滿。

    又取馬腹内寶物悉用置中。

    作大功德布施一切。

    婆羅門雲。

    若一兩過作生天猶退。

    若能滿三過作永不複退。

    故名為常。

    福報常生處常者。

    上明度衰老辨所離。

    今明所得。

    福報常據正報。

    生處常據依報。

    内曰下有七破。

    一二相破。

    二苦樂破。

    三以因征果破。

    四變異破。

    五無常破。

    六舉況破。

    七征經破。

    二相破者。

    外雖言是常理實是無常。

    故還有滅苦二相。

    故還用前文破之。

    又所以還作二相破者。

    汝之常天不出無想非想。

    彼二仙人尚非是常。

    況複餘耶。

    故還作二相破也。

    又修因之時有苦樂二相。

    如放馬三年為樂。

    後殺之則苦。

    因既苦樂。

    在果亦然。

    複次有福報下第二就苦樂破。

    福非但滅時方苦。

    未滅之時亦已是苦也。

    成實論雲。

    外道說。

    三祠故得生處常。

    外經又雲。

    外道帝釋作百祠亦得退落。

    又汝經梵天作祠持戒功德。

    故知無常。

    若是常者。

    何用修因。

    又汝言下第三以因征果破。

    馬祠之因或三年百日。

    因既有量果亦然也。

    若因無常果是常者。

    有語無義。

    故雲但也。

    成實論又破雲。

    三界因皆有量。

    故知無常。

    複次下第四變異破。

    天若是常應無嗔喜。

    今嗔喜變異。

    故知非常。

    涅槃雲。

    自在天嗔衆生苦惱。

    自在天喜衆生安樂。

    智度論引自在韋紐鸠摩羅伽雲。

    愛之令所願皆得。

    惡之令七世皆滅。

    成實論又雲。

    聞汝梵天有惡欲。

    惡欲必有嗔等煩惱。

    故知非常。

    又汝馬祀下第五無自性破。

    由時節及馬布施等既緣合而有。

    必緣離則無。

    故知非常。

    複次下第六舉況破。

    不殺行施尚應須舍。

    況殺馬布施而不舍耶。

    複次下第七征經破。

    金七十論出四皮陀中惡事。

    如韋陀中說。

    作馬祠法汝父母及眷屬悉皆随喜。

    汝舍此身必生天上。

    彼偈雲。

    盡殺六百獸。

    少三不具足。

    則不得生天。

    為戲等五事。

    若人說妄語。

    諸天仙人說此為非罪。

    此實是罪。

    皮陀經說為非罪。

    故伽毗羅論自呵之也。

    問馬祠是僧佉義不。

    答非也。

    僧佉立世性是根本而破馬祠法。

    故雲僧佉說馬祠法不淨無常也。

    外曰下第六難。

    明作故不應舍。

    外難雲。

    若必舍者初不應作。

    若作初不應舍。

    如涅槃經呵責童子取果還棄。

    内曰下有三種人。

    一不舍不作。

    如菩薩正觀。

    二作不舍。

    謂無聞非法衆生。

    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未堪舍也。

    三亦作亦舍。

    為舍罪故須作。

    為入道故宜舍。

    注中浣衣喻舍罪。

    淨喻修福。

    染喻受涅槃道。

    外曰舍福依何等。

    自上已來明舍罪福二章竟。

    今第三次明能舍空無相慧。

    外道情近。

    謂罪外有福故依福舍罪。

    福外更無妙可依故不應舍福。

    内曰無相最上答外人問。

    明依無相以舍于福。

    問有空無相無願。

    何故不列初後偏引無相。

    答此無相是無依無得不住不著之異名。

    正為外道心多取相故偏說無相。

    此無相是總三空名也。

    又依智度論。

    見多者說空。

    愛多者說無作。

    愛見等者為說無相。

    外道具足愛見。

    是故今明于無相。

    最上者略有三品。

    作罪堕三惡道名為下品。

    修善生三善道名為中品。

    無相智慧出于六趣故名最上也。

    今略釋三門要義前明來意。

    問何故說三空門耶。

    答小乘人雲。

    道理有三。

    如谛唯有四。

    開四以為十六觀。

    十六谛理名十六行。

    攝十六行以為三空。

    大乘明義此無定也。

    今略明四種。

    一明展轉破病。

    為破有病是以說空。

    破取空相故說無相。

    于無相中起心造作故說無作。

    又空門破有。

    無相門破空。

    此明非空非有中道之法。

    觀中道者名為正觀。

    次說無作者。

    前二雖泯空有之境。

    今次息于能觀之心。

    此三門明非空非有不緣不觀。

    明義既足。

    故但說于三。

    又智度論雲。

    為好實者說空。

    空最實故。

    為好寂靜者說無相。

    以涅槃最寂靜故。

    為好遠離者說無作。

    以遠離無所求作故。

    又為見多者說空。

    愛多者說無作。

    愛見等者說無相。

    問若爾治惑有少多耶。

    答約小乘義。

    攝十六行以為三門。

    攝行既有少多。

    治惑亦有少多。

    今明。

    為治見人說于空門。

    則破見多人一切煩惱。

    乃至為治愛見等人說于無相。

    亦破此人一切煩惱。

    故治惑無多少也。

    依地持論說三門者。

    彼明法唯有二。

    一者有二者無。

    所言有者。

    謂有為及無為也。

    所言無者。

    謂我我所也。

    于有為厭離名為無願。

    于無為欣樂名為無相。

    觀有為無為皆空故名空。

    又經雲。

    為治婆羅門三谛故說三門。

    外道自稱言。

    是婆羅門修行梵行而殺生祀天。

    謂是實義。

    佛言。

    不害一切生命名真婆羅門。

    即是空解脫門。

    二者外道為天女色修行梵行令有所得。

    佛言。

    不應為天女色而修梵行。

    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

    即是說無作解脫門。

    三者外道貪著諸見謂。

    言諸因集皆是有法。

    佛言。

    一切法集即是滅相。

    名無相解脫門。

    問雲何名三昧。

    答依小乘。

    五陰法體無我我所故名為空。

    觀空之智相應靜定離亂調直故名三昧。

    從境受名。

    無有十相故名無相。

    觀無相智相應靜定離亂調直故名三昧。

    亦從境立名。

    于三有因果更不願求故名無願。

    觀無願智相應靜定離亂調直名為三昧。

    亦從境立名。

    成論師二釋。

    一雲。

    明慧自體凝寂故名三昧。

    二雲。

    從三昧生真慧。

    果中說因故名三昧。

    又言三解脫門者有二種義。

    一者當體立名。

    即此三昧離三種系縛故名解脫。

    如空離有縛。

    無相離相縛。

    無作離作縛也。

    二者無餘涅槃名真解脫。

    此三通至解脫。

    從果立名。

    而言門者。

    依前義。

    當體虛通稱之為門。

    依後義。

    通至涅槃為涅槃之門。

    問要由三門入涅槃耶。

    答小乘畢定備用于三。

    智度論雲。

    一人不得從三門入。

    若知諸法本來無所有從空門入。

    若複言有此空則不名門。

    餘二亦爾。

    問單空重空雲何異耶。

    答數人單空通因果通利鈍。

    重空但果但利根人。

    單空通漏無漏。

    重空但有漏。

    成論明重空亦通因果及以鈍利。

    問單空重空雲何淺深。

    答依數人。

    重空唯不動人得故深。

    成論單空空境。

    重空空智。

    大乘單空破法淺。

    重空破法深。

    約人則名不定。

    利根人聞單空則悟。

    鈍人聞單空不悟。

    更須破空。

    則鈍根用于重空。

    問此三昧依何身起。

    何地攝。

    答依數人。

    初起在法界身。

    說身起故。

    終成色無色界身。

    依禅作故。

    大乘則通依。

    數人三三昧通漏無漏。

    若無漏在九地。

    六禅三無色。

    若有漏在十一地。

    加欲界及非想。

    又三解脫但無漏。

    三三昧通漏無漏。

    注前遂近釋最上。

    無相下第二次釋無相。

    又開三别。

    前釋無相。

    次明舍福。

    三明用無相意。

    就初又三。

    标釋結。

    初則标也。

    名一切相不憶念下第二釋無相也。

    然相本自無。

    由想念謂有。

    若能内無憶念則外相自無。

    故雲一切相不憶念也。

    離一切受者。

    上明不取外相。

    今明内無愛著。

    過去未來現在心無所著者。

    前明于一世中不念外相内無愛著。

    今明于三世法亦不取外相内無愛著。

    一切法自性無故則無所依釋上也。

    所以不取外相者。

    以一切法自性無故。

    則無所依者。

    釋内無愛著也。

    是名無相總結也。

    以是方便故能舍福者。

    第二明用無相舍福。

    而稱方便者。

    巧用無相也。

    若拙用之。

    舍相而著無相。

    則無相還成相。

    今巧用無相。

    舍相不著無相。

    故名方便。

    何以故下第三釋用三解脫門意。

    所以必須用此三者。

    以此三是解脫之門故也。

    第一利者即是涅槃也。

     百論疏卷上